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膜超极化与脑血管调节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9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胞膜超极化是血管,尤其是脑血管舒张调节的重要机制。文章就内皮细胞超极化因子及其作用机制作了介绍。在脑血管,ATP敏感钾通道(KATP)和钙激活钾通道(KCa)在脑血管调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内源性诱导KATP和KCa激活超极化机制与内皮源性因子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的。在脑缺氧、低血压等病理状态时,其血管舒张机制与钾通道的激活所引起的超极化有关。

其他文献
脑室出血(IVH)是预后较凶险的临床急症之一,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治疗也有所突破。文章综述IVH的病因、病理生理以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脑组织局灶性出血或缺血性卒中可导致远隔部位脑的代谢、机能和局部血流量的变化,即远隔机能障碍(DC)。近年,在脑卒中DC临床征象、产生机制和研究方法学等方面的研究有新进展。
缺血性卒中15%~20%系心源性栓塞和非瓣膜性房颤导致的血流模式改变、心房血栓、左房扩大、二尖瓣结构异常等因素引起。经食道超声心动描记(TEE)是一项检查心脏和主动脉的新超声窗,特别适合探查栓塞时栓子是否来源于心脏或主动脉,总阳性率43%。它对诊断心房内血栓、左室血栓、心内肿瘤、瓣膜赘生物、主动脉弓动脉瘤、房间隔动脉瘤、卵圆孔未闭等有独特的优越性。
文章就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给药时机、途径、剂量及病情严重程度对治疗的反应进行了综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极复杂。随着对一氧化氮对脑血管作用的深入认识,发现血红蛋白对一氧化氮介导多方面生物作用的抑制是促成脑血管痉挛的主要原因。
随着脑梗塞溶栓治疗的广泛开展,出血性脑梗塞(HI)再次受到重视。文章对其自然发生率、抗凝和溶栓治疗引起的HI发生率及其发生机制予以综述。
文章介绍了大脑中动脉瘤的手术入路,重点描述了经外侧裂入路、颞上回入路的手术方法及优缺点,并对术前入路的选择作了分析和总结。
目前单个的脑卒中治疗试验样本量多偏小,随机误差不可避免,其结果虽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提出假说,但一般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因此不应轻易将这种结果在临床推广应用。Meta-分析联合所有单个的试验进行统计分析,增大了样本含量和检验效能,最后得出综合的更为科学和可靠的结论,对临床实践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如同任何其他科研方法一样,使用不当也可以得出错误的结论。阅读和进行Meta-分析时要充分注意其方法学是否严谨
脑血管痉挛按有无症状分为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和无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目前,大多数脑血管痉挛的动物模型均为无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只有少数几种为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现将各种脑血管痉挛动物棋型的制作方法、特点和适用范围综述如下。
不完全性脑梗死系颅内动脉的短暂性完全闭塞或仅引起中度缺血的不完全闭塞所致。其病理特征是缺血区出现选择性神经元坏死,而部分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管成分仍保留。故其大体组织结构完整,不会发展成软化灶或形成空腔。脑CT或MRI扫描,急性期无异常发现,慢性期局部可见轻度脑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