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的有效性关键在于解决学生的能力提升与教师的引领作用。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从历史教学中针对该课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即注重直观教学,培养历史感知能力,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感知能力;直观
传统教学只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常把历史作为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新课标确立后,新的观念和思想注入教学领域,各科都注重能力的培养。本文拟就直观教学与感知能力的培养提出自己的浅见。
一、感知历史知识是能力培养的需要
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基础是感知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一般来说,学生感知的东西越丰富,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就越快。如果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全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而要求他们去分析、比较、概括、判断,那只能是无稽之谈。俗话说:“无知便无能。”没有知识积累的学生不会产生思维能力。同样,教师如果不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不注意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开篇宏论,也只能是揠苗助长。因此,教师只有在培养学生感知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感知能力的内涵理解
1.学生需要感知教材
历史的丰富性和生动性需要学生学会感知教材。历史是由人们有声有色的活动构成的,又是在各色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实现的。横看,它由人们经济、政治、思想、军事等构成,竖看,它波浪起伏,永不停顿地向前。它总结了各方面的经验,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预见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感知到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和蓬勃发展的历史大潮。
2.学生需要感知能力
历史的认识活动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遵循着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这种规律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作了明确阐述,即“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规律是客观的,人类的认识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形成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直观教学在感知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1.合理运用直观教具
历史教学中的直观教具,主要指实物和模像两类。实物是指陈列在历史博物馆里的历史原型。模像指图片、图标、模型等。这些直观手段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知识创造条件。直观教具的使用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教师必须要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而定。如,在教学《匈奴的兴起及與汉朝的和战》一课时,为了导入课题,笔者首先展示了埋在塞北茫茫的沙漠中的一座草色青青,树木葱翠的昭君墓,引出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想知道她的故事同学们就从本课找,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感知历史的真实性,从而产生有探索历史问题的意愿。
2.注重运用直观板书
在历史课堂上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零零碎碎的,假如不进行整理很容易遗忘,而且零碎的知识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新课结束后和学生一起构建本堂课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感知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生掌握了知识结构,就有助于历史知识的“迁移”,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教学《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课中,新课结束后小结时笔者在黑板上和学生构建了这样的知识体系:
通过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提高,思维水平、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明显改善,学习潜能得到良好开发,历史素质也得到协调发展。
3.重视运用直观语言
历史本身的生动性就决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生动的,描述应该是形象的,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引发学生的想象。历史是过去的东西,但它并不是死的东西,历史人物在舞台上演出的一幕幕精彩的片段,只要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就能再现这些历史场景,诱发学生的感知。如,教学《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课中的“昭君出塞”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就给学生描述:昭君出塞那天,汉元帝为她举行了盛大的送别仪式。(指着<昭君出塞>图片,配琵琶曲,)昭君骑在马上,手里抱着琵琶,内心交织着欢乐与忧愁。她欢乐的是自己为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做出了贡献,忧愁的是自己从此将远离亲人与故乡,出塞的悲凉与哀痛绝不是一个江南的弱女子所能承受得了的,远离自己的故乡和亲人,昭君将用怎样的情感去走完她万里之外的孤独人生呢?想到这里,昭君弹起了这首《明妃曲》:秋水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笔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过去的历史,如身临其境,让他们感受历史的有血有肉,感受历史的魅力,提高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教师语言的直观可以摆脱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所需要的时间、地点、设备等条件限制,只要学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识的储备就可进行。因此,教师语言的直观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一条捷径。
总之,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这样才能把历史思维的教学方法落到实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做教学有心人,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感知中体会到历史思维方法的美妙,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发展,不过我们应该意识到,对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而是有一个逐步的过程。学生感知能力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所以,教师应该做好一个长期奋斗的历史思维方法渗透的规划。
(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历史教学;感知能力;直观
传统教学只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常把历史作为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新课标确立后,新的观念和思想注入教学领域,各科都注重能力的培养。本文拟就直观教学与感知能力的培养提出自己的浅见。
一、感知历史知识是能力培养的需要
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基础是感知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一般来说,学生感知的东西越丰富,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就越快。如果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全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而要求他们去分析、比较、概括、判断,那只能是无稽之谈。俗话说:“无知便无能。”没有知识积累的学生不会产生思维能力。同样,教师如果不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不注意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开篇宏论,也只能是揠苗助长。因此,教师只有在培养学生感知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感知能力的内涵理解
1.学生需要感知教材
历史的丰富性和生动性需要学生学会感知教材。历史是由人们有声有色的活动构成的,又是在各色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实现的。横看,它由人们经济、政治、思想、军事等构成,竖看,它波浪起伏,永不停顿地向前。它总结了各方面的经验,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预见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感知到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和蓬勃发展的历史大潮。
2.学生需要感知能力
历史的认识活动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遵循着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这种规律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作了明确阐述,即“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规律是客观的,人类的认识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形成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直观教学在感知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1.合理运用直观教具
历史教学中的直观教具,主要指实物和模像两类。实物是指陈列在历史博物馆里的历史原型。模像指图片、图标、模型等。这些直观手段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知识创造条件。直观教具的使用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教师必须要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而定。如,在教学《匈奴的兴起及與汉朝的和战》一课时,为了导入课题,笔者首先展示了埋在塞北茫茫的沙漠中的一座草色青青,树木葱翠的昭君墓,引出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想知道她的故事同学们就从本课找,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感知历史的真实性,从而产生有探索历史问题的意愿。
2.注重运用直观板书
在历史课堂上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零零碎碎的,假如不进行整理很容易遗忘,而且零碎的知识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新课结束后和学生一起构建本堂课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感知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生掌握了知识结构,就有助于历史知识的“迁移”,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教学《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课中,新课结束后小结时笔者在黑板上和学生构建了这样的知识体系:
通过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提高,思维水平、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明显改善,学习潜能得到良好开发,历史素质也得到协调发展。
3.重视运用直观语言
历史本身的生动性就决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生动的,描述应该是形象的,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引发学生的想象。历史是过去的东西,但它并不是死的东西,历史人物在舞台上演出的一幕幕精彩的片段,只要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就能再现这些历史场景,诱发学生的感知。如,教学《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课中的“昭君出塞”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就给学生描述:昭君出塞那天,汉元帝为她举行了盛大的送别仪式。(指着<昭君出塞>图片,配琵琶曲,)昭君骑在马上,手里抱着琵琶,内心交织着欢乐与忧愁。她欢乐的是自己为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做出了贡献,忧愁的是自己从此将远离亲人与故乡,出塞的悲凉与哀痛绝不是一个江南的弱女子所能承受得了的,远离自己的故乡和亲人,昭君将用怎样的情感去走完她万里之外的孤独人生呢?想到这里,昭君弹起了这首《明妃曲》:秋水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笔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过去的历史,如身临其境,让他们感受历史的有血有肉,感受历史的魅力,提高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教师语言的直观可以摆脱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所需要的时间、地点、设备等条件限制,只要学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识的储备就可进行。因此,教师语言的直观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一条捷径。
总之,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这样才能把历史思维的教学方法落到实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做教学有心人,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感知中体会到历史思维方法的美妙,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发展,不过我们应该意识到,对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而是有一个逐步的过程。学生感知能力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所以,教师应该做好一个长期奋斗的历史思维方法渗透的规划。
(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