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高校的生物课程来说,实验是最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基本技能的教学手段了,这种效果是课堂教学怎样也替代不了的。可是目前高校生物学教学却恰恰忽视了实验的重要性,注重理论的教育以及验证,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所以,改变目前的教学方式刻不容缓,高校应该更新教学的观念,大力推进实验教学的应用,并创新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因此,本文就任务型教学在高效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模式 高校生物实验教学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0-0210-02
生物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是由于高校对实验课程的不重视而导致课程缺乏新颖性和和科学性,这就造成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缺乏积极性,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实验的过程相当敷衍了事,并不会严格按照实验要求来进行实验任务,这样必然就达不到开设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就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从而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一、高校中生物实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生物课程本来就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们要做的是对生命产生、消失的现象进行研究和探讨、对生命所有规律的掌握和认知。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纲要》中,就对其有过明确的改革,其中指出:学生创新能力、参与能力、动手能力的增强就是新课改的最终目的,要培养学生的是一种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完成与人顺利合作是根本目标。早在2007年,我国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就已经被颁布,此项计划在我国的大力实施,也让高校将实验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部分。我国对于教育的改革,就是一种人才培养观念的转换,全面发展、人人成材是我们要遵循的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模式的开展也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供的新途径。在这其中,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方法,所以,对于实验课程教学课程的开展不可轻视。
二、现阶段高校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理论,忽略实验
在以往传统的高校生物教学中,常常是将理论教学作为学习的重点,理论课程的课时要比实验课程多很多,一旦课程时长受到限制,那实验一定会出现准备不充足、对实验结果分析出现偏差等问题,这并不利于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而单单从资源的分配上来看,生物理论课程的教师一般都是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骨干,而实验课程教师通常是实习生或者新教师,教学经验有限。再从考核的角度上讲,教师也会比较注重学生理论成绩的好坏,实验成绩却显得可有可无。要知道,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的技能成绩不能等同。作为现代的教育人,更应该重视学生实验与理论的双重教育。推动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必须让学生拥有实操和理论的双重能力,这样教育人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二)生物实验中的内容以及方法相对陈旧
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各学校对学科的教学已经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可是还是有一部分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向学生们解释实验的规定步骤以及具体操作,实验结果也是固定的,学生只要按照教师所说的一步一步去完成即可。此种教学模式很显然就是对学生培养自主探索精神的一种束缚,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积极性和探索欲,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对技能的训练
大多数情况下的实验课程教学,学生走进教室就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实验药品以及实验器材,可是学生对于这些器材和药品却可以用“一无所知”来形容。另外,进行实验课程的教学时,生物教师通常会以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讲解的形式来进行实验的教学,剩余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才会进行实验步骤的演示。可是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上课模式实在是和实验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实验当中,必然会限制对实验技能的提高。一旦学生自行开展实验,会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何下手,学生的思维方式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课程的学习。
(四)重视理论验证,忽视能力培养
生物实验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对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可是现在的生物实验课程,教师都会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教学。课程中对于实验的说明可谓是一目了然,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无法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学生经常会出现的状态就是在实验进行到最后,才发现自己的数据有错误,再对照教材马上修改,不会考虑究竟是哪方面出了问题或者是别的原因。这对教育没有任何好处,也无法到达实验教学想要到达的教学目的,对于这种情况必须马上加以改善。比如在“细菌生理生化反应”中,大肠杆菌的反应或者溴甲酚的变色,学生对发生的错误,大多是将实验结果修改,并不会深究情况出现的原因。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发展,都是在这样一次次错误的试验中被阻碍的。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特征
(一)对学习组的建立
在任务教学模式中共同制定计划是此模式的重要前提,要在建立小组的基础上进行责任的分工,并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任务型教学的进行基础就是建立学习小组。在现代的新型教育中,小组学习已经十分普遍。高校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进行生物实验的学习,这不仅对任务型教学的开展有很大的帮助,更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帮助。所谓小组合作就是将学生之间的竞争关系转化成一种合作关系,这样将个人竞争变为小组竞争,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在此基础上,师生的关系也会得到一些转变,教师也成为了团队的一部分。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更能提高学生们的沟通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师生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融洽。不仅如此,也让学习能力不同的各阶段学生都得到一个质的提升。教师要注意的是,不管教学模式如何转变,都不能忘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担任的是引导者,这样师生关系才能得到一定的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真正提高。 (二)教学中的任务规划
在进行生物实验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在课前进行教材的研读,然后根据课程学习的重点进行任务规划。要结合课程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验任务的选择,然后进行小组的分配。教师在进行生物实验任务型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作性
既然任务型教学的基本单位就是学生小组,那就意味着在进行任务规划时不能只考虑学生个人,而是应该将学生的合作性考虑进去。教师在进行任务分工时要考虑到学生小组成员的需要。要让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同时,加强他们的沟通。当然,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然后进行任务的分配。在实验任务进行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通过互相的交流和协作,有效提升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学习主动性。任务型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困难的知识点来进行拆分,安排任务到个人,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出优秀的团队精神,这也是大学生未来走入社会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2.开放性
高校的生物实验任务型教学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不论是教学的内容、环境以及对象,都应该和传统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别。并且在进行任务型教学时,教师也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要一直仔细观察学生的实验情况,对学生进行一些辅助性指导,和学生之间产生良性的互动,但也要把握好尺度,不能紧追学生,要给学生们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要将任务进行合理的分配。学生也要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问。最后还有实验评价的环节,学生互评找出问题,促进下一步的学习。
3.目标性
任务型教学的利用是为了高校的生物实验教学能够更好地开展下去,所以一定是学生对某一件任务的完成,并且此项任务也是具有很强教学意义的。要将任务型教学当成一种教学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形而上学,要有目的,不脱离教材的学习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争取做到每一个任务点就是一个知识点,让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四、在高校生物实验教学中融入任务型教学的应用实践
(一)学习小组的合理设立
作为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基础所在,学习小组是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任务型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进行小组分配时,一定要注意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特点,一定要相互中和,才能取长补短。如果学生过于活泼或者过于沉默,就可以分到一个学习小组中,然后再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安排难易程度不同的工作。学生是否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和小组有极大的关系。在小组中处理好合作和竞争的关系,是对学生的一种锻炼,这种锻炼是课本上没有的,也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所不能实现的。
(二)对学习小组内的任务进行科学的规划
在进行生物实验的过程中,想要学生都能有学习的兴趣,就必须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只有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承担起一定的任务,学习才会有效。比如在进行《植物生理学》这一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每个学生安排不同的任务,比如测定叶片的结构、提取叶绿素、测定过氧化酶的活性等,将各种实验进行结合,组成一个新的实验,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样也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让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只有思想上的碰撞才能创造无限可能。除此之外,学生也要敢于提出质疑,这样教学才会更加富有生气。任务型教学本来就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所以实验过程尽量将实用性提高,尽量避免过于麻烦的实验造成实验结果的偏差。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校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加以任务型教学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其自身存在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基础素质的一条新途径。此方法提高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参与度与团队协作能力。虽然目前我国任务型教学还存在一些缺陷,但在教育人的不懈努力下,在未来,任务型教学一定会帮助更多的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卡力比努尔·伊明,布尔汉·肖开提.高校生物实验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模式探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3(02):106.
[2]刘主,陈珺霞.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J].轻工科技,2014(08):179-180.
[3]李大力,单丹,杨成丽等.探究式教学模式下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成绩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03):23-25.
责任编辑:杨柳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模式 高校生物实验教学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0-0210-02
生物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是由于高校对实验课程的不重视而导致课程缺乏新颖性和和科学性,这就造成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缺乏积极性,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实验的过程相当敷衍了事,并不会严格按照实验要求来进行实验任务,这样必然就达不到开设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就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从而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一、高校中生物实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生物课程本来就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们要做的是对生命产生、消失的现象进行研究和探讨、对生命所有规律的掌握和认知。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纲要》中,就对其有过明确的改革,其中指出:学生创新能力、参与能力、动手能力的增强就是新课改的最终目的,要培养学生的是一种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完成与人顺利合作是根本目标。早在2007年,我国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就已经被颁布,此项计划在我国的大力实施,也让高校将实验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部分。我国对于教育的改革,就是一种人才培养观念的转换,全面发展、人人成材是我们要遵循的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模式的开展也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供的新途径。在这其中,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方法,所以,对于实验课程教学课程的开展不可轻视。
二、现阶段高校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理论,忽略实验
在以往传统的高校生物教学中,常常是将理论教学作为学习的重点,理论课程的课时要比实验课程多很多,一旦课程时长受到限制,那实验一定会出现准备不充足、对实验结果分析出现偏差等问题,这并不利于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而单单从资源的分配上来看,生物理论课程的教师一般都是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骨干,而实验课程教师通常是实习生或者新教师,教学经验有限。再从考核的角度上讲,教师也会比较注重学生理论成绩的好坏,实验成绩却显得可有可无。要知道,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的技能成绩不能等同。作为现代的教育人,更应该重视学生实验与理论的双重教育。推动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必须让学生拥有实操和理论的双重能力,这样教育人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二)生物实验中的内容以及方法相对陈旧
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各学校对学科的教学已经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可是还是有一部分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向学生们解释实验的规定步骤以及具体操作,实验结果也是固定的,学生只要按照教师所说的一步一步去完成即可。此种教学模式很显然就是对学生培养自主探索精神的一种束缚,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积极性和探索欲,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对技能的训练
大多数情况下的实验课程教学,学生走进教室就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实验药品以及实验器材,可是学生对于这些器材和药品却可以用“一无所知”来形容。另外,进行实验课程的教学时,生物教师通常会以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讲解的形式来进行实验的教学,剩余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才会进行实验步骤的演示。可是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上课模式实在是和实验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实验当中,必然会限制对实验技能的提高。一旦学生自行开展实验,会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何下手,学生的思维方式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课程的学习。
(四)重视理论验证,忽视能力培养
生物实验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对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可是现在的生物实验课程,教师都会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教学。课程中对于实验的说明可谓是一目了然,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无法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学生经常会出现的状态就是在实验进行到最后,才发现自己的数据有错误,再对照教材马上修改,不会考虑究竟是哪方面出了问题或者是别的原因。这对教育没有任何好处,也无法到达实验教学想要到达的教学目的,对于这种情况必须马上加以改善。比如在“细菌生理生化反应”中,大肠杆菌的反应或者溴甲酚的变色,学生对发生的错误,大多是将实验结果修改,并不会深究情况出现的原因。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发展,都是在这样一次次错误的试验中被阻碍的。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特征
(一)对学习组的建立
在任务教学模式中共同制定计划是此模式的重要前提,要在建立小组的基础上进行责任的分工,并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任务型教学的进行基础就是建立学习小组。在现代的新型教育中,小组学习已经十分普遍。高校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进行生物实验的学习,这不仅对任务型教学的开展有很大的帮助,更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帮助。所谓小组合作就是将学生之间的竞争关系转化成一种合作关系,这样将个人竞争变为小组竞争,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在此基础上,师生的关系也会得到一些转变,教师也成为了团队的一部分。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更能提高学生们的沟通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师生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融洽。不仅如此,也让学习能力不同的各阶段学生都得到一个质的提升。教师要注意的是,不管教学模式如何转变,都不能忘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担任的是引导者,这样师生关系才能得到一定的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真正提高。 (二)教学中的任务规划
在进行生物实验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在课前进行教材的研读,然后根据课程学习的重点进行任务规划。要结合课程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验任务的选择,然后进行小组的分配。教师在进行生物实验任务型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作性
既然任务型教学的基本单位就是学生小组,那就意味着在进行任务规划时不能只考虑学生个人,而是应该将学生的合作性考虑进去。教师在进行任务分工时要考虑到学生小组成员的需要。要让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同时,加强他们的沟通。当然,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然后进行任务的分配。在实验任务进行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通过互相的交流和协作,有效提升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学习主动性。任务型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困难的知识点来进行拆分,安排任务到个人,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出优秀的团队精神,这也是大学生未来走入社会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2.开放性
高校的生物实验任务型教学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不论是教学的内容、环境以及对象,都应该和传统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别。并且在进行任务型教学时,教师也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要一直仔细观察学生的实验情况,对学生进行一些辅助性指导,和学生之间产生良性的互动,但也要把握好尺度,不能紧追学生,要给学生们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要将任务进行合理的分配。学生也要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问。最后还有实验评价的环节,学生互评找出问题,促进下一步的学习。
3.目标性
任务型教学的利用是为了高校的生物实验教学能够更好地开展下去,所以一定是学生对某一件任务的完成,并且此项任务也是具有很强教学意义的。要将任务型教学当成一种教学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形而上学,要有目的,不脱离教材的学习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争取做到每一个任务点就是一个知识点,让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四、在高校生物实验教学中融入任务型教学的应用实践
(一)学习小组的合理设立
作为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基础所在,学习小组是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任务型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进行小组分配时,一定要注意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特点,一定要相互中和,才能取长补短。如果学生过于活泼或者过于沉默,就可以分到一个学习小组中,然后再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安排难易程度不同的工作。学生是否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和小组有极大的关系。在小组中处理好合作和竞争的关系,是对学生的一种锻炼,这种锻炼是课本上没有的,也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所不能实现的。
(二)对学习小组内的任务进行科学的规划
在进行生物实验的过程中,想要学生都能有学习的兴趣,就必须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只有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承担起一定的任务,学习才会有效。比如在进行《植物生理学》这一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每个学生安排不同的任务,比如测定叶片的结构、提取叶绿素、测定过氧化酶的活性等,将各种实验进行结合,组成一个新的实验,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样也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让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只有思想上的碰撞才能创造无限可能。除此之外,学生也要敢于提出质疑,这样教学才会更加富有生气。任务型教学本来就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所以实验过程尽量将实用性提高,尽量避免过于麻烦的实验造成实验结果的偏差。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校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加以任务型教学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其自身存在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基础素质的一条新途径。此方法提高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参与度与团队协作能力。虽然目前我国任务型教学还存在一些缺陷,但在教育人的不懈努力下,在未来,任务型教学一定会帮助更多的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卡力比努尔·伊明,布尔汉·肖开提.高校生物实验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模式探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3(02):106.
[2]刘主,陈珺霞.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J].轻工科技,2014(08):179-180.
[3]李大力,单丹,杨成丽等.探究式教学模式下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成绩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03):23-25.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