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两家地产龙头被接连举牌,而举牌者是在业内默默无名的两家“小字辈”保险公司。
4月28日晚间,股价连续大涨的金融街(000402.SZ)发布公告称,由于最近两个交易日公司股票涨幅偏离值累计达到20%,属于股票交易异动波动情形,因此,公司股票将于4月29日开市起停牌,待公司完成相关核查工作并披露相关结果公告后复牌。
引发金融街大涨的直接原因来自于安邦保险的举牌,正是这一信息导致金融街股价大幅上扬。
实际上,在此之前,另一家保险公司生命人寿早已经对金地集团(600383.SZ)“下手”,其持股比例更是远超20%。险资增持目的何在?为什么又会是地产股呢?
生命人寿上位金地大股东
4月24日,金地集团召开2014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来自生命人寿的林胜德和来自安邦财险的姚大锋顺利成为董事会新成员,金地集团的董事会人数也由之前的12人扩充至14人。
为了这个董事会席位,一年多的时间里,生命人寿已经付出了超过75亿元的代价,如果算上安邦保险,那么两家险资累计出资已经远超百亿元。
金地集团的股权争夺要追溯到2013年1月25日生命人寿第一次举牌金地集团,生命人寿通过二级市场耗资近17亿元购入金地集团5.41%的股份,随后的几个月里,生命人寿继续在二级市场上不断买入,截至11月1日,持股比例已经超过原来的第一大股东深圳市福田投资发展公司(下称“福田投资”)。
福田投资显然不愿“束手就擒”,4天之后就宣布与自然人何大江成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比例至8.02%,暂时保住了第一大股东的位置;与此同时,生命人寿将所持2.15亿股(占比为4.81%)授予福田投资行使表决权。福田投资的大股东地位暂时无虞,但这份协议在2014年6月30日就将到期。
已经投入十几亿元的生命人寿随后对金地集团掀起了“闪电战”。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的4个月里,生命人寿投入超过20亿元增持金地集团,2014年4月份再次耗资逾30亿元成为持股24.82%的第一大股东,而福田投资早已经没有“还手”之力。
在生命人寿大肆抢购金地集团的同时,另一家险资安邦保险也在2013年12月和2014年4月,先后两次累计耗资逾30亿元举牌金地集团,截至4月24日,安邦保险合计持有金地集团股份超过15%。在生命人寿咄咄逼人的气势下,安邦保险举牌的意图颇值得玩味。
如果安邦保险举牌金地集团属于跟随战略,那么公司举牌金融街就属于自己的“杰作”了。
4月28日,金融街发布公告称,安邦保险旗下和谐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和谐健康”)于3月份和4月份累计动用资金7.77亿元购买了1.51亿股金融街,持股比例恰好超过5%。消息一经公布,金融街股价放量涨停,随后公司宣布停牌核查相关信息。
在公告安邦举牌之前,金融街大股东似乎有所察觉。
就在之前一周的4月21日,金融街公告称,公司股东北京金融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增持公司股份4158.2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1.37%,增持后持股比例提升至27.92%,同时不排除在未来12个月内继续增持的可能性。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一般情况下,举牌者的目的无非是财务投资或者战略合作,最让上市公司无法接受的则是举牌者谋求控股权并取而代之。
然而,险资举牌的目标为什么是金地集团呢?
为什么是金地?
金地集团无疑是一个举牌的好“猎物”。在以“招保万金”为首的四大房企龙头中,金地集团的股权比例最为分散,在生命人寿之前,原第一大股东福田投资从2009年起持股比例仅有7.85%,虽然万科(000002.SZ)大股东华润的持股比例达到17%,但万科管理层对公司有着极强的控制权,华润更多的是充当一个财务投资者的角色。
股权分散且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力远不如万科,对于手握上千亿资产的险资来说,举牌金地集团遇到的阻力会更小。
而且,金地集团本就是一线房地产龙头,公司年收入超过300亿元,控股金地意味着直接进入了行业一线,这对于追求规模效益的企业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诱惑。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与金地集团一样,生命人寿同样地处深圳,其对深圳国资改革的情况或许有着更清晰的了解。
事实也正是如此,福田投资几乎毫无抵抗地就交出了金地集团的控股权,管理层也接受了这样的事实,董事会中相应增加了两名举牌方的利益代言人,生命人寿的“偷袭”获得成功。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金地集团的估值获得了产业资本的认可。
申银万国分析师韩思怡认为,产业资本之所以密集增持地产股,首先是险资自身业务布局的需要。房地产业一直以来都是险资的重要配置标的,险资对地产投资的限制已经逐渐松绑,投资比例已经从零上升到13%;同时,泰康等部分保险公司也在大力布局养老业务,而养老业务的拓展需要地产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其次,韩思怡表示,保险公司选择此时进行高调增持,与地产股的过度低估有很大关系。目前,重点地产公司的市盈率仅有7倍左右,全行业所有公司的平均估值水平也远低于其他行业,风险较低且升值潜力较大。
但如果仅仅认为险资举牌地产股是财务投资行为就有些过于短视,从生命人寿和安邦保险派驻代表进入金地董事会来看,他们的诉求绝非财务投资者那么简单,即使不谋求对公司的控股权,其身份也已经从财务投资者转变为战略投资者。
险资新玩法
在获得金地集团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之后,生命人寿4月底在金地集团发布的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中表示,生命人寿董事会同意继续增持金地集团,持股比例不超过总股本的30%。
“产业资本改变了原来直接投资房地产项目的方式,而是直接购买公司股权以争取公司话语权,并通过提前参加项目获取更高收益,其角色已经明显从财务投资者转变为战略投资者。”韩思怡表示。
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通过二级市场购买的股票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短期持有为目的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影响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变动则只会影响资本公积的变化,对当期净利润则无法提供帮助。
然而,如果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占股权的20%-50%),长期股权投资就可以按照权益法入账。采用权益法时,投资单位取得投资时应该将成本与所享份额进行比较,即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显然,按照这样的处理方式,被投资方的损益变动也会给投资方带来当期相应的投资损益。对于处于急速扩张的生命人寿来说,与华润作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但并不参与公司的具体经营类似,生命人寿举牌金地集团不谋求控股权,但可以获取长期稳定的收益。区别在于,生命人寿派驻代表进入董事会,可以表达自己的诉求,因此,这更像是一次战略投资行为。
中信证券分析师陈聪就认为,从纯财务投资的角度来看,长线资金似乎应该平均布局于低估值的地产龙头。然而,长线资金此次举牌金地集团,应该是一种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兼顾的行为。
他表示,如果股市向好,则这一投资将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股价利得;如果股市偏弱,则这一投资带来的上市房企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业务协同,依然能保证这项投资有吸引力。在股价没有显著高估的前提下,特定产业思维的长线投资者会选择集中持股,以保证投资的安全性。
从被举牌方来说,在自身价值被低估,而大股东又是国资改革的背景下,这种资源的整合或许才刚刚开始。
海通证券房地产分析师涂力磊认为,上市地产公司被产业资本看重而不断被增持或收购的首要因素是,其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其次则是国资改革背景下的整合趋势。
他表示,一方面,国资改革、治理激励机制优化要求资本结构的持续改善,这为保险等产业资金增持和进入上市地产公司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很多低估值的上市地产公司质优价廉,产业资本的进入甚至控股可以促进其存量资产的经营效率提升和价值兑现。
“由产业资本驱动的地产行业整合才刚刚开始,企业选择坚守战线还是主动拥抱将成为市场长期话题。”涂力磊表示。
4月28日晚间,股价连续大涨的金融街(000402.SZ)发布公告称,由于最近两个交易日公司股票涨幅偏离值累计达到20%,属于股票交易异动波动情形,因此,公司股票将于4月29日开市起停牌,待公司完成相关核查工作并披露相关结果公告后复牌。
引发金融街大涨的直接原因来自于安邦保险的举牌,正是这一信息导致金融街股价大幅上扬。
实际上,在此之前,另一家保险公司生命人寿早已经对金地集团(600383.SZ)“下手”,其持股比例更是远超20%。险资增持目的何在?为什么又会是地产股呢?
生命人寿上位金地大股东
4月24日,金地集团召开2014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来自生命人寿的林胜德和来自安邦财险的姚大锋顺利成为董事会新成员,金地集团的董事会人数也由之前的12人扩充至14人。
为了这个董事会席位,一年多的时间里,生命人寿已经付出了超过75亿元的代价,如果算上安邦保险,那么两家险资累计出资已经远超百亿元。
金地集团的股权争夺要追溯到2013年1月25日生命人寿第一次举牌金地集团,生命人寿通过二级市场耗资近17亿元购入金地集团5.41%的股份,随后的几个月里,生命人寿继续在二级市场上不断买入,截至11月1日,持股比例已经超过原来的第一大股东深圳市福田投资发展公司(下称“福田投资”)。
福田投资显然不愿“束手就擒”,4天之后就宣布与自然人何大江成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比例至8.02%,暂时保住了第一大股东的位置;与此同时,生命人寿将所持2.15亿股(占比为4.81%)授予福田投资行使表决权。福田投资的大股东地位暂时无虞,但这份协议在2014年6月30日就将到期。
已经投入十几亿元的生命人寿随后对金地集团掀起了“闪电战”。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的4个月里,生命人寿投入超过20亿元增持金地集团,2014年4月份再次耗资逾30亿元成为持股24.82%的第一大股东,而福田投资早已经没有“还手”之力。
在生命人寿大肆抢购金地集团的同时,另一家险资安邦保险也在2013年12月和2014年4月,先后两次累计耗资逾30亿元举牌金地集团,截至4月24日,安邦保险合计持有金地集团股份超过15%。在生命人寿咄咄逼人的气势下,安邦保险举牌的意图颇值得玩味。
如果安邦保险举牌金地集团属于跟随战略,那么公司举牌金融街就属于自己的“杰作”了。
4月28日,金融街发布公告称,安邦保险旗下和谐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和谐健康”)于3月份和4月份累计动用资金7.77亿元购买了1.51亿股金融街,持股比例恰好超过5%。消息一经公布,金融街股价放量涨停,随后公司宣布停牌核查相关信息。
在公告安邦举牌之前,金融街大股东似乎有所察觉。
就在之前一周的4月21日,金融街公告称,公司股东北京金融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增持公司股份4158.2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1.37%,增持后持股比例提升至27.92%,同时不排除在未来12个月内继续增持的可能性。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一般情况下,举牌者的目的无非是财务投资或者战略合作,最让上市公司无法接受的则是举牌者谋求控股权并取而代之。
然而,险资举牌的目标为什么是金地集团呢?
为什么是金地?
金地集团无疑是一个举牌的好“猎物”。在以“招保万金”为首的四大房企龙头中,金地集团的股权比例最为分散,在生命人寿之前,原第一大股东福田投资从2009年起持股比例仅有7.85%,虽然万科(000002.SZ)大股东华润的持股比例达到17%,但万科管理层对公司有着极强的控制权,华润更多的是充当一个财务投资者的角色。
股权分散且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力远不如万科,对于手握上千亿资产的险资来说,举牌金地集团遇到的阻力会更小。
而且,金地集团本就是一线房地产龙头,公司年收入超过300亿元,控股金地意味着直接进入了行业一线,这对于追求规模效益的企业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诱惑。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与金地集团一样,生命人寿同样地处深圳,其对深圳国资改革的情况或许有着更清晰的了解。
事实也正是如此,福田投资几乎毫无抵抗地就交出了金地集团的控股权,管理层也接受了这样的事实,董事会中相应增加了两名举牌方的利益代言人,生命人寿的“偷袭”获得成功。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金地集团的估值获得了产业资本的认可。
申银万国分析师韩思怡认为,产业资本之所以密集增持地产股,首先是险资自身业务布局的需要。房地产业一直以来都是险资的重要配置标的,险资对地产投资的限制已经逐渐松绑,投资比例已经从零上升到13%;同时,泰康等部分保险公司也在大力布局养老业务,而养老业务的拓展需要地产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其次,韩思怡表示,保险公司选择此时进行高调增持,与地产股的过度低估有很大关系。目前,重点地产公司的市盈率仅有7倍左右,全行业所有公司的平均估值水平也远低于其他行业,风险较低且升值潜力较大。
但如果仅仅认为险资举牌地产股是财务投资行为就有些过于短视,从生命人寿和安邦保险派驻代表进入金地董事会来看,他们的诉求绝非财务投资者那么简单,即使不谋求对公司的控股权,其身份也已经从财务投资者转变为战略投资者。
险资新玩法
在获得金地集团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之后,生命人寿4月底在金地集团发布的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中表示,生命人寿董事会同意继续增持金地集团,持股比例不超过总股本的30%。
“产业资本改变了原来直接投资房地产项目的方式,而是直接购买公司股权以争取公司话语权,并通过提前参加项目获取更高收益,其角色已经明显从财务投资者转变为战略投资者。”韩思怡表示。
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通过二级市场购买的股票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短期持有为目的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影响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变动则只会影响资本公积的变化,对当期净利润则无法提供帮助。
然而,如果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占股权的20%-50%),长期股权投资就可以按照权益法入账。采用权益法时,投资单位取得投资时应该将成本与所享份额进行比较,即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显然,按照这样的处理方式,被投资方的损益变动也会给投资方带来当期相应的投资损益。对于处于急速扩张的生命人寿来说,与华润作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但并不参与公司的具体经营类似,生命人寿举牌金地集团不谋求控股权,但可以获取长期稳定的收益。区别在于,生命人寿派驻代表进入董事会,可以表达自己的诉求,因此,这更像是一次战略投资行为。
中信证券分析师陈聪就认为,从纯财务投资的角度来看,长线资金似乎应该平均布局于低估值的地产龙头。然而,长线资金此次举牌金地集团,应该是一种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兼顾的行为。
他表示,如果股市向好,则这一投资将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股价利得;如果股市偏弱,则这一投资带来的上市房企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业务协同,依然能保证这项投资有吸引力。在股价没有显著高估的前提下,特定产业思维的长线投资者会选择集中持股,以保证投资的安全性。
从被举牌方来说,在自身价值被低估,而大股东又是国资改革的背景下,这种资源的整合或许才刚刚开始。
海通证券房地产分析师涂力磊认为,上市地产公司被产业资本看重而不断被增持或收购的首要因素是,其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其次则是国资改革背景下的整合趋势。
他表示,一方面,国资改革、治理激励机制优化要求资本结构的持续改善,这为保险等产业资金增持和进入上市地产公司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很多低估值的上市地产公司质优价廉,产业资本的进入甚至控股可以促进其存量资产的经营效率提升和价值兑现。
“由产业资本驱动的地产行业整合才刚刚开始,企业选择坚守战线还是主动拥抱将成为市场长期话题。”涂力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