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薄膜”的正反两面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mag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太阳能产业的现状有点儿像南非世界杯赛场边的那块广告牌:“中国·英利”的出现,给人带来的是对未来的希望。但一块广告牌的“闪现”,并不能一夜之间就把品牌全面推向强势。
  实际上,“闯进世界杯”的英利集团正是中国太阳能产业的一员。
  目前,太阳能电池分为:晶硅太阳能电池(包括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即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多元化合物太阳能电池。在上述三种太阳能电池中,前两种目前较为常见,而多元化合物太阳能电池由于尚未工业化生产,所以市场上很少见得到。
  薄膜电池顾名思义就是将一层薄膜制备成太阳能电池,由于其用硅量极少,所以更容易降低成本。同时,它既是一种高效能源产品,又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更容易与建筑物完美结合。在国际市场硅原材料持续紧缺的背景下,薄膜太阳能电池已成为国际光伏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热点。
  
  “薄膜”兴起
  
  在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上,领先者是美国、日本等国的企业。不过一些中国太阳能企业在这一新兴领域也不甘落后。
  “这主要是因为薄膜太阳能的低成本所致。”太阳能产业的一位分析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薄膜太阳能电池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不使用价格不菲的硅,所需材料少于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能耗也明显低于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当然,薄膜太阳能的技术难度也较高,被认为是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之后的下一代太阳能技术。
  目前,薄膜太阳能电池种类较多,现已进行大规模产业化生产的主要有3种: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CIGS)和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CdTe)。其中后者的技术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商美国第一太阳能(First Solar)所垄断,其光电转化率在11%~12%以上。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的使用尚不广泛,其转化率为10%左右。中国近年来新发展的多为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
  据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专家李清岩介绍,虽然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产业规模目前与晶硅电池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但是它越来越被业界所接受,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
  中国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大规模生产起步于2008年。由于当时晶体硅价格偏高,导致投资者将目光转向成本相对较低的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英利能源(北京)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陈凌然解释说,由于薄膜电池仅在涂层使用晶体硅,故其原材料使用少,原材料耗费要比晶硅电池便宜很多。
  “当时,晶硅电池的价格高达每瓦3美元以上,薄膜电池则仅有每瓦1美元多。而低廉的成本也掩盖了很多缺陷。”上述分析师这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三氟化氮之患
  
  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击败多晶硅电池,首先要直面一个环境难题——薄膜电池生产过程中释放的三氟化氮,被认为是一种温室气体。
  2008年,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迈克尔·普拉瑟(Michael Prather)及其同事在《地球地理学研究学报》上发布研究论文称,三氟化氮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17000倍。在半导体、液晶面板和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过程中,都可能释放三氟化氮。
  普拉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三氟化氮显著的温室效应在大气中能够存在550年以上,对红外线的吸收能力也很强。
  美国加州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主任雷·威斯(Ray Weiss)等人还发现,三氟化氮在大气中的浓度由1978年的0.02ppt上升到了2008年的0.454ppt。威斯称,虽然目前在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了60%,三氟化氮只占0.04%,但三氟化氮所占的比例可能会呈指数级增长。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们的监测结果表明,大气中三氟化氮的排放量要比预期的高4到5倍。”
  目前,《京都议定书》只涉及6种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普拉瑟和威斯建议将三氟化氮也列入需要减排的温室气体之列。
  而另一方面,威斯也指出,目前三氟化氮的排放量所占比例甚低,它还不是最糟糕的温室气体。而且,大多数清洁能源技术的使用,无论是薄膜太阳能电池,还是风力发电机,其生产过程都会伴随温室气体的产生,但是只要它们的使用寿命足以弥补温室气体的排放,那么这些新技术还是有益的。
  他举例说:“薄膜太阳能电池板的使用寿命多为数十年,而它们仅仅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就可以弥补生产过程中释放的温室气体。”
  
  “闯入者”还需证明自己
  
  李清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薄膜太阳能电池在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中的比重仅占10%左右。而且,在未来10年到20年以内,它在产业中还不会占据主导地位。”
  目前,商业化的三种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中,硅基薄膜技术是最便于推广的;碲化镉技术中由于镉是重金属,所以存在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而铜铟镓硒技术则由于需要使用的铟、镓、硒三种元素均为稀有稀土元素,其产量有限,所以就大规模商业化角度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障碍。硅基薄膜技术所需的硅材料十分普遍,一般公司都可以拿到技术和生产线,具有大规模商业化的可能。
  据陈凌然介绍,虽然薄膜太阳能电池看上去很便宜,但事实上也并非如此。首先,相对于光电转化率高达16%
其他文献
唐骏虚构学历事件,说明当代中国社会的相当一部分人中,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关于对错、是非的基本伦理常识。在这种环境里,少数中国式精英似乎越发如鱼得水  7月1日,国内知名“学术打假人”方舟子举证“打工皇帝”、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唐骏的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历造假。唐骏在略作沉默之后辩驳称,自己从来没有说过自己获得过“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他拿出了“西太平洋大学”的博士证书。人们又发现,这所大学似乎是出
公众对问题官员的复出之所以如此敏感,不仅在于他们的复出程序不透明,更重要的是这些要为公众利益受损负责的官员们,没有让公众感受到他们起码的羞耻心和疼痛感。    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修正案(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是该法自1997年公布施行以来首次修改。  其中增加的“行政处分解除程序”这一技术性条款,触动社会敏感神经,被舆论解读成为“官员复出”服务,引发公众热议。 
今天,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资源瓶颈、贫富差距等问题不断困扰着人类。面对共同的挑战,中国、欧洲都在期待彼此共担责任和挑战。从区分“你我”,到寻求“我们”,这正是《中国新闻周刊》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共同举办中欧社会责任(金桥)主题论坛的初衷。    朱晓明:开启中欧商业伦理对话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商业伦理是商业教育课程的第一课,在中国这样做的我们是第一家。激发企业家对社会责任的
新一代韩流明星Big Bang、朴时厚、金范、韩彩英和李多海近日成为最新的“韩国面孔”。据媒体报道,这些明星将在韩国旅游名胜宣传片中亮相。而这类宣传片一般会突出韩国的活力四射与历史悠久,人物多以老中少三代家庭为主,强调韩国团结向上的精神以及儒家文化的内涵。  几乎与此同时,一套含有50余张“中国面孔”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也将制作完毕,近日将在海外播出。  “韩国面孔”与“中国面孔”,将二者联系起来
罗海琼 嫁华谊高层    1月24日,37岁的华谊艺人罗海琼与相恋多年的男友、38岁的华谊副总裁费麒举行了婚礼。费麒领导华谊最大的一个经纪小组,旗下艺人包括张涵予、徐帆、苏有朋等。      英皇家名模罗西·杭亭顿 拍摄养眼泳装照    英国皇家名模罗西·杭亭顿近日为一知名品牌拍摄了一组泳装照,尽显美好身材。今年22岁的罗西据说是伊丽莎白女王的远亲,身上流着纯正的贵族血统,是最具吸引力的皇家美女。
那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地下出版并且发行的文学刊物。可在80年代,关于诗歌的热潮,来得蜂拥,却转瞬即逝    诗歌的第一波浪潮仿佛比其他来得更早。在1970年,当大多数年轻人在面对上山下乡的困窘中迷失的时候,一部分年轻人以诗歌的名义得以浮出水面来透口气。  1970年初冬是北京青年精神上的一个早春。郭路生的一首《相信未来》,最早的打开了那一代人心灵的窗户。“坚定的相信未来/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
计划于今年国庆前夕面向西方观众播出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目前正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主持下,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同步拍摄和制作。  这是中国官方继2008年推出北京奥运会系列宣传片和2009年投放《中国制造》广告之后,主动掀起的新一轮中国形象的“出口”攻势。  国家机构联合广告策划人、制作人,期望借助这组视听作品,为数以百万计的观者制造一组关于中国的感官体验,并同时给这个即将步入61岁生日的共和国
“定价权在厂家,不在我们”,刘强东妥协了。  2011年11月,京东商城旗下的奢侈品独立购物网站360top正式上线,将陆续有一批奢侈品品牌入驻。刘强东说,其线上各种奢侈品到底卖多少钱,将由厂商决定。  如果你知道刘强东多么强势,就会明白这种妥协是多么难得——2008年10月,京东商城上的明基MP512投影仪卖价3599元,而明基官方报价为3999元,京东商城的低价打乱了明基投影仪的价格体系,引来
7月28日的一场暴雨,将7000多个化工桶冲入了松花江。国人的神经再一次被触动。5年前,同样是在松花江,由于吉林石化苯胺爆炸,污染带顺流而下,直接造成了下游900万人的哈尔滨停水4天,并威胁到俄罗斯的水质。  一场大规模的保卫战就此打响。这是一个特殊的战场——这7000多个化工桶,如果不及时拦截,将从吉林省进入黑龙江,甚至,进入俄罗斯境内。  尽管专家已经很清楚地告诉公众,此次事件,对松花江的水质
性浪费  寇 研    性浪费,这个词未必是米歇尔-福柯首创,但我是在他的《性经验史》中撞见的。从小就听老爸老妈在耳边唠叨:别浪费粮食呀、别浪费时间呀、别浪费钱呀、别浪费机会呀……突然冒出个声音,别浪费性呀……  主张性节制,摒弃性浪费,其实源于一种对性的敬畏心理。这个见解起源于古希腊,直至18世纪,还在人间流传。主要原因是人类对自身生理状况认识不足,匮乏出偏见,匮乏也出想象。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