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目前药物治疗疗效仍不理想,随着分层医学、精准医学、个体化医学等概念的出现和发展,有望取得更佳疗效.本文从临床症状表型、疼痛问卷、心理状况等非客观指标,以及定量感觉测试(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QST)、功能磁共振成像、条件性疼痛调节、皮肤活检、分子特征分析等客观指标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分层方法及其相应的分层治疗.随着分层方法和分层治疗的不断进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诊治将会取得新的进步.
【机 构】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杭州 31000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目前药物治疗疗效仍不理想,随着分层医学、精准医学、个体化医学等概念的出现和发展,有望取得更佳疗效.本文从临床症状表型、疼痛问卷、心理状况等非客观指标,以及定量感觉测试(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QST)、功能磁共振成像、条件性疼痛调节、皮肤活检、分子特征分析等客观指标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分层方法及其相应的分层治疗.随着分层方法和分层治疗的不断进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诊治将会取得新的进步.
其他文献
疼痛作为本能反应可以使机体避免更严重的伤害,同时,疼痛作为一种疾病或症状也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一直以来,由于研究技术的限制,人们对调控疼痛行为的脑内结构认识非常有限,不够深入.进入21世纪以来,高度特异性病毒工具,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观察和干预方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疼痛脑机制的认识.本文简单介绍了光遗传学和化学遗传学的发展及应用历史,归纳了不同动物模型条件下基于这两种技术发现的疼痛调控神经结构,并对未来疼痛神经环路机制的可能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以期为临床疼痛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刚刚过去的2021年,对疼痛医学工作者来说可以认为是一个嘉年华之年.诺贝尔奖授予疼痛有关受体(离子通道)的发现者,针刺镇痛原理研究的复兴,针刺治疗疼痛疾病大型临床试验疗效的确认,这几项都是国内外学术成果的佼佼者.rn一、诺奖的激励rn2021年10月4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研究痛觉问题的两位美国神经科学家大卫·朱利叶斯(David Julius) 和阿登·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奖励其在阐明疼痛感受器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1,2].
目的 探讨自发性气胸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康复护理对策.方法 92例自发性气胸行胸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停止溢气时间(43.56±2.57)h、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52.45±2.47)h 及住院时间(4.63±2.46)d 均短于对照组的(56.36±4.37)h、(67.37±2.42)h,(6.36±2.5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8.70%低于
目的:回顾性分析早期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治疗对带状疱疹神经痛(zoster related neuralgia,ZRN)临床疗效的影响,为提高ZRN临床疗效和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初次接受PRF治疗的88名中重度疼痛的老年ZRN病人,按PRF干预时间分为早期治疗组(<3个月)和晚期治疗组(≥3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1、3、6个月对病人进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属于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代谢因素对OA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热点,其中以脂代谢紊乱尤为突出.本文从脂代谢紊乱与OA发生发展的相关性,脂代谢紊乱导致OA的分子机制,纠正脂代谢紊乱治疗OA的研究结果,以及OA与脂代谢的相互影响等内容进行综述,为OA的预防、治疗等提供科学依据,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目的:截肢后疼痛是截肢术后病人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包括残肢痛、幻肢痛和幻肢觉.残端神经瘤形成是引起疼痛的重要外周发病机制,针对痛性神经瘤进行毁损治疗简单易行.旨在研究超声引导下残端神经瘤毁损治疗截肢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病人的短期与长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疼痛科就诊的截肢后残肢痛和/或幻肢痛的病人共53例,其中36例病人最终纳入分析.治疗前记录病人的年龄、性别、截肢位置、病程、残肢痛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