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要有大胆创新、破旧立新,并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超越自己、超越前人、超越他人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等的精神和能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从培养学生用词、造句、构思、立意、选材和写法等多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这里我仅从修辞的创新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造思维有三个特征:从思维类型上看,创造思维是借助联想、运用直觉、解放灵感的思考过程,是一个非逻辑化的思维。从思维成果看,创造思维的结论是全新的、超常的、出人意料的,而不是常识性的见解,不是循规蹈矩推出的知识。从解题能力看,创造思维解决的问题是“开放型的问题”,这种问题有很多特点,如没有已知的确定的答案,更没有唯一的答案,没有明确的思考程序和步骤,甚至地从入手,缺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信息和材料等。对于这类问题,只有通过创造思维,才能得到比较满意或最有成效的解决修辞的创新更是如此。
什么是修辞呢?修辞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针对不同的表达内容和语境,选择最恰当最完美的形式,以便取得语言的最佳表达效果的活动就叫修辞活动。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与修辞打交道。我们每学一课新书,或多或少都要遇到一些新的修辞。那么,怎样来培养学生创新修辞呢?我在这里还是结合教材来看吧。
语言大师才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写到:“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是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其中的“卧”字就用得非常新颖、传神,恰当地表达出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这一个“卧”字,就是针对济南“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这个特定的语境而选择的最恰当最完美的和词。在叶君健的《看戏》一文中写到:“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滚”、“滴”、“溅”、“落”本来是用来修饰可饰物的,这里用来修饰歌词不能不说是创新。作者巧妙地借助一个比喻,将无形化为有形,从而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当然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好好体会作者选择和锤炼词义的妙处,并在说话和写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仅要把词用准用好,而且还要注意创新,使用词达到最佳效果。当然,要用准用好一个词不容易,要创新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这就需要我们去多斟酌、多实践、多创作,才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僧归仁《自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就道明了这一点。
我们不仅在用词上要创新,在句式的变化上也要创新。句式没有变化,读起来干巴巴的,味同嚼蜡,且不利于表情达意。有新意,富于变化的句式,读起节奏明快,琅琅上口,且便利于表达丰富的内涵。试看朱自清写的抒情散文《春》中的一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一段文字可说是句式变化的典范。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好好体会它在句式上的论,同时体会其中的妙处。在这段文字中,有整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有散句(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一的一组句子),有长句,有短句,且整句、散句、长句、短句交替使用,富于变化,很有新意。这要产,既发挥了整句整齐匀称、节奏明快、铿锵有力优点和散句变化多姿、无拘无束、自然活泼的特点,又不显得单调、呆板和散乱;既传达了春的气息,又有春的旋律和缤纷的色彩。在讲授这一段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找出哪些是整句、哪些是散句、长句、短句是怎样交替使用的,然后仔细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处处。再让学生试着说或写一段类似的话,且要求在以后的作文中尽量做到整散结合,长短结合,避免单调,呆板和散乱。只有实践,多思考,勤思考,才可能有所创新。
上面是从用词和造句方面谈创新,其实不家一项更重要的创新就是修辞格的创新。运用好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修辞格,不仅能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而且能马人的思维带入一个美好广阔的想象空间,并从中受到启发、受到熏陶、受到鼓舞,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无穷的智慧。
贺敬之在《桂林山水歌》中,敢于大胆创新,避开了具体描写和以实物相比喻的手法,而以丰富的想象唤起人们的美感。诗的开头这样写到:“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也好,如情似梦也好,都没有如实的描写山水,它只是让你想象。神仙有多美的姿态,桂林的山就有多么优美的姿态;情爱和梦境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漓江的水就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在“白发三千丈,缘悉似个长”中,李白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把无形的抽象的愁用可感的事物来写,旨在表现愁之深用的是以实写虚的写法,而贺敬刚反其道而行之,采用以虚拟实的写法,大胆创新,以丰富的想象唤起人们的美感,把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留给了读者。这各创新和实践能力,很值得探究。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我们能经常像这样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去分析、去创新、去实践,那么,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了。
(作者地址: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天山一中,内蒙古赤峰,024000)
创造思维有三个特征:从思维类型上看,创造思维是借助联想、运用直觉、解放灵感的思考过程,是一个非逻辑化的思维。从思维成果看,创造思维的结论是全新的、超常的、出人意料的,而不是常识性的见解,不是循规蹈矩推出的知识。从解题能力看,创造思维解决的问题是“开放型的问题”,这种问题有很多特点,如没有已知的确定的答案,更没有唯一的答案,没有明确的思考程序和步骤,甚至地从入手,缺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信息和材料等。对于这类问题,只有通过创造思维,才能得到比较满意或最有成效的解决修辞的创新更是如此。
什么是修辞呢?修辞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针对不同的表达内容和语境,选择最恰当最完美的形式,以便取得语言的最佳表达效果的活动就叫修辞活动。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与修辞打交道。我们每学一课新书,或多或少都要遇到一些新的修辞。那么,怎样来培养学生创新修辞呢?我在这里还是结合教材来看吧。
语言大师才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写到:“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是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其中的“卧”字就用得非常新颖、传神,恰当地表达出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这一个“卧”字,就是针对济南“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这个特定的语境而选择的最恰当最完美的和词。在叶君健的《看戏》一文中写到:“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滚”、“滴”、“溅”、“落”本来是用来修饰可饰物的,这里用来修饰歌词不能不说是创新。作者巧妙地借助一个比喻,将无形化为有形,从而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当然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好好体会作者选择和锤炼词义的妙处,并在说话和写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仅要把词用准用好,而且还要注意创新,使用词达到最佳效果。当然,要用准用好一个词不容易,要创新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这就需要我们去多斟酌、多实践、多创作,才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僧归仁《自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就道明了这一点。
我们不仅在用词上要创新,在句式的变化上也要创新。句式没有变化,读起来干巴巴的,味同嚼蜡,且不利于表情达意。有新意,富于变化的句式,读起节奏明快,琅琅上口,且便利于表达丰富的内涵。试看朱自清写的抒情散文《春》中的一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一段文字可说是句式变化的典范。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好好体会它在句式上的论,同时体会其中的妙处。在这段文字中,有整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有散句(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一的一组句子),有长句,有短句,且整句、散句、长句、短句交替使用,富于变化,很有新意。这要产,既发挥了整句整齐匀称、节奏明快、铿锵有力优点和散句变化多姿、无拘无束、自然活泼的特点,又不显得单调、呆板和散乱;既传达了春的气息,又有春的旋律和缤纷的色彩。在讲授这一段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找出哪些是整句、哪些是散句、长句、短句是怎样交替使用的,然后仔细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处处。再让学生试着说或写一段类似的话,且要求在以后的作文中尽量做到整散结合,长短结合,避免单调,呆板和散乱。只有实践,多思考,勤思考,才可能有所创新。
上面是从用词和造句方面谈创新,其实不家一项更重要的创新就是修辞格的创新。运用好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修辞格,不仅能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而且能马人的思维带入一个美好广阔的想象空间,并从中受到启发、受到熏陶、受到鼓舞,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无穷的智慧。
贺敬之在《桂林山水歌》中,敢于大胆创新,避开了具体描写和以实物相比喻的手法,而以丰富的想象唤起人们的美感。诗的开头这样写到:“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也好,如情似梦也好,都没有如实的描写山水,它只是让你想象。神仙有多美的姿态,桂林的山就有多么优美的姿态;情爱和梦境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漓江的水就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在“白发三千丈,缘悉似个长”中,李白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把无形的抽象的愁用可感的事物来写,旨在表现愁之深用的是以实写虚的写法,而贺敬刚反其道而行之,采用以虚拟实的写法,大胆创新,以丰富的想象唤起人们的美感,把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留给了读者。这各创新和实践能力,很值得探究。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我们能经常像这样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去分析、去创新、去实践,那么,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了。
(作者地址: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天山一中,内蒙古赤峰,0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