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际贸易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通过该门课程在我校教学方面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方面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国际贸易学;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11-02
一、引言
《国际贸易学》是“十一五”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规划教材,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下简称国贸)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贸易往来日益增加,对外贸易公司数量逐渐增多,市场对国贸专业的基础性人才需求量加大。为了能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大部分学校将《国际贸易学》设为重点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应用以及世界贸易规则的发展演变,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国际市场的新问题和新现象。
二、《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内容具有时效性。《国际贸易学》是一门研究国际贸易发展的具体状况、形态、特点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也包括国际贸易政策以及国际贸易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和现实情况,从而使得这门学科的教材建设比其他经济类学科更为困难。当今社会处于知识不断更新,现代化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新名词、新理论不断推陈出新。虽然国内众多学者会跟进社会发展,每隔几年会推出该学科的新教材,但是从教材编写、审核、发布等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国际市场可能又会推出许多新的国际贸易政策、制度等,而这些最新的内容无法及时编写在新的教材中,所以无论怎么更新改版,总会存在教材内容的时效性滞后问题。
2.理论与实践不平衡。首先,由于学校的设施、经费等因素限制,同时学校硬件设施尚未建设完成,于是在体验式教学及参观式教学实践方面比较缺乏。从师资力量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是应届毕业生,未从事过国际贸易专业的相关工作,严重缺乏实践经验,虽然理论性知识非常充分,但习惯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从而产生了理论大于实践的教学效果。其次,学生不能把学习到的理论基础知识合理地运用在当今世界贸易的现有问题中,对国际贸易的理解还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模式上,无法对当今世界贸易发生状况进行分析。例如:中美反倾销战争,学生只知道发生了经济战争,却无法解释为什么发生了战争,以及战争之后如何采取应对措施。一个学期结束后只记住了考试内容,不知道学的是什么知识,也不知道如何灵活运用。
3.教学方法过于简单。由于《国际贸易学》是专业基础课程,属于理论讲授。现在我校通用的教学方法还是基本以教科书为主,教师往往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讲授,讲解中不分重点与难点,全部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授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被动的学习,直接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好奇心。
4.考核方法单一化。现在大多数高校对于《国际贸易学》的考试都是传统的闭卷考试,考试的内容大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并且会有明确的考试大纲。考试内容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书本上的内容基本出现在试卷上即可。对于学生来说即使不去上课或者上课时不听讲,课后不复习,只要到了考试前几天死记硬背划好的考试大纲,他们的成绩就可以及格甚至优秀。这样的单一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也无法检验学生是否全面地、系统地掌握了教材上的知识,也不利于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创新。
三、《国际贸易学》教学内容改革
1.选择性更新教材内容。一方面,高校可以组织专家对教材的合理性和时效性进行全面评估,以防止教材过于陈旧,内容不符合实际,存在相互矛盾等现象。同时可在选择教材时适当听取学生代表的建议,从而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的收集、更新国际贸易政策、规定、制度等相关数据,从而进行合并教学,在授课中能很好地结合当下最新的实际案例,先给学生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随后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分析。合并教学的过程要注意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研究,解决问题并达成共识,思维同步,创新性地完成教学活动。
2.校内和校外建设。首先,要在校内建立实训室。除了要建立国贸专业的软、硬件外,还可聘请企业专家来学校培训,从而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在虚拟的贸易环境中掌握贸易规章制度、贸易进出口流程、外贸函电、电子报关、电子报检等知识,学生们可以在实训环节中通过专家指导,自己动手操作来加深对国贸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又可掌握如何应对实际贸易上发生的各类问题。其次,学校与企业搭建长期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需注意的是要规范合作单位,这类企业一定要能提供合适的、安全的工作场所。由企业专家带领学生到合作单位学习,实行一对一的师徒模式,并让学生参与到企业贸易相关的工作中。学生实际操作时务必由师傅把关并指导工作,防止学生在工作中发生失误导致企业损失。校外实训可提升学生的严谨性,也对学生实际操作增加感性认识,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国际贸易的氛围,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四、《国际贸易学》教学方式改革
1.多媒体教学法。为了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在相应PPT制作过程中穿插图片、视频、表格、数据及动画,坚决避免PPT里全是文字描述。同时还可将互联网引入到教学上,与学生一同进入相关网站寻找最新的数据,有效地展示了最新国际贸易的动态。例如,讲到对外贸易量时,可以进入到国家统计局网站,查看我国对外贸易的历年贸易量。并且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历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让学生直观感受并自主分析,这样不仅加强了授课的权威性,还提升了学生研究的兴趣。
2.角色扮演法。在教学课上模拟组建贸易公司,提出相关任务条件,让学生扮演进口商、出口商、运货代理、银行等相关贸易人员,进行模拟贸易流程。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提出任务、介绍业务操作要点、辅助学生了解谈判、签约、出口等活动并对学生操作结果进行总结。通过模拟国际贸易业务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新鲜感和趣味感,让学生在模拟角色扮演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3.案例教学法。首先,教师应围绕教学课程精心准备最新案例,准备案例时要考虑案例内容是否与课程内容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提倡的是让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对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案例教学法中所使用的案例大多应为最新热点问题或者长期存在的问题。这种真实的案例能加强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到关税问题时如果麻木地以填鸭式的方式灌输相关概念,学生很容易失去耐心,但是如果引用相关案例(中韩FTA签订)来讲授关税的分类和特点等,并且分析案例中相关关税措施对贸易产生的影响,不仅可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且产生兴趣,这样对学生相关知识重点掌握产生了促进作用。
4.提问启发法。如果完全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一味照本宣科,学生会在课程还没有过半就因为觉得无趣而缺乏兴趣,往往会形成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低头玩手机、走神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还可以引用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让学生们自由讨论发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切入主题,例如,讲述关税措施的时候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进口商品比国产商品贵?为什么相同的商品在我国与他国销售价格不同?
五、《国际贸易学》教学考核改革
多元化综合考核。考试是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但不是最终目的。因此考核形式应采取多样化,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还可以避免按考试分数定出成绩,导致大部分学生考试前死记硬背的学习气氛,针对国际贸易学课程,考核分数可以采取课后作业占总分数的10%,出勤占20%,课堂发表占10%,期末考试占50%,其他占10%的比例(其他包含发表论文、参加关于国贸相关的国家或学校等级考核以及其他活动大赛中获取证书或名次),形成一套学校考核与社会考核相结合的组合考试。
现实教学中部分学生经常会逃课,即使学生来上课,也并不都是100%认真听讲,因此设立20%的出勤和10%的课堂发言作为考核。可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安排相同或不同的讨论话题,激励学生主动收集当今世界经济生活中的热点案例,让学生自己调查,搜索资料,整理分析并制作成PPT在课堂进行讲解,接受其他组员的打分及点评。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亲自参与授课过程,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同时又结合了当今热点贸易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考察学生对所学的理论是否能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这样的多元化综合考核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及运用,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何婷婷.高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安微农业大学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4,(03).
[2]张振举.《国际贸易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世纪桥,2012,(21).
[3]孙阁斐.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改革与资源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5,(02).
[4]王岩.高鹤.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6).
[5]肖望喜,张彩霞.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衡阳师范学报,2013,(01).
6]胡萍.国际贸易学教学改革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9).
关键词:国际贸易学;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11-02
一、引言
《国际贸易学》是“十一五”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规划教材,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下简称国贸)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贸易往来日益增加,对外贸易公司数量逐渐增多,市场对国贸专业的基础性人才需求量加大。为了能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大部分学校将《国际贸易学》设为重点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应用以及世界贸易规则的发展演变,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国际市场的新问题和新现象。
二、《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内容具有时效性。《国际贸易学》是一门研究国际贸易发展的具体状况、形态、特点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也包括国际贸易政策以及国际贸易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和现实情况,从而使得这门学科的教材建设比其他经济类学科更为困难。当今社会处于知识不断更新,现代化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新名词、新理论不断推陈出新。虽然国内众多学者会跟进社会发展,每隔几年会推出该学科的新教材,但是从教材编写、审核、发布等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国际市场可能又会推出许多新的国际贸易政策、制度等,而这些最新的内容无法及时编写在新的教材中,所以无论怎么更新改版,总会存在教材内容的时效性滞后问题。
2.理论与实践不平衡。首先,由于学校的设施、经费等因素限制,同时学校硬件设施尚未建设完成,于是在体验式教学及参观式教学实践方面比较缺乏。从师资力量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是应届毕业生,未从事过国际贸易专业的相关工作,严重缺乏实践经验,虽然理论性知识非常充分,但习惯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从而产生了理论大于实践的教学效果。其次,学生不能把学习到的理论基础知识合理地运用在当今世界贸易的现有问题中,对国际贸易的理解还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模式上,无法对当今世界贸易发生状况进行分析。例如:中美反倾销战争,学生只知道发生了经济战争,却无法解释为什么发生了战争,以及战争之后如何采取应对措施。一个学期结束后只记住了考试内容,不知道学的是什么知识,也不知道如何灵活运用。
3.教学方法过于简单。由于《国际贸易学》是专业基础课程,属于理论讲授。现在我校通用的教学方法还是基本以教科书为主,教师往往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讲授,讲解中不分重点与难点,全部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授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被动的学习,直接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好奇心。
4.考核方法单一化。现在大多数高校对于《国际贸易学》的考试都是传统的闭卷考试,考试的内容大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并且会有明确的考试大纲。考试内容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书本上的内容基本出现在试卷上即可。对于学生来说即使不去上课或者上课时不听讲,课后不复习,只要到了考试前几天死记硬背划好的考试大纲,他们的成绩就可以及格甚至优秀。这样的单一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也无法检验学生是否全面地、系统地掌握了教材上的知识,也不利于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创新。
三、《国际贸易学》教学内容改革
1.选择性更新教材内容。一方面,高校可以组织专家对教材的合理性和时效性进行全面评估,以防止教材过于陈旧,内容不符合实际,存在相互矛盾等现象。同时可在选择教材时适当听取学生代表的建议,从而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的收集、更新国际贸易政策、规定、制度等相关数据,从而进行合并教学,在授课中能很好地结合当下最新的实际案例,先给学生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随后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分析。合并教学的过程要注意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研究,解决问题并达成共识,思维同步,创新性地完成教学活动。
2.校内和校外建设。首先,要在校内建立实训室。除了要建立国贸专业的软、硬件外,还可聘请企业专家来学校培训,从而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在虚拟的贸易环境中掌握贸易规章制度、贸易进出口流程、外贸函电、电子报关、电子报检等知识,学生们可以在实训环节中通过专家指导,自己动手操作来加深对国贸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又可掌握如何应对实际贸易上发生的各类问题。其次,学校与企业搭建长期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需注意的是要规范合作单位,这类企业一定要能提供合适的、安全的工作场所。由企业专家带领学生到合作单位学习,实行一对一的师徒模式,并让学生参与到企业贸易相关的工作中。学生实际操作时务必由师傅把关并指导工作,防止学生在工作中发生失误导致企业损失。校外实训可提升学生的严谨性,也对学生实际操作增加感性认识,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国际贸易的氛围,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四、《国际贸易学》教学方式改革
1.多媒体教学法。为了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在相应PPT制作过程中穿插图片、视频、表格、数据及动画,坚决避免PPT里全是文字描述。同时还可将互联网引入到教学上,与学生一同进入相关网站寻找最新的数据,有效地展示了最新国际贸易的动态。例如,讲到对外贸易量时,可以进入到国家统计局网站,查看我国对外贸易的历年贸易量。并且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历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让学生直观感受并自主分析,这样不仅加强了授课的权威性,还提升了学生研究的兴趣。
2.角色扮演法。在教学课上模拟组建贸易公司,提出相关任务条件,让学生扮演进口商、出口商、运货代理、银行等相关贸易人员,进行模拟贸易流程。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提出任务、介绍业务操作要点、辅助学生了解谈判、签约、出口等活动并对学生操作结果进行总结。通过模拟国际贸易业务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新鲜感和趣味感,让学生在模拟角色扮演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3.案例教学法。首先,教师应围绕教学课程精心准备最新案例,准备案例时要考虑案例内容是否与课程内容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提倡的是让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对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案例教学法中所使用的案例大多应为最新热点问题或者长期存在的问题。这种真实的案例能加强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到关税问题时如果麻木地以填鸭式的方式灌输相关概念,学生很容易失去耐心,但是如果引用相关案例(中韩FTA签订)来讲授关税的分类和特点等,并且分析案例中相关关税措施对贸易产生的影响,不仅可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且产生兴趣,这样对学生相关知识重点掌握产生了促进作用。
4.提问启发法。如果完全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一味照本宣科,学生会在课程还没有过半就因为觉得无趣而缺乏兴趣,往往会形成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低头玩手机、走神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还可以引用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让学生们自由讨论发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切入主题,例如,讲述关税措施的时候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进口商品比国产商品贵?为什么相同的商品在我国与他国销售价格不同?
五、《国际贸易学》教学考核改革
多元化综合考核。考试是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但不是最终目的。因此考核形式应采取多样化,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还可以避免按考试分数定出成绩,导致大部分学生考试前死记硬背的学习气氛,针对国际贸易学课程,考核分数可以采取课后作业占总分数的10%,出勤占20%,课堂发表占10%,期末考试占50%,其他占10%的比例(其他包含发表论文、参加关于国贸相关的国家或学校等级考核以及其他活动大赛中获取证书或名次),形成一套学校考核与社会考核相结合的组合考试。
现实教学中部分学生经常会逃课,即使学生来上课,也并不都是100%认真听讲,因此设立20%的出勤和10%的课堂发言作为考核。可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安排相同或不同的讨论话题,激励学生主动收集当今世界经济生活中的热点案例,让学生自己调查,搜索资料,整理分析并制作成PPT在课堂进行讲解,接受其他组员的打分及点评。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亲自参与授课过程,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同时又结合了当今热点贸易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考察学生对所学的理论是否能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这样的多元化综合考核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及运用,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何婷婷.高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安微农业大学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4,(03).
[2]张振举.《国际贸易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世纪桥,2012,(21).
[3]孙阁斐.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改革与资源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5,(02).
[4]王岩.高鹤.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6).
[5]肖望喜,张彩霞.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衡阳师范学报,2013,(01).
6]胡萍.国际贸易学教学改革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