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指导学生记叙文写作时,总结了一个“五度选材法”,即角度——视角要独特,深度——内涵要深刻,厚度——内容要丰厚,温度——情感要真挚,速度——信息要最新,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中职生记叙文“五度选材法”“一见题目就摇头,摊开稿纸咬笔头;冥思苦想皱眉头,三个小时没开头;东拼西凑无厘头,成绩下发吃苦头;你也愁,我也愁,恰似苦旅无尽头。”这是许多中职生面对作文题时的真实写照。
学生为什么发愁?根源就在于他们缺少一双发现素材的慧眼,不知道如何调动已知知识,不知道怎么取舍材料,因此,写出的文章往往干吧寡味,所选事例雷同、陈旧、俗套、肤浅,没有真情实感,没有新意。
要想使文章有吸引力,写作时须围绕中心,对材料进行鉴别、比较、筛选、取舍,力求材料新颖,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要怎样才能做到呢?笔者在指导学生记叙文写作时,总结了一个“五度选材法”,即角度——视角要独特,深度——内涵要深刻,厚度——内容要丰厚,温度——情感要真挚,速度——信息要最新,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角度——视角独特
我国著名摄影记者解海龙为希望工程而拍摄的作品《大眼睛》,感动了亿万中国人。照片选取了一名贫困儿童的大眼睛作为图片的主要元素,这双大眼睛具有一种直抵人心的感染力,无需任何语言,就能让人从中读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视角独特,让这张照片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摄影作品之一。我们写作文选材料,和摄影家选择拍摄素材是一样的道理,要用独特的视角去选择最能表现主题、最具感染力、说服力的材料。如学生都爱写自己的母亲勤劳,但能选择视角独特的材料的却不多,而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一具体而典型的素材,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让勤劳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中职语文课本中,其实不乏这方面的经典例子。例如,教授一般总是让人感觉不苟言笑、严肃认真的,但在《金岳霖先生》中,作者却写了许多表现金岳霖教授很有趣的材料,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在《哦,香雪》中,文章通过香雪勇敢踏上火车,用40个鸡蛋换铅笔盒,并因此走30里夜路回家,来表现她对知识和文明的渴求,非常具有表现力,一个让人敬佩的农村姑娘形象深入人心。
因此,指导学生选材时,要指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独特的素材,用自己的“匠心”度一度他人之“腹”,最后才能决定材料的取舍。这就好比面试时,大家都穿绿色服装,唯有一人穿红色的,那就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特别显眼。
二、深度——内涵深刻
拒绝肤浅,追求深度,是让文章别出心裁的方法之一。但中职生写作文往往流于肤浅,平铺直叙,没有思考,没有深化,淡如白水,自然深刻不了。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我们认真仔细地思考,往往会给我们以感悟、以启迪。写作文时对这些材料进行鉴别、比较,挖掘材料背后的深刻内涵,往往可以完成一篇极富哲理的好文章,让人耳目一新。
例如,《一件幸福的事》一文写道:迎亲车队堵住了道路,烦躁的乘客们建议公交车司机从车队的空隙中冲过去,而司机却笑着说:“别人结婚是件幸福的事,我们有机会为别人的幸福让一次道,不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吗?”满车的乘客霎时安静下来。
是啊,给别人的幸福让道,是一件幸福的事,有这种心情的人,必定也是一个幸福的人。
公交车司机为结婚车队让道,这是一件并不起眼的小事。用来写作文,如不深挖,可能只会表现“助人为乐”这一司空见惯的主题,从而落入俗套。但作者却能别出心裁,对熟化材料进行陌生化,从“让道”这件小事,提升到“给别人的幸福让道,是一件幸福的事,有这种心情的人,必定也是一个幸福的人”这样一种高度,极富哲理,让人回味无穷。
可见,教师平时就要引导学生对常见材料进行深入挖掘,学会通过现象深入本质,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新颖深刻。
三、厚度——内容丰厚
单薄,是中职生作文的通病之一。一篇文章,只有薄薄的一件素材,或者有三五件素材,但表现的内容却无二致,三五件素材作用与一件素材没有区别。如此作文,让人一眼看穿,轻飘飘的没有厚度,还怎么谈得上吸引力、感染力?
要克服这一通病,就必须在选取材料时,注重材料的立体感、层次感、厚重感,从而使文章内容充实。例如,老舍在《我的母亲》第13段中,先后写了母亲筹款送儿子上学、忍痛送三姐出嫁、除夕夜送我返校3件事,层层推进而不显冗长,面面俱到而不嫌累赘,选择的材料丰富多层面,一位望子成龙、无私奉献的慈母形象跃然纸上。
因此,指导学生选材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材料内容的丰厚,可以是递进的材料,可以是正反对比的材料,分清材料的主次,理清材料的层次,使作品形象饱满生动,增强感染力。
四、温度——情感真挚
白居易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挚的感情最容易打动人。现实生活中,有时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动。抓住这些材料,描绘出它令你感动的具体细节,让自己感动了,也一定能打动别人,引起别人的共鸣。
2005年,江苏考生写的满分作文《不肯死去的心》,就是一篇情感真挚的典范之作。作者运用大量材料,描写了不幸患老年痴呆症的外婆的病状:不许外公这个“陌生男人”上她的床、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肯承认与现在的家有联系,等等。
但文章结尾处奇峰突起:当一桌人在餐桌前就餐时,外婆不停地将桌上的菜偷偷放入口袋,找机会拿给仍在厨房烧菜的女儿吃。因为有了前文“病状”的衬托,这样一个真实感人的材料,就像一个爆破点,格外强烈地激起了读者的情感,母爱的伟大,顷刻之间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流动着真挚情感的文章,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温度,一种直抵心灵的温度。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材时,要告诉学生,不能仅仅直奔主题选材,而应该先问问自己的内心:我选的材料有温度吗?能感动我自己吗?
五、速度——信息最新
作文要写出新意,还要学会将最新发生的材料运用到作文当中去。最新发生的材料,既包括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最新的新鲜事,也包括电视、报纸以及网络上报道的新闻。这就要求学生注意扩大视野,多读书报,多关心时事,特别是关注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
比如,《美就在身边》,有的同学至今还是写雷锋、焦裕禄,事实上,这类素材身边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例如,可以写奥运健儿、宇航员等时下的英模人物,也可以写感动了全国人民的“感动中国”人物,甚至可以写家乡的道德模范人物,等等,选择这些人物,更富有时代气息,也更不容易与别人“撞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选材是写好作文至关重要的一步,而一切素材都来源于生活。要使学生充分掌握“五度选材法”,教师就要指导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知周围世界,积累素材,厚积薄发,大胆创新,才能做到选材“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同时,在写作之外,更能培养一份独立思考的能力,感受生活、体味生活的能力。
中职生记叙文“五度选材法”“一见题目就摇头,摊开稿纸咬笔头;冥思苦想皱眉头,三个小时没开头;东拼西凑无厘头,成绩下发吃苦头;你也愁,我也愁,恰似苦旅无尽头。”这是许多中职生面对作文题时的真实写照。
学生为什么发愁?根源就在于他们缺少一双发现素材的慧眼,不知道如何调动已知知识,不知道怎么取舍材料,因此,写出的文章往往干吧寡味,所选事例雷同、陈旧、俗套、肤浅,没有真情实感,没有新意。
要想使文章有吸引力,写作时须围绕中心,对材料进行鉴别、比较、筛选、取舍,力求材料新颖,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要怎样才能做到呢?笔者在指导学生记叙文写作时,总结了一个“五度选材法”,即角度——视角要独特,深度——内涵要深刻,厚度——内容要丰厚,温度——情感要真挚,速度——信息要最新,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角度——视角独特
我国著名摄影记者解海龙为希望工程而拍摄的作品《大眼睛》,感动了亿万中国人。照片选取了一名贫困儿童的大眼睛作为图片的主要元素,这双大眼睛具有一种直抵人心的感染力,无需任何语言,就能让人从中读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视角独特,让这张照片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摄影作品之一。我们写作文选材料,和摄影家选择拍摄素材是一样的道理,要用独特的视角去选择最能表现主题、最具感染力、说服力的材料。如学生都爱写自己的母亲勤劳,但能选择视角独特的材料的却不多,而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一具体而典型的素材,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让勤劳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中职语文课本中,其实不乏这方面的经典例子。例如,教授一般总是让人感觉不苟言笑、严肃认真的,但在《金岳霖先生》中,作者却写了许多表现金岳霖教授很有趣的材料,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在《哦,香雪》中,文章通过香雪勇敢踏上火车,用40个鸡蛋换铅笔盒,并因此走30里夜路回家,来表现她对知识和文明的渴求,非常具有表现力,一个让人敬佩的农村姑娘形象深入人心。
因此,指导学生选材时,要指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独特的素材,用自己的“匠心”度一度他人之“腹”,最后才能决定材料的取舍。这就好比面试时,大家都穿绿色服装,唯有一人穿红色的,那就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特别显眼。
二、深度——内涵深刻
拒绝肤浅,追求深度,是让文章别出心裁的方法之一。但中职生写作文往往流于肤浅,平铺直叙,没有思考,没有深化,淡如白水,自然深刻不了。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我们认真仔细地思考,往往会给我们以感悟、以启迪。写作文时对这些材料进行鉴别、比较,挖掘材料背后的深刻内涵,往往可以完成一篇极富哲理的好文章,让人耳目一新。
例如,《一件幸福的事》一文写道:迎亲车队堵住了道路,烦躁的乘客们建议公交车司机从车队的空隙中冲过去,而司机却笑着说:“别人结婚是件幸福的事,我们有机会为别人的幸福让一次道,不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吗?”满车的乘客霎时安静下来。
是啊,给别人的幸福让道,是一件幸福的事,有这种心情的人,必定也是一个幸福的人。
公交车司机为结婚车队让道,这是一件并不起眼的小事。用来写作文,如不深挖,可能只会表现“助人为乐”这一司空见惯的主题,从而落入俗套。但作者却能别出心裁,对熟化材料进行陌生化,从“让道”这件小事,提升到“给别人的幸福让道,是一件幸福的事,有这种心情的人,必定也是一个幸福的人”这样一种高度,极富哲理,让人回味无穷。
可见,教师平时就要引导学生对常见材料进行深入挖掘,学会通过现象深入本质,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新颖深刻。
三、厚度——内容丰厚
单薄,是中职生作文的通病之一。一篇文章,只有薄薄的一件素材,或者有三五件素材,但表现的内容却无二致,三五件素材作用与一件素材没有区别。如此作文,让人一眼看穿,轻飘飘的没有厚度,还怎么谈得上吸引力、感染力?
要克服这一通病,就必须在选取材料时,注重材料的立体感、层次感、厚重感,从而使文章内容充实。例如,老舍在《我的母亲》第13段中,先后写了母亲筹款送儿子上学、忍痛送三姐出嫁、除夕夜送我返校3件事,层层推进而不显冗长,面面俱到而不嫌累赘,选择的材料丰富多层面,一位望子成龙、无私奉献的慈母形象跃然纸上。
因此,指导学生选材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材料内容的丰厚,可以是递进的材料,可以是正反对比的材料,分清材料的主次,理清材料的层次,使作品形象饱满生动,增强感染力。
四、温度——情感真挚
白居易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挚的感情最容易打动人。现实生活中,有时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动。抓住这些材料,描绘出它令你感动的具体细节,让自己感动了,也一定能打动别人,引起别人的共鸣。
2005年,江苏考生写的满分作文《不肯死去的心》,就是一篇情感真挚的典范之作。作者运用大量材料,描写了不幸患老年痴呆症的外婆的病状:不许外公这个“陌生男人”上她的床、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肯承认与现在的家有联系,等等。
但文章结尾处奇峰突起:当一桌人在餐桌前就餐时,外婆不停地将桌上的菜偷偷放入口袋,找机会拿给仍在厨房烧菜的女儿吃。因为有了前文“病状”的衬托,这样一个真实感人的材料,就像一个爆破点,格外强烈地激起了读者的情感,母爱的伟大,顷刻之间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流动着真挚情感的文章,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温度,一种直抵心灵的温度。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材时,要告诉学生,不能仅仅直奔主题选材,而应该先问问自己的内心:我选的材料有温度吗?能感动我自己吗?
五、速度——信息最新
作文要写出新意,还要学会将最新发生的材料运用到作文当中去。最新发生的材料,既包括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最新的新鲜事,也包括电视、报纸以及网络上报道的新闻。这就要求学生注意扩大视野,多读书报,多关心时事,特别是关注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
比如,《美就在身边》,有的同学至今还是写雷锋、焦裕禄,事实上,这类素材身边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例如,可以写奥运健儿、宇航员等时下的英模人物,也可以写感动了全国人民的“感动中国”人物,甚至可以写家乡的道德模范人物,等等,选择这些人物,更富有时代气息,也更不容易与别人“撞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选材是写好作文至关重要的一步,而一切素材都来源于生活。要使学生充分掌握“五度选材法”,教师就要指导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知周围世界,积累素材,厚积薄发,大胆创新,才能做到选材“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同时,在写作之外,更能培养一份独立思考的能力,感受生活、体味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