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安里的路究竟有多复杂?除了供车辆通行的大路外,华安里的大多数道路,不如用“缝隙”称呼更为合适。两排握手楼中间,留出一条狭窄的通道,并排的私房之间,纵向延伸出一条仅1米宽的“缝隙”,仅容一人通过。类似的路,在华安里有好几十条,配上相差无几的私房外观,新来的租客想要准确找到回家的路,需得浪费很多时间。
就在我们被华安里的巷道绕得晕头转向时,密集的摄像头吸引了我的视线。它们的机身都贴了编码。数了数编号,能确定的是,华安里至少有百来个这样的摄像头,堪称武汉摄像头最多的社区。不止是摄像头,华安里的警务室也有近10个,不时有面沉如水的民警手持对讲机,在华安里的各个地方巡逻。
在华安里居住了10多年的租客回忆起之前的时光,直言现在已经变好很多。以前天黑回家特害怕出事;房屋遭窃也经常发生,还很难查到小偷。自从华安里从城中村转型为社区后,流动人口由民警管理,巷道里24小时都有巡逻人员,民警还和房东们一起创办了警民微信群,确保能了解到最新的租户情况。
异乡人的妥协生活环境的种种挑战
最初的华安里只是一条路加两排房子,人口很少。后来,汉口的好几个城中村都拆了,唯有华安里一扩再扩,才造就了今日的景象,成为不少异乡人的第一选择。
华安里的低房租是许多异乡人在武汉站稳脚跟的基础。对于已成家室的人而言,华安里的租金可以让他们存下更多的钱,供孩子上学;对于初出茅庐的应届毕业生而言,在华安里只需500元就能租到一室一厅,是囊中羞涩也能独居的最佳选择。华安里的巷道中,总是贴满了招工启事,旧的撕掉了还有新的覆盖上去,它们层层叠叠地覆盖在墙上、电线杆上,还有不少散落地上,职位类型也五花八门。每逢下班高峰期,路上不仅有戴着安全帽的工人,也有穿着西装套裙、脚蹬高跟鞋的年轻女白领。同为异乡人,不管从事何种工作,选择住在华安里,都算是一种对生活压力的妥协。 但妥协是要付出代价的。除了前面提到的迷宫一般的道路,还需要忍受暗无天日的居住环境。有些房东为了多收租金,在已建好的私房上不断加盖,蓝色的活动板房搭得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房屋的采光。只有顶上的住户能享受些许阳光,剩下的楼层都非常阴暗。

华安里虽说在外名声不太好,但对于许多异乡人来说,这里有大都市里感受不到的温暖。浓浓的人情味多少能为那些疲于生计的人们带去些许安慰。
白天的华安里人很少,偌大的社区,只剩商家、小孩、妇女、老人。一部分老人是村子里的原住民,儿女在外买了房,早出晚归,一个人在家孤独,所以他们更愿意待在这里和老朋友曬晒太阳、叙叙旧。这里的中年男子,基本都已成家生子,孩子还小的时候,妻子就负责在家带娃,自己则负责打拼赚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这里的家庭几乎都选择要二胎,为了省时减负,她们只好把全家的衣物丢到楼下的公共洗衣机里——即使她们知道这些洗衣机脏得要命。待孩子上小学后,夫妻俩就都出去打拼赚钱。
便利的避风港牵动租客的拆迁问题
作为一个城中村,华安里的低房租和高密度住户,催生了不少行业:生活服务(理发店、维修店、搬家公司等)、餐饮、小商店等。如果你愿意,可以在华安里居住、工作,直到过年回家前,都不用踏出这里一步。
日子虽然清贫、辛苦,但华安里却有着都市中少见的人情味。这里的租客来自天南海北,口音不一,可并不妨碍他们之间沟通。同是在华安里开店的老板,谁家有事要回去一趟,旁边那家就会帮忙看店、收钱;坐在社区公交上回家的妇女,因低头玩手机忘了下车,和她熟识的司机就会回头唤她;谁的东西不小心散落在地上,大家就会七手八脚帮着收拾。华安里看起来就像是农村和城市交织的产物——生活设施趋向城市般便利,居住氛围又像农村般亲切。


虽说华安里的名声不太好,但对这里大多数异乡人来说,华安里是他们辛劳后的避风港。下班时间一到,打工的人潮涌入华安里,带孩子的家长会在玩具摊前多做停留,主妇们则不停打量着100元3件的衣服,试图和摊主讨价还价。而摊主们也都有着自己的快乐,有一对卖牛仔裤的夫妇占据着夜市的一角,男摊主见烤面筋出摊,忙跑去给自己和妻子买了两串。这也是一天中,华安里最放松、最热闹的时刻。
附近的人谈起华安里,都倾向于拆除。他们有太多的理由:存在消防隐患、人口过于密集导致交通不畅、脏乱差、盗窃案件频出……于是一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就会激动地欢呼:华安里终于要拆了!12号线要经过涵洞,所以华安里要拆;远洋接手了贺家墩,华安里也会被纳入拆迁范围;有管理人员来把华安里靠马路的两排房子信息登记了,这里离拆不远了……可到如今,华安里的任何一小块土地都没有被动过。
有人分析过原因,华安里被铁路包围,所以很难有开发商愿意接手。因为这个区域紧挨铁路,建设高层住宅势必会影响铁路路基,而且华安里这个地段的拆迁成本高,很难卖出价,放到谁手上都是一块儿烫手山芋。所以这么多年来,附近的村落拆得七七八八,只有华安里安然无恙。但华安里四周拔地而起的高楼,还是挑动了租客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
如果有人问,华安里对武汉有什么意义,那大概就是为大部分城市基础劳动力提供了一个容身之处。他们心里明白,像华安里这样廉价又便利的地方越来越少了,等到他们找不到容身之处的那天,也许就是时候告别武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