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相思,在长安
在长安,曾在武帝茂陵博物馆看霍去病墓前的汉代石刻,也曾去汉中博望侯墓前看过那对著名的石虎,碧草青青中大汉王朝最勇猛的壮士在这里长眠2000年了,可他凿空的丝路却仍在今天绵延。古城西安最繁华的旅游景区大雁塔,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踩着金蛇狂舞的鼓点,喷射出大小不等的晶莹水柱,灯火阑珊里大慈恩寺塔划破长安夜空,玄奘法师手执禅杖屹立在那里……
古丝绸之路是一条世界古代文明互相汲取文化营养的大动脉,长安则是这条大动脉上的策源地。在这座城市里诞生了唐诗汉赋,产生了《史记》《汉书》,每一寸土地、每一处街巷都可以寻找到历史的典故和记忆。长安,在中国人的心中早已化身为一个巨大的文化意象。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如今的长安城内早已经没有了秋日捣衣声,但是大唐芙蓉园里的歌舞声响彻天空。兴庆宫的花萼楼尚在,曲江池里的碧波依然动情,随着新的“驼队”整装向西而行,用心去感受这个亦新亦旧的的丝路吧。大唐春蚕吐出的银丝,连接着八千里路的云和月,汉唐的长安将中华文明延伸到很远很远的空间。从长安到西域,八千里路,长城可见,古城可见;骏马可见,野骆驼、野牛羊可见;红柳、胡杨可见;芨芨草、骆驼草可见;戈壁、荒漠、高原、雪域、雅丹可见;荒无人烟的罗布泊、孤冷凄寒的柴达木盆地、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皆可见。物质、文化、宗教、历史、乐舞,甚至疾病、战争,都在这条路上往来,世界因丝路而喧哗,中国因丝路而光华四射。
登金城关,望黄河远上
兰州黄河大桥下,黄褐色的河水缓缓从城中穿过,岸边的大水车吱吱呀呀地转动,黄河母亲的雕像依然亲和……那么黄河岸边临夏回族自治州所在的炳灵寺呢?“远望参参,若攒图之托霄上。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阶,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士罕有津达者,因谓之积书岩……彼羌目鬼日唐述,复因名之为唐述山,指其堂密之居,谓之唐述窟。”(《水经注·卷二》)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将炳灵寺石窟娓娓道来,仿佛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长卷。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丝路将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汇融合。在黄河岸边,中国的大河文明与异域文明相交相融,这是黄河的魅力,也是丝路的魅力。
是夜,在兰州正宁小吃街上,包头巾的回族妇女穿梭闹市中,戴白帽的男子在摊位上晃来晃去,冻梨、杏仁茶、羊头、牛肉琳琅满目地摆满了货架,正宁街散发着类似于长安回民街一样的伊斯兰气息。愈往西走,异域的风情便愈浓郁,愈往西行,少数民族的气息愈厚实,丝路无疑又将多民族融合在一起。
说不尽的兰州街市回族风情,看不尽黄河滚滚向东而去的情景,金城关是丝路西行的第一座关隘。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题金城临河驿楼》一诗里写道:“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站在气势雄伟的金城关上向远看去,确有雄壮之气充溢心中。
走河西,见长城苍茫
从乌鞘岭开始,至玉门关,就进入著名的河西走廊了。河西,黄河之西,走廊夹持在祁连山和合黎山、龙首山之间,绵延1000公里,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交融地,也是大汉王朝与匈奴连年征战争夺的地方。千百年来,人们以“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无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来形容匈奴人失去河西走廊时痛不欲生的心情。而事实上,河西走廊上文化辉煌而绚烂。丝路西去,佛教东来,河西走廊上佛寺石窟遍布。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瓜州榆林窟、敦煌莫高窟分布在这条绵延悠长的古道上。居延汉简、敦煌文书都在这条古道上出土,还有随处可见的汉、明长城遗址,一座座废弃而苍茫的古堡古城在历史的风沙中被掩埋。
铁骑在一望无际的河西走廊上奔驰,白色的骆驼草一丛丛、一簇蔟地洒落在戈壁滩上,隐隐见长城遗址,不知道是汉代的还是明代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王昌龄如果在,他会怎么看?甘肃境内均有秦、汉、明三大长城的西部起点。一个孟姜女将始皇帝永远定在暴君的柱子上,所以汉代的边防设施,不叫长城,统称为“烽隧亭障”。烽隧是举火报警的军事设施,烽火台相当于现代的边防哨所,亦称烽墩,或墩台,住有屯兵防守及举烽报警。亭是较大的军事据点,亦称障塞。汉武帝元鼎六年,修筑兰州黄河以西通往河西走廊的长城,目的在于保卫河西地区的安全和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明代则在汉长城的基础上修筑,在有些地方,汉、明长城则是合二为一的。
看佛塔,水草丰茂甘州
夜到张掖,行人非常少,灯火却异常明亮。第二天清晨从市内穿行,见一西夏式佛塔建筑,梵铃低垂,华幡绕顶,陡然明白此乃著名的张掖大佛寺也。大佛寺初名迦叶如来寺,西夏崇宁永安元年所建,寺内著名的卧佛是国内目前最大的木骨泥塑卧佛,卧佛背后绘有唐僧取经图。甘肃是玄奘取经必经之地,有三处绘制有取经图,分别是敦煌绢画一幅,瓜州榆林窟二幅,东千佛洞二幅。敦煌的是晚唐作品,瓜州的是西夏时绘制,张掖大佛寺的取经图大约是元末明初时绘制,目前学界关于它的绘制时间存在极大争议,然而,不管如何玄奘取经的故事深入老百姓之心,并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也许正是玄奘忠贞不渝的取经精神和坚强意志成为后世人敬仰他的主要原因。
张掖古称甘州,是甘肃境内水草最风茂的地方,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就可充分证明这一点。秋季的張掖彰显出旖旎秀丽的风景,真像是到了塞外江南一样。
有一匹与众不同的马,携带佛光梵音,从天而降,在张掖的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留下了蹄印,从此有了马蹄寺,寺内有一组庞大的佛教石窟群。骏马嘶鸣,黄沙漫卷走上丝绸之路,就是走上了一次寻找历史的旅程,就是一次发现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佛教传人中国,最先进入新疆,接着进入河西,又从河西进入中原,最终在长安完成了它中国化的过程。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佛教化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长安,大兴善寺里诞生了密宗,之后传至青龙寺,又由青龙寺传到日本,形成日本的真言宗。在大慈恩寺,玄奘创立唯识宗,香积寺诞生净土宗,华严寺产生华严宗,净业寺创立律宗,草堂寺创建三论宗,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性事件是开宗立派,佛教八大祖庭,六个都在长安,那么,长安自然是佛教中国化一个不可逾越的地域。
五代之后,印度佛教急剧衰落,然而佛教却在中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并由长安传至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同时中国文化也因为吸收印度佛教文化,发生新变。由此看来,河西是佛教中国化不可或缺的地理文化空间。祁连山由西北而东南,将青藏高原与河西走廊截然分开。
祁连山的雪水沿着山阴流淌而下,在山下一条狭长地带冲击出几个断续不一的绿洲平原,张掖就是其中之一。河西因水而活,张掖因黑河而有了生命,有生命就有文明,有文明就有交融。历史上,羌、匈奴、吐谷浑、蒙古、藏等多民族在此游牧,中原王朝在此屯兵农耕。虽然牧区与农区,中央国家与周边部族之间产生复杂的矛盾,但是华夏边缘的变动过程,浸透着不同生态人群丰富的生活史内容。
在长安,曾在武帝茂陵博物馆看霍去病墓前的汉代石刻,也曾去汉中博望侯墓前看过那对著名的石虎,碧草青青中大汉王朝最勇猛的壮士在这里长眠2000年了,可他凿空的丝路却仍在今天绵延。古城西安最繁华的旅游景区大雁塔,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踩着金蛇狂舞的鼓点,喷射出大小不等的晶莹水柱,灯火阑珊里大慈恩寺塔划破长安夜空,玄奘法师手执禅杖屹立在那里……
古丝绸之路是一条世界古代文明互相汲取文化营养的大动脉,长安则是这条大动脉上的策源地。在这座城市里诞生了唐诗汉赋,产生了《史记》《汉书》,每一寸土地、每一处街巷都可以寻找到历史的典故和记忆。长安,在中国人的心中早已化身为一个巨大的文化意象。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如今的长安城内早已经没有了秋日捣衣声,但是大唐芙蓉园里的歌舞声响彻天空。兴庆宫的花萼楼尚在,曲江池里的碧波依然动情,随着新的“驼队”整装向西而行,用心去感受这个亦新亦旧的的丝路吧。大唐春蚕吐出的银丝,连接着八千里路的云和月,汉唐的长安将中华文明延伸到很远很远的空间。从长安到西域,八千里路,长城可见,古城可见;骏马可见,野骆驼、野牛羊可见;红柳、胡杨可见;芨芨草、骆驼草可见;戈壁、荒漠、高原、雪域、雅丹可见;荒无人烟的罗布泊、孤冷凄寒的柴达木盆地、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皆可见。物质、文化、宗教、历史、乐舞,甚至疾病、战争,都在这条路上往来,世界因丝路而喧哗,中国因丝路而光华四射。
登金城关,望黄河远上
兰州黄河大桥下,黄褐色的河水缓缓从城中穿过,岸边的大水车吱吱呀呀地转动,黄河母亲的雕像依然亲和……那么黄河岸边临夏回族自治州所在的炳灵寺呢?“远望参参,若攒图之托霄上。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阶,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士罕有津达者,因谓之积书岩……彼羌目鬼日唐述,复因名之为唐述山,指其堂密之居,谓之唐述窟。”(《水经注·卷二》)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将炳灵寺石窟娓娓道来,仿佛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长卷。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丝路将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汇融合。在黄河岸边,中国的大河文明与异域文明相交相融,这是黄河的魅力,也是丝路的魅力。
是夜,在兰州正宁小吃街上,包头巾的回族妇女穿梭闹市中,戴白帽的男子在摊位上晃来晃去,冻梨、杏仁茶、羊头、牛肉琳琅满目地摆满了货架,正宁街散发着类似于长安回民街一样的伊斯兰气息。愈往西走,异域的风情便愈浓郁,愈往西行,少数民族的气息愈厚实,丝路无疑又将多民族融合在一起。
说不尽的兰州街市回族风情,看不尽黄河滚滚向东而去的情景,金城关是丝路西行的第一座关隘。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题金城临河驿楼》一诗里写道:“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站在气势雄伟的金城关上向远看去,确有雄壮之气充溢心中。
走河西,见长城苍茫
从乌鞘岭开始,至玉门关,就进入著名的河西走廊了。河西,黄河之西,走廊夹持在祁连山和合黎山、龙首山之间,绵延1000公里,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交融地,也是大汉王朝与匈奴连年征战争夺的地方。千百年来,人们以“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无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来形容匈奴人失去河西走廊时痛不欲生的心情。而事实上,河西走廊上文化辉煌而绚烂。丝路西去,佛教东来,河西走廊上佛寺石窟遍布。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瓜州榆林窟、敦煌莫高窟分布在这条绵延悠长的古道上。居延汉简、敦煌文书都在这条古道上出土,还有随处可见的汉、明长城遗址,一座座废弃而苍茫的古堡古城在历史的风沙中被掩埋。
铁骑在一望无际的河西走廊上奔驰,白色的骆驼草一丛丛、一簇蔟地洒落在戈壁滩上,隐隐见长城遗址,不知道是汉代的还是明代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王昌龄如果在,他会怎么看?甘肃境内均有秦、汉、明三大长城的西部起点。一个孟姜女将始皇帝永远定在暴君的柱子上,所以汉代的边防设施,不叫长城,统称为“烽隧亭障”。烽隧是举火报警的军事设施,烽火台相当于现代的边防哨所,亦称烽墩,或墩台,住有屯兵防守及举烽报警。亭是较大的军事据点,亦称障塞。汉武帝元鼎六年,修筑兰州黄河以西通往河西走廊的长城,目的在于保卫河西地区的安全和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明代则在汉长城的基础上修筑,在有些地方,汉、明长城则是合二为一的。
看佛塔,水草丰茂甘州
夜到张掖,行人非常少,灯火却异常明亮。第二天清晨从市内穿行,见一西夏式佛塔建筑,梵铃低垂,华幡绕顶,陡然明白此乃著名的张掖大佛寺也。大佛寺初名迦叶如来寺,西夏崇宁永安元年所建,寺内著名的卧佛是国内目前最大的木骨泥塑卧佛,卧佛背后绘有唐僧取经图。甘肃是玄奘取经必经之地,有三处绘制有取经图,分别是敦煌绢画一幅,瓜州榆林窟二幅,东千佛洞二幅。敦煌的是晚唐作品,瓜州的是西夏时绘制,张掖大佛寺的取经图大约是元末明初时绘制,目前学界关于它的绘制时间存在极大争议,然而,不管如何玄奘取经的故事深入老百姓之心,并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也许正是玄奘忠贞不渝的取经精神和坚强意志成为后世人敬仰他的主要原因。
张掖古称甘州,是甘肃境内水草最风茂的地方,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就可充分证明这一点。秋季的張掖彰显出旖旎秀丽的风景,真像是到了塞外江南一样。
有一匹与众不同的马,携带佛光梵音,从天而降,在张掖的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留下了蹄印,从此有了马蹄寺,寺内有一组庞大的佛教石窟群。骏马嘶鸣,黄沙漫卷走上丝绸之路,就是走上了一次寻找历史的旅程,就是一次发现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佛教传人中国,最先进入新疆,接着进入河西,又从河西进入中原,最终在长安完成了它中国化的过程。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佛教化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长安,大兴善寺里诞生了密宗,之后传至青龙寺,又由青龙寺传到日本,形成日本的真言宗。在大慈恩寺,玄奘创立唯识宗,香积寺诞生净土宗,华严寺产生华严宗,净业寺创立律宗,草堂寺创建三论宗,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性事件是开宗立派,佛教八大祖庭,六个都在长安,那么,长安自然是佛教中国化一个不可逾越的地域。
五代之后,印度佛教急剧衰落,然而佛教却在中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并由长安传至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同时中国文化也因为吸收印度佛教文化,发生新变。由此看来,河西是佛教中国化不可或缺的地理文化空间。祁连山由西北而东南,将青藏高原与河西走廊截然分开。
祁连山的雪水沿着山阴流淌而下,在山下一条狭长地带冲击出几个断续不一的绿洲平原,张掖就是其中之一。河西因水而活,张掖因黑河而有了生命,有生命就有文明,有文明就有交融。历史上,羌、匈奴、吐谷浑、蒙古、藏等多民族在此游牧,中原王朝在此屯兵农耕。虽然牧区与农区,中央国家与周边部族之间产生复杂的矛盾,但是华夏边缘的变动过程,浸透着不同生态人群丰富的生活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