【摘 要】
: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用于鼻内镜手术控制性降压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鼻内镜手术患者60例,ASA Ⅰ~Ⅱ级,根据降压所用药物不同分为硝普钠组(N组,n=20)、瑞芬太尼组(R组,n=28)及瑞芬太尼复合硝普钠组(RN组,n=12).常规麻醉诱导后,术者进行消毒时开始行控制性降压,维持MAP在60 mm Hg~70 mm Hg之间.分别记录控制性降压前即刻(T0),维持降压30 min时(T
【机 构】
:
252000,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麻醉科,252000,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麻醉科,252000,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麻醉科,252000,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麻醉科,252000,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用于鼻内镜手术控制性降压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鼻内镜手术患者60例,ASA Ⅰ~Ⅱ级,根据降压所用药物不同分为硝普钠组(N组,n=20)、瑞芬太尼组(R组,n=28)及瑞芬太尼复合硝普钠组(RN组,n=12).常规麻醉诱导后,术者进行消毒时开始行控制性降压,维持MAP在60 mm Hg~70 mm Hg之间.分别记录控制性降压前即刻(T0),维持降压30 min时(T1)及停止降压待血压自然恢复稳定后(T2)的HR、MAP.于T0、T1、T2时分别抽取动脉血测定血管紧张素Ⅱ(AT-Ⅱ)、醛固酮(ALD)、血栓烷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浓度.结果 三组患者相比T1时点,N组HR比R组和RN组明显增快(P<0.05),N组降压停止后出现反跳性高血压,R组和RN组停止降压后MAP回复至降压前水平.T1、T2时点N组AT-Ⅱ、ALD的浓度比R和RN组明显升高(P<0.05).T1、T2时点RN组NO/ET比值明显高于同时点N组(P<0.05),T2时点R组NO/ET比值明显高于同时点N组(P<0.05).T1、T2时点R、RN组TXB2/PGF1α比值明显高于同时点R和RN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持续输注用于异氟醚吸入麻醉下鼻内镜手术中控制性降压能够降低AT-Ⅱ和ALD的分泌,改善NO/ET平衡,降低TXB2/PGF1α比值,有效抑制机体应激反应。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药物政策的分类。方法:采用逻辑分类的方法,将药物政策进行归类。结果:药物政策可分为药品质量管制型、可及型和教育型政策三大类,并细分为若干类型的政策工具。结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基础医学边缘科学和工业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介入心脏病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大量新观念、新理论及新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同时由于心脏介入治疗具有
抗血管生成是肿瘤治疗中一条有效的途径,但在临床试验中其单一疗效并不理想.根据抗血管生成和放化疗抗肿瘤作用的机制,有计划合理地联合应用抗血管生成和放化疗可提高抗肿瘤疗效。
目的 寻求一种有效、患者乐于接受的大肠癌术前肠道准备的方法.方法 改进组135例患者采用改进的1日法,传统组133例患者采用传统的3日法分别进行大肠癌患者术前肠道准备.结果 术前患者的满意率,改进组与传统组分别为97.8%和69.2%(P<0.05),术者对肠道准备的满意率、术后切口感染率及吻合口瘘发生率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改进后的肠道准备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缺氧是引起细胞损伤的重要原因,而乏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HIF-1)是1992年由Semenza等[1]发现的对氧浓度改变的一系列自适应反应中重要的调节因子,是一种氧
痛觉诱发电位是通过激光产生放射性热选择性兴奋Aδ和C伤害性感受器,经脊髓丘脑束上行传导,于大脑皮层记录,能提供传统体感诱发电位所得不到的重要信息,在周围神经病、脊髓和
目的研究医院使用中无菌器械干式保存时限与室内空气菌数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无菌检验和平板沉降法对使用中无菌器械和室内空气进行了检测。结果在室内有人走动10次,空气中细
目的 探讨胸腔镜辅助胸壁小切口术(VAMTS)行肺叶切除加淋巴廓清在治疗肺癌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4年5月至2005年6月胸外科行VAMTS的肺癌患者30例,手术选择腋中线7或8肋间 2cm长切口作镜孔,在腋前线或腋后线第4或第5肋间隙作长约8~10 cm辅助小切口,使用胸腔镜器械或普通的长手术器械进行肺血管和支气管的解剖,纵隔淋巴结廓清(MLNR)在镜下和(或)直视下进行,于镜孔小切口
蛋白质组学是指对基因组编码的所有蛋白质进行大规模分析的一门学科.研究方法包括蛋白质分离技术(双向凝胶电泳、色谱技术、同位素编码亲和标签等)、质谱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等.蛋白质组学为人类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技术,通过表达蛋白质组学及功能蛋白质组学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通过脑脊液及脑组织蛋白质组学阐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分子机制.寻找疾病特异性蛋白质,为创伤、肿瘤、感染及癫(癎)
1 病历摘要 女,45岁.因咳嗽6个月、咯血2 d于2006年4月8日入院.入院前2 d肌肉注射胸腺五肽2支(1 mg/d),随后出现痰中带血,继而咯鲜血而入院.入院查体:T 37.3℃,P 78次/min,R 20次/min,BP 100/60 mm Hg(1 mm Hg=0.133 kPa);急性面容,右肺呼吸音增粗,心界不大,心律齐,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下肢不肿.4月6日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