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遇见这样一些让老师头疼的学生:作业潦草或很难完成;不善言谈,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差……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这些学生不仅写字潦草、而且写字姿势也不正确;课文朗读、记忆能力差,课堂表现不积极;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恰当、准确、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及看法等等,好像他们具备了后进生身上的一切缺点。在帮助这些学生时,老师心思没少用,时间没少花,可就是作用不大。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们常常把原因归咎于学生马虎,或者智商较低。其实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和价值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习惯包括很多,比如:第一学段(1~2年级)的识字与写字中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求:“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第二学段(3~4年级)在识字与写字中要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等等。而在平时的学习中,因种种原因,学生注重的只是写字的笔顺与字形的正确,忽略了间架结构,感受不到汉字的形体美;表达重书面、轻口语,并且表达时只能生涩地套用别人的语言而不是自己真实感情的流露,口语表达不能做到恰当、贴切、流利,母语在生活中用起来晦涩;学生对学语文没有主动性;不喜欢阅读、写作等。总之以人为本这个现代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迟迟不能得以实现。虽然语文课改时间已不短,语文教学也已探索出了一些成功有效的新方法、新思路、新模式,但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在语文课上,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能感到气氛压抑,语言单调、枯燥等等。我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不是教师不求上进,不愿去研究、理解新课标中的内涵,也并不是教师多年来对课标熟视无睹,而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教师一味的为了教学成绩去迎合应试考试的要求,平时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我们也缺乏一个系统的长期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并能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上级主管部门也为了考察方便,把一些不利于书面评价的内容去掉。结果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在教学中得以全面实施,自然而然造成学生不能全面发展。
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我认为语文学习习惯是一个大系统,可以按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不同学习内容分为若干子系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从小培养,还要有循序渐进的培养计划和科学有效的培养方法。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方法,同时还要有一个长期有效的实施计划。持之以恒,定有收获。比如要养成学生预习的习惯,让学生能够达到自读、自析、自探、自练、自创的能力,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如:第一步“读文”,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基本达到通顺、连贯。第二步“识字”,先给自然段标出序号,然后用圆圈在文中圈出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读一读,并利用所学的识字方法分析记忆字形,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第三步“学词”,给田字格里要求会写的生字查字典组词,并写下来。第四步“赏句”,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精读课文,找到自己喜欢的句段多遍阅读或朗诵,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和体会。第五步教给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方法。对一些复杂的长句子,教给学生使用“简缩法”来理解句意,即要求学生去掉“枝叶”,保留“主干”,明确句子的主要内容,然后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第六步概括段意,运用已学的知识,先逐个分析各自然段并归纳讲了什么内容,然后把联系紧密的几个自然段合并起来,用“归纳法”概括段意。这样,学生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便能逐渐掌握方法等等。
其次,教师必须加大力度,不厌其烦地同学生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惯作斗争,并制定相应的督促措施。比如学生写字的姿势和写字习惯,需要天天纠正,甚至长达一年或更长时间。教师的工作要细致,这样才能针对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耐心启发、引导、帮助,使学生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另外,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等特点,教师的良好习惯,能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影响。身教重于言教,因此而产生的内驱力,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作用是难以估量的。譬如在教学写字时,就应做到:重视写字姿势的指导;对学生的写字要加强指导和示范,写字指导,不能用多媒体的演示代替教师的板书。
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并将极大地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形成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语文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
我们常常把原因归咎于学生马虎,或者智商较低。其实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和价值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习惯包括很多,比如:第一学段(1~2年级)的识字与写字中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求:“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第二学段(3~4年级)在识字与写字中要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等等。而在平时的学习中,因种种原因,学生注重的只是写字的笔顺与字形的正确,忽略了间架结构,感受不到汉字的形体美;表达重书面、轻口语,并且表达时只能生涩地套用别人的语言而不是自己真实感情的流露,口语表达不能做到恰当、贴切、流利,母语在生活中用起来晦涩;学生对学语文没有主动性;不喜欢阅读、写作等。总之以人为本这个现代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迟迟不能得以实现。虽然语文课改时间已不短,语文教学也已探索出了一些成功有效的新方法、新思路、新模式,但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在语文课上,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能感到气氛压抑,语言单调、枯燥等等。我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不是教师不求上进,不愿去研究、理解新课标中的内涵,也并不是教师多年来对课标熟视无睹,而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教师一味的为了教学成绩去迎合应试考试的要求,平时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我们也缺乏一个系统的长期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并能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上级主管部门也为了考察方便,把一些不利于书面评价的内容去掉。结果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在教学中得以全面实施,自然而然造成学生不能全面发展。
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我认为语文学习习惯是一个大系统,可以按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不同学习内容分为若干子系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从小培养,还要有循序渐进的培养计划和科学有效的培养方法。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方法,同时还要有一个长期有效的实施计划。持之以恒,定有收获。比如要养成学生预习的习惯,让学生能够达到自读、自析、自探、自练、自创的能力,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如:第一步“读文”,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基本达到通顺、连贯。第二步“识字”,先给自然段标出序号,然后用圆圈在文中圈出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读一读,并利用所学的识字方法分析记忆字形,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第三步“学词”,给田字格里要求会写的生字查字典组词,并写下来。第四步“赏句”,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精读课文,找到自己喜欢的句段多遍阅读或朗诵,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和体会。第五步教给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方法。对一些复杂的长句子,教给学生使用“简缩法”来理解句意,即要求学生去掉“枝叶”,保留“主干”,明确句子的主要内容,然后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第六步概括段意,运用已学的知识,先逐个分析各自然段并归纳讲了什么内容,然后把联系紧密的几个自然段合并起来,用“归纳法”概括段意。这样,学生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便能逐渐掌握方法等等。
其次,教师必须加大力度,不厌其烦地同学生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惯作斗争,并制定相应的督促措施。比如学生写字的姿势和写字习惯,需要天天纠正,甚至长达一年或更长时间。教师的工作要细致,这样才能针对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耐心启发、引导、帮助,使学生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另外,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等特点,教师的良好习惯,能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影响。身教重于言教,因此而产生的内驱力,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作用是难以估量的。譬如在教学写字时,就应做到:重视写字姿势的指导;对学生的写字要加强指导和示范,写字指导,不能用多媒体的演示代替教师的板书。
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并将极大地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形成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语文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