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獻,一般来说是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站在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文献研究的角度,对这一类文献展开考察、整理、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发掘黑龙江地区的历史文化,以文献学的视角来看待一个地区的阶段性文化发展状况。一方面可以说明作为边陲地区的黑龙江在近现代除了受沙俄等外来文化影响之外,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也不在话下;另一方面,以史为师,对于现实中的繁荣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等,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黑龙江;文献;汉语系;佛教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068 — 03
文化,作为一个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给文化下一个非常精确的定义,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不同学科也一直众说不一。但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解释和理解: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传统观念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民族、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如上所述,文化的体现形式可以有很多种,而文献资料,则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研究各种文化必要的工具。
一、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文献研究的出发点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这其中,佛教文化又是其必要的组成部分,经过两千年的发展,佛教在中国形成了具有独立特色的三大分支——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而中国作为佛教三大分支俱全的国家,已经完全将佛教有机融合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是历史上唯一三大语系俱全的国家,因此称中国为“佛教大国”毫不为过。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华文化,离开佛教文化,就是不完整的。如同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3月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话中所阐述的那样,“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在当前,民族的振兴标志之一就是民族文化的振兴。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上述讲话中明确指出,佛教日益发展为中国文化复兴的最重要载体之一,“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征程上,中国佛教可谓天降大任,任重道远”。令佛教这一古老事物适应社会主义新形势、在新时代发挥有利作用的途径之一,就是对其历史文化进行发掘、整理、研究,黑龙江地区作为边陲省份,虽然无法与“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江南、中原腹地地区相比,但也有着千余年的佛教文化传承,尤其是近现代汉语系佛教在这一地区的“重兴”。因此,研究黑龙江地区的佛教,实际就是开展对该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文献的研究。而对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进行相关研究,毋庸置疑地对黑龙江地区近现代的历史、社会、文化、政治乃至经济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就历史而言,自传入伊始,佛教便一方面吸收大量当地的各种文明形式已取得认同感,另一方面也不遗余力的对传播地的固有文化做出影响。从理论体系而言,以汉民族为主体而形成的悠久的华夏文明有着自己的一整套以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为代表的文明体系,同等发达程度的不同文化相碰撞的结果,相应华夏文明对汉语系佛教理论内核的影响也远较藏蒙地区或云南地区本土文化对藏语系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的影响大。就地域而言,汉民族地域分布广泛,不同地区相应地在传播方式、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亦呈现出不同面貌。现黑龙江省辖区历史上地处边陲地区,前后曾受历史上出现过的众多少数民族政权统辖,亦曾产生过辉煌的文明,但毕竟远离汉文化中心区,因此汉语系佛教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无法与其他地区比肩。从文献记载来看,有文字可考的部分始于唐渤海国时期。当时,佛教文化已成为渤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其上京城(现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境内)遗址内发掘的众多的寺院即可见当时佛教在渤海国盛况之一斑。但当时佛教的传播者,有史载可证的,基本不是北迁的汉人,而是渤海国派遣往唐朝的官员与僧徒。在辽、金统治时期,黑龙江地区的佛教达到鼎盛。近年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塔子城出土的《辽大安七年 (1091年)刻石》中提到“提点塔事前管内僧政讲经沙门”就证明了辽代黑龙江地区已有佛教传入及僧徒的存在。在辽代佛教的影响下,更主要的,是在北迁汉人的作用下,黑龙江地区的佛教在金熙宗、金世宗及金章宗在位时期达到鼎盛。这种鼎盛一方面体现在“广度僧尼”,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曾“诏海惠大师……普度僧尼百万”;另一方面体现在“广修寺庙”,金世宗时,仅上京(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境内)一地,就有庆元寺、储庆寺、宝胜寺、兴王寺、光林寺等众多皇家寺院。但在金代之后,黑龙江地区佛教再无盛势。至明、清,一方面由于由于蒙古等少数民族和满洲政权的影响,藏语系佛教在黑龙江地区生根发芽;另一方面由于清初“流人”的到来,汉语系佛教绵延不绝并略显“复兴”之兆,自此黑龙江地区出现两支佛教并存同传的情形。随着清末民初的移民潮、中东铁路的修建、东北军阀的割据、伪满洲国的建立,在本地人与外乡人、中国人与外国人、殖民与被殖民,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交错的复杂社会大形势下,黑龙江地区的汉语系佛教再次呈现出一定的“重兴”态势。
二、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文献研究现状
从现有研究状况来看,不仅黑龙江地区近现代的汉语系佛教文献研究成果少,甚至關于该地区汉语系佛教研究本身的成果也是少之又少。
从常用的信息平台的查询结果来看黑龙江地区汉语系佛教(文献)研究现状。以《中国知网》的查询结果为例。《中国知网》,通过与期刊界、出版界及各内容提供商达成合作,已经发展成为集期刊杂志、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工具书、年鉴、专利、标准、国学、海外文献资源为一体的、具体国际领先水平的网络出版平台,其中心网站的日更新文献量达5万篇以上,并且是当前我国职称评定、学位取得的主要依靠网站之一。在这样一个相对权威的信息平台上,截至2016年6月,在精确模式下,以“黑龙江”和“佛教”两个词为主题查询项的结果为95篇,为摘要查询项的结果为89篇,为关键词查询项的结果为0篇,为全文查询项的结果为40055篇。前三项堪称少得可怜,且相关黑龙江地区汉语系佛教研究尤少,第四项虽然看起来数目较多,但按照主题相关度进行排序后,前三百篇中主要以黑龙江汉语系佛教相关历史、人物等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不过寥寥十数篇,其余均为快讯或文章中一笔带过等情况。在“黑龙江”和“佛教”两个词的基础上加上“近代”、“现代”,上述前三项查询结果均为0篇,全文选项虽然数目高达16288篇,但在按主题相关度排序后,在前三百篇中也没有一篇是专门以黑龙江地区汉语系佛教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若将“黑龙江”替换为“东北”一词进行检索,则主题查询项的结果为409篇,摘要查询项的结果为385篇,关键词查询项的结果为1篇,全文查询项的结果则为82183篇。在全文查询结果中按主题相关度排序,前三百篇中绝大多数均为相关学术成果。虽然篇数相对多,但细究之,则不难发现所谓的“东北佛教”研究,其对象实质上大多都集中在辽宁、吉林两个地区,涉及黑龙江地区部分少之又少,甚至大部分成果里根本就没有提到。 从图书、專著类成果来看黑龙江地区汉语系佛教(文献)研究现状。通过相对公认收录图书较为齐全的《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等数据平台进行查询,没有相关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研究的专门著作。在其他可见相关著作、图书中,也不过一笔带过,寥寥数语而已。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黑龙江省近现代汉语系佛教(文献)研究和相关文献整理成果可说是廖若晨星,这虽然与黑龙江省近现代汉语系佛教相对力量薄弱等因素有关,但不可不谓是一种学术欠缺。
三、可供利用的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相关的各类文献
此类文献,其实主要集中于两大类文献体系中。
首先是地方文献类。地方文献是记录有某一地域知识的一切载体,它产生和发展于一个地域特定的自然、社會环境,属于某一地域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产物。地方文献反映了本地区和相关地区过去与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重要人物、事物、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具有鲜明的地方性、较强的资料性、形式的广泛性、内容的时代性等主要特点。地方文献详实地记录了一个地域的政治、经济、文教、史地等人文与自然状况,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建设发展的主要文献源。其内容来自于实际,来自于自然、社会、基层,往往属于原始记录,信息内容可靠、资料性强。在本课题中,可供利用的地方文献主要集中于以地域知识为内容的传统的印刷型载体(含数字化形式)。作为时代的产物,地方文献反映了一个地域的历史和现状,而现状的变化即为历史。因此,它既表现出内容的连续性,又反映了地域发展的阶段性。
其次是宗教文献类。能够被称之为宗教文献的文献,必须具备宗教的、历史等特点,在这里,又必须特别加上地方属性这一特点。宗教文献,这里主要说的是佛教文献,由于是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文献研究,因此又指的是汉文文献。本处所说的宗教文献,主要集中于黑龙江地区寺庙志文、僧人或居士的传记,当然,散见于其他各类文献中的哪怕是涉及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状况的几个字,从大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被纳入此类。所谓历史的,是说这类文献中不应该包括当前的文献,其源于对于文献的整理研究,是属于学术的领域而非政治的领域——其实指的就是当前现实政治。对于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的研究,也需要摆脱当前现实的佛教领域——现实的佛教不可能脱离于现实的政治。从学术角度出发,如果进行大量的相关当前现实的佛教文献中所包含的各种现实因素的考量,则难免超出了佛教文献研究所能承载的负荷,并且就实际情况而言,对当前佛教文献研究,对于作为初衷的黑龙江地区佛教文化研究并无太大实际意义。
第三,其他文献类。比如当时的报纸、杂志涉及到黑龙江地区汉语系佛教的部分,不过从上述第二类文献观点而言,由于这部分文献实在太“散”,又以只言片语为多,因此归入第二类也不为过。
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文献研究,其断代为近现代,作为历史的一部分,任何一阶段历史都是承上启下的模式。因此除去上述摆脱当前因素影响,这部分研究完全可以上溯至可以影响到近现代的清甚至清以前部分。
在地方文献部分,可供参考的有《东北史志》(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年)、《东北边疆档案选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中国地方志集成·黑龙江府县志集》(凤凰出版社,2006年)、《伪满洲国期刊汇编一~五辑》(线装书局,2008年~2010年)、《伪满洲国史料》(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等等。但就这一部分文献而言,其实最大的难度在于阅读量大,但可用部分稀少,然而又是不可回避、无法绕过的文献资料部分。
在宗教文献部分,集中于和黑龙江地区汉语系佛教相关的近现代僧人传记、讲经录等部分。比如对东北近现代汉语系佛教影响巨大的倓虚法师的自传《影尘回忆录》(内部资料),后期旅居美国的黑龙江籍宣化法师的各种讲经录《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宣化上人开示录》(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妙法莲华经浅释》(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玄谈浅释》(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黑龙江籍梦参法师的各类开示录《浅说地藏经大意》、《浅说华严大意》、《妙法莲华经导读》、《占察善恶报经讲记》、《净行品讲述》、《梵行品讲述》、《普贤行愿品讲述》、(以上三册合称《华严三品》)、《大乘起信论浅述》、《般若心经讲述》、《金刚经讲述》、《大乘地藏十轮经讲记》、《浅说五十种禅定阴魔》、《华严经疏论导读》等(均为内部资料)。在这一类文献中,传记类文献可提供的内容相对丰富,而且直观,讲经录类的资料则与上述地方文献资料类似,阅读量大,内容以佛教理论宣扬为主,涉及地方佛教本身则只言片语、散在各处。
三、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相关文献研究开展的优、劣势
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相关文献开展研究的优势毋庸置言,浩如烟海的各类文献就是最直接的优势。如上所述,虽然当前可资借鉴的现有研究成果稀有,但从目前存世的大量近现代文献资料来看,提取散见的部分,对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并非难事。尤其是类似倓虚法师的《影尘回忆录》这样比较集中、直白反映当时黑龙江地区社会、宗教状况的的文献,堪称可以拿来就用。但在乐观的前景下,其实面临的问题也是很多的。
首先,由于存世的文献较多,因此相对阅读、查询、整理就成为一个耗时的问题,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其次,如同前面考证分析的一样,可供借鉴的前期成果几乎没有,因此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其实就是一个相对空白的领域。前面也表述过,作为边陲地区的黑龙江,传统的佛教文化固然无法与中原地区、江浙地区相比,但相对弱势,并不是代表没有。黑龙江地区几百年来汉语系佛教和藏语系佛教的不明显交织,也算得上是地方佛教特色之一。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文献研究,其实就是一个从零到有的过程。
综上,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文献研究面临着广阔的、可任由驰骋的前景,但引用创业者们常用的一个词,同时也是筚路蓝缕的,优势与劣势并存。但无论如何,对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进行文献研究,对于丰富相应阶段的黑龙江地区汉语系佛教整理研究成果、完善黑龙江地区近现代历史或文化内容是实实在在的有益研究。
〔参 考 文 献〕
〔1〕王聪,姚敏.清代黑龙江宗教问题研究综述——以移民与宗教变迁为视角〔J〕.黑龙江史志,2013,(17).
〔2〕朱洪敏.试论历代黑龙江地区的佛教传播〔J〕.黑龙江史志,2011,(02).
〔3〕严耀中,范荧.宗教文献学研究入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张 港〕
[关键词]黑龙江;文献;汉语系;佛教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068 — 03
文化,作为一个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给文化下一个非常精确的定义,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不同学科也一直众说不一。但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解释和理解: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传统观念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民族、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如上所述,文化的体现形式可以有很多种,而文献资料,则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研究各种文化必要的工具。
一、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文献研究的出发点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这其中,佛教文化又是其必要的组成部分,经过两千年的发展,佛教在中国形成了具有独立特色的三大分支——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而中国作为佛教三大分支俱全的国家,已经完全将佛教有机融合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是历史上唯一三大语系俱全的国家,因此称中国为“佛教大国”毫不为过。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华文化,离开佛教文化,就是不完整的。如同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3月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话中所阐述的那样,“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在当前,民族的振兴标志之一就是民族文化的振兴。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上述讲话中明确指出,佛教日益发展为中国文化复兴的最重要载体之一,“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征程上,中国佛教可谓天降大任,任重道远”。令佛教这一古老事物适应社会主义新形势、在新时代发挥有利作用的途径之一,就是对其历史文化进行发掘、整理、研究,黑龙江地区作为边陲省份,虽然无法与“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江南、中原腹地地区相比,但也有着千余年的佛教文化传承,尤其是近现代汉语系佛教在这一地区的“重兴”。因此,研究黑龙江地区的佛教,实际就是开展对该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文献的研究。而对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进行相关研究,毋庸置疑地对黑龙江地区近现代的历史、社会、文化、政治乃至经济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就历史而言,自传入伊始,佛教便一方面吸收大量当地的各种文明形式已取得认同感,另一方面也不遗余力的对传播地的固有文化做出影响。从理论体系而言,以汉民族为主体而形成的悠久的华夏文明有着自己的一整套以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为代表的文明体系,同等发达程度的不同文化相碰撞的结果,相应华夏文明对汉语系佛教理论内核的影响也远较藏蒙地区或云南地区本土文化对藏语系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的影响大。就地域而言,汉民族地域分布广泛,不同地区相应地在传播方式、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亦呈现出不同面貌。现黑龙江省辖区历史上地处边陲地区,前后曾受历史上出现过的众多少数民族政权统辖,亦曾产生过辉煌的文明,但毕竟远离汉文化中心区,因此汉语系佛教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无法与其他地区比肩。从文献记载来看,有文字可考的部分始于唐渤海国时期。当时,佛教文化已成为渤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其上京城(现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境内)遗址内发掘的众多的寺院即可见当时佛教在渤海国盛况之一斑。但当时佛教的传播者,有史载可证的,基本不是北迁的汉人,而是渤海国派遣往唐朝的官员与僧徒。在辽、金统治时期,黑龙江地区的佛教达到鼎盛。近年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塔子城出土的《辽大安七年 (1091年)刻石》中提到“提点塔事前管内僧政讲经沙门”就证明了辽代黑龙江地区已有佛教传入及僧徒的存在。在辽代佛教的影响下,更主要的,是在北迁汉人的作用下,黑龙江地区的佛教在金熙宗、金世宗及金章宗在位时期达到鼎盛。这种鼎盛一方面体现在“广度僧尼”,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曾“诏海惠大师……普度僧尼百万”;另一方面体现在“广修寺庙”,金世宗时,仅上京(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境内)一地,就有庆元寺、储庆寺、宝胜寺、兴王寺、光林寺等众多皇家寺院。但在金代之后,黑龙江地区佛教再无盛势。至明、清,一方面由于由于蒙古等少数民族和满洲政权的影响,藏语系佛教在黑龙江地区生根发芽;另一方面由于清初“流人”的到来,汉语系佛教绵延不绝并略显“复兴”之兆,自此黑龙江地区出现两支佛教并存同传的情形。随着清末民初的移民潮、中东铁路的修建、东北军阀的割据、伪满洲国的建立,在本地人与外乡人、中国人与外国人、殖民与被殖民,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交错的复杂社会大形势下,黑龙江地区的汉语系佛教再次呈现出一定的“重兴”态势。
二、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文献研究现状
从现有研究状况来看,不仅黑龙江地区近现代的汉语系佛教文献研究成果少,甚至關于该地区汉语系佛教研究本身的成果也是少之又少。
从常用的信息平台的查询结果来看黑龙江地区汉语系佛教(文献)研究现状。以《中国知网》的查询结果为例。《中国知网》,通过与期刊界、出版界及各内容提供商达成合作,已经发展成为集期刊杂志、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工具书、年鉴、专利、标准、国学、海外文献资源为一体的、具体国际领先水平的网络出版平台,其中心网站的日更新文献量达5万篇以上,并且是当前我国职称评定、学位取得的主要依靠网站之一。在这样一个相对权威的信息平台上,截至2016年6月,在精确模式下,以“黑龙江”和“佛教”两个词为主题查询项的结果为95篇,为摘要查询项的结果为89篇,为关键词查询项的结果为0篇,为全文查询项的结果为40055篇。前三项堪称少得可怜,且相关黑龙江地区汉语系佛教研究尤少,第四项虽然看起来数目较多,但按照主题相关度进行排序后,前三百篇中主要以黑龙江汉语系佛教相关历史、人物等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不过寥寥十数篇,其余均为快讯或文章中一笔带过等情况。在“黑龙江”和“佛教”两个词的基础上加上“近代”、“现代”,上述前三项查询结果均为0篇,全文选项虽然数目高达16288篇,但在按主题相关度排序后,在前三百篇中也没有一篇是专门以黑龙江地区汉语系佛教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若将“黑龙江”替换为“东北”一词进行检索,则主题查询项的结果为409篇,摘要查询项的结果为385篇,关键词查询项的结果为1篇,全文查询项的结果则为82183篇。在全文查询结果中按主题相关度排序,前三百篇中绝大多数均为相关学术成果。虽然篇数相对多,但细究之,则不难发现所谓的“东北佛教”研究,其对象实质上大多都集中在辽宁、吉林两个地区,涉及黑龙江地区部分少之又少,甚至大部分成果里根本就没有提到。 从图书、專著类成果来看黑龙江地区汉语系佛教(文献)研究现状。通过相对公认收录图书较为齐全的《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等数据平台进行查询,没有相关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研究的专门著作。在其他可见相关著作、图书中,也不过一笔带过,寥寥数语而已。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黑龙江省近现代汉语系佛教(文献)研究和相关文献整理成果可说是廖若晨星,这虽然与黑龙江省近现代汉语系佛教相对力量薄弱等因素有关,但不可不谓是一种学术欠缺。
三、可供利用的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相关的各类文献
此类文献,其实主要集中于两大类文献体系中。
首先是地方文献类。地方文献是记录有某一地域知识的一切载体,它产生和发展于一个地域特定的自然、社會环境,属于某一地域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产物。地方文献反映了本地区和相关地区过去与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重要人物、事物、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具有鲜明的地方性、较强的资料性、形式的广泛性、内容的时代性等主要特点。地方文献详实地记录了一个地域的政治、经济、文教、史地等人文与自然状况,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建设发展的主要文献源。其内容来自于实际,来自于自然、社会、基层,往往属于原始记录,信息内容可靠、资料性强。在本课题中,可供利用的地方文献主要集中于以地域知识为内容的传统的印刷型载体(含数字化形式)。作为时代的产物,地方文献反映了一个地域的历史和现状,而现状的变化即为历史。因此,它既表现出内容的连续性,又反映了地域发展的阶段性。
其次是宗教文献类。能够被称之为宗教文献的文献,必须具备宗教的、历史等特点,在这里,又必须特别加上地方属性这一特点。宗教文献,这里主要说的是佛教文献,由于是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文献研究,因此又指的是汉文文献。本处所说的宗教文献,主要集中于黑龙江地区寺庙志文、僧人或居士的传记,当然,散见于其他各类文献中的哪怕是涉及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状况的几个字,从大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被纳入此类。所谓历史的,是说这类文献中不应该包括当前的文献,其源于对于文献的整理研究,是属于学术的领域而非政治的领域——其实指的就是当前现实政治。对于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的研究,也需要摆脱当前现实的佛教领域——现实的佛教不可能脱离于现实的政治。从学术角度出发,如果进行大量的相关当前现实的佛教文献中所包含的各种现实因素的考量,则难免超出了佛教文献研究所能承载的负荷,并且就实际情况而言,对当前佛教文献研究,对于作为初衷的黑龙江地区佛教文化研究并无太大实际意义。
第三,其他文献类。比如当时的报纸、杂志涉及到黑龙江地区汉语系佛教的部分,不过从上述第二类文献观点而言,由于这部分文献实在太“散”,又以只言片语为多,因此归入第二类也不为过。
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文献研究,其断代为近现代,作为历史的一部分,任何一阶段历史都是承上启下的模式。因此除去上述摆脱当前因素影响,这部分研究完全可以上溯至可以影响到近现代的清甚至清以前部分。
在地方文献部分,可供参考的有《东北史志》(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年)、《东北边疆档案选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中国地方志集成·黑龙江府县志集》(凤凰出版社,2006年)、《伪满洲国期刊汇编一~五辑》(线装书局,2008年~2010年)、《伪满洲国史料》(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等等。但就这一部分文献而言,其实最大的难度在于阅读量大,但可用部分稀少,然而又是不可回避、无法绕过的文献资料部分。
在宗教文献部分,集中于和黑龙江地区汉语系佛教相关的近现代僧人传记、讲经录等部分。比如对东北近现代汉语系佛教影响巨大的倓虚法师的自传《影尘回忆录》(内部资料),后期旅居美国的黑龙江籍宣化法师的各种讲经录《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宣化上人开示录》(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妙法莲华经浅释》(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玄谈浅释》(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黑龙江籍梦参法师的各类开示录《浅说地藏经大意》、《浅说华严大意》、《妙法莲华经导读》、《占察善恶报经讲记》、《净行品讲述》、《梵行品讲述》、《普贤行愿品讲述》、(以上三册合称《华严三品》)、《大乘起信论浅述》、《般若心经讲述》、《金刚经讲述》、《大乘地藏十轮经讲记》、《浅说五十种禅定阴魔》、《华严经疏论导读》等(均为内部资料)。在这一类文献中,传记类文献可提供的内容相对丰富,而且直观,讲经录类的资料则与上述地方文献资料类似,阅读量大,内容以佛教理论宣扬为主,涉及地方佛教本身则只言片语、散在各处。
三、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相关文献研究开展的优、劣势
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相关文献开展研究的优势毋庸置言,浩如烟海的各类文献就是最直接的优势。如上所述,虽然当前可资借鉴的现有研究成果稀有,但从目前存世的大量近现代文献资料来看,提取散见的部分,对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并非难事。尤其是类似倓虚法师的《影尘回忆录》这样比较集中、直白反映当时黑龙江地区社会、宗教状况的的文献,堪称可以拿来就用。但在乐观的前景下,其实面临的问题也是很多的。
首先,由于存世的文献较多,因此相对阅读、查询、整理就成为一个耗时的问题,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其次,如同前面考证分析的一样,可供借鉴的前期成果几乎没有,因此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其实就是一个相对空白的领域。前面也表述过,作为边陲地区的黑龙江,传统的佛教文化固然无法与中原地区、江浙地区相比,但相对弱势,并不是代表没有。黑龙江地区几百年来汉语系佛教和藏语系佛教的不明显交织,也算得上是地方佛教特色之一。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文献研究,其实就是一个从零到有的过程。
综上,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文献研究面临着广阔的、可任由驰骋的前景,但引用创业者们常用的一个词,同时也是筚路蓝缕的,优势与劣势并存。但无论如何,对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汉语系佛教进行文献研究,对于丰富相应阶段的黑龙江地区汉语系佛教整理研究成果、完善黑龙江地区近现代历史或文化内容是实实在在的有益研究。
〔参 考 文 献〕
〔1〕王聪,姚敏.清代黑龙江宗教问题研究综述——以移民与宗教变迁为视角〔J〕.黑龙江史志,2013,(17).
〔2〕朱洪敏.试论历代黑龙江地区的佛教传播〔J〕.黑龙江史志,2011,(02).
〔3〕严耀中,范荧.宗教文献学研究入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