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就不是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也是思维的工具。所以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同步进行的。因此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1 加强并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2 加强数学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数学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一门科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数学规律就是在生产生活中不断被发现的。因此,新课标才一直强调学生的学习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要求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创设不同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3 增加一题多解的训练
一题多解的训练,能使学生充分利用知识储备,开拓思路,利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进行解答,并比较不同算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然后找到速度最快的方法。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4 对近似的知识和概念加以对比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例如: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相对应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然后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找出来,使学生既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这样,学的概念就会更加明确。对近似的概念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区分,既能培养学生对易混概念自觉地进行比较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
5 在平时的学习与训练中强调观察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了解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都是从眼睛开始来感知的,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小学数学教学当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①在数与代数中培养观察能力,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观察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了解数字最基本的含义乃是计数与排序,同时,让学生了解人们是怎样利用这些数学知识来为人们服务的,又是怎样不断丰富与发展数学知识的,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②在空间与图形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观念是学生了解自然的基础,只有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才会以辩证的思维去了解与认识世界,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充分理解数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质的飞跃。③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数学广角是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并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桥梁与纽带,是学生认识数学,学用数学的基础,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部分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作用与乐趣,并自觉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考试分数的追求上,而应该从多方面来衡量,从多方面来要求,才能真正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对错与否请方家指正。
1 加强并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2 加强数学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数学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一门科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数学规律就是在生产生活中不断被发现的。因此,新课标才一直强调学生的学习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要求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创设不同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3 增加一题多解的训练
一题多解的训练,能使学生充分利用知识储备,开拓思路,利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进行解答,并比较不同算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然后找到速度最快的方法。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4 对近似的知识和概念加以对比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例如: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相对应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然后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找出来,使学生既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这样,学的概念就会更加明确。对近似的概念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区分,既能培养学生对易混概念自觉地进行比较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
5 在平时的学习与训练中强调观察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了解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都是从眼睛开始来感知的,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小学数学教学当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①在数与代数中培养观察能力,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观察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了解数字最基本的含义乃是计数与排序,同时,让学生了解人们是怎样利用这些数学知识来为人们服务的,又是怎样不断丰富与发展数学知识的,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②在空间与图形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观念是学生了解自然的基础,只有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才会以辩证的思维去了解与认识世界,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充分理解数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质的飞跃。③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数学广角是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并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桥梁与纽带,是学生认识数学,学用数学的基础,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部分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作用与乐趣,并自觉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考试分数的追求上,而应该从多方面来衡量,从多方面来要求,才能真正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对错与否请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