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欣赏电影有许多种不同的角度,观众看电影也往往持有不同的目的。有人是为了看故事,有人是为了看场面,还有人是为了看明星。尽管《墨攻》云集了刘德华、范冰冰、吴奇隆等一大批偶像人物,但看《墨攻》,我看的是思想、是文化、是智慧。
战国时期,诸候纷争,百家争鸣。墨子所创立的墨家学说也与儒、道、法等家齐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影片就把背景放在了这样一个尘世战乱不断与思想火花绽放的年代。赵国大军攻打梁城,梁城四千民众对抗十万大军,弱小的梁城只得向当时助人为善的墨家军求救。墨者革离只身前来协助守城。影片中革离这个墨家人物是虚构的,而赵军攻打燕国时途经梁城也是历史上的一段空白。创作者通过这个虚构的人物和虚构的故事想表现的,其实是墨家的核心思想:兼爱,非攻。而这场“墨攻”,说到底其实是告诉人们“莫攻”。
墨家军其实是不同意出兵的,革离只身前来,他来的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为了梁城的人民。保卫梁城的第一战,双方斗智斗勇。影片并没有把革离这个人物神化,他没有守城的经验,也没有绝世的武功,他有的,其实只是一颗兼爱的为民之心。因为这颗为民之心,他潜心研究守城策略;因为这颗爱民之心,他在守城的关键时刻不顾危险全力以赴。他利用了墨家擅长的器术改进了弓箭,分析敌我局势避实就虚,水攻、火攻,最终赵国十万骁勇大军难敌梁城四千人马,梁城保卫战首战告捷。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革离率军保卫梁城的成功,不仅使得梁城上下军心大振,同时也为革离赢得了梁城人民的拥护与爱戴。梁王自然担心民心不齐、王位不保,于是,解除军权、派人暗杀也就成了这位昏君很自然的举动。革离从梁王的追杀中逃出后,却不料赵军杀回,攻陷梁城。为救民于水火,革离再返梁城。
革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他一心追求和平,无私地帮助弱国抵挡强国入侵却始终无力消除战争,和平依然是空中楼阁。而在革离与逸悦关于礼物收与不收的对话中,也点明了革离这种无私的不被理解与理想化。一位理想主义者的无私反而会引起其他世俗之人的猜忌,正如梁王在危机过后对他的怀疑。
影片还着力表现了墨家思想的矛盾。为了和平的目的,革离前来协助梁城抵挡赵军入侵,却因为这和平的目的死了更多的人。虽然梁城暂时保住了,但革离却为了他“兼爱、非攻”的信念、造成了赵军大量的伤亡。在墨者看来,即使是敌手,他们也是人,那么这究竟是对还是错呢?影片通过革离的这种苦苦挣扎,表现了墨家思想中这种目的与达到目的的手段之间的矛盾。也许诚如剧中梁王所言,墨家思想只适用于太平时节而非乱世。揭开这层无奈与挣扎,导演张之亮其实是要利用墨家思想,让人们重新思考战争,最终他要讲的其实是反战,是“莫攻”。
除了主角革离、逸悦等,影片中的其他人物没有那种泾渭分明的二元对立,或曰没有那种明显的好人与坏人之分。赵国攻打梁城,表面上赵国是侵略者,似乎是分属于恶的那一元。然而当赵国大将巷淹中心悦诚服地输给了革离后,他让部下撤走,独自一人留在城楼里接受失败的惩罚,那种大义凛然的将士风范让我们折服。相比之下,之前还对赵国唯唯喏喏、俯首称臣的梁王,此刻却又趾高气扬,残忍又卑鄙地下令:“放箭”,并且面对烈火中的巷淹中狂笑不止,小人的猥琐与龌龊尽现眼前。还有梁城忠心耿耿的大将军牛子张,从一定意义上讲,他的确是一名忠臣,为自己的主子赴汤蹈火、绝无二心、忠心可鉴;可他同时又是一个愚臣,不管他的主子如何,到底是一个贤明之君还是一名昏庸之君,不问他的决定如何,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而只是一味地顺从与效忠。当接到梁王下达的将逃跑者全都杀死的口令后,他竟然连一个逃跑的小女孩都没有放过!按照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中对主尽忠的观念来讲,他这样做似乎是忠贞的表现;而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他的这种做法又是愚昧而愚蠢的。这种对人物绝对正邪界限的混淆和对人性的凸现也正好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墨家学说的观点,或者套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要“以人为本”。
其实“兼爱”也好,“非攻”也罢,这个墨子幻想的大同世界从古至今似乎都只能是梦中的桃花源。当战争发生时,一切思想都会显得力不从心。对于墨者革离而言,即使他用尽所有办法,仍然无法改变梁城悲剧上演的命运。甚至在最后,他连自己的爱人都拯救不了。诚如革离所言,再多的革离也没有用,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懂得和平的君主。当革离带着一行人朝着自己理想奔去时,他的方向也只是自己心中的明灯,在挣扎与矛盾中他也未必没有怀疑。他是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主义者。作为现实中的我们,对理想的追寻也同样不能停止。因为那毕竟是一弯照耀我们前行的明月,因为毕竟我们曾经追寻过……
[责编/布丁]
战国时期,诸候纷争,百家争鸣。墨子所创立的墨家学说也与儒、道、法等家齐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影片就把背景放在了这样一个尘世战乱不断与思想火花绽放的年代。赵国大军攻打梁城,梁城四千民众对抗十万大军,弱小的梁城只得向当时助人为善的墨家军求救。墨者革离只身前来协助守城。影片中革离这个墨家人物是虚构的,而赵军攻打燕国时途经梁城也是历史上的一段空白。创作者通过这个虚构的人物和虚构的故事想表现的,其实是墨家的核心思想:兼爱,非攻。而这场“墨攻”,说到底其实是告诉人们“莫攻”。
墨家军其实是不同意出兵的,革离只身前来,他来的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为了梁城的人民。保卫梁城的第一战,双方斗智斗勇。影片并没有把革离这个人物神化,他没有守城的经验,也没有绝世的武功,他有的,其实只是一颗兼爱的为民之心。因为这颗为民之心,他潜心研究守城策略;因为这颗爱民之心,他在守城的关键时刻不顾危险全力以赴。他利用了墨家擅长的器术改进了弓箭,分析敌我局势避实就虚,水攻、火攻,最终赵国十万骁勇大军难敌梁城四千人马,梁城保卫战首战告捷。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革离率军保卫梁城的成功,不仅使得梁城上下军心大振,同时也为革离赢得了梁城人民的拥护与爱戴。梁王自然担心民心不齐、王位不保,于是,解除军权、派人暗杀也就成了这位昏君很自然的举动。革离从梁王的追杀中逃出后,却不料赵军杀回,攻陷梁城。为救民于水火,革离再返梁城。
革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他一心追求和平,无私地帮助弱国抵挡强国入侵却始终无力消除战争,和平依然是空中楼阁。而在革离与逸悦关于礼物收与不收的对话中,也点明了革离这种无私的不被理解与理想化。一位理想主义者的无私反而会引起其他世俗之人的猜忌,正如梁王在危机过后对他的怀疑。
影片还着力表现了墨家思想的矛盾。为了和平的目的,革离前来协助梁城抵挡赵军入侵,却因为这和平的目的死了更多的人。虽然梁城暂时保住了,但革离却为了他“兼爱、非攻”的信念、造成了赵军大量的伤亡。在墨者看来,即使是敌手,他们也是人,那么这究竟是对还是错呢?影片通过革离的这种苦苦挣扎,表现了墨家思想中这种目的与达到目的的手段之间的矛盾。也许诚如剧中梁王所言,墨家思想只适用于太平时节而非乱世。揭开这层无奈与挣扎,导演张之亮其实是要利用墨家思想,让人们重新思考战争,最终他要讲的其实是反战,是“莫攻”。
除了主角革离、逸悦等,影片中的其他人物没有那种泾渭分明的二元对立,或曰没有那种明显的好人与坏人之分。赵国攻打梁城,表面上赵国是侵略者,似乎是分属于恶的那一元。然而当赵国大将巷淹中心悦诚服地输给了革离后,他让部下撤走,独自一人留在城楼里接受失败的惩罚,那种大义凛然的将士风范让我们折服。相比之下,之前还对赵国唯唯喏喏、俯首称臣的梁王,此刻却又趾高气扬,残忍又卑鄙地下令:“放箭”,并且面对烈火中的巷淹中狂笑不止,小人的猥琐与龌龊尽现眼前。还有梁城忠心耿耿的大将军牛子张,从一定意义上讲,他的确是一名忠臣,为自己的主子赴汤蹈火、绝无二心、忠心可鉴;可他同时又是一个愚臣,不管他的主子如何,到底是一个贤明之君还是一名昏庸之君,不问他的决定如何,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而只是一味地顺从与效忠。当接到梁王下达的将逃跑者全都杀死的口令后,他竟然连一个逃跑的小女孩都没有放过!按照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中对主尽忠的观念来讲,他这样做似乎是忠贞的表现;而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他的这种做法又是愚昧而愚蠢的。这种对人物绝对正邪界限的混淆和对人性的凸现也正好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墨家学说的观点,或者套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要“以人为本”。
其实“兼爱”也好,“非攻”也罢,这个墨子幻想的大同世界从古至今似乎都只能是梦中的桃花源。当战争发生时,一切思想都会显得力不从心。对于墨者革离而言,即使他用尽所有办法,仍然无法改变梁城悲剧上演的命运。甚至在最后,他连自己的爱人都拯救不了。诚如革离所言,再多的革离也没有用,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懂得和平的君主。当革离带着一行人朝着自己理想奔去时,他的方向也只是自己心中的明灯,在挣扎与矛盾中他也未必没有怀疑。他是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主义者。作为现实中的我们,对理想的追寻也同样不能停止。因为那毕竟是一弯照耀我们前行的明月,因为毕竟我们曾经追寻过……
[责编/布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