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韩朝俄)三边铁路、电力和能源合作中,连接铁路的可能性最大。”6月下旬访俄的韩国总统文在寅,这样告诉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
韩方把能源合作的可能性放在末位,这对寄望于将西伯利亚天然气通过陆地管道输往韩国的俄方来说,并非什么好消息。与天然气管道相比,穿越朝鲜的铁路线需要大量投资,“差钱”的俄方几乎只能配合韩方,好处有限。
更重要的是,韩方的优先度排序,牵涉到俄气东输谁来接盘的问题。俄方显然希望中日韩三家都来竞购它的天然气,或者说一起来分摊管道建设的成本,但现实不可能有这么美好。
早在金大中执政时期,韩国就曾探讨“对接”俄罗斯的管道天然气,到李明博时期则进入落实阶段。但由于朝韩关系恶化,加上俄朝就过境费问题谈不拢,原本指望2013年开工、2017年对韩国输气的“路线图”成为废纸。
如今,韩俄天然气合作的主要阻力,倒不在于朝鲜开放政策的不确定性,而是韩方判断美国不乐见韩国固定使用俄国天然气,因为那样会破坏美国对俄制裁,也不利于美国公司向韩国销售页岩气。
存在类似顾虑的还有日本。虽然自2011年福岛核灾变后,日本用了一部分俄罗斯海运过来的液化天然气,但由于日本追随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制裁俄,俄方提议的在库页岛和北海道之间兴建输气管道的计划被搁置。
中俄东西两线输气管道2006年就开始画草图,但最终只有东线(红色虚线)的部分规划变成现实。
俄罗斯西伯利亚天然气东输,目前来看真正的接盘侠是中国。虽然中国的经济中心地带与西伯利亚相隔遥远,建设长距离管道成本颇高,但出于政治考量,普京还是在2014年拍板签下中俄间的30年天然气大单,且在一再拖延后,承诺2019年开始对华供气。
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一再催促中国增加购买美国的页岩气;同时,中国国内天然气的产量也在猛增。也就是说,中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需求,不再像以往那么迫切了。另一方面,俄罗斯不甘心在天然气价格上被中国“吃定”,所以仍在向日韩兜售可能的替代方案。
从地图上看,俄罗斯在贝加尔湖附近有两个气田,从那里出发的“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辗转延伸至中俄边境的海兰泡(布拉戈维申斯克)—黑河市,路途遥远。为什么不从东西伯利亚的天然气田,直接铺设通往中国的管道呢?
很显然,俄方原本设计的东西伯利亚天然气出口方案,并非为了专供中国,所以管道刻意绕行中国边境,经伯力(哈巴罗夫斯克)一直铺设到远东滨海边疆区的海参葳(符拉迪沃斯托克),再从中途开一个口子,修一条管道为中国输气。
从海参崴出发,俄方既可以走海路,将液化天然气(LNG)用船运去日本,也可以未来走陆地,将管道天然气(PNG)经朝鲜运到韩国,甚或通过海底管道输气至日本。尤其船运,是俄方熟悉的路数,因为多年来萨哈林州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就是通过管道南下海参崴,经液化处理后再船运至日本等国的。
日本早已参与“萨哈林-2”LNG项目,而俄“北极-2”LNG项目也欢迎日方加盟。可见,俄方一直颇为看重日本的技术和市场,其所谓东西伯利亚天然气“限定(供应)中国”只是临时的表态。未来的接盘侠会有几个,还真不好说。
俄罗斯西伯利亚幅员辽阔,不仅有东西伯利亚的几个天然气田,还有位于西西伯利亚的大型天然气田。后者原计划通过拟建的“阿尔泰”管道,将天然气输往中国新疆,并进一步连接至中国的“西气东输”管道。如果中俄之间东、西两条天然气管道都开通,中国将取代德国成为俄罗斯天然气的最大买家。
中俄东西两线输气管道2006年就开始画草图。由于中方的坚持,东线的进展快一些,2015年5月亚信峰会期间最终签署东线30年购销协议,即所谓价值4000亿美元的世纪大单;而西线在供气框架协议下进入“谈判尾声”后,却因俄方要价太高而遭中石油搁置。
2015年6月,东线中国境内段开工,中方在视频致辞中要求俄方“确保管道2018年按计划建成投产”。实际上俄境内段2014年9月即已动工,这是话中有话。原来,俄方曾用“国际油价下跌,筹融资困难”等理由,试图推迟东线完工,以此敦请中国优先推进西线。
对俄罗斯来说,西线在俄境内要修的管道较短,还能与埋向欧洲的管道连通,使俄能够左右逢源,抬高售价。但对中国来说,西气东输的新疆天然气,以及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的中亚天然气,已经差不多够用了,再从西部增加天然气供应,并不那么紧要。
相比之下,东线管道将廉价的天然气(比俄供应欧洲的气价便宜,以至于被普京说成“你们喝了我不少血”)送到人口富集的中国东北、华北和华东,更有利可图。尤其在西线被无限期搁置的情况下,新的东线中国段不是简单延伸到北京,而是直奔上海。这也明白告诉俄方,东线管道也可以满足上海,而珠三角有中亚管道气和海外液化气,更不必依赖中俄西线管道气。
据俄方估计,作为东线气源的恰扬金气田和科维克金气田,年供气量可达610亿立方米。东线中国段接纳不了这么多,除非修建第二条拥有类似输送能力的平行管道。但也有能源专家表示,西伯利亚气田的可供气量并没有俄方宣称的那样充裕。照此看来,俄方之所以“心有旁骛”,还是想卖出更高的气价。
相比四五年前,如今全球天然气供需早已不是卖方市场。美国携海量页岩气加入天然气供应阵营,对俄罗斯的市场份额有着长期的蚕食效应。
在美国商务部长罗斯看来,对于中美贸易逆差问题,中国将天然气的采购对象从其他国家转移到美国是“最簡单”的解决方案。罗斯没有明言要中国从俄罗斯那里转移份额,事实上中国当前的主要天然气供应方是土库曼斯坦、澳大利亚和卡塔尔。不过,在政府“蓝天行动”的推动下,15年前还没有任何天然气进口的中国,在2018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头号天然气进口国。围绕未来中国进口天然气份额的争夺,将是美俄较量的经济战场之一。
美国不仅在东亚对中日韩“敲边鼓”,也在欧洲极力遏制俄国的天然气出口(欧盟约四成的天然气来自俄)。俄出口欧洲的管道天然气,大部分须过境亲美的乌克兰或波兰,这让莫斯科很不放心。俄方筹建的经黑海海底和保加利亚,分别通达奥地利、意大利等国的“南溪”管线,2014年遭美国阻挠而流产。作为“南溪”替代方案的“土耳其流”管线一波三折,建成还远需时日。
而由俄、德、法联合建设的“北溪”管线,虽早已从海底管道向德国供气,但今年建设输气量庞大的“北溪-2”管线(以取代过境乌克兰的管道)的计划,却在美国制裁和丹麦杯葛下岌岌可危。有论者指出,美国计划在2020年之前,向欧洲出口100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但由于价格高出俄方约三成,“只有成功制裁‘北溪-2’项目,美国才有可能打入欧洲市场”。
若俄罗斯向欧洲出口天然气受阻,其必然会加大经营远东市场的力度;而如果日韩作为美国盟友缩手缩脚,那么中国自然会多出不少腾挪空间。美方在把中俄列为竞争对手时,其实早该想到这一点。
当然,在第三方虎视眈眈下,谁来接盘俄罗斯天然气,都不会是个轻松的决定。
韩方把能源合作的可能性放在末位,这对寄望于将西伯利亚天然气通过陆地管道输往韩国的俄方来说,并非什么好消息。与天然气管道相比,穿越朝鲜的铁路线需要大量投资,“差钱”的俄方几乎只能配合韩方,好处有限。
更重要的是,韩方的优先度排序,牵涉到俄气东输谁来接盘的问题。俄方显然希望中日韩三家都来竞购它的天然气,或者说一起来分摊管道建设的成本,但现实不可能有这么美好。
逼仄的政治现实
早在金大中执政时期,韩国就曾探讨“对接”俄罗斯的管道天然气,到李明博时期则进入落实阶段。但由于朝韩关系恶化,加上俄朝就过境费问题谈不拢,原本指望2013年开工、2017年对韩国输气的“路线图”成为废纸。
如今,韩俄天然气合作的主要阻力,倒不在于朝鲜开放政策的不确定性,而是韩方判断美国不乐见韩国固定使用俄国天然气,因为那样会破坏美国对俄制裁,也不利于美国公司向韩国销售页岩气。
存在类似顾虑的还有日本。虽然自2011年福岛核灾变后,日本用了一部分俄罗斯海运过来的液化天然气,但由于日本追随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制裁俄,俄方提议的在库页岛和北海道之间兴建输气管道的计划被搁置。

俄罗斯西伯利亚天然气东输,目前来看真正的接盘侠是中国。虽然中国的经济中心地带与西伯利亚相隔遥远,建设长距离管道成本颇高,但出于政治考量,普京还是在2014年拍板签下中俄间的30年天然气大单,且在一再拖延后,承诺2019年开始对华供气。
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一再催促中国增加购买美国的页岩气;同时,中国国内天然气的产量也在猛增。也就是说,中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需求,不再像以往那么迫切了。另一方面,俄罗斯不甘心在天然气价格上被中国“吃定”,所以仍在向日韩兜售可能的替代方案。
从地图上看,俄罗斯在贝加尔湖附近有两个气田,从那里出发的“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辗转延伸至中俄边境的海兰泡(布拉戈维申斯克)—黑河市,路途遥远。为什么不从东西伯利亚的天然气田,直接铺设通往中国的管道呢?
很显然,俄方原本设计的东西伯利亚天然气出口方案,并非为了专供中国,所以管道刻意绕行中国边境,经伯力(哈巴罗夫斯克)一直铺设到远东滨海边疆区的海参葳(符拉迪沃斯托克),再从中途开一个口子,修一条管道为中国输气。
从海参崴出发,俄方既可以走海路,将液化天然气(LNG)用船运去日本,也可以未来走陆地,将管道天然气(PNG)经朝鲜运到韩国,甚或通过海底管道输气至日本。尤其船运,是俄方熟悉的路数,因为多年来萨哈林州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就是通过管道南下海参崴,经液化处理后再船运至日本等国的。
日本早已参与“萨哈林-2”LNG项目,而俄“北极-2”LNG项目也欢迎日方加盟。可见,俄方一直颇为看重日本的技术和市场,其所谓东西伯利亚天然气“限定(供应)中国”只是临时的表态。未来的接盘侠会有几个,还真不好说。
无奈的经济算计
俄罗斯西伯利亚幅员辽阔,不仅有东西伯利亚的几个天然气田,还有位于西西伯利亚的大型天然气田。后者原计划通过拟建的“阿尔泰”管道,将天然气输往中国新疆,并进一步连接至中国的“西气东输”管道。如果中俄之间东、西两条天然气管道都开通,中国将取代德国成为俄罗斯天然气的最大买家。
中俄东西两线输气管道2006年就开始画草图。由于中方的坚持,东线的进展快一些,2015年5月亚信峰会期间最终签署东线30年购销协议,即所谓价值4000亿美元的世纪大单;而西线在供气框架协议下进入“谈判尾声”后,却因俄方要价太高而遭中石油搁置。
2015年6月,东线中国境内段开工,中方在视频致辞中要求俄方“确保管道2018年按计划建成投产”。实际上俄境内段2014年9月即已动工,这是话中有话。原来,俄方曾用“国际油价下跌,筹融资困难”等理由,试图推迟东线完工,以此敦请中国优先推进西线。
对俄罗斯来说,西线在俄境内要修的管道较短,还能与埋向欧洲的管道连通,使俄能够左右逢源,抬高售价。但对中国来说,西气东输的新疆天然气,以及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的中亚天然气,已经差不多够用了,再从西部增加天然气供应,并不那么紧要。
相比之下,东线管道将廉价的天然气(比俄供应欧洲的气价便宜,以至于被普京说成“你们喝了我不少血”)送到人口富集的中国东北、华北和华东,更有利可图。尤其在西线被无限期搁置的情况下,新的东线中国段不是简单延伸到北京,而是直奔上海。这也明白告诉俄方,东线管道也可以满足上海,而珠三角有中亚管道气和海外液化气,更不必依赖中俄西线管道气。
出于政治考量,普京还是在2014年拍板签下中俄间的30年天然气大单,且在一再拖延后,承诺2019年开始对华供气。
据俄方估计,作为东线气源的恰扬金气田和科维克金气田,年供气量可达610亿立方米。东线中国段接纳不了这么多,除非修建第二条拥有类似输送能力的平行管道。但也有能源专家表示,西伯利亚气田的可供气量并没有俄方宣称的那样充裕。照此看来,俄方之所以“心有旁骛”,还是想卖出更高的气价。
第三方虎视眈眈
相比四五年前,如今全球天然气供需早已不是卖方市场。美国携海量页岩气加入天然气供应阵营,对俄罗斯的市场份额有着长期的蚕食效应。
在美国商务部长罗斯看来,对于中美贸易逆差问题,中国将天然气的采购对象从其他国家转移到美国是“最簡单”的解决方案。罗斯没有明言要中国从俄罗斯那里转移份额,事实上中国当前的主要天然气供应方是土库曼斯坦、澳大利亚和卡塔尔。不过,在政府“蓝天行动”的推动下,15年前还没有任何天然气进口的中国,在2018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头号天然气进口国。围绕未来中国进口天然气份额的争夺,将是美俄较量的经济战场之一。
美国不仅在东亚对中日韩“敲边鼓”,也在欧洲极力遏制俄国的天然气出口(欧盟约四成的天然气来自俄)。俄出口欧洲的管道天然气,大部分须过境亲美的乌克兰或波兰,这让莫斯科很不放心。俄方筹建的经黑海海底和保加利亚,分别通达奥地利、意大利等国的“南溪”管线,2014年遭美国阻挠而流产。作为“南溪”替代方案的“土耳其流”管线一波三折,建成还远需时日。
而由俄、德、法联合建设的“北溪”管线,虽早已从海底管道向德国供气,但今年建设输气量庞大的“北溪-2”管线(以取代过境乌克兰的管道)的计划,却在美国制裁和丹麦杯葛下岌岌可危。有论者指出,美国计划在2020年之前,向欧洲出口100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但由于价格高出俄方约三成,“只有成功制裁‘北溪-2’项目,美国才有可能打入欧洲市场”。
若俄罗斯向欧洲出口天然气受阻,其必然会加大经营远东市场的力度;而如果日韩作为美国盟友缩手缩脚,那么中国自然会多出不少腾挪空间。美方在把中俄列为竞争对手时,其实早该想到这一点。
当然,在第三方虎视眈眈下,谁来接盘俄罗斯天然气,都不会是个轻松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