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选用黄淮海地区主推或有望在未来玉米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的41个玉米品种作为研究对象,在田间设置225 kg/hm2(正常施氮量)和180 kg/hm2(减氮20%)2个施氮水平,研究各品种在不同施氮量下的产量和氮效率,并对其进行产量和氮效率类型的划分,筛选高产氮高效玉米品种,为玉米生产减氮增效和保护生态环境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下,均以京科999产量最高,中玉303也表现较好.正常施氮量下以省原96产量最低,为8.74 t/hm2;减氮20%下,以陇单639产量最低,为7.68 t/hm2.聚类分
【机 构】
: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禹州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河南禹州461670;安徽省固镇县湖沟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安徽蚌埠2337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用黄淮海地区主推或有望在未来玉米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的41个玉米品种作为研究对象,在田间设置225 kg/hm2(正常施氮量)和180 kg/hm2(减氮20%)2个施氮水平,研究各品种在不同施氮量下的产量和氮效率,并对其进行产量和氮效率类型的划分,筛选高产氮高效玉米品种,为玉米生产减氮增效和保护生态环境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下,均以京科999产量最高,中玉303也表现较好.正常施氮量下以省原96产量最低,为8.74 t/hm2;减氮20%下,以陇单639产量最低,为7.68 t/hm2.聚类分析表明,京科999和中玉303属于高产品种.各玉米品种在不同施氮量下的氮效率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根据玉米氮效率类型划分结果,筛选出京科999和中玉303等17个双高效型(高氮低氮高效型)品种,登海1717和优迪919等5个高氮高效型品种,郑单958和京农科728等5个低氮高效型品种.综合考虑氮效率和产量表现,京科999和中玉303可以作为高产氮高效玉米品种在生产上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其他文献
在郏县红牛养殖业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疫病,尤其是秋冬季节的昼夜温差比较大,很容易导致郏县红牛患病.秋冬季节郏县红牛的肠道功能比较差,对营养的吸收能力较差,抗病能力下降,导致母红牛的生产性能降低,郏县红犊牛的成活率下降,郏县红牛群会出现各种传染性疾病.尤其在气温下降的背景下,秋冬季节的饲养管理对促进郏县红牛场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郏县红牛是我国优良地方品种,具有良好的肉用性能,郏县红牛由役用向肉用开发利用,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保护好利用好这些资源,对本品种的提纯复壮,培育新品系是核心.郏县红牛本品种的选育提高的关键措施是制定保种育种的中长期目标、组建核心群、制定育种路线、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外貌鉴定、数据收集等环节,然后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出优良的本品后代.通过上述措施的落实,形成保种育种长效机制,经过一定时期的提纯复壮、选育提高,最终实现预期目标.
牛布氏杆菌病是郏县红牛养殖业中的常见病,为了确保郏县红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综述了布氏杆菌病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以便对该病做好及时的防护,从而减少对养殖业的影响.
牛流行热(又名三日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Bovine Ephemeral Fever Virus,BEFV,又名牛暂时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突然高热,呼吸促迫,流泪和消化器官的严重卡他炎症和运动障碍.感染该病的大部分病牛经2~3日即恢复正常,故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该病病势迅猛,但多为良性经过.过去曾将该病误认为是流行性感冒.该病能引起牛大群发病,明显降低乳牛的产乳量.
本文以场内生产情况为例,记录了牛皮肤真菌病的症状、治疗及诊断和防治措施,以期给同行提供参考,共同探讨.
郏县红牛结节病是牛养殖业中的常见疾病,是由病毒引起郏县红牛的一种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传染病.该病的临床特征是病牛发热、消瘦,淋巴结肿大,皮肤、水肿、局部形成坚硬的结节或溃疡为主要特征.
牛疥螨病是牛养殖业中的常见疾病,主要疥螨寄生引起,是一种皮肤性疾病.发病之后皮肤溃烂、结痂、化脓,有奇痒的症状,会导致皮肤的增厚.随着牛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该病发生的概率逐年提升,长期患病会影响红牛的正常休息和采食,造成红牛体重的下降,影响郏县雪花牛肉的品质.
口蹄疫(一类传染病)俗名“口疮”、“辟癀”,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易感动物牛,其特征为主要表现为口腔粘膜、乳房和蹄部出现水疱.此病传播速度极强、范围广,一旦发病,如果没有及时诊治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严格防治措施.
通过大田试验,探索不同播期[正常播(D0:10月14日)、晚播(D1:10月21日;D2:10月28日]和种植模式[垄沟全覆膜(RM)、平作全覆膜(FM)和平作不覆膜(NM)]对冬小麦各器官干质量、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率、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和产量的影响,为适当安排播期以应对农时过紧、秋雨延迟以及气候变化,实现我国冬小麦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适当推迟播期(D1)总体上可以增加冬小麦开花期叶片、茎的干质量,开花期和成熟期叶片的氮素积累量,叶片的氮素转运率(55.4%)及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104.
豫麦158(审定编号:国审麦2014004)为半冬性小麦品种,籽粒较大,品质较好;豫麦158-42是豫麦158硬质变异系,其籽粒硬度增加,加工品质得到较大改善,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为研究豫麦158-42性状改良的遗传基础,对豫麦158和豫麦158-42的株高、光周期、春化、粒质量、抗逆、品质等相关基因进行KASP(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标记检测.结果表明,豫麦158-42和豫麦158只有籽粒硬度基因和面粉黄色素含量主效基因不同,其余性状基因均相同.豫麦158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