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度变迁,家教口号见证时代进步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c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到“与孩子共成长”,四十余年,我们的教育口号几经变迁,从中折射出的是中国父母家教理念的变化。用历史的眼光回溯过往,家教理念的进步毋庸置疑。而比家教理念更为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最真挚的爱,是孩子对父母用心良苦的理解。
  壹
  刘家辉
  关键词:棍棒 训斥 简单
  家教流行语: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流行年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见证人:刘家辉(35岁,工程师)
  我小时候非常调皮,每天带着村里一帮和我年纪相仿的男娃娃们,不是跳到邻居菜园里摘瓜吃,就是往别人家里扔爆竹——三天两头总有邻居到家里来告状。父亲总会板起脸,喝令我站好,然后随手抡起身边的东西——烧火棍、笤帚、竹条等,对着我的屁股噼里啪啦就是一阵打。而且,被打的时候还不能叫,更不能掉眼泪,否则父亲会打得更凶。邻居看到这个场景,劝说父亲教训我两句就可以了。父亲却回答,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但父亲的暴打并没有让我有所收敛,有一天,我闯了大祸。在和小伙伴一起爬上阁楼掏鸟窝的时候,一不小心踏了空,我从两人高的阁楼上摔了下来!头摔出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冒。
  当时父亲正在农田里施肥,听说后,气愤地骂道:“这个臭小子,尽闯祸,摔下来活该!”话是这么说,他的脚步可没有停下来,三步并作两步就往家里跑。平时很镇定的一个汉子,看到我时,眼泪突然就哗啦啦地流了出来,失声喊道:“辉儿啊,辉儿啊!”
  从此以后,我像变了个人似的,很少再调皮捣蛋了。直到后来考上重点中学,乡亲们都说,这娃将来有出息,小时候可没少挨他爹揍,还真打成才啦。
  可我知道,父亲的棍棒教育对我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我的“顿悟”绝非因为不断挨打,而是因为那一次父亲的眼泪,我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在父亲的心目中有这么重要。只是,长期以来,父亲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对我的爱。
  家教理念解读:
  尽管在上世纪80年代初,各地的家教学会以及“家长学校”已经出现,但远没有惠及广大农村。“刘家辉”们的父母并不知道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他们只会承袭民间老一辈的教子经“棍棒底下出孝子”。
  80年代初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课业负担还不重,从小“放养”的农村孩子课余放牛、拔草,上树捉鸟、下河捕鱼,偷个瓜,惹个祸,并为此得到快乐或受到惩罚。这种“原生态”的真实生活环境就是一个大课堂,让孩子有更多与环境互动从而获得成长的机会。相比于现在的孩子只能囿于学校、家庭狭小的生活空间,前者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尤其是孩子都有安全、爱、生存、学习和自我实现五种心理需要。就刘家辉当时的生活状态,他的其他需要都已得到基本满足,唯独父亲的打骂一直让他以为,父亲并不爱自己。因为摔伤而意外发现平时那么凶狠的父亲,竟有这么柔和慈爱的一面!这个发现带来的幸福感是那么猛烈、神奇而超乎想象,把一个混沌中的灵魂一下就唤醒了!一个孩子在爱的需要获得巨大满足以后,就像突然增加了一股成长的动力,迅速成熟,变得自尊、自爱、自信起来。
  所以,父母务必不要打骂孩子,同时要让孩子在7周岁前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自己对父母很重要,父母是很爱自己的。
  贰
  孟雪
  关键词:欣赏 夸奖 自信
  家教流行语:你是最棒的
  流行年代:上世纪九十年代
  见证人:孟雪(22岁,公司文员)
  作为一名不折不扣的90后,我可谓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在我的印象里,父母从来没有骂过我,更别说体罚了。
  记得小时候,为了哄我多吃饭,大人们可是使出了全身解数。只要我愿意张开嘴巴吞进一口饭,一家子人都伸出大拇指,异口同声地说:“真棒!”上幼儿园时,我每天回家总是叽叽喳喳地说自己又学会了一首儿歌,或者又认识了一种植物,这时,妈妈就会用一种略带夸张的口吻说:“哇,我们家的雪儿这么棒啊。”所以,一直到幼儿园毕业,我坚定不移地认为:我是最棒的!
  等到了小学,家里所有的人都依然以正面鼓励为主,对我取得的每一份成绩都赞赏有加,使得我一直自信满满。至于妈妈,更是将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用一个笔记本记下来,而且还会在上面贴上一些标志性的图片或照片。每当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时,妈妈都会拿出来向他们展示,并说:“雪儿可是最棒的哟!”
  现在,妈妈还会时不时搂着我,和我一起看这本“成长的印记”。
  家教理念解读:
  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的人也许都知道“赏识教育”这个词。它出自南京一位父亲通过“翘大拇指”鼓励他的聋哑女儿一步步突破自己,最后成才的真实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社会改革带动教育改革,各种单项的、综合的教育实验风起云涌。同时,自1979年全国正式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后,一对父母、四个祖辈面对一个孩子,“四二一综合征”培养出了一大批家庭“小皇帝”“小公主”。赏识教育就是在如此社会背景下出现并受到热捧。
  客观地说,赏识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孩子缺乏规则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的童年阶段,运用恰当的赏识教育行为相当于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是对的!”孩子受到了肯定和鼓励,心情愉快,就会重复、坚持同样的行为,对自己更有信心。
  但是,成功的赏识教育并不是简单地一味夸奖,它需要讲究分寸。比如夸奖一个6个月的婴儿把菜泥咽下去,这种赏识是得当的,而夸奖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张开嘴吃一口青菜,就有点夸张。假如赏识的指向不具体明确,或赏识得不客观,不公允,则会让孩子习惯于“被赏识”所制造的假象。如果这样,不仅不能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还会在进入集体生活时,因得不到赏识而感觉受伤,产生自我怀疑或自以为是、自欺欺人,甚至遇到竞争和挑战就后退、逃避。
  因此,要正确把握赏识教育的分寸,两个基本原则不能忘:一是怎样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二是要有控制地帮助孩子了解生活真相,让孩子知道乃至体味一些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而又能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叁
  张梅梅
  关键词:启蒙教育 攀比 奔跑前行
  家教流行语: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流行年代:二十一世纪初
  见证人:张梅梅(13岁,中学生)
  据说,当我还在老妈肚子里的时候,她成天除了看书就是听音乐,美其名曰胎教;1岁半,我被送去上早教课;上幼儿园之前已经识得500个汉字——这都是老妈对我早期教育的成果,她的口头禅就是:不能让我闺女输在起跑线上。
  从我有记忆开始,就很少有机会在外面好好地“疯玩”。因为老妈给我报了许多兴趣班:钢琴班、舞蹈班、绘画班、书法班……而当我对舞蹈产生了浓厚兴趣,甚至把成为一名舞蹈家当作梦想时,妈妈却以我功课越来越重为由,停了我的舞蹈课。
  看看我身边的同学,一个个似乎也都被父母逼得挺苦。从小就要学这学那,我最好的朋友小娜说她当初学钢琴时,妈妈也是成天陪她一起练。可惜的是,我们都觉得父母挺傻的,他们为什么就这么热衷于“盯”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让我们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培养一些真正的兴趣爱好呢?
  我今年13岁了,应该已经离“起跑线”很远了吧,离开了起跑线的我,现在是不是拥有一定的自由选择?在以后的跑道上,我是快跑拼速度还是慢跑拼耐力呢?
  家教理念解读:
  21世纪前后,尽管大学连年扩招以解“高考瓶颈”之难题,但高考作为一种全社会集体焦虑的顽症,仍然未得到缓解。当时连续几年的调查表明,孩子的教育已成为中国家庭关注的头等大事。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口号,非常形象地道出了普遍的家庭焦虑,也成为教育竞争低龄化的显著标志。
  就一个孩子的一生来说,“起跑线”自然是指早期0-6岁。若论有输赢意义的起跑线,至多是在孩子成年走上社会以后。孩子应该有长长十八载的时间准备成年,这个十八年应该是“预备赛跑”阶段。“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真正的意义,应该理解为“对父母的警示”:孩子将来走上社会的起跑线上的输赢,在于“预备赛跑”阶段发展的良好与否;而“预备赛跑”阶段的发展水平,主要决定于家庭教育水平。所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根本措施,是父母应努力学习,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而不是督促孩子提早学习知识和技能。
  现今社会的发展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了多种机遇,“模式化”“一考定终身”的时代正在远去,终身学习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应该把孩子的成长目标设在“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把教育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做。摒弃所有的急功近利,充分尊重孩子的成长特点,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通过科学的环境影响,循序渐进地激发、拓展、充实孩子自动自发的成长力,使孩子的人生丰富、完整而有特色、有质感,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肆
  乐鑫妈
  关键词:发现 等待 民主
  家教流行语:与孩子共成长
  流行年代:当下
  见证人:乐鑫(4岁半,幼儿园中班)
  儿子乐鑫3岁前,基本上都是我和爷爷奶奶围着他转,老公经常出差。就在乐鑫3岁生日那天,我向老公发出最后通牒:为了儿子的身心健康,无论如何,在3-6岁这个关键期不能再缺位了。
  老公“接手”儿子的第一步,就是包揽了每天带儿子散步的任务。这个看似轻松的活儿,一开始差点让老公崩溃,因为乐鑫脑子里千奇百怪的想法实在太多!他喜欢蹲下来关注路上的“宝藏”,一蹲就是大半天:一个可乐罐、一个特别的包装纸垃圾,甚至一片落叶,他都要“研究”一番……
  最初,老公总是催促儿子快点走,或者训斥他“别胡闹了”,直到我给他看了一首《陪蜗牛散步》的诗,里面写着:“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只是往前挪那么一点点……”是啊,为什么总要用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呢?老公开始耐心地陪儿子散步,他发现,其实这正是儿子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表现。于是,老公忍不住也加入其中,父子俩成了一对很好的玩伴。
  儿子有段时间说话不是特别利索,一着急就会结巴,爷爷奶奶试图纠正他,但被老公制止了。他让全家人耐心地等儿子把话说完,哪怕他说得再不清晰,家人也不要在他面前表现出不耐烦或者焦急——几个月以后,儿子果然能很流利地说话了;儿子看到同龄的小朋友都在玩轮滑很羡慕,爷爷奶奶担心孙子会受伤,不赞同,为此我们还专门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投票表决。最终,老公给儿子买来了轮滑,开始时儿子有些胆怯,于是老公给自己买了一个滑板,跟儿子到公园僻静的地方一起滑。然后,父子俩都摔在了地上,一起哈哈大笑。摔过几次后,儿子轮滑玩得有模有样,但老公玩滑板的功夫还是差强人意。这不,老公已经向儿子保证,一定要在两个月内将滑板玩得溜溜的。
  家教理念解读:
  “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口号,已经出现了十几年。但什么叫“一起成长”?恐怕有许多人停留在对字面意义的理解上。
  有的父母把“一起成长”理解为与孩子一起学,孩子学什么父母也学什么。
  有的父母觉得现在的孩子比自己懂得多,向孩子学习就是一起成长。
  也有的父母像案例中乐鑫的爸爸一样,从撒手不管到耐心地陪孩子玩,从觉得孩子“胡闹”到发现孩子的优点。
  其实,“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含义远不止这些。
  有科学研究表明,孩子是在与环境诸因素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中发展的,孩子在环境中的主体活动是孩子发展的动力。家庭、学校、社会都是与孩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环境因素。而最初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是家庭,它像“雕刻”一样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
  家庭通过遗传、亲情、结构状况(三口之家还是单亲家庭或大家庭,孩子平时跟谁在一起)、家庭的情感氛围、教养方式、生活方式等对孩子产生影响。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最早出现的、最广泛、最持久、最基础的一种教育因素,家庭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对父母而言,孩子在成长中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家庭环境因为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面对的哺育、教育孩子的课题也在天天更新。所以,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就是父母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父母若能调整观念、调整心态,把每一件家庭教育的小事都当作一次新的学习,那么,父母就会体验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   专家观点综述:
  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的四十余年中,家庭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上面列举的4条“时代标志”性口号,只是标注出了其中几个关键节点。假如将其投放到整个家庭教育的发展长河中,透过父母教育态度、观念的巨大变化,我们可以从中抽取出3条万变不离其宗的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原理。
  第一条基本原理,父母须在顺应环境变化的同时,努力把握整合环境资源的主动权。
  1、重视对孩子教育资源构成的关注、选择和优化
  孩子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成长起来的。所谓环境,大到时代、国家、民族民俗,小到社区、学校、班级、家庭环境;硬有物质、科技环境,软有文化传统、政策策略、地方特色、教育、家风家规等。它们构成了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资源。
  例如,有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父母忙于事业,生活无规律,最稀缺的资源就是时间;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则把孩子留在家里,让老人、电视与孩子做伴,客观上劣化了家庭教育资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应关注并正确选择孩子的成长环境,尽可能给予良好的言传身教,同时优化家庭教育资源。
  2、注重孩子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和质量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客观上使孩子几乎无苦可吃。父母若不能有意识地让孩子体验生活的多面和艰辛,孩子就无从知道生活的真相,就会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但孩子终将要独立于社会,父母要让孩子从小明白“父母的成功是父母的,自己的一切要靠自己”的道理。
  父母应当通过有意识地组织、运用家庭教育资源,促进孩子的身心、情感、认知、社会性、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孩子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自我成长能力,即使将来人生出现各种变数,孩子都能从容、理性地应对并做出选择。
  第二条基本原理,父母只有在读懂孩子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施加的教育才会有成效。
  1、关注每一个年龄段孩子成长的特定内容和特点
  比如,在孩子成长的早期,密布着各种成长敏感期。父母预先了解各个敏感期的内容,提高对孩子行为的教育敏感性,并懂得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干预,是家庭教育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2、关注孩子的个性,努力营造适合自家孩子成长的自由空间
  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孩子的过程,发现兴趣,发现特长,发现个性特点,发现孩子的“材质”。父母需要学习并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分析、观察和研究方法,弄清楚孩子复杂的精神世界,深入了解孩子的欢乐和忧愁,从而学会判断孩子的哪些行为属于正常表现,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经历和体验;哪些行为反映了不良趋向,必须加以引导而不是放任自由,但引导时的方法要得当。
  3、要学会让每一个小的目标与教育的终极目标相一致
  比如,家长给一年级孩子做“陪读”时,应该明确陪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助孩子完成作业得个好分数,而是为了培养孩子自觉、独立的学习能力,最终不必陪读。又如,在孩子犯错或遭遇挫折时,学会把孩子的错误与孩子本人区分开来,知道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不仅使孩子知错能改、引以为戒,不再重复同样的错误,而且能始终保持信心。
  第三条基本原理,父母通过自我审视、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在和孩子的互动中共同成长,是家庭教育的最佳途径。
  1、在承担为人父母的职责中,激发和提高爱的能力
  都说父性和母性是人类的天性,它以保护、宽容、安慰、体贴、信任、支持孩子为天职。孩子若是受到伤害,父母会不顾一切地拼命保护。其实,父母的这种天性不是在升格为父母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生了孩子不教不养,不经历亲身抚育孩子的过程,父性母性就会被抑制乃至泯灭。因此,亲历亲为为人父母的职责,是父母自身获得成长和完善的基础。这一点对于时下许多本身是独生子女的年轻父母,尤其重要。
  2、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孩子的成长,就是一步步离开父母的扶助走向独立的过程。真正的父母之爱,就是帮助孩子学习独立——从与孩子血肉相连,到一步步放手,促使孩子离开自己独立成人,父母必须经历一种对自己的“情感剥离”。这种一味付出而不问回报的爱的能力,只有人格独立、心理健康、无私无畏的父母才能拥有。
  3、注重自身修养,提高言传身教的质量
  有的父母不辞辛苦地送孩子去各种培训班学习,盯着孩子的每一步学习,自己却从来不学习。其实,父母的言谈举止、情感倾向、认知方式、交往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无论有意无意,无论优劣对错,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
  因此,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通过以身作则不断完善自己,来创设有利于孩子学习成长的家庭环境,例如热爱学习的家庭风气、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珍惜当下、勇于接受新生事物及其挑战等,孩子自会受到熏染,也会不断提高自己而获得终身发展。
  (朱棣云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其他文献
丫头不美,但很可爱;丫头不十分聪明,但绝对有才!她的笑脸,如初升的太阳,如春日里刚冒出的嫩芽,鲜亮得令人陶醉。  幽默的高手  3岁,我帮她穿高领的毛衣,因为脑袋大,每次把头往衣领里套都很费事。  一次洗完澡,我帮她套衣领,潮湿的空气更是加剧了穿衣服的难度。我一边忙着手里,一边带着抱怨,自言自语:“长这么大的脑袋,也不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  她不假思索得接了上来:“垃圾,全是垃圾!”说得一本正经
期刊
宝宝像“墙头草”,怎么办?  山东聊城市一家长来信咨询:儿子两岁了,由农村的公婆带。我和先生每周去看他一次,看到不良习惯,就批评他,但却因为宠爱他的爷爷奶奶在场,起不到什么作用。而且儿子喜欢“告状”,像“墙头草”,我担心长期如此对孩子人格培养不利。请问我该怎么办呢?  答:隔代教育有其优势的一面,但隔代教育重物质轻精神、重感情轻理智、重静轻动,同时祖辈、父辈教育理念不一致,容易引起亲子感情隔阂。这
期刊
每段我陪小年走过的路,幼儿园、钢琴课、舞蹈班……无论去还是来,都是我们的知识大讲堂、百科全书及十万个为什么。小年5岁,无所不问,所以她突然问我“青是什么”,我并不诧异,只反问:“什么青?”倒像是淘宝体的“亲”。  “青色是什么?”小年再次补充问道。  我犹豫了一下:“呃……可以是绿色、蓝色,也可以是黑色。青草是绿色,青天是蓝色。”我们一起扬头,上面是懒懒的初夏天空,“青丝是黑色。”——这个词有点儿
期刊
进入幼儿园后,孩子开始了系统的教育和学习。老师为了强化学习内容,促进幼儿成长,加强亲子沟通,常常会布置一些“亲子小任务”。一些家长在“小任务”面前要么包办代替,要么放任不管。那么,如何达到理想的效果呢?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3-6岁是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家长们要善于抓住任何一个发展孩子语言能力的机会。老师布置的“小任务”,虽然会通过家校路路通平台通知家长,但家长可以故作不知,让孩子讲清楚任
期刊
1  女儿桐桐快4岁了,平时喜欢听我读童话故事。  有一次,我给她买了一本《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绘本。我一边读,桐桐一边看,读到七个小矮人出现时,桐桐忽然冒出一句:“妈妈,这个小矮人和小红帽一样,帽子都是红色的。”  我一惊,《小红帽》的故事是上个星期我读给她听的,没想到桐桐会把小红帽和小矮人的帽子联系起来,这是不是意味着女儿已经有了按颜色来区分事物的意识了呢?  记得曾读过这样的理论:“建立
期刊
案件回放  手指一戳,就改变了张小伟的一生,9岁的他失去了明亮的右眼。  一个秋日的下午,某小学三年级(1)班的体育课上,同学们既兴奋又开心,上课10分钟后,体育老师发现少拿了4个足球,于是让体育委员带领大家做准备活动,他便到器材库取足球。9岁的张小伟见体育老师离开,就与同班同学李小军追逐打闹起来。打闹中,李小军的手指戳伤了张小伟的右眼。  张小伟因为感到眼痛而大哭,此时体育老师恰巧赶到,他查看了
期刊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给行人来个下马威,冷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将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行人顿时觉得风和日丽,随着南风的吹拂,行人最后脱掉了大衣。这就是有名的“南风效应”。在幼儿园,“南风效应”更是不可忽视:从孩子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出发,科学施教,以鼓励方式引导孩子,让孩子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
期刊
女儿然然五六岁的时候,先生给她买了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我把它们贴在了主卧室的墙上。地图的色彩鲜艳,女儿很喜欢,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趴在墙上看。此后,我们又买了国旗、交通标识等一些常识性的图片,都贴在了墙上。  一天,女儿从幼儿园回来,从书包里拿出一张受到表扬的画递给我,说:“妈妈,看看,我画得多好看呀,你快帮我贴在墙上吧。”  后来,她经常把自己得100分的卷子贴在墙上。  看到墙上贴的图片、画,
期刊
小气鬼  一天,我们带两岁的儿子去参加家庭聚会,儿子高兴地玩起了餐桌上漂亮的餐巾纸盒。  一会儿,伯父对着儿子招手,试图引起儿子的注意,可儿子就是不理会。  于是伯父走过来,一下子拿走了儿子手中的餐巾纸盒,儿子急了,想要拿回。伯父说:“那你叫我呀!”儿子卯足了劲,叫了起来:“小气鬼!”  小白的妈妈是谁  周末,有朋友要来家里做客,我担心儿子等会儿看见朋友不主动打招呼,显得不礼貌,于是,提前给儿子
期刊
我在幼儿园的绘本馆上班,虽然平时不直接教孩子,但由于每天都会跟来借书的孩子们交流,有时还会给他们讲故事,所以绘本馆里我跟孩子们有自己的故事——  我们的约定  某天,一位家长对我说,儿子豆豆没有时间概念,每天早上吃饭磨磨蹭蹭,导致经常迟到,问我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当天下午,我看到豆豆时,脑子里忽然萌生一个念头:我可以跟豆豆约定每天早上8点见面,用这种方法鼓励孩子每天准时到校。想到这里,我一边拥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