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审查起诉阶段在整个刑事诉讼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检察院通过对一部分案件实行检调对接化解双方的矛盾,达成和解协议,从而做出不起诉的决定,实现案件的分流。但是检调对接在实行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综合的思量在实践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为司法实践服务。
关键字:检调对接 不起诉
一、检调对接的提出
2010 年 4 月,中央综合治理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工作的意见》,要求检察机关依托"大调解"工作体系,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而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在同年 2 月提出要求"建立健全检调对接工作机制"的意见。2012年《刑事诉讼法》设立了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的特别程序,规定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各个环节都可适用和解,并且规定公检法三机关都可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
检调对接是检察院在依法办案的过程中对于自身工作的一种创新,通过依托社会大调解机构,以和谐司法和和调解的方式,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检"是指检察院,"调"是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对接"包括两个方面:程序上,在审查起诉阶段将民事赔偿部分交给"社会矛盾调处中心",由专职调解员处理,检察机关予以监督与指导;实体上,双方达成和解的协议后,检察机关根据调处中心出具的书面建议,以及社会关系的修复状况、谅解程度和修复状况等,作出撤销案件、不起诉的决定或者向法院提出从轻或减轻处罚的量刑建议。
二、检调对接的具体程序
1.适用范围。在2010 年 12 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了《关于办理当事人达成和解的轻微刑事案件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运用检调对接机制案件即有限制的罪行轻微的公诉案件。2012年《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公诉和解案件的范围,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笔者认为只要符合公诉案件和解条件的案件都可以有条件的适用检调对接。
2.启动程序。检察机关办案人员在对案件进行初步审查后应书面告知双方当事人关于检调对接的相关内容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当事人申请或同意适用检调对接机制调解的,应当在收到告知书之日起五日内书面或口头向检察机关提交申请。
3.审查规则。人民检察院应当重点对和解的自愿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首先要当事人自愿原则,即加害人悔罪程度、认罪态度;其次,案件也必须达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加害人有足够的赔偿能力和赔偿能力;再次,就是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违反社会公德。
3.和解程序。公诉部门与控申部门应及时与双方联系,将案件委托给调解机构,在专门调解员的主持下进行调解,检察人员也应进行积极地引导与监督,确保双方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达成和解协议。
4.后续处理。公诉部门经办人应当综合考虑案件的基本情况、犯罪嫌疑人认罪态度、被害人的谅解程度以及赔偿方式和履行情况等因素,作出处理意见。首先是对案件作出的不起诉权或者从宽量刑建议权,其次是撤销不捕不起诉决定权,这主要是针对一些强迫、引诱和解的案件,从而做到事后监督。
三、检调对接工作中需明确的相关问题
(一)检察机关在检调对接中的定位
检察机关的检调对接应该定位在监督、引导、适度参与三方面。所谓监督,是指检察机关对当事人和解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及时纠正其中存在的违法行为。所谓引导,是指检察机关引导当事人完成对接,转向和谈。所谓适度参与,是指检察机关在受案之后,初步了解当事人的和解意向,通过预调解尽可能地促成双方达成合意。当然,这种检调对接中的刑事和解不论初步调解是否成功,都必须及时进入下一程序。检察机关不能将案件停滞在调解阶段,更不能违背当事人的意志强行调解。可以说,检调对接工作机制既传承了刑事和解制度中化解矛盾的精髓,又符合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职能要求。
(二)检调对接是否涉及以钱买刑
实行检调对接的案件,加害人的赔偿是否到位、被害人的谅解程度是对其进行从轻处罚的关键。特别对于同一类型的案件,加害人的经济条件就决定了其能否获得从轻处罚。这样就导致了实质上的量刑不公正,萌生出一种以钱买刑的错误理念。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观察,即把被害人能否获得有效赔偿以及被害人的仇恨心理能否得以安抚,市委犯罪嫌疑人消除犯罪危害的一个酌定情节予以考虑,则可以认为法律适用的基础产生了差别,也可以消除歧视待遇的误解。[1]而且并非所有的刑事案件都会经历和解的程序,即便是和解对于案件的事实认定、证据采信、法律适用和定罪量刑等方面是属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职权范围,双方也无法左右公权力的运行。
(三)检调对接与办案期限的冲突
一般情况下,案件的审查批捕的时间为七日;审查起诉的时间为一个月。因此时间非常紧迫,在批捕阶段进行和解基本不太现实,双方当事人进行和解的过程必然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办案期限的限制有可能会与和解产生冲突,从而导致案件久调不决,影响了办案流程。因此,笔者认为和谈以两次为限,和谈期限一般为10日,自检察机关委托调解之日起算,至协议书签订并履行完毕之日为止。加害人确有履行困难的如果能提出履约担保人,并经被害方同意,可以改为分期履行或者将履行期延长。《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517条明确规定,和解协议书约定的赔偿损失内容,应当在双方签署协议后立即履行,至迟在人民检察院作出从宽处理决定前履行。确实难以一次性履行的,在被害人同意并提供有效担保的情况下,也可以分期履行。
(四)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配套
再科学的程序设计也是由人来具体实施的,社会现实的复杂多样,要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检察院系统内部应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一是进行事前审查,将案件填表备案并交纪检部门审查,严格把关适用的对象。二是进行事后回访监督,对于达成和解的案件,纪检监察部门应该做好对当事人的回访工作,确保整个和解过程的自愿性和合法性,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同时在外部监督方面应引入人民监督员的监督,使人民监督员了解案件的基本情况,和解的过程以及执行情况,听取人民监督员的意见。当然阳光是权利最好的防腐剂,因此检务公开是更好的额选择,这样可以保证当事人和广大人民的知情权,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五)建立完善的司法救济程序
人民检察院通过实施检调对接而对被追诉人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实质上为附条件的不起诉。其所附的条件就是被追诉人认真履行刑事和解协议所确定的义务。[2]我国最高检察院通过制定解释对于救济进行了规定。犯罪嫌疑人或者其亲友等以暴力、威胁、欺骗或者其他非法方法强迫、引诱被害人和解,或者在协议履行完毕之后威胁、报复被害人的,应当认定和解协议无效。已经作出不批准逮捕或者不起诉决定的,人民检察院根据案件情况可以撤销原决定,对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或者提起公诉。现行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仅仅适用于未成年人案件,若是想保障实施和解后的社会效果,可以把刑事和解案件并入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范围,通过规定六个月至两年考察期间,被决定附条件不起诉者,在考验期内应当履行与被害人之间达成的谅解协议,遵守法律,服从监管。否则撤销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提出公诉。
参考文献:
[1]蔡国琴.刑事调解制度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82.
[2]卞建林、封利强.构建刑事和解的中国模式--以刑事谅解为基础[J].政法论坛, 2008(06).
作者简介:亓淑云(1987-),女,山东临沂人,华东政法大学2011级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
关键字:检调对接 不起诉
一、检调对接的提出
2010 年 4 月,中央综合治理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工作的意见》,要求检察机关依托"大调解"工作体系,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而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在同年 2 月提出要求"建立健全检调对接工作机制"的意见。2012年《刑事诉讼法》设立了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的特别程序,规定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各个环节都可适用和解,并且规定公检法三机关都可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
检调对接是检察院在依法办案的过程中对于自身工作的一种创新,通过依托社会大调解机构,以和谐司法和和调解的方式,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检"是指检察院,"调"是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对接"包括两个方面:程序上,在审查起诉阶段将民事赔偿部分交给"社会矛盾调处中心",由专职调解员处理,检察机关予以监督与指导;实体上,双方达成和解的协议后,检察机关根据调处中心出具的书面建议,以及社会关系的修复状况、谅解程度和修复状况等,作出撤销案件、不起诉的决定或者向法院提出从轻或减轻处罚的量刑建议。
二、检调对接的具体程序
1.适用范围。在2010 年 12 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了《关于办理当事人达成和解的轻微刑事案件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运用检调对接机制案件即有限制的罪行轻微的公诉案件。2012年《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公诉和解案件的范围,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笔者认为只要符合公诉案件和解条件的案件都可以有条件的适用检调对接。
2.启动程序。检察机关办案人员在对案件进行初步审查后应书面告知双方当事人关于检调对接的相关内容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当事人申请或同意适用检调对接机制调解的,应当在收到告知书之日起五日内书面或口头向检察机关提交申请。
3.审查规则。人民检察院应当重点对和解的自愿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首先要当事人自愿原则,即加害人悔罪程度、认罪态度;其次,案件也必须达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加害人有足够的赔偿能力和赔偿能力;再次,就是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违反社会公德。
3.和解程序。公诉部门与控申部门应及时与双方联系,将案件委托给调解机构,在专门调解员的主持下进行调解,检察人员也应进行积极地引导与监督,确保双方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达成和解协议。
4.后续处理。公诉部门经办人应当综合考虑案件的基本情况、犯罪嫌疑人认罪态度、被害人的谅解程度以及赔偿方式和履行情况等因素,作出处理意见。首先是对案件作出的不起诉权或者从宽量刑建议权,其次是撤销不捕不起诉决定权,这主要是针对一些强迫、引诱和解的案件,从而做到事后监督。
三、检调对接工作中需明确的相关问题
(一)检察机关在检调对接中的定位
检察机关的检调对接应该定位在监督、引导、适度参与三方面。所谓监督,是指检察机关对当事人和解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及时纠正其中存在的违法行为。所谓引导,是指检察机关引导当事人完成对接,转向和谈。所谓适度参与,是指检察机关在受案之后,初步了解当事人的和解意向,通过预调解尽可能地促成双方达成合意。当然,这种检调对接中的刑事和解不论初步调解是否成功,都必须及时进入下一程序。检察机关不能将案件停滞在调解阶段,更不能违背当事人的意志强行调解。可以说,检调对接工作机制既传承了刑事和解制度中化解矛盾的精髓,又符合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职能要求。
(二)检调对接是否涉及以钱买刑
实行检调对接的案件,加害人的赔偿是否到位、被害人的谅解程度是对其进行从轻处罚的关键。特别对于同一类型的案件,加害人的经济条件就决定了其能否获得从轻处罚。这样就导致了实质上的量刑不公正,萌生出一种以钱买刑的错误理念。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观察,即把被害人能否获得有效赔偿以及被害人的仇恨心理能否得以安抚,市委犯罪嫌疑人消除犯罪危害的一个酌定情节予以考虑,则可以认为法律适用的基础产生了差别,也可以消除歧视待遇的误解。[1]而且并非所有的刑事案件都会经历和解的程序,即便是和解对于案件的事实认定、证据采信、法律适用和定罪量刑等方面是属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职权范围,双方也无法左右公权力的运行。
(三)检调对接与办案期限的冲突
一般情况下,案件的审查批捕的时间为七日;审查起诉的时间为一个月。因此时间非常紧迫,在批捕阶段进行和解基本不太现实,双方当事人进行和解的过程必然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办案期限的限制有可能会与和解产生冲突,从而导致案件久调不决,影响了办案流程。因此,笔者认为和谈以两次为限,和谈期限一般为10日,自检察机关委托调解之日起算,至协议书签订并履行完毕之日为止。加害人确有履行困难的如果能提出履约担保人,并经被害方同意,可以改为分期履行或者将履行期延长。《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517条明确规定,和解协议书约定的赔偿损失内容,应当在双方签署协议后立即履行,至迟在人民检察院作出从宽处理决定前履行。确实难以一次性履行的,在被害人同意并提供有效担保的情况下,也可以分期履行。
(四)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配套
再科学的程序设计也是由人来具体实施的,社会现实的复杂多样,要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检察院系统内部应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一是进行事前审查,将案件填表备案并交纪检部门审查,严格把关适用的对象。二是进行事后回访监督,对于达成和解的案件,纪检监察部门应该做好对当事人的回访工作,确保整个和解过程的自愿性和合法性,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同时在外部监督方面应引入人民监督员的监督,使人民监督员了解案件的基本情况,和解的过程以及执行情况,听取人民监督员的意见。当然阳光是权利最好的防腐剂,因此检务公开是更好的额选择,这样可以保证当事人和广大人民的知情权,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五)建立完善的司法救济程序
人民检察院通过实施检调对接而对被追诉人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实质上为附条件的不起诉。其所附的条件就是被追诉人认真履行刑事和解协议所确定的义务。[2]我国最高检察院通过制定解释对于救济进行了规定。犯罪嫌疑人或者其亲友等以暴力、威胁、欺骗或者其他非法方法强迫、引诱被害人和解,或者在协议履行完毕之后威胁、报复被害人的,应当认定和解协议无效。已经作出不批准逮捕或者不起诉决定的,人民检察院根据案件情况可以撤销原决定,对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或者提起公诉。现行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仅仅适用于未成年人案件,若是想保障实施和解后的社会效果,可以把刑事和解案件并入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范围,通过规定六个月至两年考察期间,被决定附条件不起诉者,在考验期内应当履行与被害人之间达成的谅解协议,遵守法律,服从监管。否则撤销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提出公诉。
参考文献:
[1]蔡国琴.刑事调解制度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82.
[2]卞建林、封利强.构建刑事和解的中国模式--以刑事谅解为基础[J].政法论坛, 2008(06).
作者简介:亓淑云(1987-),女,山东临沂人,华东政法大学2011级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