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X 射线荧光技术在金矿勘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该技术测定金的伴生元素,建立回归模型可推断出在矿体的含量,并且该技术还可方便、快速的分析岩石、土壤中的多种元素。本文通过阐述射线荧光法工作原理,结合实例分析印证了该方法在勘查金矿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X射线荧光分析仪;金矿勘查;回归分析
0.前言
义射线荧光分析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我国研制出了第一台荧光仪器。该技术主要根据对伴生元素的分析测量,而达到判断金品味、分布的目的。常规的取样分析流程是:采样-样品运输-样品加工-化学分析,传统取样分析方法一方面测量元素含量的时间过长,不利于指导地质工作;另一方面只针对目标元素进行,往往忽略很多重要的伴生元素。X荧光技术很好的弥补了这些缺点,能够快速定性、定量实现多元素分析,迅速发现异常隐伏矿体。
1.X射线荧光理论概述
1.1基本原理
1.2射线荣光法勘查金矿的依据
(a)宏观上金具有亲硫性、亲铁性、亲砷性等,微观上,金与硫化物密不可分。由于我国金矿床类型以多金属硫化物居多,因此金与其他元素的伴生关系可作为金矿勘查的良好标志。
(c)X荧光法相比较一些物探方法,不易受到外界设备干扰,稳定性较好。
2.便携式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仪
3.实例分析
3.1相关分析
3.2回归分析
5.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一:X射线荧光技术应用于不同类型的金矿勘查应用,得到的效果各不相同。并且由于矿床元素活跃度不同,应用该技术测量的结果可预测金矿深度;二:X射线荧光技术可完成快速对矿床各元素定性、定量分析,能够迅速勘查隐伏矿体和金矿远景区。尤其是新式荧光分析仪可通过一次测量实现多种元素分析,对于重要伴生元素的发现和开采具有重要意义;三:受管压、管流的影响,X射线管不能激发金的X特征射线,因此需要借助回归模型分析,分析结果和化学分析结果大致相同,误差较小,说明该技术寻找金矿具有可行性。但实际中仍需继续改进完善该技术,以实现更好地测量效果。 [科]
【参考文献】
[1]曹利国,丁益民,黄志琦.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方法[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300-303.
[2]吴允平,贾文懿,周蓉生,等.便携式能量色散X熒光分析仪的研制[J].仪器仪表学报,2001,22(3):325-327.
[3]吴越,方方,向铭,等.EDXRF技术在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8,28(6):1258-1260.
[4]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63-219.
【关键词】X射线荧光分析仪;金矿勘查;回归分析
0.前言
义射线荧光分析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我国研制出了第一台荧光仪器。该技术主要根据对伴生元素的分析测量,而达到判断金品味、分布的目的。常规的取样分析流程是:采样-样品运输-样品加工-化学分析,传统取样分析方法一方面测量元素含量的时间过长,不利于指导地质工作;另一方面只针对目标元素进行,往往忽略很多重要的伴生元素。X荧光技术很好的弥补了这些缺点,能够快速定性、定量实现多元素分析,迅速发现异常隐伏矿体。
1.X射线荧光理论概述
1.1基本原理
1.2射线荣光法勘查金矿的依据
(a)宏观上金具有亲硫性、亲铁性、亲砷性等,微观上,金与硫化物密不可分。由于我国金矿床类型以多金属硫化物居多,因此金与其他元素的伴生关系可作为金矿勘查的良好标志。
(c)X荧光法相比较一些物探方法,不易受到外界设备干扰,稳定性较好。
2.便携式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仪
3.实例分析
3.1相关分析
3.2回归分析
5.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一:X射线荧光技术应用于不同类型的金矿勘查应用,得到的效果各不相同。并且由于矿床元素活跃度不同,应用该技术测量的结果可预测金矿深度;二:X射线荧光技术可完成快速对矿床各元素定性、定量分析,能够迅速勘查隐伏矿体和金矿远景区。尤其是新式荧光分析仪可通过一次测量实现多种元素分析,对于重要伴生元素的发现和开采具有重要意义;三:受管压、管流的影响,X射线管不能激发金的X特征射线,因此需要借助回归模型分析,分析结果和化学分析结果大致相同,误差较小,说明该技术寻找金矿具有可行性。但实际中仍需继续改进完善该技术,以实现更好地测量效果。 [科]
【参考文献】
[1]曹利国,丁益民,黄志琦.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方法[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300-303.
[2]吴允平,贾文懿,周蓉生,等.便携式能量色散X熒光分析仪的研制[J].仪器仪表学报,2001,22(3):325-327.
[3]吴越,方方,向铭,等.EDXRF技术在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8,28(6):1258-1260.
[4]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6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