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辉县:乡村之变
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上,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的数字第一次与公众见面。温家宝总理表示,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
一方面,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空间扩张的城镇化运动正在努力转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运动;另一方面,农村改革也轰轰烈烈地在大地上展开。 “撤村并居”以换取建设用地、农民“被上楼”的说法频见于媒体。
2011年底,河南省新乡市被列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起了“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的试验项目。中央提出了有关部门对试验区有关工作要适当放权,对试验区有关项目建设优先给予支持的政策要求。
然而,在没有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情况下,“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如何进行?3月底,《民生周刊》记者走进了河南新乡辉县市,探寻这座县级小城的乡村之变。
土地流转有利于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厂工作,从而彻底改变生活方式。
涧头村因涧水河得名。1973年,因为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涧水断流,而后消失。和涧水河一同消失的,还有曾经的河南省涧头村。
2009年拆迁前,在其所属的孟庄镇,涧头村的居住条件在27个行政村中排倒数几名。村支书郭永生回忆,正是当年6月30日的一份通知,改变了这个村庄的命运。
被遗忘的钉子户
2009年6月30日,一份名为《涧头村整体改造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通知,分发到了涧头村的各家各户。
“一看到这张通知,我气得都哭了。”村民裴香兰(化名)好几天没睡着觉,想着自己的三层小楼该何去何从。拆还是不拆,成了裴香兰一家的难题。两年后,涧头村变身为涧头社区,而裴香兰还住在十年前盖的旧房子里。就这样,包括这间老屋在内的几间旧房矗立在社区新楼与拆迁废墟之间,成为一道“泾渭分明”的界限。
裴香兰家的水泥地院子大概有三四十平米,横七竖八地摆放着几件农具和一些粮食。而走进屋子,“都市味”却扑面而来。
裴香兰告诉记者,这是她和丈夫辛苦一辈子攒钱盖起来的楼房,2000年左右盖好入住,花了十多万块钱。“还借了好几万,到现在这个窟窿还没有填平。我这几十年都在外面打零工攒钱,农忙的时候还要在家里种地干活。”
裴香兰以为自己辛苦了一辈子,就能靠这个房子养老了。“可如果要搬,原来的窟窿还没补完,新的窟窿又来了。”
在同样尚未拆迁的曹一峰(化名)家中,记者看到了《涧头村整体改造实施方案》,上面指出:“2009年7月10日将家搬清,捣过门窗、可以上机械作业的,每户奖励现金3000元;砖混二层楼结构的奖励5000元,直接兑现。超过搬迁时间的,不再奖励。”
要想得到奖励,必须在12天内找到暂居地。搬还是不搬,成了涧头村家家户户讨论最多的话题。
曹一峰的房子是上世纪90年代末建好的,一共300多平方米。“只要他们答应平方换平方,我就可以签字。”然而,他的期望与村里定下的补偿标准相去甚远。根据实施方案,一层楼每平方米补偿40—140元;二层楼或以上的,每平方米补偿280元或300元。
村支书郭永生告诉记者,现行补偿标准在全市算是中等偏上的,参考的也是周边地区的补偿标准。
现在,裴香兰和曹一峰成了“村社区”里的“钉子户”。除了增加赔偿款、“平方换平方”,他们也有其它考虑:“我独门独院住惯了,上楼肯定不习惯。家里的车、种地的工具、余粮都放哪?”
拆迁前后
据裴香兰说,2009年下发通知前,没有人向他们征求过意见。“我们只听说村代表会开完了,通过了。什么预兆都没有,一份通知就发下来了。”
就此,村支书郭永生却给出了不同答案。他向记者出示了2009年和2010年的两次相关会议记录。
在一份名为“村庄规划”的会议记录上,“参加者”一栏写的是“镇刘国华、何公、申福林、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在这份会议记录的后面,签有31名与会人员的名字。
“5天之内,全部150户就拆得差不多了;12天就基本上全拆完了。那场面非常感人。”郭永生说起3年前的拆迁,脸上浮起了红光。“住在平房里的村民都愿意拆房。原来道路不通,没有排水系统,也没有天然气,做饭都烧煤,完全不能和现在比。”
尽管没有遭遇强拆,但对裴香兰和曹一峰来说,他们的生活是落寞的。
曹一峰称,其实他们也很无奈。村民都上楼了,就他们几户还在楼下生活。他们几家人有事就会凑在一起商量,但是“村干部不上家里来,再怎么商量都没用。”
郭永生坦言,“现在一共五六个钉子户都分配给了村干部。我自己就承担了两户。”谈起如何做“思想工作”,郭永生的办法是以情感人,并且成功说服了一户。“有时候忙工作就不去了,不忙了就请他来我办公室喝个小酒,拉拉家常。”
社区之变
在全辉县(市)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中,拟将全市540个行政村变为98个社区,而涧头村就在第一批规划的35个社区之内。
为什么选择涧头村?什么样的村庄适合变身社区?
郭永生认为,除了上文提到的村容村貌差之外,还有宅基地不够等问题。在他看来,宅基地紧缺更要命。“村里已经好多年没有发下新的宅基地证了,上一次还是80年代末的时候。”
涧头村地势平坦,住宅用地面积较小。1000名村民,只用了300亩左右的面积。郭永生介绍,按原来的规定,人均耕地大于1亩的,村里会给每个成年男性分发两分半(约167平方米)的宅基地。但随着人口增多,宅基地渐渐不够了。“因为不能占用耕地,很多村民开始因为宅基地起争执。”
让村民“上楼”就是一种解决“地不够”的方案。涧头社区规划占地150亩,节约了198亩土地,节地率达56%。
近几年来,河南提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之路。即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使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涧头村实则是河南新型城镇化概念下的一个缩影。
国务院参事马力在今年2月底曾组团到河南调研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其中一组专门调研新乡。“新型社区建设的关键在于生产方式的转变。只有摒弃小农户式的生产方式,把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产业化经营,才能够产生规模效应。”马力认为,土地流转有利于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厂工作,从而彻底改变生活方式。
但就涧头村而言,农田并没有集中流转,使用权依旧属于每家每户。村民王建国告诉记者,自己常年在附近工厂上班,是十几年的熟练技工。家里有不到一亩地,由老母亲负责。
“其实(农活)两天就干完了。犁地、拔地、播种、收割都是村集体统一负责的,连种子都是村里的。”王建国说,每年秋收的时候只要去田边等着,再把粮食搬回家就可以了。这样的方式也让村民们能够在上班的时候兼顾耕地。“许多涧头村的年轻人都是平日在厂里上班,农忙时请两天假回家干活,两不误。”
而工业,更是孟庄镇的拿手戏。“我们的劳动力,除了生病在家和部分个体经商的,其余几乎都在附近的工厂上班。”郭永生说,涧头人到附近上班的能达到70%。其实,在村集体土地中,原本就有200多亩是上世纪80年代起承包给企业经营的。“大大小小一共十几个厂,一年的承包费总共六七十万元。”这些工厂中,原本有4个属于村集体所有,直到上世纪90年代改制后才变为私营企业。
未来之路
然而,新型社区建设却花掉了涧头村所有的钱,还“差点亏了。”
“做这件事肯定是亏钱的。新乡市、辉县市、孟庄镇三级财政从2009年到现在,已经为我们投入了近1000万元的建设资金,但还是远远不够。现在砖都涨价了,比年前翻了一番。”面对亏钱,郭永生想出了一个办法:卖房。目前,涧头社区的楼房皆为6层,其中前3层分配给本村村民居住,4、5、6层则可以卖出。
卖房的对象不仅限定在本村村民。依照规划,涧头社区和全镇其它26个行政村都会归于孟庄镇中心社区,将来的行政称谓会以社区为单位。“所以现在我们的房子也面向那26个村的村民出售,超过镇范围,就不能卖了。”而外村人买房,每平方米的价格是980元。
“买房的时候,说是会给办理大产权证和户口。”住户李丽萍(化名)表示,自她搬进涧头社区一年多后,上面仍没有给社区居民办理户口和产权证。
对于上述问题,郭永生也感到困惑。“前两年,新乡的文件说能够办理大产权。”随着产权证的落地,户口的办理也会容易许多。“但是办了一年多,都没有办下来。上面说还在探索,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可以出卖的”4、5、6层房现已建好500套,并已卖出了一半。但郭永生表示,这只是勉强填补了村里的赤字,更别说分红了。“我们会公布村里的财政状况,大家都知道村里没钱。”
“我希望将来国家将我们的土地征归国有,这样地价就会高很多。我也能靠卖房子为村集体增加收入了。”这是郭永生关于未来的设想。
在郭永生眼里,在涧头社区,还有很多东西在等待顶层设计的落地。
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上,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的数字第一次与公众见面。温家宝总理表示,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
一方面,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空间扩张的城镇化运动正在努力转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运动;另一方面,农村改革也轰轰烈烈地在大地上展开。 “撤村并居”以换取建设用地、农民“被上楼”的说法频见于媒体。
2011年底,河南省新乡市被列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起了“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的试验项目。中央提出了有关部门对试验区有关工作要适当放权,对试验区有关项目建设优先给予支持的政策要求。
然而,在没有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情况下,“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如何进行?3月底,《民生周刊》记者走进了河南新乡辉县市,探寻这座县级小城的乡村之变。
土地流转有利于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厂工作,从而彻底改变生活方式。
涧头村因涧水河得名。1973年,因为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涧水断流,而后消失。和涧水河一同消失的,还有曾经的河南省涧头村。
2009年拆迁前,在其所属的孟庄镇,涧头村的居住条件在27个行政村中排倒数几名。村支书郭永生回忆,正是当年6月30日的一份通知,改变了这个村庄的命运。
被遗忘的钉子户
2009年6月30日,一份名为《涧头村整体改造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通知,分发到了涧头村的各家各户。
“一看到这张通知,我气得都哭了。”村民裴香兰(化名)好几天没睡着觉,想着自己的三层小楼该何去何从。拆还是不拆,成了裴香兰一家的难题。两年后,涧头村变身为涧头社区,而裴香兰还住在十年前盖的旧房子里。就这样,包括这间老屋在内的几间旧房矗立在社区新楼与拆迁废墟之间,成为一道“泾渭分明”的界限。
裴香兰家的水泥地院子大概有三四十平米,横七竖八地摆放着几件农具和一些粮食。而走进屋子,“都市味”却扑面而来。
裴香兰告诉记者,这是她和丈夫辛苦一辈子攒钱盖起来的楼房,2000年左右盖好入住,花了十多万块钱。“还借了好几万,到现在这个窟窿还没有填平。我这几十年都在外面打零工攒钱,农忙的时候还要在家里种地干活。”
裴香兰以为自己辛苦了一辈子,就能靠这个房子养老了。“可如果要搬,原来的窟窿还没补完,新的窟窿又来了。”
在同样尚未拆迁的曹一峰(化名)家中,记者看到了《涧头村整体改造实施方案》,上面指出:“2009年7月10日将家搬清,捣过门窗、可以上机械作业的,每户奖励现金3000元;砖混二层楼结构的奖励5000元,直接兑现。超过搬迁时间的,不再奖励。”
要想得到奖励,必须在12天内找到暂居地。搬还是不搬,成了涧头村家家户户讨论最多的话题。
曹一峰的房子是上世纪90年代末建好的,一共300多平方米。“只要他们答应平方换平方,我就可以签字。”然而,他的期望与村里定下的补偿标准相去甚远。根据实施方案,一层楼每平方米补偿40—140元;二层楼或以上的,每平方米补偿280元或300元。
村支书郭永生告诉记者,现行补偿标准在全市算是中等偏上的,参考的也是周边地区的补偿标准。
现在,裴香兰和曹一峰成了“村社区”里的“钉子户”。除了增加赔偿款、“平方换平方”,他们也有其它考虑:“我独门独院住惯了,上楼肯定不习惯。家里的车、种地的工具、余粮都放哪?”
拆迁前后
据裴香兰说,2009年下发通知前,没有人向他们征求过意见。“我们只听说村代表会开完了,通过了。什么预兆都没有,一份通知就发下来了。”
就此,村支书郭永生却给出了不同答案。他向记者出示了2009年和2010年的两次相关会议记录。
在一份名为“村庄规划”的会议记录上,“参加者”一栏写的是“镇刘国华、何公、申福林、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在这份会议记录的后面,签有31名与会人员的名字。
“5天之内,全部150户就拆得差不多了;12天就基本上全拆完了。那场面非常感人。”郭永生说起3年前的拆迁,脸上浮起了红光。“住在平房里的村民都愿意拆房。原来道路不通,没有排水系统,也没有天然气,做饭都烧煤,完全不能和现在比。”
尽管没有遭遇强拆,但对裴香兰和曹一峰来说,他们的生活是落寞的。
曹一峰称,其实他们也很无奈。村民都上楼了,就他们几户还在楼下生活。他们几家人有事就会凑在一起商量,但是“村干部不上家里来,再怎么商量都没用。”
郭永生坦言,“现在一共五六个钉子户都分配给了村干部。我自己就承担了两户。”谈起如何做“思想工作”,郭永生的办法是以情感人,并且成功说服了一户。“有时候忙工作就不去了,不忙了就请他来我办公室喝个小酒,拉拉家常。”
社区之变
在全辉县(市)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中,拟将全市540个行政村变为98个社区,而涧头村就在第一批规划的35个社区之内。
为什么选择涧头村?什么样的村庄适合变身社区?
郭永生认为,除了上文提到的村容村貌差之外,还有宅基地不够等问题。在他看来,宅基地紧缺更要命。“村里已经好多年没有发下新的宅基地证了,上一次还是80年代末的时候。”
涧头村地势平坦,住宅用地面积较小。1000名村民,只用了300亩左右的面积。郭永生介绍,按原来的规定,人均耕地大于1亩的,村里会给每个成年男性分发两分半(约167平方米)的宅基地。但随着人口增多,宅基地渐渐不够了。“因为不能占用耕地,很多村民开始因为宅基地起争执。”
让村民“上楼”就是一种解决“地不够”的方案。涧头社区规划占地150亩,节约了198亩土地,节地率达56%。
近几年来,河南提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之路。即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使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涧头村实则是河南新型城镇化概念下的一个缩影。
国务院参事马力在今年2月底曾组团到河南调研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其中一组专门调研新乡。“新型社区建设的关键在于生产方式的转变。只有摒弃小农户式的生产方式,把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产业化经营,才能够产生规模效应。”马力认为,土地流转有利于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厂工作,从而彻底改变生活方式。
但就涧头村而言,农田并没有集中流转,使用权依旧属于每家每户。村民王建国告诉记者,自己常年在附近工厂上班,是十几年的熟练技工。家里有不到一亩地,由老母亲负责。
“其实(农活)两天就干完了。犁地、拔地、播种、收割都是村集体统一负责的,连种子都是村里的。”王建国说,每年秋收的时候只要去田边等着,再把粮食搬回家就可以了。这样的方式也让村民们能够在上班的时候兼顾耕地。“许多涧头村的年轻人都是平日在厂里上班,农忙时请两天假回家干活,两不误。”
而工业,更是孟庄镇的拿手戏。“我们的劳动力,除了生病在家和部分个体经商的,其余几乎都在附近的工厂上班。”郭永生说,涧头人到附近上班的能达到70%。其实,在村集体土地中,原本就有200多亩是上世纪80年代起承包给企业经营的。“大大小小一共十几个厂,一年的承包费总共六七十万元。”这些工厂中,原本有4个属于村集体所有,直到上世纪90年代改制后才变为私营企业。
未来之路
然而,新型社区建设却花掉了涧头村所有的钱,还“差点亏了。”
“做这件事肯定是亏钱的。新乡市、辉县市、孟庄镇三级财政从2009年到现在,已经为我们投入了近1000万元的建设资金,但还是远远不够。现在砖都涨价了,比年前翻了一番。”面对亏钱,郭永生想出了一个办法:卖房。目前,涧头社区的楼房皆为6层,其中前3层分配给本村村民居住,4、5、6层则可以卖出。
卖房的对象不仅限定在本村村民。依照规划,涧头社区和全镇其它26个行政村都会归于孟庄镇中心社区,将来的行政称谓会以社区为单位。“所以现在我们的房子也面向那26个村的村民出售,超过镇范围,就不能卖了。”而外村人买房,每平方米的价格是980元。
“买房的时候,说是会给办理大产权证和户口。”住户李丽萍(化名)表示,自她搬进涧头社区一年多后,上面仍没有给社区居民办理户口和产权证。
对于上述问题,郭永生也感到困惑。“前两年,新乡的文件说能够办理大产权。”随着产权证的落地,户口的办理也会容易许多。“但是办了一年多,都没有办下来。上面说还在探索,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可以出卖的”4、5、6层房现已建好500套,并已卖出了一半。但郭永生表示,这只是勉强填补了村里的赤字,更别说分红了。“我们会公布村里的财政状况,大家都知道村里没钱。”
“我希望将来国家将我们的土地征归国有,这样地价就会高很多。我也能靠卖房子为村集体增加收入了。”这是郭永生关于未来的设想。
在郭永生眼里,在涧头社区,还有很多东西在等待顶层设计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