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率先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他发现从事与人打交道职业的员工由于长期处在过度工作要求之下,易产生心力交瘁的现象,他称之为职业倦怠(burnout)。职业倦怠的直接后果是员工对工作丧失热情和效率,进而对整个生活也悲观失望。此后,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蓬勃兴起,尽管定义有很多,但多数研究者都认同职业倦怠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主要表现为情感衰竭、紧张疲劳、对工作丧失信心和责任、工作效率下降,以及焦虑、紧张等各种心理症状和生理指标异常。其中Maslach于1981年确定的职业倦怠定义是目前实证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定义,她认为职业倦怠是对在工作中长期遭受到的情绪和人际关系压力源的延迟反应,包括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对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观察发现,教师有职业倦怠后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备课质量下降,对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感降低,这不仅对自身健康有很大负面影响,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更有显著的消极影响。
二、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因素:中职学生厌学和难以管理是首要的原因
普通高校大量扩招导致普高教育升温,中职教育的生源连年下滑,学生的厌学情绪普遍存在。中职学生大体上可以分为积极进取型、得过且过型和破坏对立型。中职学生厌学者占有相当大的部分,厌学与难以管理、纪律差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职学生厌学有如下行为特征:一是心智活动差。厌学的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后作业、技能实习等与学习相关的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应付甚至抵制的状态。二是学习动力不足。从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动力系统看,学生对中职的学习不感兴趣,在学习上没有任何追求,学习完全处于一种自由和放纵的状态。三是具有较强的破坏性和行为传染性。厌学者一般不守纪律,在班级中形成非正式组织,把对抗学习、与教师作对作为他们的主要目标。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时就像消防队员,随时处在应激状态。基里亚科等指出,学生对教师工作的恶劣态度和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
(二)职业因素:职教市场瞬息万变带来的招生、教学和教改压力
一是招生压力。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办学的不断成熟,职教的生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遇到了较为严重的滑坡,给教师带来了强烈的不安和焦虑。不少教师担心自己便为"下岗教师"。面杨普春对每一个学期的招生任务,中职教师又不得不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去和对手竞争;二是教学压力。为了适应"学校围绕专业转,专业围绕市场转"的要求,有些中职学校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开设新专业、热门专业。在本校既无师资又无设备的情况下,只能向外聘请教师或让课少的教师去改行,这对中职教师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引起职业忠诚度的下降;三是教改压力。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深化,对新时期职业教育提出很多新的要求,教师们要结合教育改革的步伐和内容,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专业调整,这些改革往往不能很好地结合中职教师的认知结构、业务能力,而中职学生的基础、接受能力和学习热情又很难与这些教育改革、教师实验相吻合。
(三)社会与家长方面:理想的教师角色与尴尬的现实之间的冲突
一方面,社会和学生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历来比较高,呈理想化特点:道德上应是正人君子,知识上应饱学多识,工作上应兢兢业业等。对于中职教师,要求既是学生"传道授业"的知识"传播者",关心学生生活、关注学生情感的"代理家长",也是学生心理保健的"心理咨询师",社会、家长期望教师能将原本在初中学习差、品行差的"双差生"既管好又教好,学生转变好是应该的,学生没有成才是中职教师的失职,社会、家长高期望自然变成教师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社会的信息化、传媒的大众化和职业培训的多元化,使中职学生可以从网上和各类培训机构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中职学生学习不行但大多是上网高手,打字速度快,网友多,接触面广,信息渠道多,获取知识的多途径性使中职教师的知识权威形象逐渐丧失。再加上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又往往带来社会和学生家长对中职教师的百般指责。
(四)学校方面:中职学生管理不易带来的学校管理不善
首先由于中职由于学生管理难这一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管理的陈旧和僵化,大多数学校都要求教师进行坐班,班主任更是要全天候全过程的管理,教师们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精神长期处于应急状态;其次是还有不少的学校,评价机制相当不科学,一旦自己所在班的学生出了问题,在评优、晋级和班级考核中,无论是科任还是班主任都难逃其咎,让教师们都感觉压力很重。在校风更差的一些学校,不少教师还时时担心"男同学的胆子"和"女同学的肚子"问题,时时祈祷自己的学生不要闹出大的乱子,但求平安是福;最后,职教课程改革中文化课与专业课的3:7,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3:7的要求,使部分文化课教师改行教专业,专业教师又要求是"双师型"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学校考评制度,又使教师收入形成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造成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
(五)个体因素:自我调节能力低引发的压力
部分中职教师自我调节能力低,心理耐受力差。在种种压力面前,部分教师不能作出恰当的认知和应对,而是无所适从,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生理疾病;正确认识自我,阅纳自我本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的重要特征,是预防和减轻心理压力的前提。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红烛"、"春蚕"、"园丁",这是社会对教师的"尊重",但更是对教师的"苛求"。在当前形势下,"春蚕"要变为"创新型的春蚕","园丁"要变为"研究性的园丁"。迫使中职教师去努力追求人格和知识的双重完美,这难免让中职教师们产生了焦虑和恐怖等情绪,无法悦纳自我,不能相信自己、原谅自己、正视自我和爱惜自我;在中职改革中,部分教师不能正视现实,不能参与竞争,产生了失落感;教学上不能运用新方法、不能因材施教,产生了失败感;不能参与课改;科研能力弱;加之人际关系紧张,产生了不良情绪,形成人格障碍,最终产生不适应感。
三、缓解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探讨
(一)积极改革,发展中职
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是社会支持系统,个体能在系统中感受到被关心,被爱,被尊重,体会到自我价值自我归属,社会支持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心理健康。全社会要努力营造一个支持中职教师职业威信的社会氛围,创造一个理解、融洽、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减轻中职教师过于沉重的工作与心理负荷。国家和政府更要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提高中职教师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全面关注中职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此外,还要注重把好生源关,帮助教师们从沉重的管理中解脱出来,解放身心疲惫的中职教师。在把好生源入口关的基础上,中职教师还应客观科学地去研究、分析、理解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来要求学生,让学生在职校的学习中能进得来,坐得稳,留得住,学得好。中职学校不能急功近利,要不断强化内功,狠抓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学有所长,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专业,不断地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合理用人,加强学习
当前中职教师之所以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好一部分是由于教学和教改压力大带来的。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在教师的选聘和任用上做好文章。一是在入口关上要严格把握,在选取中职教师时,要跟社会形势和学校发展的情况相结合,在专业人才的选聘上要讲究专业的实用性和超前性相结合;二是要善于发现人才,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科学地调配和使用教师,让教师能教出好成绩,获得成就感;三是在教师任用过程中,要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将教师的进修作为福利和义务,定期为教师提供带薪的学习机会。当前,我国颁布了不少相关的条例,但是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学习的效果和实用性都仍然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要急中职教师所急,这他们提供适合需要的培训和进修。
(三)合理定位,准确评价
合理定位主要是指中职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一是国家和社会应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法律的颁布来提高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维护中职教师的合法权利,形成重视职教的良好氛围,给中职教师合理的角色定位,消除教师的心理失衡感;二是必须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转变原有的"上职中低人一等、当技术工人没有出息"的错误观念。因为任何职业都是社会的需要,职业无贵贱之分,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已。三是社会和家长要对中职教师合理定位、准确评价。由于中职学生和中职教育的难度较大,而大家的期望值又较高,难免造成在中职教育的成效理解上的误差。作为社会和家长,要用理解、宽容的心态,提出合理的要求,建立适当的期望值,以减轻中职教师的心理负担。当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甚至远远无法达到社会和家长所期待的成效时,不要一味埋怨教师,而是要整合各方力量共同解决问题。
(四)民主管理,以人为本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是直接影响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关键因素,要为教师们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和情感支持,并进行民主管理,全力打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从层层面面关心和爱护教师,维护教师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招收教师的入口关就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保证每一位踏上中职教育的教师都具有中等以上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工作中,要为教师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各职能机构的作用:如心理咨询室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咨询,及时发现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党支部和工会为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并建立良好的教师人际关系;教研和科研等业务部门为教师组织一些适时的培训和交流活动,教会每一位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轻松教学;领导班子经常深入教师群体,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认同感和满意度,让教师时时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
(五)调节自我,心理保健
"解铃还须系铃人",中职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最关键的还是要靠自己。要认识到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健康要靠自己维护。因此,教师应善待自己,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学会自我调适,构建积极心态来维护心理健康。教师先天的个人特质如何,是影响个体健康的第一个因素,要主动去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悦纳自己;中职教师还要学会心理保健的一些方法,并进行适时和合理的宣泄。要学会倾诉,把快乐说出来,便产生了"1+1=2"的效果,而把悲伤说出来,则又能产生"1-1=0"的效果,因此,遇到问题时,教师们要及时找专业的心理门诊、心理热线或家人朋友进行倾诉。其次是教师们要加强学习,正确定位,设计自我。通过学习,教师可以掌握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能够从容地面对各种工作上的困境;通过准确定位,教师们能更好地认同自己的职业角色,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爱得起学生;通过设计自我,能够更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更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他人,正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实现最优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Freudenberger,H.J.,Staff burnout.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l:159-l64.
[2] Maslach,C.Jackson,S.E.,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l981,2:99-113.
[3]杨秀玉.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
[4]董淑花,黄依林.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
[5]唐莉,赵玉芳.国外职业倦怠研究的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004(2).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率先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他发现从事与人打交道职业的员工由于长期处在过度工作要求之下,易产生心力交瘁的现象,他称之为职业倦怠(burnout)。职业倦怠的直接后果是员工对工作丧失热情和效率,进而对整个生活也悲观失望。此后,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蓬勃兴起,尽管定义有很多,但多数研究者都认同职业倦怠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主要表现为情感衰竭、紧张疲劳、对工作丧失信心和责任、工作效率下降,以及焦虑、紧张等各种心理症状和生理指标异常。其中Maslach于1981年确定的职业倦怠定义是目前实证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定义,她认为职业倦怠是对在工作中长期遭受到的情绪和人际关系压力源的延迟反应,包括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对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观察发现,教师有职业倦怠后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备课质量下降,对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感降低,这不仅对自身健康有很大负面影响,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更有显著的消极影响。
二、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因素:中职学生厌学和难以管理是首要的原因
普通高校大量扩招导致普高教育升温,中职教育的生源连年下滑,学生的厌学情绪普遍存在。中职学生大体上可以分为积极进取型、得过且过型和破坏对立型。中职学生厌学者占有相当大的部分,厌学与难以管理、纪律差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职学生厌学有如下行为特征:一是心智活动差。厌学的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后作业、技能实习等与学习相关的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应付甚至抵制的状态。二是学习动力不足。从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动力系统看,学生对中职的学习不感兴趣,在学习上没有任何追求,学习完全处于一种自由和放纵的状态。三是具有较强的破坏性和行为传染性。厌学者一般不守纪律,在班级中形成非正式组织,把对抗学习、与教师作对作为他们的主要目标。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时就像消防队员,随时处在应激状态。基里亚科等指出,学生对教师工作的恶劣态度和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
(二)职业因素:职教市场瞬息万变带来的招生、教学和教改压力
一是招生压力。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办学的不断成熟,职教的生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遇到了较为严重的滑坡,给教师带来了强烈的不安和焦虑。不少教师担心自己便为"下岗教师"。面杨普春对每一个学期的招生任务,中职教师又不得不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去和对手竞争;二是教学压力。为了适应"学校围绕专业转,专业围绕市场转"的要求,有些中职学校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开设新专业、热门专业。在本校既无师资又无设备的情况下,只能向外聘请教师或让课少的教师去改行,这对中职教师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引起职业忠诚度的下降;三是教改压力。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深化,对新时期职业教育提出很多新的要求,教师们要结合教育改革的步伐和内容,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专业调整,这些改革往往不能很好地结合中职教师的认知结构、业务能力,而中职学生的基础、接受能力和学习热情又很难与这些教育改革、教师实验相吻合。
(三)社会与家长方面:理想的教师角色与尴尬的现实之间的冲突
一方面,社会和学生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历来比较高,呈理想化特点:道德上应是正人君子,知识上应饱学多识,工作上应兢兢业业等。对于中职教师,要求既是学生"传道授业"的知识"传播者",关心学生生活、关注学生情感的"代理家长",也是学生心理保健的"心理咨询师",社会、家长期望教师能将原本在初中学习差、品行差的"双差生"既管好又教好,学生转变好是应该的,学生没有成才是中职教师的失职,社会、家长高期望自然变成教师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社会的信息化、传媒的大众化和职业培训的多元化,使中职学生可以从网上和各类培训机构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中职学生学习不行但大多是上网高手,打字速度快,网友多,接触面广,信息渠道多,获取知识的多途径性使中职教师的知识权威形象逐渐丧失。再加上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又往往带来社会和学生家长对中职教师的百般指责。
(四)学校方面:中职学生管理不易带来的学校管理不善
首先由于中职由于学生管理难这一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管理的陈旧和僵化,大多数学校都要求教师进行坐班,班主任更是要全天候全过程的管理,教师们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精神长期处于应急状态;其次是还有不少的学校,评价机制相当不科学,一旦自己所在班的学生出了问题,在评优、晋级和班级考核中,无论是科任还是班主任都难逃其咎,让教师们都感觉压力很重。在校风更差的一些学校,不少教师还时时担心"男同学的胆子"和"女同学的肚子"问题,时时祈祷自己的学生不要闹出大的乱子,但求平安是福;最后,职教课程改革中文化课与专业课的3:7,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3:7的要求,使部分文化课教师改行教专业,专业教师又要求是"双师型"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学校考评制度,又使教师收入形成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造成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
(五)个体因素:自我调节能力低引发的压力
部分中职教师自我调节能力低,心理耐受力差。在种种压力面前,部分教师不能作出恰当的认知和应对,而是无所适从,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生理疾病;正确认识自我,阅纳自我本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的重要特征,是预防和减轻心理压力的前提。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红烛"、"春蚕"、"园丁",这是社会对教师的"尊重",但更是对教师的"苛求"。在当前形势下,"春蚕"要变为"创新型的春蚕","园丁"要变为"研究性的园丁"。迫使中职教师去努力追求人格和知识的双重完美,这难免让中职教师们产生了焦虑和恐怖等情绪,无法悦纳自我,不能相信自己、原谅自己、正视自我和爱惜自我;在中职改革中,部分教师不能正视现实,不能参与竞争,产生了失落感;教学上不能运用新方法、不能因材施教,产生了失败感;不能参与课改;科研能力弱;加之人际关系紧张,产生了不良情绪,形成人格障碍,最终产生不适应感。
三、缓解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探讨
(一)积极改革,发展中职
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是社会支持系统,个体能在系统中感受到被关心,被爱,被尊重,体会到自我价值自我归属,社会支持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心理健康。全社会要努力营造一个支持中职教师职业威信的社会氛围,创造一个理解、融洽、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减轻中职教师过于沉重的工作与心理负荷。国家和政府更要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提高中职教师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全面关注中职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此外,还要注重把好生源关,帮助教师们从沉重的管理中解脱出来,解放身心疲惫的中职教师。在把好生源入口关的基础上,中职教师还应客观科学地去研究、分析、理解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来要求学生,让学生在职校的学习中能进得来,坐得稳,留得住,学得好。中职学校不能急功近利,要不断强化内功,狠抓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学有所长,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专业,不断地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合理用人,加强学习
当前中职教师之所以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好一部分是由于教学和教改压力大带来的。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在教师的选聘和任用上做好文章。一是在入口关上要严格把握,在选取中职教师时,要跟社会形势和学校发展的情况相结合,在专业人才的选聘上要讲究专业的实用性和超前性相结合;二是要善于发现人才,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科学地调配和使用教师,让教师能教出好成绩,获得成就感;三是在教师任用过程中,要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将教师的进修作为福利和义务,定期为教师提供带薪的学习机会。当前,我国颁布了不少相关的条例,但是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学习的效果和实用性都仍然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要急中职教师所急,这他们提供适合需要的培训和进修。
(三)合理定位,准确评价
合理定位主要是指中职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一是国家和社会应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法律的颁布来提高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维护中职教师的合法权利,形成重视职教的良好氛围,给中职教师合理的角色定位,消除教师的心理失衡感;二是必须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转变原有的"上职中低人一等、当技术工人没有出息"的错误观念。因为任何职业都是社会的需要,职业无贵贱之分,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已。三是社会和家长要对中职教师合理定位、准确评价。由于中职学生和中职教育的难度较大,而大家的期望值又较高,难免造成在中职教育的成效理解上的误差。作为社会和家长,要用理解、宽容的心态,提出合理的要求,建立适当的期望值,以减轻中职教师的心理负担。当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甚至远远无法达到社会和家长所期待的成效时,不要一味埋怨教师,而是要整合各方力量共同解决问题。
(四)民主管理,以人为本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是直接影响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关键因素,要为教师们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和情感支持,并进行民主管理,全力打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从层层面面关心和爱护教师,维护教师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招收教师的入口关就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保证每一位踏上中职教育的教师都具有中等以上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工作中,要为教师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各职能机构的作用:如心理咨询室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咨询,及时发现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党支部和工会为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并建立良好的教师人际关系;教研和科研等业务部门为教师组织一些适时的培训和交流活动,教会每一位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轻松教学;领导班子经常深入教师群体,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认同感和满意度,让教师时时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
(五)调节自我,心理保健
"解铃还须系铃人",中职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最关键的还是要靠自己。要认识到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健康要靠自己维护。因此,教师应善待自己,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学会自我调适,构建积极心态来维护心理健康。教师先天的个人特质如何,是影响个体健康的第一个因素,要主动去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悦纳自己;中职教师还要学会心理保健的一些方法,并进行适时和合理的宣泄。要学会倾诉,把快乐说出来,便产生了"1+1=2"的效果,而把悲伤说出来,则又能产生"1-1=0"的效果,因此,遇到问题时,教师们要及时找专业的心理门诊、心理热线或家人朋友进行倾诉。其次是教师们要加强学习,正确定位,设计自我。通过学习,教师可以掌握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能够从容地面对各种工作上的困境;通过准确定位,教师们能更好地认同自己的职业角色,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爱得起学生;通过设计自我,能够更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更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他人,正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实现最优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Freudenberger,H.J.,Staff burnout.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l:159-l64.
[2] Maslach,C.Jackson,S.E.,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l981,2:99-113.
[3]杨秀玉.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
[4]董淑花,黄依林.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
[5]唐莉,赵玉芳.国外职业倦怠研究的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