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9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9-0079-02
[摘要]目的:对本院中药注射剂在治疗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度我院上报的68例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临床工作实践,总结归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引发药物不良反应排名前三位的中药注射液分别是血栓通、痰热清以及灯盏花素。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为药物本身因素、制剂生产及质量控制、临床使用、个体差异等方面。结论:应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障公众安全合理用药。
[关键词]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药注射剂应用于临床,它改变了传统的给药方式,克服了起效迟、作用慢等诸多不足,已经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中药注射剂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或天然药物中提取出有效成分或物质制成的供注入人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床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中药注射剂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作用迅速等特点,能较好地发挥中药治疗急病重症的作用。但是,中药注射剂同丸散膏丹相比,应用的历史毕竟较短,对其了解还很不够,何况注射剂直接注入体内,特别是注入血管内。随着中药注射液的广泛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也逐年增多,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在2008年度本院收集的68例中药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报告中,挑选较典型的中药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以引起重视。
1 临床资料
1.1 血栓通注射液引起10例,占14.7%。
例:患者,女,71岁,因多发性脑梗塞入院,入院后给予静脉输注5%葡萄糖注射液加血栓通15ml。输液约150毫升时,患者出现寒战、高热(体温40.2度),缺氧,呼吸困难。立即停药,更换输液器,并给予静推地塞米橙10mg,肌注非那更25mg后,上述症状逐渐好转。
1.2 痰热清注射液引起9例,占13.2%。
例:患者,女,54岁,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入院,入院后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加痰热清注射液40ml静滴。输液约2分钟后,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喘憋、烦躁、焦急不安等症状。查体:面色较入院浅,烦躁不安,双肺干鸣音,可闻及少量湿罗音。立即停止输液,给予吸氧,蹲坐位,并给予静推地塞米松5mg,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加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ml静滴,约半小时后上述症状消失。
1.3 灯盏花素注射液引起7例,占10.3%。
例:患者,男,78岁,因冠心病入院,入院后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灯盏花素注射液40mg静滴,输液约一半时,患者出现躯干及双上肢皮肤点片状红色丘疹伴瘙痒,局部皮肤轻度水肿,停药后,给予10%葡萄糖酸钙静脉滴注,依巴斯汀口服,上述症状逐渐缓解。
1.4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引起6例,占8.8%。
例:患者,女,57岁,因类风湿性关节炎人院,入院后给予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加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40mg,输完后出现寒战,测血压120/70mmHg,体温36.5度,心率84次/分,呼吸21次/分。立即给予肌注盐酸异丙嗪针25mg,静滴氯化钠注射液250ml,10分钟后,症状缓解不明显,又给予静注地塞米松针5mg,症状逐渐缓解。
1.5 疏血通注射液引起4例,占5.9%。
例:患者,女,77岁,因冠心病人院,入院后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加疏血通注射液6ml静脉滴注,输液约200ml时,出现寒战,测体温38.5摄氏度,血压110/70mmHg,心率9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与入院比较无明显变化,立即停止输液,给予静推地塞米松5mg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体温升至正常。
1.6 舒血宁注射液引起2例,占3%。
例:患者,男,50岁,因糖尿病入院,入院后给予静滴0.9%氯化钠注射液加舒血宁注射液20ml用于改善血液循环,输完后,患者出现面色潮红,口唇紫绀,眼角膜发红,大口喘气,双肺满湿锣音。立即给予静推地塞米松针10mg,肌注异丙嗪针25mg,并静滴0.9%氯化钠注射液加二羟丙茶碱针0.25g,约十五分钟后症状好转。
2 讨论
本文报道上述几种中药注射液都是临床常用的纯中药针剂。血栓通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功效,用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脑血管病后遗症,内眼病,眼前房出血等;痰热清注射液清热、解毒、化痰。用于风温肺热病属痰热阻肺症,可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早期)出现的上述症状;灯盏花素具有扩张脑血管的作用,能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并有对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故可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溢血等所致后遗症瘫痪病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可用作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塞、脑动脉和视网膜动脉及外周静脉血栓形成、白塞氏综合征、结节性红斑。舒血宁注射液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脑栓塞、脑血管痉挛。
随着中药注射液的广泛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也逐年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缺少中医理论指导:目前中药注射剂多难以按中医理论辨证使用,而其临床疗效的发挥明显受到影响,同时增加了用药风险。“发烧用清开灵针,体虚用参脉针,心血管病用丹参针”,已经是临床上不成文的习惯,这相当于将中医的热证与西医的感染性疾病划等号。但这个等号并不能完全成立,套用化学药研究模式的中药药理作用与客观层次的中药功能是有区别的。药与证的不相符也将导致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上出现安全性问题。
2.2 中药注射剂与化学药注射剂合用: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在抗感染、抗肿瘤、治疗心血管病等领域的运用日益广泛,但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或是某些中药注射剂含有抗原或半抗原性物质,致使其在临床上与化学药注射剂配伍应用后极易发生一些不良事件。
2.3 与中药注射剂产品内在质量有关:中药注射剂本身的纯度、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等因素均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中药注射剂提取工艺较为繁杂,制备过程中混杂的微量不纯成分、存放过程中发生变化、使用过程中与常用输液配伍致不溶性微粒增加等因素均有可能导致ADR的发生。有研究资料表明,中药注射液静脉给药易引起ADR的发生,研究者采用库尔特法首次查清了我国生产的61种中药静脉注射液所含不溶性微粒的现状,依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发现有26种微粒超标,超标率为42.6%。因微粒不能在体内代谢,故可发生肉芽肿、肺水肿、静脉炎、血栓、组织坏死、过敏、热原和肿瘤样反应。另外,制剂中的添加剂、增溶剂、稳定剂等所形成的杂质也能引起过敏发生。
另外,许多中药注射液由于中药产地、炮制不同所致的效价差异,患者个体差异等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3 小结
自古以来,世上不存在无不良反应的药品。人们在得益于药品治病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承受着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注射剂是当令常用剂型中不良反应最大因而质量要求最高的剂型,不仅必然存在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多于、重于其他剂型,也在情理之中。中药注射剂因为化学成分极其复杂,生理作用很广泛,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指标不够完善,使用过程中用药配伍不当或存在可溶性微粒等原因,产品质量不尽完美,平添几分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因此,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是不可避免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应严格掌握中药注射液的禁忌、适用证;尽量避免多药联用;使用时注意滴注速度、剂量、浓度的控制及特殊人群的个体化给药。同时,要利用多种媒体宣传ADR相关法规和知识,加快信息交流和反馈速度,减少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公众安全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王辉,王育琴,6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6(6):417
[2]纪立伟,李可欣,傅德兴,222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质量评价[J],中国不良反应杂志,2005(6):458
[3]吴雪梅,钟智,中草药针剂与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考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2):81
[4]吕强,李静,崔嵘,等,中药静脉注射液不溶性微粒研究[J],中国药房,2002,13(9):560
[5]赵新先,中药注射剂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68
[6]彭国平,饶力群,蒋科胜,等,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2:47249
[摘要]目的:对本院中药注射剂在治疗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度我院上报的68例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临床工作实践,总结归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引发药物不良反应排名前三位的中药注射液分别是血栓通、痰热清以及灯盏花素。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为药物本身因素、制剂生产及质量控制、临床使用、个体差异等方面。结论:应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障公众安全合理用药。
[关键词]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药注射剂应用于临床,它改变了传统的给药方式,克服了起效迟、作用慢等诸多不足,已经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中药注射剂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或天然药物中提取出有效成分或物质制成的供注入人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床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中药注射剂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作用迅速等特点,能较好地发挥中药治疗急病重症的作用。但是,中药注射剂同丸散膏丹相比,应用的历史毕竟较短,对其了解还很不够,何况注射剂直接注入体内,特别是注入血管内。随着中药注射液的广泛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也逐年增多,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在2008年度本院收集的68例中药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报告中,挑选较典型的中药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以引起重视。
1 临床资料
1.1 血栓通注射液引起10例,占14.7%。
例:患者,女,71岁,因多发性脑梗塞入院,入院后给予静脉输注5%葡萄糖注射液加血栓通15ml。输液约150毫升时,患者出现寒战、高热(体温40.2度),缺氧,呼吸困难。立即停药,更换输液器,并给予静推地塞米橙10mg,肌注非那更25mg后,上述症状逐渐好转。
1.2 痰热清注射液引起9例,占13.2%。
例:患者,女,54岁,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入院,入院后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加痰热清注射液40ml静滴。输液约2分钟后,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喘憋、烦躁、焦急不安等症状。查体:面色较入院浅,烦躁不安,双肺干鸣音,可闻及少量湿罗音。立即停止输液,给予吸氧,蹲坐位,并给予静推地塞米松5mg,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加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ml静滴,约半小时后上述症状消失。
1.3 灯盏花素注射液引起7例,占10.3%。
例:患者,男,78岁,因冠心病入院,入院后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灯盏花素注射液40mg静滴,输液约一半时,患者出现躯干及双上肢皮肤点片状红色丘疹伴瘙痒,局部皮肤轻度水肿,停药后,给予10%葡萄糖酸钙静脉滴注,依巴斯汀口服,上述症状逐渐缓解。
1.4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引起6例,占8.8%。
例:患者,女,57岁,因类风湿性关节炎人院,入院后给予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加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40mg,输完后出现寒战,测血压120/70mmHg,体温36.5度,心率84次/分,呼吸21次/分。立即给予肌注盐酸异丙嗪针25mg,静滴氯化钠注射液250ml,10分钟后,症状缓解不明显,又给予静注地塞米松针5mg,症状逐渐缓解。
1.5 疏血通注射液引起4例,占5.9%。
例:患者,女,77岁,因冠心病人院,入院后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加疏血通注射液6ml静脉滴注,输液约200ml时,出现寒战,测体温38.5摄氏度,血压110/70mmHg,心率9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与入院比较无明显变化,立即停止输液,给予静推地塞米松5mg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体温升至正常。
1.6 舒血宁注射液引起2例,占3%。
例:患者,男,50岁,因糖尿病入院,入院后给予静滴0.9%氯化钠注射液加舒血宁注射液20ml用于改善血液循环,输完后,患者出现面色潮红,口唇紫绀,眼角膜发红,大口喘气,双肺满湿锣音。立即给予静推地塞米松针10mg,肌注异丙嗪针25mg,并静滴0.9%氯化钠注射液加二羟丙茶碱针0.25g,约十五分钟后症状好转。
2 讨论
本文报道上述几种中药注射液都是临床常用的纯中药针剂。血栓通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功效,用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脑血管病后遗症,内眼病,眼前房出血等;痰热清注射液清热、解毒、化痰。用于风温肺热病属痰热阻肺症,可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早期)出现的上述症状;灯盏花素具有扩张脑血管的作用,能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并有对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故可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溢血等所致后遗症瘫痪病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可用作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塞、脑动脉和视网膜动脉及外周静脉血栓形成、白塞氏综合征、结节性红斑。舒血宁注射液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脑栓塞、脑血管痉挛。
随着中药注射液的广泛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也逐年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缺少中医理论指导:目前中药注射剂多难以按中医理论辨证使用,而其临床疗效的发挥明显受到影响,同时增加了用药风险。“发烧用清开灵针,体虚用参脉针,心血管病用丹参针”,已经是临床上不成文的习惯,这相当于将中医的热证与西医的感染性疾病划等号。但这个等号并不能完全成立,套用化学药研究模式的中药药理作用与客观层次的中药功能是有区别的。药与证的不相符也将导致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上出现安全性问题。
2.2 中药注射剂与化学药注射剂合用: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在抗感染、抗肿瘤、治疗心血管病等领域的运用日益广泛,但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或是某些中药注射剂含有抗原或半抗原性物质,致使其在临床上与化学药注射剂配伍应用后极易发生一些不良事件。
2.3 与中药注射剂产品内在质量有关:中药注射剂本身的纯度、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等因素均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中药注射剂提取工艺较为繁杂,制备过程中混杂的微量不纯成分、存放过程中发生变化、使用过程中与常用输液配伍致不溶性微粒增加等因素均有可能导致ADR的发生。有研究资料表明,中药注射液静脉给药易引起ADR的发生,研究者采用库尔特法首次查清了我国生产的61种中药静脉注射液所含不溶性微粒的现状,依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发现有26种微粒超标,超标率为42.6%。因微粒不能在体内代谢,故可发生肉芽肿、肺水肿、静脉炎、血栓、组织坏死、过敏、热原和肿瘤样反应。另外,制剂中的添加剂、增溶剂、稳定剂等所形成的杂质也能引起过敏发生。
另外,许多中药注射液由于中药产地、炮制不同所致的效价差异,患者个体差异等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3 小结
自古以来,世上不存在无不良反应的药品。人们在得益于药品治病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承受着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注射剂是当令常用剂型中不良反应最大因而质量要求最高的剂型,不仅必然存在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多于、重于其他剂型,也在情理之中。中药注射剂因为化学成分极其复杂,生理作用很广泛,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指标不够完善,使用过程中用药配伍不当或存在可溶性微粒等原因,产品质量不尽完美,平添几分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因此,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是不可避免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应严格掌握中药注射液的禁忌、适用证;尽量避免多药联用;使用时注意滴注速度、剂量、浓度的控制及特殊人群的个体化给药。同时,要利用多种媒体宣传ADR相关法规和知识,加快信息交流和反馈速度,减少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公众安全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王辉,王育琴,6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6(6):417
[2]纪立伟,李可欣,傅德兴,222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质量评价[J],中国不良反应杂志,2005(6):458
[3]吴雪梅,钟智,中草药针剂与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考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2):81
[4]吕强,李静,崔嵘,等,中药静脉注射液不溶性微粒研究[J],中国药房,2002,13(9):560
[5]赵新先,中药注射剂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68
[6]彭国平,饶力群,蒋科胜,等,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2:4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