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教师应充分挖掘民间游戏的教育功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农村特有的地形地貌组织幼儿游戏,利用自然作物游戏材料并注意投放废旧辅助材料,激发幼儿游戏的创造性。
关键词:民间游戏;游戏活动;教育功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我园地处农村,条件较差,玩具和游戏材料欠缺,组织幼儿游戏活动会有一定困难。但在农村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物质资源,也会使农村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
一、挖掘民间游戏的教育功能
民间游戏是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民间游戏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流传和发展,已成为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着中华民族共有的行为、思维、感情和交流模式。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乡土气息浓厚,有着其他游戏不可取代的地位。例如,“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一网打不着,二网水里捞……”“小河流水哗啦啦,我和姐姐摘棉花……”等民间游戏,动作简单,不占场地,无需器械,童谣朗朗上口,所以,孩子们对它情有独钟。民间游戏蕴涵着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对促进幼儿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几年来,我园发动教师和家长共收集了20多种100多个民间游戏。其中,有促使幼儿思维敏捷,反应机智、灵活的“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石头、剪子、布”等游戏;有锻炼幼儿弹跳力的“跳房子”、“跳皮筋”等游戏;有发展幼儿臂力的“掷沙包”、“打保铃球”等游戏;有锻炼幼儿手指灵活的“抓大骨”、“倒口袋”等游戏。幼儿在这些民间游戏自由、轻松、愉快的玩耍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促进了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在民间游戏的收集、整理、运用、开发、创新、再运用的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民间游戏的特点,发挥其最大的功能,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开展各类游戏,丰富游戏的内容,完善游戏的规则,变化游戏的玩法,探索出一套不同年龄班民间游戏组织开展的措施方法,作为一种新课程渗透于幼儿园的教育之中。
幼儿民间游戏活动的开展,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全园教师人人都自愿参与。幼儿民间游戏的不断挖掘和整理,使广大教师更深层次地接受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增强了幼儿民间游戏对孩子们的强烈吸引力。
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从隐性的教育观念到显性的教学行为,是一个从理解模仿到实践创新的过程。虽然农村资源丰富,但是真要变农作物为玩具,变周围资源为教育资源,大多教师还是无从着手。为了突破难点,我园制订教研工作计划,细化教研内容,明确工作任务,使教师在新理念的指引下,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一)利用特有的地形地貌组织幼儿进行游戏
农村的自然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开放、天然、有趣的游戏场所。我们只要巧借这些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合理地加以利用,也可以达到与城市教师精心设计的游戏环境同样的效果。我园教师利用自然形成的土坡、沟壑,对其进行简单的修整,变成滑梯和地道;利用几棵距离相宜的小树,练习追逐跑;几个土堆当成战时的“碉堡”……
在春暖花开时,教师带孩子们去捉蝌蚪、摘野花,到小土坡上玩“炸碉堡”的游戏,在草地上打滚;夏天,小树林、小河边是孩子们的好去处,他们可粘知了、找蟋蟀、捕小鱼、捞小虾、捉迷藏;秋收时节,教师带孩子们帮助农民摘果子、拾稻穗、收集种子,在稻田里运粮食、捉蚂蚱;冬天,那些闲置的干水沟则成为孩子们进行军事演习的地方。如逢一场瑞雪,孩子们更会欣喜若狂。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他们会玩得不亦乐乎。总之,农村有许多地方,是城市幼儿园花钱也买不到、布置不成的游戏场地。我园教师巧借这些自然环境,引导幼儿在玩中探索,在游戏中学习。
(二)利用自然作物游戏材料
农村自然资源丰富,我园教师和幼儿发挥了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发现到处都是游戏的材料。孩子们把长长短短的竹竿、树枝,当成游戏中的“长枪短剑”;两块砖头加上一块瓦片,就是幼儿理想的“炉灶”;千姿百态的树叶和各种野果就是幼儿的“美味家肴”;用泥捏成碗,用小树枝当筷子……还有,大片的野花野草、河里潺潺的流水、草丛中跳动的蝈蝈、蚂蚱,哪一样都能成为幼儿的游戏材料。对孩子们来说,游戏材料是否精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快乐。
三、投放废旧辅助材料,激发幼儿游戏的创造性
《纲要》提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所以,教师要为幼儿提供物化教育目标和内容,能激发幼儿探索活动的废旧辅助材料。废旧辅助材料不仅能缓解玩具欠缺问题,更能激发幼儿游戏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性。
我园教师积极发动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各种生活废旧物品,如废旧轮胎、点心盒、废纸箱、木块、泡沫、布头、饮料瓶、易拉罐等安全、卫生、适宜、低成本、无污染、具有农村特色的操作材料和教玩具。一方面,把这些废旧物品投放到幼儿游戏中,鼓励幼儿探索游戏玩法。游戏中,教师不但善于发现、支持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创造萌芽,还要善于通过多种形式开启幼儿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能力。如,游戏中启发幼儿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易拉罐、砖头、废纸等游戏材料的利用方案,尽可能多地创编出皮球、跳绳、套圈等游戏的玩法,引导幼儿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使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简单的游戏材料。如用旧挂历纸卷成卷,可以当抢、当剑;酸奶瓶穿上彩带当飞毛腿导弹或手榴弹;用布头缝个口袋,装上线头、海绵当球踢;雪碧瓶中间剪开可以抛接口袋;废旧轮胎吊在两棵木桩上当秋千……游戏过程中的以物代物、一物代多物、多物代一物都是通过非专门化游戏材料的刺激来调动幼儿积极思维,从而发展创造性的结果。
总之,我园教师通过学习领会《纲要》精神,转变了教育理念,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农村优势,充分挖掘自己当地资源,创造性地利用自然物,灵活地使用废旧物品,制作各种活动材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民间游戏;游戏活动;教育功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我园地处农村,条件较差,玩具和游戏材料欠缺,组织幼儿游戏活动会有一定困难。但在农村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物质资源,也会使农村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
一、挖掘民间游戏的教育功能
民间游戏是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民间游戏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流传和发展,已成为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着中华民族共有的行为、思维、感情和交流模式。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乡土气息浓厚,有着其他游戏不可取代的地位。例如,“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一网打不着,二网水里捞……”“小河流水哗啦啦,我和姐姐摘棉花……”等民间游戏,动作简单,不占场地,无需器械,童谣朗朗上口,所以,孩子们对它情有独钟。民间游戏蕴涵着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对促进幼儿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几年来,我园发动教师和家长共收集了20多种100多个民间游戏。其中,有促使幼儿思维敏捷,反应机智、灵活的“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石头、剪子、布”等游戏;有锻炼幼儿弹跳力的“跳房子”、“跳皮筋”等游戏;有发展幼儿臂力的“掷沙包”、“打保铃球”等游戏;有锻炼幼儿手指灵活的“抓大骨”、“倒口袋”等游戏。幼儿在这些民间游戏自由、轻松、愉快的玩耍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促进了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在民间游戏的收集、整理、运用、开发、创新、再运用的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民间游戏的特点,发挥其最大的功能,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开展各类游戏,丰富游戏的内容,完善游戏的规则,变化游戏的玩法,探索出一套不同年龄班民间游戏组织开展的措施方法,作为一种新课程渗透于幼儿园的教育之中。
幼儿民间游戏活动的开展,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全园教师人人都自愿参与。幼儿民间游戏的不断挖掘和整理,使广大教师更深层次地接受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增强了幼儿民间游戏对孩子们的强烈吸引力。
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从隐性的教育观念到显性的教学行为,是一个从理解模仿到实践创新的过程。虽然农村资源丰富,但是真要变农作物为玩具,变周围资源为教育资源,大多教师还是无从着手。为了突破难点,我园制订教研工作计划,细化教研内容,明确工作任务,使教师在新理念的指引下,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一)利用特有的地形地貌组织幼儿进行游戏
农村的自然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开放、天然、有趣的游戏场所。我们只要巧借这些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合理地加以利用,也可以达到与城市教师精心设计的游戏环境同样的效果。我园教师利用自然形成的土坡、沟壑,对其进行简单的修整,变成滑梯和地道;利用几棵距离相宜的小树,练习追逐跑;几个土堆当成战时的“碉堡”……
在春暖花开时,教师带孩子们去捉蝌蚪、摘野花,到小土坡上玩“炸碉堡”的游戏,在草地上打滚;夏天,小树林、小河边是孩子们的好去处,他们可粘知了、找蟋蟀、捕小鱼、捞小虾、捉迷藏;秋收时节,教师带孩子们帮助农民摘果子、拾稻穗、收集种子,在稻田里运粮食、捉蚂蚱;冬天,那些闲置的干水沟则成为孩子们进行军事演习的地方。如逢一场瑞雪,孩子们更会欣喜若狂。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他们会玩得不亦乐乎。总之,农村有许多地方,是城市幼儿园花钱也买不到、布置不成的游戏场地。我园教师巧借这些自然环境,引导幼儿在玩中探索,在游戏中学习。
(二)利用自然作物游戏材料
农村自然资源丰富,我园教师和幼儿发挥了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发现到处都是游戏的材料。孩子们把长长短短的竹竿、树枝,当成游戏中的“长枪短剑”;两块砖头加上一块瓦片,就是幼儿理想的“炉灶”;千姿百态的树叶和各种野果就是幼儿的“美味家肴”;用泥捏成碗,用小树枝当筷子……还有,大片的野花野草、河里潺潺的流水、草丛中跳动的蝈蝈、蚂蚱,哪一样都能成为幼儿的游戏材料。对孩子们来说,游戏材料是否精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快乐。
三、投放废旧辅助材料,激发幼儿游戏的创造性
《纲要》提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所以,教师要为幼儿提供物化教育目标和内容,能激发幼儿探索活动的废旧辅助材料。废旧辅助材料不仅能缓解玩具欠缺问题,更能激发幼儿游戏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性。
我园教师积极发动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各种生活废旧物品,如废旧轮胎、点心盒、废纸箱、木块、泡沫、布头、饮料瓶、易拉罐等安全、卫生、适宜、低成本、无污染、具有农村特色的操作材料和教玩具。一方面,把这些废旧物品投放到幼儿游戏中,鼓励幼儿探索游戏玩法。游戏中,教师不但善于发现、支持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创造萌芽,还要善于通过多种形式开启幼儿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能力。如,游戏中启发幼儿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易拉罐、砖头、废纸等游戏材料的利用方案,尽可能多地创编出皮球、跳绳、套圈等游戏的玩法,引导幼儿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使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简单的游戏材料。如用旧挂历纸卷成卷,可以当抢、当剑;酸奶瓶穿上彩带当飞毛腿导弹或手榴弹;用布头缝个口袋,装上线头、海绵当球踢;雪碧瓶中间剪开可以抛接口袋;废旧轮胎吊在两棵木桩上当秋千……游戏过程中的以物代物、一物代多物、多物代一物都是通过非专门化游戏材料的刺激来调动幼儿积极思维,从而发展创造性的结果。
总之,我园教师通过学习领会《纲要》精神,转变了教育理念,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农村优势,充分挖掘自己当地资源,创造性地利用自然物,灵活地使用废旧物品,制作各种活动材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