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TU998.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1-0119-01
在进行灭火抢险救援战斗中,消防官兵的伤亡给部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8.12青岛黄岛油库特大火灾,14名消防官兵壮烈牺牲;11.3湖南衡阳特大火灾,20名消防官兵牺牲……特别是美国“9.11”恐怖事件中,有343名消防队员因公殉职。因此,加强消防指战员在灭火抢险救援中自我防护显得格外重要。
一、自我防护在灭火救援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由于我国恶性火灾不断增加,各种新型的复杂火灾给消防指战员的自身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一是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火灾事故发生的形式越来越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二是现代火灾的燃烧立体性、蔓延迅猛性、烟气毒害性、燃烧爆炸混合性,使火情变化难以预测,导致瞬间发生意外事故;三是在处置各类特殊事故时,消防部队缺乏必要的防护装备和测试、预警设备,参战消防指战员相当一部分缺乏安全防范措施、自我保护意识。四是重勇敢献身精神轻理智行动。因此,“自我防护”已是摆在消防官兵面前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要充分认识到消防官兵加强“自我防护”的重要性。
二、自我防护在灭火火救援中的薄弱环节
1、人员方面
基层指挥员实践经验少,个人防护意识不强,紧急情况应变应对能力差。目前基层指挥员大多是刚走出军事院校的干部,虽有理论知识,但缺乏扑救重、特大火灾实战经验,加之长期以来消防部队注重爱国奉献、牺牲精神教育,不知道科学应用“撤退”战略。有的指战员存在轻视和侥幸心理,认为身体素质好,抵抗一些烟气和火焰不要紧,因而忽视了个人的防护工作;有的思想麻痹,对事故丧失防范警惕性;有的指战员不熟悉相关的灭火常识和化学危险品的理化性质和处置要求,在遇到各种危险因素的刺激会造成心理急躁、紧张恐惧,面对险情束手无策,反应迟钝,自我防护意识早已丧失.。
2、装备方面
消防人员安全防护装具的数量、质量和科技含量,是消防指战员在灭火抢险救援过程中自我防护的重要条件。但目前全国消防部队防护装备的投入受地方经济条件的制约,有的数量达不到要求,而且质量上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是由于防护装备购置价格偏高,导致数量难以到位,零配件补给困难,维修价格高,平时很少用于应用性训练;火场定位仪、通迅导向绳、移动照明线等急需科技含量高的防护装备更是严重缺乏;通讯设备不齐全,不先进,火场通讯不畅,指挥员的撤出命令无法及时、准确地传达到每位参战官兵,从而直接影响到进入险区消防人员的安全;战斗服耐高温、防腐蚀、耐磨擦和抗冲击的功能不够;个人防护装备笨重,对参战官兵体力消耗大,火场行动不便,一次性使用时间短。
3、训练方面
在日常训练中,心理训练、防护训练并没有作为重要科目实施,存在着针对应用性不强,偏重技术、体能训练的现象。在战术研究中缺乏科学态度,特别是做战评总结、战例分析总是总结成绩的多,分析研究问题的少。由于问题暴露不到位、认识不到位,所以教训也不能及时吸取。
4、演习方面
消防官兵在模拟重、特大火灾消防演习中自我防护应用训练太少。回顾分析近年来消防官兵在灭火救援中因自我防护不到位而导致伤亡的案例,无不是在发生在重、特大火灾中。因其缺乏相应的心理适应能力、承受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缺乏掌握过硬的灭火技术和处置各种险情知識、实践经验,在重、特大火场中产生慌乱、恐惧、失误,从而导致了消防官兵伤亡惨剧的发生。
综上所述,问题出在基层部队,但其根源还是在各级政府对消防部队个人防护装备所需经费投入上重视程度不够,各级指挥员在灭火救援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还不到位。
三、在灭火救援中加强自我防护的措施。
1、大力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高灭火救援能力
实施科技强警,向科学技术要战斗力的战略,将是消防部队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消防指战员应重点学习和研究灭火作战理论、消防技术装备、现代火灾扑救和化学灾害事故的处置等方面,提高官兵在灭火救援中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我防护”,从而有效地避免伤亡。
2、加强训练,提高综合素质的自我防护能力
首先,训练要从实战需要出发,灭火救援需要什么,就训练什么。要通过模拟训练,用声、光、电、热等手段,营造逼真的灭火救援现场环境,增强感官刺激,使指战员亲身体验实战气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官兵临危不惧,果断决策的心理素质。建立模拟训练馆,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训练观,把操场训练和现场演练有机的结合;把单兵训练和战斗班(小组)训练有机的结合,要突出组合训练;把技能训练和应用性训练有机的结合,要突出应用性训练。其次,训练要从装备出发,有什么装备,就训练什么操法。人和武器装备的最有效结合生成战斗力。近年来新装备、新器材、新技术广泛应用消防部队。对于新配备的装备、器材、技术,要认真研究,积极消化,编成操法,组织训练,使作战人员熟练掌握其性能,会操作使用,让新装备、新器材尽快形成战斗力。
3、加强消防员防护装备建设
防护装备是消防员在灭火救援中进行危险作业用于保护自身安全的必备装备,是部队提高灭火救援作战能力、处置复杂火灾和化学灾害事故的保障,必须强化建设。一是要投入必要的资金,购置配备必须的消防员防护装备,如空气呼吸器、防火隔热服、防化服、避火服、火场定位仪、通迅导向绳、移动照明线等科技含量高的防护装备。二是要求参战官兵会熟练操作消防员防护装备,不管在什么场合都能运用自如。三是要精心保养消防员防护装备,使其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同时要加快研究开发消防机器人在灭火救援中的推广使用,以减轻消防员在灭火救援中的危险程度和工作强度。
4、应加强处置预案的制定和熟悉
制定和熟悉各类应急处置预案是处置行动的关键。因为,基层消防部队人员流动性大,指挥员调任新岗位后,对辖区内的化学危险品泄漏处置和重点单位火灾扑救的对象、场所和处置预案不熟悉、不了解,就必然对可能发生的险情认识不足,防范措施不力。同时,面对十万火急灭火救援事故的处置,也容易作出错误决策。这就要求各级指挥员,特别是中队指挥员和班长骨干要经常深入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化学危险品的企业和公共聚集、娱乐场所等重点单位,了解各类化学危险品的存量、特性、处置方法和研究重点单位的扑救对策,制定处置预案,特别是对发生泄漏、火灾爆炸后涉及面广、危害大、易引发群死群伤的重点单位,要详细制定处置预案,定期开展演练。同时还应建立化学危险品查询系统,和处置预案一起输入计算机,实施科学附助决策。
5、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组织指挥体系
灭火救援组织指挥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贯穿于出动到战斗的全过程,直接关系到灭火救援战斗的成败和参战官兵人身安全。要建立完善组织指挥机构与职责,规范组织程序和方法,使作战、通讯、供水和各级火场指挥员分工协作各得其所,充分发挥灭火救援组织指挥体系的最大效能。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消防通信技术,建立多方位、多系统、多模式的通信保障网络,着力解决调度指挥中心与通信指挥车、火场前方与后方、中队指挥员与班长战斗员三级消防通信指挥的问题,同时确保消防部队与其他现场相关部门的通信联系畅通,及时询问、通报现场形势和危险,确保在第一时间做出决策部署,真正把作战意图快速、准确地贯穿于官兵的行动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消防员人身伤亡,保证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公安部消防局编.《消防灭火救援》.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中国火灾大典》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火灾大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 公安部消防局编.《中国消防年鉴》2004年.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版.
在进行灭火抢险救援战斗中,消防官兵的伤亡给部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8.12青岛黄岛油库特大火灾,14名消防官兵壮烈牺牲;11.3湖南衡阳特大火灾,20名消防官兵牺牲……特别是美国“9.11”恐怖事件中,有343名消防队员因公殉职。因此,加强消防指战员在灭火抢险救援中自我防护显得格外重要。
一、自我防护在灭火救援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由于我国恶性火灾不断增加,各种新型的复杂火灾给消防指战员的自身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一是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火灾事故发生的形式越来越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二是现代火灾的燃烧立体性、蔓延迅猛性、烟气毒害性、燃烧爆炸混合性,使火情变化难以预测,导致瞬间发生意外事故;三是在处置各类特殊事故时,消防部队缺乏必要的防护装备和测试、预警设备,参战消防指战员相当一部分缺乏安全防范措施、自我保护意识。四是重勇敢献身精神轻理智行动。因此,“自我防护”已是摆在消防官兵面前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要充分认识到消防官兵加强“自我防护”的重要性。
二、自我防护在灭火火救援中的薄弱环节
1、人员方面
基层指挥员实践经验少,个人防护意识不强,紧急情况应变应对能力差。目前基层指挥员大多是刚走出军事院校的干部,虽有理论知识,但缺乏扑救重、特大火灾实战经验,加之长期以来消防部队注重爱国奉献、牺牲精神教育,不知道科学应用“撤退”战略。有的指战员存在轻视和侥幸心理,认为身体素质好,抵抗一些烟气和火焰不要紧,因而忽视了个人的防护工作;有的思想麻痹,对事故丧失防范警惕性;有的指战员不熟悉相关的灭火常识和化学危险品的理化性质和处置要求,在遇到各种危险因素的刺激会造成心理急躁、紧张恐惧,面对险情束手无策,反应迟钝,自我防护意识早已丧失.。
2、装备方面
消防人员安全防护装具的数量、质量和科技含量,是消防指战员在灭火抢险救援过程中自我防护的重要条件。但目前全国消防部队防护装备的投入受地方经济条件的制约,有的数量达不到要求,而且质量上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是由于防护装备购置价格偏高,导致数量难以到位,零配件补给困难,维修价格高,平时很少用于应用性训练;火场定位仪、通迅导向绳、移动照明线等急需科技含量高的防护装备更是严重缺乏;通讯设备不齐全,不先进,火场通讯不畅,指挥员的撤出命令无法及时、准确地传达到每位参战官兵,从而直接影响到进入险区消防人员的安全;战斗服耐高温、防腐蚀、耐磨擦和抗冲击的功能不够;个人防护装备笨重,对参战官兵体力消耗大,火场行动不便,一次性使用时间短。
3、训练方面
在日常训练中,心理训练、防护训练并没有作为重要科目实施,存在着针对应用性不强,偏重技术、体能训练的现象。在战术研究中缺乏科学态度,特别是做战评总结、战例分析总是总结成绩的多,分析研究问题的少。由于问题暴露不到位、认识不到位,所以教训也不能及时吸取。
4、演习方面
消防官兵在模拟重、特大火灾消防演习中自我防护应用训练太少。回顾分析近年来消防官兵在灭火救援中因自我防护不到位而导致伤亡的案例,无不是在发生在重、特大火灾中。因其缺乏相应的心理适应能力、承受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缺乏掌握过硬的灭火技术和处置各种险情知識、实践经验,在重、特大火场中产生慌乱、恐惧、失误,从而导致了消防官兵伤亡惨剧的发生。
综上所述,问题出在基层部队,但其根源还是在各级政府对消防部队个人防护装备所需经费投入上重视程度不够,各级指挥员在灭火救援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还不到位。
三、在灭火救援中加强自我防护的措施。
1、大力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高灭火救援能力
实施科技强警,向科学技术要战斗力的战略,将是消防部队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消防指战员应重点学习和研究灭火作战理论、消防技术装备、现代火灾扑救和化学灾害事故的处置等方面,提高官兵在灭火救援中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我防护”,从而有效地避免伤亡。
2、加强训练,提高综合素质的自我防护能力
首先,训练要从实战需要出发,灭火救援需要什么,就训练什么。要通过模拟训练,用声、光、电、热等手段,营造逼真的灭火救援现场环境,增强感官刺激,使指战员亲身体验实战气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官兵临危不惧,果断决策的心理素质。建立模拟训练馆,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训练观,把操场训练和现场演练有机的结合;把单兵训练和战斗班(小组)训练有机的结合,要突出组合训练;把技能训练和应用性训练有机的结合,要突出应用性训练。其次,训练要从装备出发,有什么装备,就训练什么操法。人和武器装备的最有效结合生成战斗力。近年来新装备、新器材、新技术广泛应用消防部队。对于新配备的装备、器材、技术,要认真研究,积极消化,编成操法,组织训练,使作战人员熟练掌握其性能,会操作使用,让新装备、新器材尽快形成战斗力。
3、加强消防员防护装备建设
防护装备是消防员在灭火救援中进行危险作业用于保护自身安全的必备装备,是部队提高灭火救援作战能力、处置复杂火灾和化学灾害事故的保障,必须强化建设。一是要投入必要的资金,购置配备必须的消防员防护装备,如空气呼吸器、防火隔热服、防化服、避火服、火场定位仪、通迅导向绳、移动照明线等科技含量高的防护装备。二是要求参战官兵会熟练操作消防员防护装备,不管在什么场合都能运用自如。三是要精心保养消防员防护装备,使其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同时要加快研究开发消防机器人在灭火救援中的推广使用,以减轻消防员在灭火救援中的危险程度和工作强度。
4、应加强处置预案的制定和熟悉
制定和熟悉各类应急处置预案是处置行动的关键。因为,基层消防部队人员流动性大,指挥员调任新岗位后,对辖区内的化学危险品泄漏处置和重点单位火灾扑救的对象、场所和处置预案不熟悉、不了解,就必然对可能发生的险情认识不足,防范措施不力。同时,面对十万火急灭火救援事故的处置,也容易作出错误决策。这就要求各级指挥员,特别是中队指挥员和班长骨干要经常深入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化学危险品的企业和公共聚集、娱乐场所等重点单位,了解各类化学危险品的存量、特性、处置方法和研究重点单位的扑救对策,制定处置预案,特别是对发生泄漏、火灾爆炸后涉及面广、危害大、易引发群死群伤的重点单位,要详细制定处置预案,定期开展演练。同时还应建立化学危险品查询系统,和处置预案一起输入计算机,实施科学附助决策。
5、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组织指挥体系
灭火救援组织指挥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贯穿于出动到战斗的全过程,直接关系到灭火救援战斗的成败和参战官兵人身安全。要建立完善组织指挥机构与职责,规范组织程序和方法,使作战、通讯、供水和各级火场指挥员分工协作各得其所,充分发挥灭火救援组织指挥体系的最大效能。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消防通信技术,建立多方位、多系统、多模式的通信保障网络,着力解决调度指挥中心与通信指挥车、火场前方与后方、中队指挥员与班长战斗员三级消防通信指挥的问题,同时确保消防部队与其他现场相关部门的通信联系畅通,及时询问、通报现场形势和危险,确保在第一时间做出决策部署,真正把作战意图快速、准确地贯穿于官兵的行动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消防员人身伤亡,保证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公安部消防局编.《消防灭火救援》.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中国火灾大典》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火灾大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 公安部消防局编.《中国消防年鉴》2004年.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