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和1999年,海航先后在上交所的B股和A股上市,并分别成为第一家在B股和A股上市的中国航空企业。自此,海航率先在民航领域打通了与国内外资本市场对接的渠道,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业内“第一”
海南,中国最南端的省份,也是改革开放之初让一批先锋人物实现梦想的创业福地。1990年,陈峰揣着一个属于他的航空梦,来到海南,在这里,他领衔组建了中国民航第一家股份制企业。
然而,在航空这样一个需要大量投资的特殊行业,如果缺乏政府和政策的支持,想要与三大国有航空公司分庭抗衡,无异于虎口夺食。但海航找到了一条或许也是唯一的出路:资本运作。
在海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93年,海航正式挂牌运营。最初,陈峰通过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的方式,让海航拥有了属于自己的3架飞机。此后,海航发展的每一次成功跨越,都离不开资本的助力。
1997和1999年,海航先后在上交所的B股和A股上市,也分别成为第一家在B股和A股上市的中国航空企业。自此,海航打通了与国内外资本市场对接的渠道。
“海航确实抓住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每一次机会。大势抓到了,便成功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资本问题。”陈峰说,海航的一次次飞跃式发展,其实都是抓住了大的机遇。比如,抓住了深化改革、允许股份制试点的机遇,对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抓住了改革开放,放宽外资准入条件的机遇,成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股份制航空公司;抓住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契机,彻底转换了管理经营机制。
在陈峰眼中,海南航空的成功,是中国资本市场成功的范例和一个缩影。
经历了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企业的改制转型,民航业的兼并重组,海航已发展成为中国民航业内最具成长性和最市场化的力量。截至2007年,海航集团的资产规模达357亿元,年销售收入120亿元,成为拥有机队规模超过110架的中国第四大航空公司。
2007年11月,“大新华”航空挂牌成立,海南航空成为其众多成员中的一个。此时,陈峰又设立了一个新目标: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一家世界级航空企业,创建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品牌。
“魔术”
1990年,曾在中国民航总局、国家空中交通管理局任职的陈峰来到海南。“有的媒体说我是‘急流勇退’,有的媒体说我是‘下海’,这都不准确。我是从北京直接到海南省担任一名厅局级干部的。”后来,陈峰如此解释到。
不管原因是什么,总之,陈峰当时被时任海南省省长的刘剑锋看中,受命组建海南航空。但是海南省省政府能拿出的资金只有1000万元。这点钱在当时能干什么?答案是只能买一架飞机的翅膀。
不过,这难不倒陈峰。凭借在民航领域多年的经验积累,陈峰四处游说,终于交出了受命后的第一份答卷:1993年5月2日,海南省航空公司正式运营,并实现由海口到北京的首航。
下一步,海航要发展,仍然需要大量购进新飞机,缺少资金怎么办?“我13岁就在北京天桥学说书,所以最擅长讲故事。”陈峰再次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获得了银行的担保。
据陈峰回忆,当时寻找担保银行时,因为银行不明就里,他就讲:飞机从海南到北京一张票1000块,可以装150人,来回就是30万;一天再飞个北京,再飞个广州,去掉成本一天就挣45万。于是上海一家银行动了心。双方商定:使用固定利率结算贷款,仅此一项银行就净赚100多万美元。银行很高兴,问到反担保对象是谁?陈峰表示,如果还不起钱,就以飞机抵债。作产权登记时,银行自动将本属于自己的飞机划在了海航的账上。这相当于“我不仅借给你钱,还首先把飞机交给了你”,如此这般,陈峰轻松地拥有了两架飞机。
就这样,从银行贷款买一架飞机,又把飞机抵押出去购回第二架飞机,再把这两架飞机抵押出去买更多的飞机,最后形成一个倒金字塔结构。只要有飞机在飞就有现金收入,只要有现金收入能够偿还以前的贷款,公司就能够持续经营下去。银行贷款是海航持续扩张的要素,因而高负债率也就成了海航的一个特点。
1993年,陈峰用私募得来的2.5亿元作信用担保,向银行贷款6亿元,买下2架波音737,然后以2架波音737为担保,再向美国方面定购2架飞机。如此循环,巧妙利用财务杠杆,使海航逐渐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飞机。
1995年,海航在发展中遇到了第一次危机:负债率居高不下。此时,陈峰需要再次寻找新的融资渠道。而这一回,他居然找到了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
当时,陈峰听别人说美国可以发股票,尽管当时他对此一无所知,但还是穿了一套西服,打着一条领带,拎着一个包就跑到了美国。
来到华尔街,陈峰又发挥了他讲故事的特长,将海航依靠100万美元起家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尽管他自学的英文发音并不标准,但还是吸引了索罗斯。
索罗斯的一位高级助理问他:“你们公司是在中国的什么位置呀?”陈峰在一张英文地图上找到了中国的海南岛。在这张图上,海南岛没有名字,只是一个点。陈峰问一位高级经理:“你知道越南吧?”看对方点头,陈峰说:“我们就在越南边上。越战和韩战是在中国人的帮助下打的,美国人怕死,中国人民不怕死。”说完这话,华尔街的投资家们哄堂大笑。
在华尔街呆了三个多月,陈峰最终说服了索罗斯,让量子基金控股的美国航空有限公司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海南航空25%的股份,成为海航的第一大股东。海航也由此成为首家中外合资的航空公司。
陈峰说,海航之所以能够吸引索罗斯的投资,首先有中国改革开放的因素。索罗斯希望在中国发展的过程当中担当一个角色,这个人跟一般的资本家不一样,他是金融奇才,他在金融博弈上面的感觉很好,又有强烈的拿资本进行改革的意识。其次,海航的发展是奇迹,海航发展的故事足以使华尔街的投资银行们感觉这帮管理者不得了。他们非常看中主要管理者的素质。除了海航的故事吸引人外,海航的国际化运作也是能够吸引索罗斯的一个重要原因。海航从一开始建立就采用了国际一流会计师事务所做审计,财务管理规范,用美国最大的律师事务所做公司的法律顾问。为海航作评估的是为美国航空作评估的一流的事务所,评估海航的管理者写了这么一段话:“海南航空的管理者不仅在中国是一流的,在世界也是一流的”。
当然,这是陈峰的一面之词,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华尔街的投资家最喜欢听故事,而陈峰又是讲故事的高手。2500万美元对于索罗斯来说不算什么,失败了并不会对他造成伤筋动骨的危害,而成功了自然更好不过。
1997年的6月,海航的B股在上交所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在境内上市的外资股的民航企业。1999年11月,海航1.64亿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再度实现了与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对接。两次上市成功,也为海航日后事业的腾飞打下了基础。
组建大新华
一直以来,海航所处的是一个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既没有三大国有航空集团的规模和资源优势,也没有小公司的灵活和轻盈,同时,偏安于海南一隅的海航也没有深航、上航的地理优势。
进入2000年,三大航空集团不断加快整合步伐,逐渐占领了中国航空运输80%的市场份额,而海南航空的市场份额大约只有9%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海航的出路只有一条:拼命做大。于是,收购和重组就成为海航的“主题曲”。
2000年,海航集团与海南航空共同出资,并购了美兰机场。2000年8月,海航集团再度与海南航空共同重组了长安航空。2001年2月,海航集团又与其上市公司一同购买新华航空公司60%股份,二者分持9%和51%的股份。之后,海航集团又将9%的股份转售给海南航空。2001年7月,海航集团通过控股的长安航空,又与海南航空一起并购了山西航空93.75%的股权。
海南,中国最南端的省份,也是改革开放之初让一批先锋人物实现梦想的创业福地。1990年,陈峰揣着一个属于他的航空梦,来到海南,在这里,他领衔组建了中国民航第一家股份制企业。
然而,在航空这样一个需要大量投资的特殊行业,如果缺乏政府和政策的支持,想要与三大国有航空公司分庭抗衡,无异于虎口夺食。但海航找到了一条或许也是唯一的出路:资本运作。
在海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93年,海航正式挂牌运营。最初,陈峰通过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的方式,让海航拥有了属于自己的3架飞机。此后,海航发展的每一次成功跨越,都离不开资本的助力。
1997和1999年,海航先后在上交所的B股和A股上市,也分别成为第一家在B股和A股上市的中国航空企业。自此,海航打通了与国内外资本市场对接的渠道。
“海航确实抓住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每一次机会。大势抓到了,便成功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资本问题。”陈峰说,海航的一次次飞跃式发展,其实都是抓住了大的机遇。比如,抓住了深化改革、允许股份制试点的机遇,对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抓住了改革开放,放宽外资准入条件的机遇,成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股份制航空公司;抓住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契机,彻底转换了管理经营机制。
在陈峰眼中,海南航空的成功,是中国资本市场成功的范例和一个缩影。
经历了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企业的改制转型,民航业的兼并重组,海航已发展成为中国民航业内最具成长性和最市场化的力量。截至2007年,海航集团的资产规模达357亿元,年销售收入120亿元,成为拥有机队规模超过110架的中国第四大航空公司。
2007年11月,“大新华”航空挂牌成立,海南航空成为其众多成员中的一个。此时,陈峰又设立了一个新目标: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一家世界级航空企业,创建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品牌。
“魔术”
1990年,曾在中国民航总局、国家空中交通管理局任职的陈峰来到海南。“有的媒体说我是‘急流勇退’,有的媒体说我是‘下海’,这都不准确。我是从北京直接到海南省担任一名厅局级干部的。”后来,陈峰如此解释到。
不管原因是什么,总之,陈峰当时被时任海南省省长的刘剑锋看中,受命组建海南航空。但是海南省省政府能拿出的资金只有1000万元。这点钱在当时能干什么?答案是只能买一架飞机的翅膀。
不过,这难不倒陈峰。凭借在民航领域多年的经验积累,陈峰四处游说,终于交出了受命后的第一份答卷:1993年5月2日,海南省航空公司正式运营,并实现由海口到北京的首航。
下一步,海航要发展,仍然需要大量购进新飞机,缺少资金怎么办?“我13岁就在北京天桥学说书,所以最擅长讲故事。”陈峰再次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获得了银行的担保。
据陈峰回忆,当时寻找担保银行时,因为银行不明就里,他就讲:飞机从海南到北京一张票1000块,可以装150人,来回就是30万;一天再飞个北京,再飞个广州,去掉成本一天就挣45万。于是上海一家银行动了心。双方商定:使用固定利率结算贷款,仅此一项银行就净赚100多万美元。银行很高兴,问到反担保对象是谁?陈峰表示,如果还不起钱,就以飞机抵债。作产权登记时,银行自动将本属于自己的飞机划在了海航的账上。这相当于“我不仅借给你钱,还首先把飞机交给了你”,如此这般,陈峰轻松地拥有了两架飞机。
就这样,从银行贷款买一架飞机,又把飞机抵押出去购回第二架飞机,再把这两架飞机抵押出去买更多的飞机,最后形成一个倒金字塔结构。只要有飞机在飞就有现金收入,只要有现金收入能够偿还以前的贷款,公司就能够持续经营下去。银行贷款是海航持续扩张的要素,因而高负债率也就成了海航的一个特点。
1993年,陈峰用私募得来的2.5亿元作信用担保,向银行贷款6亿元,买下2架波音737,然后以2架波音737为担保,再向美国方面定购2架飞机。如此循环,巧妙利用财务杠杆,使海航逐渐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飞机。
1995年,海航在发展中遇到了第一次危机:负债率居高不下。此时,陈峰需要再次寻找新的融资渠道。而这一回,他居然找到了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
当时,陈峰听别人说美国可以发股票,尽管当时他对此一无所知,但还是穿了一套西服,打着一条领带,拎着一个包就跑到了美国。
来到华尔街,陈峰又发挥了他讲故事的特长,将海航依靠100万美元起家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尽管他自学的英文发音并不标准,但还是吸引了索罗斯。
索罗斯的一位高级助理问他:“你们公司是在中国的什么位置呀?”陈峰在一张英文地图上找到了中国的海南岛。在这张图上,海南岛没有名字,只是一个点。陈峰问一位高级经理:“你知道越南吧?”看对方点头,陈峰说:“我们就在越南边上。越战和韩战是在中国人的帮助下打的,美国人怕死,中国人民不怕死。”说完这话,华尔街的投资家们哄堂大笑。
在华尔街呆了三个多月,陈峰最终说服了索罗斯,让量子基金控股的美国航空有限公司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海南航空25%的股份,成为海航的第一大股东。海航也由此成为首家中外合资的航空公司。
陈峰说,海航之所以能够吸引索罗斯的投资,首先有中国改革开放的因素。索罗斯希望在中国发展的过程当中担当一个角色,这个人跟一般的资本家不一样,他是金融奇才,他在金融博弈上面的感觉很好,又有强烈的拿资本进行改革的意识。其次,海航的发展是奇迹,海航发展的故事足以使华尔街的投资银行们感觉这帮管理者不得了。他们非常看中主要管理者的素质。除了海航的故事吸引人外,海航的国际化运作也是能够吸引索罗斯的一个重要原因。海航从一开始建立就采用了国际一流会计师事务所做审计,财务管理规范,用美国最大的律师事务所做公司的法律顾问。为海航作评估的是为美国航空作评估的一流的事务所,评估海航的管理者写了这么一段话:“海南航空的管理者不仅在中国是一流的,在世界也是一流的”。
当然,这是陈峰的一面之词,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华尔街的投资家最喜欢听故事,而陈峰又是讲故事的高手。2500万美元对于索罗斯来说不算什么,失败了并不会对他造成伤筋动骨的危害,而成功了自然更好不过。
1997年的6月,海航的B股在上交所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在境内上市的外资股的民航企业。1999年11月,海航1.64亿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再度实现了与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对接。两次上市成功,也为海航日后事业的腾飞打下了基础。
组建大新华
一直以来,海航所处的是一个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既没有三大国有航空集团的规模和资源优势,也没有小公司的灵活和轻盈,同时,偏安于海南一隅的海航也没有深航、上航的地理优势。
进入2000年,三大航空集团不断加快整合步伐,逐渐占领了中国航空运输80%的市场份额,而海南航空的市场份额大约只有9%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海航的出路只有一条:拼命做大。于是,收购和重组就成为海航的“主题曲”。
2000年,海航集团与海南航空共同出资,并购了美兰机场。2000年8月,海航集团再度与海南航空共同重组了长安航空。2001年2月,海航集团又与其上市公司一同购买新华航空公司60%股份,二者分持9%和51%的股份。之后,海航集团又将9%的股份转售给海南航空。2001年7月,海航集团通过控股的长安航空,又与海南航空一起并购了山西航空93.75%的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