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边境地带乡村振兴的特点与对策等问题探讨

来源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dz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自治区(简称西藏)边境地带的乡村振兴不仅是西藏整体推进乡村振兴伟大实践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全国整体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央关心的重要问题.文章结合全国的宏观背景,选择西藏边境地带的乡村振兴作为研究内容,集中探讨了该地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特殊性或特殊矛盾,积极推进该地带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和对策等问题,期待对西藏推进边境地带乡村振兴的实践有所参考.
其他文献
牙含章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民族问题理论家、宗教学家和藏学家,在西藏工作和藏学研究方面成就卓然.西藏和平解放时期,牙含章先生悉心筹备并负责护送十世班禅大师入藏,并在西藏工作多年,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牙含章学术造诣精深,学术成果丰硕.他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撰写了《西藏历史的新篇章》等,奠定了我国新藏学研究的基础.
宗喀巴一生著述卷帙浩繁,始终以因明为叙述方式和逻辑起点,富有理论之高度和思想之深度,故被尊称为“雪域贤哲之冠”.《宗喀巴文集》问世后,相继出现了众多版本,从最初的写本到刻本再到当代版,其编纂程序由简入繁、编纂质量由粗略到精细,使文集变得有章可循,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文章以全局视角披览《宗喀巴文集》后,发现其编纂具有显著特征,因而把文集编纂特点作为切入点,试着从文集的插图、篇序、后跋、总回向等传统编纂形式和文集的辑编、重编等方面来探讨编纂模式,归纳和总结了文集编纂所遵循的完整性、真实性、权威性三项基本原则,
格萨尔王是我国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格萨尔王及其英雄史诗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品格,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文章从格萨尔王的出生时间与出生地、身世问题、人文精神与文化品格、格萨尔王与格萨尔史诗的关系、格萨尔史诗研究等五个方面入手,全面回顾了百年来我国各族专家学者对格萨尔王及格萨尔史诗研究的进展情况,以期发挥格萨尔王研究在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天花最早的藏文记载可以追溯至敦煌古藏文文献中的《大事纪年》及《于阗教法史》.公元17至18世纪,天花在西藏广泛传播,以达赖喇嘛及班禅大师等为首之高僧的传记中多有关于天花疫情爆发的记载.藏族传统医方典籍《四部医典》《蓝琉璃》中已出现对天花患者的治疗方法,但并没有涉及种痘免疫法.至迟于18世纪上半叶,发源自汉地的人痘接种术传播到了藏地,以司徒班钦、第三世松巴活佛、第二世嘉木样活佛,以及第四世敏珠尔活佛等为代表的高僧不仅亲身推动了人痘接种术在藏地的实践,还将这种方法汇编入藏文医方文献之中.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本质上它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追溯民族精神的渊源,具有文化寻根的价值和意义.远古神话传说是中华民族精神孕育的雏形形态和民族文化基因的原始载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河“源头的源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解析发掘远古神话传说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基因,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与精神追求,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力,凝聚民族向心力,拓展民族文化感召力.
大慈法王释迦也失是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藏学界特别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西藏历史人物之一,作为宗喀巴主要弟子之一,代表宗喀巴于永乐朝和宣德朝两次奉旨进京,分别被封西天佛子大国师、大慈法王.文章主要关注的是释迦也失1414年第一次奉命进京朝见永乐皇帝地点问题,以及朱棣所作相关安排的历史背景,并由此进一步延展出明朝中央政府对刚刚兴起的格鲁派的支持态度.
《拔协》作为后弘期初期的历史文本,对后期的西藏历史编纂学有深刻的影响.至于该文本的史源及流传,在学界始终是个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自12世纪以降,以“续补版”为主体的《拔协》诸版本出世以来,个别文本的跋文中对《拔协》的史源问题作出简要的梳理.文章旨在梳理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吐蕃碑文和敕令及其传世文本的对比研究,提出所有《拔协》版本都以《吐蕃兴佛记》(())为蓝本的依据,兼论《拔协》在吐蕃晚期至归义军时期,在吐蕃腹心地区及敦煌一带的传播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