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验室是培养中小学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兴趣、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最好的场所。文章针对中小学实验室使用和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中小学实验室;使用;管理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提出:“从中小学做起,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培养中小学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兴趣、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最好的场所就是实验室,因此,强化中小学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随着近年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中小学实验室的硬件设备设施基本到位,为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基础,但在实际的使用和管理的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实验开出率不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学生都不够重视实验操作,导致实验室管理工作不到位
以往的中小学实验考查都是以书面作答的形式来进行,造成中小学实验课形同虚设。近几年来,虽然高中、初中都已经开展实验操作考核,但由于占分比不高,加上学校都怕出现安全事故,因此教师只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在小学阶段,这个情况就更加明显。小学科学本身就没有具体的考核任务,加上缺乏专职的科学教师,一般都是由其他课的教师兼任,实验课更是无从说起。这种现状使学校对实验室不够重视,管理是管理了,但没有到位,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到底有没有做,做的效果如何,这些都无从考究。甚至有些本来要动手演示的实验,都用信息化手段代替;有些本来要在实验室开展的分组实验,在教室中教师用演示实验代替。这样导致实验室的使用率不高,实验器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实验教师配备不足,队伍不稳,结构不合理
由于中小学实验室人员在职称评定、奖励绩效等方面存在弱势,实验室人员觉得在学校的地位相对较低,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来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越来越难吸引优秀人才投入到中小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队伍中来。这就导致了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数量缺乏,个别高中虽然配有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但其中有些是待退教师或退休返聘教师,即使这样数量上还是不足,而初中、小学一般缺少专职实验教师,由任课教师兼任,这些教师身兼多职,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完成其他工作,分身乏术,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仓管员”。
(三)中小学实验室管理方式的滞后
随着近年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验设备不断增多,而实验室的管理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基本还处于单机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效率低,耗费人力、物力,而且还容易出现失误,不能及时收集实验室的真实状况,给教育技术装备数据统计工作造成困难,影响教育管理决策和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让学校重视实验课的开展,从而保证实验室的正常使用
要改变这种现状,不但要让学校觉得实验课是必须要开展的,而且要让教师、学生觉得实验课是必须开展的。可以从完善考核方式开始,既要考核学校、教师,又要考核学生。首先,要将学校实验课的开展情况作为这所学校年末考核必达指标,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从而加强实验室软硬件配备的管理。其次,将教师开展实验课情况作为工作业绩来考核,并在评优评先、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优惠。再次,强化对学生的实验考核,将实验考核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平时实验成绩,二是期末考试成绩。加大平时考核成绩的占比,激励学生重视实验操作,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操作,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期末考试可以采取笔试和操作两种方式同步进行,对学生实验操作进行全面考核。这样就可以引起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视,让实验课由外力推动变为内在要求,从而使实验室发挥出正常的功能,提高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
(二)切实加强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
首先,组建一支优秀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做好实验室工作的基础。而组建一支优秀教师队伍的前提是这个工作岗位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要做到实验教师在业务考核、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和工资待遇等方面与文化课教师同等对待。只有这样,那些业务能力强、具有过硬专业技术的中青年教师才愿意加入到实验教师的行列中来。
其次,要加强培训,提高实验教师的能力。学校要出台相应的措施推动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拓宽实验教师知识面,提高教师动手能力,以切合学校发展的需求。学校可以与高校联系,到高校的实验室参加培训,让实验教师“走出去”,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实验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和维修技能;同时还可以参加“新课标”的培训,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使实验教师真正掌握用得着、用得上、用得好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同时各级装备管理部门也要定期组织实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重点讲解实验教学仪器的操作性能和维修方法,同时还可以邀请专家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使实验教师开阔眼界,不断扩充知识量,探索出实验教学的新内涵。
再次,要对实验教师规范管理,如实考核。学校要根据实验教师的工作岗位和性质,制定出对应的考核管理办法,既不能“走过场”,也不能“吹毛求疵”,只有通过如实考核和规范管理,才既可以稳定实验教师队伍,又能吸引新鲜的“血液”。同时通过考核,还能强化实验教师的管理职能,让实验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责任心、事业心,从而促进中小学实验室的持续发展。
(三)采取信息化手段,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率
要提高学生实验课动手操作能力,就要提升实验室的管理效率,这时信息化的手段就成为一个好的选择。由学校来开发一套管理系统,虽然短期内能解决实验室管理困境,提升效率,但投入较大,资金压力较大,而且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和上级装备管理部门的数据对接不上,造成重复劳动,同时也不利于上级装备管理部门收集数据,难以实现高效的实验室管理。笔者认为,要有效管理好实验室,就要利用好与省同步数据的系统——广东省中小学教育装备信息管理系统(http://zxxxycg.gdedu.gov.cn:8080/)。这个系统基础数据库设计是比较系统、全面、完整的数据库,实现与省厅、教育部其他相应系统的数据对接,避免学校多次采集录入,工作重复与浪费人力。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强落实中小学理科实验教学活动监管,提高实验开出率和设备的应用率。
中小学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是一个庞大的课题,还存在各種各样的问题。以上是笔者这几年来从事实验室管理工作以来对有些问题的粗浅看法,希望通过抛砖引玉,为中小学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2017-01-10.
【关键词】中小学实验室;使用;管理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提出:“从中小学做起,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培养中小学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兴趣、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最好的场所就是实验室,因此,强化中小学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中小学实验室使用与管理的现状及形成原因的分析
随着近年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中小学实验室的硬件设备设施基本到位,为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基础,但在实际的使用和管理的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实验开出率不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学生都不够重视实验操作,导致实验室管理工作不到位
以往的中小学实验考查都是以书面作答的形式来进行,造成中小学实验课形同虚设。近几年来,虽然高中、初中都已经开展实验操作考核,但由于占分比不高,加上学校都怕出现安全事故,因此教师只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在小学阶段,这个情况就更加明显。小学科学本身就没有具体的考核任务,加上缺乏专职的科学教师,一般都是由其他课的教师兼任,实验课更是无从说起。这种现状使学校对实验室不够重视,管理是管理了,但没有到位,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到底有没有做,做的效果如何,这些都无从考究。甚至有些本来要动手演示的实验,都用信息化手段代替;有些本来要在实验室开展的分组实验,在教室中教师用演示实验代替。这样导致实验室的使用率不高,实验器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实验教师配备不足,队伍不稳,结构不合理
由于中小学实验室人员在职称评定、奖励绩效等方面存在弱势,实验室人员觉得在学校的地位相对较低,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来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越来越难吸引优秀人才投入到中小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队伍中来。这就导致了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数量缺乏,个别高中虽然配有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但其中有些是待退教师或退休返聘教师,即使这样数量上还是不足,而初中、小学一般缺少专职实验教师,由任课教师兼任,这些教师身兼多职,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完成其他工作,分身乏术,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仓管员”。
(三)中小学实验室管理方式的滞后
随着近年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验设备不断增多,而实验室的管理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基本还处于单机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效率低,耗费人力、物力,而且还容易出现失误,不能及时收集实验室的真实状况,给教育技术装备数据统计工作造成困难,影响教育管理决策和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
二、改变中小学实验室使用与管理现状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让学校重视实验课的开展,从而保证实验室的正常使用
要改变这种现状,不但要让学校觉得实验课是必须要开展的,而且要让教师、学生觉得实验课是必须开展的。可以从完善考核方式开始,既要考核学校、教师,又要考核学生。首先,要将学校实验课的开展情况作为这所学校年末考核必达指标,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从而加强实验室软硬件配备的管理。其次,将教师开展实验课情况作为工作业绩来考核,并在评优评先、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优惠。再次,强化对学生的实验考核,将实验考核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平时实验成绩,二是期末考试成绩。加大平时考核成绩的占比,激励学生重视实验操作,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操作,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期末考试可以采取笔试和操作两种方式同步进行,对学生实验操作进行全面考核。这样就可以引起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视,让实验课由外力推动变为内在要求,从而使实验室发挥出正常的功能,提高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
(二)切实加强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
首先,组建一支优秀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做好实验室工作的基础。而组建一支优秀教师队伍的前提是这个工作岗位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要做到实验教师在业务考核、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和工资待遇等方面与文化课教师同等对待。只有这样,那些业务能力强、具有过硬专业技术的中青年教师才愿意加入到实验教师的行列中来。
其次,要加强培训,提高实验教师的能力。学校要出台相应的措施推动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拓宽实验教师知识面,提高教师动手能力,以切合学校发展的需求。学校可以与高校联系,到高校的实验室参加培训,让实验教师“走出去”,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实验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和维修技能;同时还可以参加“新课标”的培训,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使实验教师真正掌握用得着、用得上、用得好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同时各级装备管理部门也要定期组织实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重点讲解实验教学仪器的操作性能和维修方法,同时还可以邀请专家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使实验教师开阔眼界,不断扩充知识量,探索出实验教学的新内涵。
再次,要对实验教师规范管理,如实考核。学校要根据实验教师的工作岗位和性质,制定出对应的考核管理办法,既不能“走过场”,也不能“吹毛求疵”,只有通过如实考核和规范管理,才既可以稳定实验教师队伍,又能吸引新鲜的“血液”。同时通过考核,还能强化实验教师的管理职能,让实验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责任心、事业心,从而促进中小学实验室的持续发展。
(三)采取信息化手段,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率
要提高学生实验课动手操作能力,就要提升实验室的管理效率,这时信息化的手段就成为一个好的选择。由学校来开发一套管理系统,虽然短期内能解决实验室管理困境,提升效率,但投入较大,资金压力较大,而且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和上级装备管理部门的数据对接不上,造成重复劳动,同时也不利于上级装备管理部门收集数据,难以实现高效的实验室管理。笔者认为,要有效管理好实验室,就要利用好与省同步数据的系统——广东省中小学教育装备信息管理系统(http://zxxxycg.gdedu.gov.cn:8080/)。这个系统基础数据库设计是比较系统、全面、完整的数据库,实现与省厅、教育部其他相应系统的数据对接,避免学校多次采集录入,工作重复与浪费人力。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强落实中小学理科实验教学活动监管,提高实验开出率和设备的应用率。
中小学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是一个庞大的课题,还存在各種各样的问题。以上是笔者这几年来从事实验室管理工作以来对有些问题的粗浅看法,希望通过抛砖引玉,为中小学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2017-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