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许楠,本科就读于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18年保研至华中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她热爱阅读与创作,脑洞清奇,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写手;热爱羽毛球,然而体育方面的偶像却是孙杨以及国乒大集體;热爱手工DIY,以做出各种可爱饰品为小目标;热爱旅游,走遍世界、写遍世界是她的终极理想。
佛教用语中有“须弥芥子”这样一个词,是指偌大的须弥山可纳于一微小芥子中,一芥子即一世界。稍加联想,古往今来,大家们用毕生精力写下的诸多经典不正类于“芥子世界”么?一本书置于手中,不若一杯水的重量,然而其中的悲欢离合以及更深层面上关于人生社会的表述,比杯水更深沉,也更解渴。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所行之路、所阅之书无外乎就是一场渴与求解渴意义上的主动追问。
小时候读的第一类书是国外的童话书。童话的世界那样纯真美好,当我以如今的年纪再回首那年凭借拼音读书的自己时,有时不得不陷入一种无端的恐惧之中,曾经熟悉的童话原来还有很多所谓“黑暗现实”的版本。难道成长就是不断挖掘黑暗的过程么?白雪公主还“白”不“白”了?这些没来由的奇思使我焦躁了一段时间,我决心重读童话。压箱底的“世界”经年后再次展现在我面前,白雪公主的容貌丝毫未变,王子还是那么意气风发,小矮人依旧可爱善良。他们像一群沧桑又纯真的老友,瞧我在这厢手足无措,似哭似笑,我终于明白,尘满面的是我自己,从不是故事里的人。他们在纯真世界里张扬歌舞,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桃花源”。如果说,童话是幼童初涉人世时遇见的第一个花园,那么,当我们经历了许多以后,童话就变成了头顶一盏温暖的夜灯,无论是勇气还是柔软,都有了积极的意义。而那些童话衍生文本的黑暗,其实早已是另一个世界了。
童话之后,中国少年必读的两类书就是“杨红樱系列”和“郑渊洁系列”了。大概三四年级的时候,只要一去书店,看见皮皮鲁、鲁西西我就走不动道。还有杨红樱老师的《女生日记》,以生活化的视角讲述小女生的成长历程。当时学校关于生理知识的讲解少之又少,通过这本书,我才大致了解了一些生理发育上的知识与规律。
后来我又读了四大名著及部分外国小说。那个时候还很稚嫩,《水浒传》与《三国演义》里的忠肝义胆、才情智谋被我理解为打打杀杀,不太感兴趣。《红楼梦》成了床头常物,可是也理解得十分浅薄。由于当时看的是白话文删减版,很多精华都被略去了,只留下宝黛钗一条爱情线荡气回肠。一直到初中,我都对黛玉魂归离恨天时那一句“宝玉,你好……”耿耿于怀。现在想来颇觉有趣,十来岁时的喜怒哀乐是那么的直接又真诚。如今我不仅能探求“打打杀杀”文本中的情义与忠勇,甚至能够在写作手法上浅评一二了;宝黛钗的所谓三角恋爱关系也被自己重新定义,拿起《红楼梦》时我的内心早已超出愤愤不平,更多的是扼心抑情似的悲悯。但,能说如今我的理解就更高级了吗?并不是。阅读是一场视与心的盛宴,心性不同,“芥子世界”的风景便随心而动,随情而变。同读一本书,在不同的年龄,能拥有好几个世界,岂不幸哉?
今年暑期,我重读了初中时入手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外国名著篇幅不长,却一度形成世界范围内的“维特热”,连作者歌德都没有预料到会有这样的成功。在这个“芥子世界”里,维特倾尽生命去追求自己视为天使的绿蒂,若能遇见绿蒂眼所望过的人都十分开心,吻到爱人的嘴唇时心境几欲达到圆满。社会破碎,虚伪遍布,唯有绿蒂是那样的纯洁与美好。然而,这样的天使终归不属于维特,既不能苟存,维特便自杀死去了。初读时眼涩,再读时却禁不住泪流满面,绿蒂爱而不能,维特死而无悔,到底谁是天使呀?维特才是真正的天使吧。
如果以人生足迹为轴,条缕分析阅读历程,那么我走过的路大概是一条K > 0的正比例函数。小学一知半解,初中不求甚解,高中沉淀心性、认真钻研,这样的经历也算是一个人成长脉络的体现了。到了大学,因缘际会之下我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中文系。大学的图书馆浩如瀚海,在有意识的自我丰富中,我吸收了更多的文本世界,从先秦诸子经典到元明清话本,从新文化先驱势吞天地的呐喊到现代寻路者零度情感的呢喃。我像一个提灯跋涉的旅人,颠沛在无数悲喜自成的世界里,哭笑皆随心,局外人一定感受不到这样莫大的欢喜。
阅读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揉入骨血的习惯。今年本科毕业,我又将赴一场新的学习之约。人生本就是这样永不停歇的过程,我为永不停歇而感到幸福。书本里的“芥子世界”,我们只能旁观而不能更改,愿现实世界的我们,从“芥子”中感悟,在生活中成长。
许楠,本科就读于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18年保研至华中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她热爱阅读与创作,脑洞清奇,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写手;热爱羽毛球,然而体育方面的偶像却是孙杨以及国乒大集體;热爱手工DIY,以做出各种可爱饰品为小目标;热爱旅游,走遍世界、写遍世界是她的终极理想。
佛教用语中有“须弥芥子”这样一个词,是指偌大的须弥山可纳于一微小芥子中,一芥子即一世界。稍加联想,古往今来,大家们用毕生精力写下的诸多经典不正类于“芥子世界”么?一本书置于手中,不若一杯水的重量,然而其中的悲欢离合以及更深层面上关于人生社会的表述,比杯水更深沉,也更解渴。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所行之路、所阅之书无外乎就是一场渴与求解渴意义上的主动追问。
小时候读的第一类书是国外的童话书。童话的世界那样纯真美好,当我以如今的年纪再回首那年凭借拼音读书的自己时,有时不得不陷入一种无端的恐惧之中,曾经熟悉的童话原来还有很多所谓“黑暗现实”的版本。难道成长就是不断挖掘黑暗的过程么?白雪公主还“白”不“白”了?这些没来由的奇思使我焦躁了一段时间,我决心重读童话。压箱底的“世界”经年后再次展现在我面前,白雪公主的容貌丝毫未变,王子还是那么意气风发,小矮人依旧可爱善良。他们像一群沧桑又纯真的老友,瞧我在这厢手足无措,似哭似笑,我终于明白,尘满面的是我自己,从不是故事里的人。他们在纯真世界里张扬歌舞,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桃花源”。如果说,童话是幼童初涉人世时遇见的第一个花园,那么,当我们经历了许多以后,童话就变成了头顶一盏温暖的夜灯,无论是勇气还是柔软,都有了积极的意义。而那些童话衍生文本的黑暗,其实早已是另一个世界了。
童话之后,中国少年必读的两类书就是“杨红樱系列”和“郑渊洁系列”了。大概三四年级的时候,只要一去书店,看见皮皮鲁、鲁西西我就走不动道。还有杨红樱老师的《女生日记》,以生活化的视角讲述小女生的成长历程。当时学校关于生理知识的讲解少之又少,通过这本书,我才大致了解了一些生理发育上的知识与规律。
后来我又读了四大名著及部分外国小说。那个时候还很稚嫩,《水浒传》与《三国演义》里的忠肝义胆、才情智谋被我理解为打打杀杀,不太感兴趣。《红楼梦》成了床头常物,可是也理解得十分浅薄。由于当时看的是白话文删减版,很多精华都被略去了,只留下宝黛钗一条爱情线荡气回肠。一直到初中,我都对黛玉魂归离恨天时那一句“宝玉,你好……”耿耿于怀。现在想来颇觉有趣,十来岁时的喜怒哀乐是那么的直接又真诚。如今我不仅能探求“打打杀杀”文本中的情义与忠勇,甚至能够在写作手法上浅评一二了;宝黛钗的所谓三角恋爱关系也被自己重新定义,拿起《红楼梦》时我的内心早已超出愤愤不平,更多的是扼心抑情似的悲悯。但,能说如今我的理解就更高级了吗?并不是。阅读是一场视与心的盛宴,心性不同,“芥子世界”的风景便随心而动,随情而变。同读一本书,在不同的年龄,能拥有好几个世界,岂不幸哉?
今年暑期,我重读了初中时入手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外国名著篇幅不长,却一度形成世界范围内的“维特热”,连作者歌德都没有预料到会有这样的成功。在这个“芥子世界”里,维特倾尽生命去追求自己视为天使的绿蒂,若能遇见绿蒂眼所望过的人都十分开心,吻到爱人的嘴唇时心境几欲达到圆满。社会破碎,虚伪遍布,唯有绿蒂是那样的纯洁与美好。然而,这样的天使终归不属于维特,既不能苟存,维特便自杀死去了。初读时眼涩,再读时却禁不住泪流满面,绿蒂爱而不能,维特死而无悔,到底谁是天使呀?维特才是真正的天使吧。
如果以人生足迹为轴,条缕分析阅读历程,那么我走过的路大概是一条K > 0的正比例函数。小学一知半解,初中不求甚解,高中沉淀心性、认真钻研,这样的经历也算是一个人成长脉络的体现了。到了大学,因缘际会之下我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中文系。大学的图书馆浩如瀚海,在有意识的自我丰富中,我吸收了更多的文本世界,从先秦诸子经典到元明清话本,从新文化先驱势吞天地的呐喊到现代寻路者零度情感的呢喃。我像一个提灯跋涉的旅人,颠沛在无数悲喜自成的世界里,哭笑皆随心,局外人一定感受不到这样莫大的欢喜。
阅读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揉入骨血的习惯。今年本科毕业,我又将赴一场新的学习之约。人生本就是这样永不停歇的过程,我为永不停歇而感到幸福。书本里的“芥子世界”,我们只能旁观而不能更改,愿现实世界的我们,从“芥子”中感悟,在生活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