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知识学习发展的关键期,错过学习的关键期,在以后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事倍功半。因此,为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教师必须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来制定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本文将以小学音乐教学为例,探析如何把握儿童心理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儿童心理发展
引言
众所周知,音乐可以培养人的情操和素养,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娱乐、放松方式,现在人的生活基本上都离不开音乐。但小学音乐的教学,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许多学校和教师都不太重视音乐的教学,教师只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教授,却忽视了学生美好情感和丰富想象的激发,忽略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音乐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已有研究表明,音乐对儿童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利于开发儿童的智力;即使是动物、植物在优美的音乐环境中,其生长也更好。对儿童来说,音乐活动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音乐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娱乐性,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符合他们的爱美、爱动、爱玩、爱唱等特点,容易被他们接受。可以引导儿童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因此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熏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能力。
音乐作为一种情感的艺术,它可以通过听觉刺激直接影响人的感受世界,引起一定的情绪和情感反应,从而达到调节控制情绪情感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唱歌表现能力的过程,也正是培养发展其自控能力的过程。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音乐教学的关系
1.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是从低级阶段逐渐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个过程。低年级的小学生只能模糊地感知事物的整体,不能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发现它们之间的特点和相互关系;低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其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从而分散了注意力,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最容易吸引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不能对事物进行精细加工。
他们的思维的发展,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比如,他们受到表扬立即兴高采烈,挨了批评则马上情绪低落。
2.儿童心理特点与音乐教学的关系
(1)自我意识与音乐兴趣的关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拥有良好地音乐兴趣,音乐的学习就会变得更有趣,音乐的学习也就更能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人的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了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而兴趣属于个体个性心理的倾向性。个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和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系统,因此,有研究者认为,自我意识是个性的核心成分。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已经高速发展,但他们的个性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对喜欢的教师或者喜欢的一门课,学习表现得十分积极、努力。教师可以抓住这点,正确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2)想象、思维与音乐题材的关系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建新形象的过程,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小学生思维发展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高年级学生再造想象中创造性成分越来越高,以及他们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渐渐能接受一些简单的,无具体形象的非标题音乐的题材,并能简单的根据自己的想象来描绘音乐。但低年级的学生偏向于有具体音乐形象的标题音乐,例如儿歌。传统的儿歌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民俗习惯、历史、社会事件片段等,这些儿歌常常联系着大自然,联系着劳动,这很符合儿童的兴趣和表达情感的特点,能被儿童理解和认同,并能让儿童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得到乐趣。
三、音乐教学中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途径
1.在音乐教育中发展个性、增强自信
不同的学生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学习能力比较好,有的运动能力比较好,有的音乐能力比较好。在许多学校中,学习以外的科目都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就像体育、音乐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主要以学习成绩为主。这样就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无法使学生个性全部健康地发展。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开展各类比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天赋。同时,可以通过参加合组比赛,增加学生的合作意识,并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怯场、自卑的心理,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在音乐教学中因材施教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差异性,学生发展的速度是不平衡的。学生心理发展各阶段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同,每个阶段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机能成熟的早晚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音乐的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使每个人都有平等发展的机会。教师要做到:关心体贴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注重反馈;给予学生真挚的鼓励;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合适的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在小学阶段儿童有好玩、好动、好奇、好胜的特点。因此,针对学生好玩的特点,要增加学生的情趣性。针对学生好动的特点,要注意律动性。针对学生好奇的特点,要提倡探索性。针对学生好胜的特点,要注意激励性,发挥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优势,采取某些竞赛性的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音乐教育要抓住每个年龄阶段音乐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对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活动中非常活跃的因素,但是学习兴趣又需要引导和诱发。在小学阶段教师主要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培养兴趣,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中学习,兴趣也在欢乐中高涨。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更发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
3.在音乐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任何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都涉及到创造性的活动。曲谱是作曲家根据自己的思想情绪、想象思维,主观意念用各种音乐符号详尽地写在纸上的曲谱,而使之成为音响,流动的情感艺术。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我们似乎可以体验到作曲家当时的思想情感,可以领悟到作曲家当时的灵感所在。因此,在学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融入作家作曲的意境中,激发学生进行不同情绪和情感的表达性朗读。通过对歌曲旋律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和声、曲式及调式等要素的分析,根据作曲家的立意,理解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创造得到充分发挥和锻炼。
4.在乐器训练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协作精神
教学生学习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当前学校必须完成的一门重要课程。在音乐教学中,借助器乐进课堂这一教学载体,有意识的开展器乐演奏训练,在训练中,使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和良好人际关系,协作精神。
器乐的训练有利于培养耐心,锻炼学生坚强的毅力。器乐学习,不但要求音高、节奏等方面的正确无误,对乐谱上所标的各种符号术语准确体现;更要在音乐风格及感情、意境等方面表达细致,丝丝入扣。为了达到要求,需要不断克服种种困难,战胜生理上的疲乏和心理上的烦躁,从而使毅力得到锻炼和培养。乐器齐奏时要求学生心灵相通,节奏统一,动作整齐,这样才会奏出悦耳的乐曲。乐器合奏、轮奏时,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使他们认识到: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奏出悦耳的曲调,只有团结一致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四、总结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审美特性。小学时注重感性,中学注重知识和参与,大学注重较深层次的文化、美学。那么,音乐的教学必须具有层次性,可以根据不同的心理因素和审美特点建立合适的音乐施教,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齐易、张文川著.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孙志梅著.音乐欣赏与和谐人格的培养[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2.43:20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力学小学)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儿童心理发展
引言
众所周知,音乐可以培养人的情操和素养,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娱乐、放松方式,现在人的生活基本上都离不开音乐。但小学音乐的教学,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许多学校和教师都不太重视音乐的教学,教师只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教授,却忽视了学生美好情感和丰富想象的激发,忽略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音乐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已有研究表明,音乐对儿童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利于开发儿童的智力;即使是动物、植物在优美的音乐环境中,其生长也更好。对儿童来说,音乐活动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音乐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娱乐性,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符合他们的爱美、爱动、爱玩、爱唱等特点,容易被他们接受。可以引导儿童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因此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熏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能力。
音乐作为一种情感的艺术,它可以通过听觉刺激直接影响人的感受世界,引起一定的情绪和情感反应,从而达到调节控制情绪情感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唱歌表现能力的过程,也正是培养发展其自控能力的过程。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音乐教学的关系
1.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是从低级阶段逐渐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个过程。低年级的小学生只能模糊地感知事物的整体,不能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发现它们之间的特点和相互关系;低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其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从而分散了注意力,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最容易吸引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不能对事物进行精细加工。
他们的思维的发展,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比如,他们受到表扬立即兴高采烈,挨了批评则马上情绪低落。
2.儿童心理特点与音乐教学的关系
(1)自我意识与音乐兴趣的关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拥有良好地音乐兴趣,音乐的学习就会变得更有趣,音乐的学习也就更能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人的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了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而兴趣属于个体个性心理的倾向性。个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和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系统,因此,有研究者认为,自我意识是个性的核心成分。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已经高速发展,但他们的个性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对喜欢的教师或者喜欢的一门课,学习表现得十分积极、努力。教师可以抓住这点,正确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2)想象、思维与音乐题材的关系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建新形象的过程,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小学生思维发展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高年级学生再造想象中创造性成分越来越高,以及他们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渐渐能接受一些简单的,无具体形象的非标题音乐的题材,并能简单的根据自己的想象来描绘音乐。但低年级的学生偏向于有具体音乐形象的标题音乐,例如儿歌。传统的儿歌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民俗习惯、历史、社会事件片段等,这些儿歌常常联系着大自然,联系着劳动,这很符合儿童的兴趣和表达情感的特点,能被儿童理解和认同,并能让儿童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得到乐趣。
三、音乐教学中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途径
1.在音乐教育中发展个性、增强自信
不同的学生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学习能力比较好,有的运动能力比较好,有的音乐能力比较好。在许多学校中,学习以外的科目都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就像体育、音乐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主要以学习成绩为主。这样就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无法使学生个性全部健康地发展。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开展各类比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天赋。同时,可以通过参加合组比赛,增加学生的合作意识,并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怯场、自卑的心理,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在音乐教学中因材施教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差异性,学生发展的速度是不平衡的。学生心理发展各阶段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同,每个阶段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机能成熟的早晚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音乐的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使每个人都有平等发展的机会。教师要做到:关心体贴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注重反馈;给予学生真挚的鼓励;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合适的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在小学阶段儿童有好玩、好动、好奇、好胜的特点。因此,针对学生好玩的特点,要增加学生的情趣性。针对学生好动的特点,要注意律动性。针对学生好奇的特点,要提倡探索性。针对学生好胜的特点,要注意激励性,发挥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优势,采取某些竞赛性的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音乐教育要抓住每个年龄阶段音乐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对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活动中非常活跃的因素,但是学习兴趣又需要引导和诱发。在小学阶段教师主要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培养兴趣,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中学习,兴趣也在欢乐中高涨。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更发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
3.在音乐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任何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都涉及到创造性的活动。曲谱是作曲家根据自己的思想情绪、想象思维,主观意念用各种音乐符号详尽地写在纸上的曲谱,而使之成为音响,流动的情感艺术。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我们似乎可以体验到作曲家当时的思想情感,可以领悟到作曲家当时的灵感所在。因此,在学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融入作家作曲的意境中,激发学生进行不同情绪和情感的表达性朗读。通过对歌曲旋律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和声、曲式及调式等要素的分析,根据作曲家的立意,理解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创造得到充分发挥和锻炼。
4.在乐器训练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协作精神
教学生学习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当前学校必须完成的一门重要课程。在音乐教学中,借助器乐进课堂这一教学载体,有意识的开展器乐演奏训练,在训练中,使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和良好人际关系,协作精神。
器乐的训练有利于培养耐心,锻炼学生坚强的毅力。器乐学习,不但要求音高、节奏等方面的正确无误,对乐谱上所标的各种符号术语准确体现;更要在音乐风格及感情、意境等方面表达细致,丝丝入扣。为了达到要求,需要不断克服种种困难,战胜生理上的疲乏和心理上的烦躁,从而使毅力得到锻炼和培养。乐器齐奏时要求学生心灵相通,节奏统一,动作整齐,这样才会奏出悦耳的乐曲。乐器合奏、轮奏时,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使他们认识到: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奏出悦耳的曲调,只有团结一致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四、总结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审美特性。小学时注重感性,中学注重知识和参与,大学注重较深层次的文化、美学。那么,音乐的教学必须具有层次性,可以根据不同的心理因素和审美特点建立合适的音乐施教,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齐易、张文川著.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孙志梅著.音乐欣赏与和谐人格的培养[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2.43:20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力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