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古代有相当丰富的月掩星观测记录。因其未记录观测时刻,用它们来研究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是相当困难的。刘次沅率先引入“可见时间段”的概念,使这一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本文对刘次沅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或然二次曲线拟合法”以综合处理中国古代的月掩星资料,期望能得到较为客观、合理、精确的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值。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有相当丰富的月掩星观测记录。因其未记录观测时刻,用它们来研究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是相当困难的。刘次沅率先引入“可见时间段”的概念,使这一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本文对刘次沅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或然二次曲线拟合法”以综合处理中国古代的月掩星资料,期望能得到较为客观、合理、精确的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值。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利用已有观测资料计算卫星的轨道偏差,对以后的观测作实时改正,计算结果表明预报精度已可达到500毫微秒。另外,考虑到白天进行测距的要求,用二次函数进行实时内插,以设置更加精确的距离门。
本文应用AR谱估计的Marple算法对1983年9月-1987年9月的地球自转序列ERP(SHA)87L01和ERP(CSR)88L01中的极位置序列(xpyp)SEA和(xpyp)CSR进行了谱分析其结果如下:以上结果表明两个极位置序列除了强德勒项和周年项外均没有发现其他周期项。(两序列的强德勒项的周期和振幅基本相同周年项的周期和振幅稍有差别)。本文还对这两个极位置序列的测定精度进行了外符检核结
1.观测概况: 观测对象:LAGEOS(美国),AJISAI(日本)和STARLETTE(法国)三颗卫星,重点观测前两颗卫星。激光测距系统仪器设备基本与1987年相同[1]。从4月8日起,停止使用第二代激光器,所有观测均用第三代高功率锁模激光器,确保了测距精度。表1是全年观测的一览表。表2列出了卫星测距精度估计情况,全年总观测圈数为82圈,共6800个观测点,其中达到5-10 cm精度(均方差)的
本文对数字像定中心算法作了适当改进,并且通过试验,提出了扫描参数选择的定量依据。
本文叙述了APPLE-Ⅱ微机控制光电等高仪观测的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导星、定位、跟踪与换星。在控制系统中应用了高精度的圆感应同步测角器和简单的恒星时钟卡。该系统的望远镜定位精度达±3″,跟踪精度达±5″。该套设备现在已投入正常使用,对改善观测条件和提高观测质量取得了明显效果。
本文基于衍射原理对月球边缘具有矩形或正方形的障碍物计算了衍射图象。结果表明:(a)月球边缘障碍物的影响主要造成附近的费涅尔条纹的下降。(b)当障碍物位于掩星点上时影响最大;当障碍物远离掩星点时,它变得很小甚至无影响。(c)障碍物的影响与障碍物的大小有关。特别是,它强烈依赖于障碍物平行月球边缘的那一条边长,如果边长长于47米或短于1米(对波长为λ=0.44μ)时,它将没有影响。因此,这一长度可以看作
因为短的积分时间(0(?).001)和月球附近很强的背景光亮度,月掩星观测资料通常需进行某种处理以除去噪声,而α-修正平均具有极好的消除噪声能力,可以用来平滑月掩星观测资料,很少甚至完全不影响掩星的衍射图象。本文介绍了α-修正平均方法并指出对a=0,l=9的α-修正平均是对月掩星观测资料的最佳滤波器。
相位校正系统是MK-Ⅲ系统中的重要部分之一。相位校正信号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实验结果的质量乃至成败。本文试图对这一信号的注入强度及相应的相位测定误差之间的关系作一些分析。
本文讨论了用IBM PC/XT-286微型计算机来实现对射电望远镜天线电性能参数的自动检测。文中对硬件和软件系统均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本文叙述了用内部光路反馈对激光测距系统的系统延迟进行测量的方法。实测结果表明,上海天文台的人卫激光测距系统在不同方位或高度的状态下,系统延迟值的变化约为3 mm。同时,进行了内光路校准与地面靶校准的比对,两种方法测得的系统延迟值之差为12.6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