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大学生道德冲突问题不能单由个人行为来解释,而应由新时期的价值观、道德观及教育理念诸方面加以阐述。本文由道德冲突的表现入手,挖掘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正确的引导途径,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使道德教育的功效得以正常发挥。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冲突
随着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增强,社会上各种观念、思潮不断冲击和影响着正在成长的大学生们,使他们在急剧变化的现实面前,无法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甚至丢失理想。大学生作为敏感的社会群体,对社会变革中所产生的伦理道德问题考虑得最多最深,因此,他们的道德困惑和冲突也最多。
所谓道德冲突是指主体的道德观在道德生活领域的种种反映及矛盾冲突,即道德主体在相互矛盾的道德价值之间进行的道德认识、道德选择,并通过解决这一矛盾而去实现自己的道德目的时出现的为难境地。这种为难境地表现在大学生的学习、恋爱、消费及职业选择等方面,使大学生常常陷人苦恼境界,既影响了学习,又妨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道德冲突的表现
(一)在道德价值取向上的冲突
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生努力学习知识、参加各种学校活动的同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出现了重工轻学、急功近利倾向。他们不否认精神因素的重要意义,但在个人价值选择和内在需要上却明显地流露出对物质利益的渴望。大学生理应是精神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同时注重精神价值和物质利益的实现,然而大学时代两者往往不可兼得,面对两难选择是痛苦的。另外面临毕业,他们希望早就业减轻家庭负担,但在理想与强大的就业压力下升学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在就业与升学选择上,不再是对知识的渴求和个人兴趣所在,而是当前强大就业压力及沉重家庭负担权衡后的无奈。
(二)在道德认识上的冲突
我国传统道德讲究重义轻利,人与人之间以和谐为美。这种道德观念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然而市场经济要求以利为重,利的实质已不是额外所得或不义之财,而是劳动价值的体现,因此义利并重是当前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大学生有对传统道德的认同,也有对重利带来的市场效益的渴望。体现在学习上,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满足60分万岁,同时又不求甚解,奔波于各种兼职场所,对所学的课程毫无兴趣。在专业选择上,经济相关专业日益受到青睐,而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如历史、哲学等则日益受人冷落。目前校园里的“考证热”正是对大学校园中学习市场化的反映。
(三)在道德行为选择上的冲突
大学生渴望了解世界,但又缺乏正确认识,对社会问题认识片面、肤浅;多数大学生有入党的愿望,但对党缺乏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在择业上表现为以个人得失为重,导致国家需要的事业没人做,而好多单位又人浮于事,一定意义上说是有损于国家和人民的,因而也是不道德的。“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观念冲击着往日清贫的大学生,他们不愿以俭朴为荣了,学校中浪费现象屡见不鲜。
二、大学生道德冲突的原因
首先,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是大学生道德冲突产生的客观基础。社会转型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一社会现实决定了对该时期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
其次,现代西方伦理思潮的冲击是大学生道德冲突产生的外在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各种观念和思潮冲击着封闭多年的人们,中国传统道德受到了挑战。非理性的大学生不愿对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潮进行探究,对西方的伦理思想又来不及分辨,因此,一味地否定和吸收,造成大学生在传统与现实伦理观念的夹缝中寻找安身之处。西方文化思潮的介入,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形成新的伦理格局,然而大学生评判的主观随意性,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思潮认识的盲目性和模糊性。又由于我们教育工作在批判、引导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致使大学生主体意识朝个人本位倾斜,使他们走向世俗化、功利化的漩涡。
再次,长时期的短视心理影响是大学生道德冲突产生的内在因素。急剧变化的社会,使人的心理冲突、内心振荡加剧,原有的心理定势受到强烈冲击,一些人的同情心等道德情感正在谈化。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尚未成熟,道德的是非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不强,以致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面前无所适从。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但又涉世不深,对外部环境常做出情绪化的反应。他们习惯于从观念出发去忖度实际,而不是从实际来解释观念,常常是只重视物质利益而忽视道德利益。他们不能从理论上或更深的层次上清醒认识、分析、评价社会上的种种现象、观念,这种短视心理是大学生道德冲突的直接原因。因此,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培养是我们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解决大学生道德冲突的途径
(一)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冲突
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说到他们心坎上去,回答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使之真正理解理论意义所在,而不能用生硬的说教强迫学生接受。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外来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一味地吸收,要批判地继承,兼收并蓄,融合创新。道德在冲突中发展,没有冲突就没有矛盾。大学生应站在改革的前沿阵地,用高层次理论和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加强自身的道德认识,提高理论修养,以便在道德价值取向多元的现实而前,选择正确的合理的道德观。
(二)注重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培养
把德育教育延伸到社会实践和课外的诸多活动中,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同时合理设置德育课程,针对学生的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觉接受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集体,以国家为主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教育,其效果更益。因为只有将外在的约束力,即外在的道德命令内化为主体的道德义务,良心才起作用,主体选择才是自由的。
(三)优化道德环境
大学生的成长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优化社会环境就要大力清除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加强道德建设,为大学生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对西方各种伦理思潮,我们要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和引导,提高学生的辨别认识能力。
大学生是社会的缩影,高校各职能部门应齐抓共管,根据本校的性质和发展的历史特征,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大力加强德育教育,包括公德教育、爱国主义及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使学生受到高雅、严肃的道德熏陶。另外大学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担,因此要特别注重自我道德形象的塑造。德育课的内容要多样化,形式要灵活,结合实际进行德育教育。针对学生的自身优点和弱点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道德教育。
(四)要从心理上解决大学生的道德冲突
大学生接受社会和个人的双重导向,有时会导致他们的认识和行为是分裂的。因此大学生心理焦虑很多,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产生道德虚伪的心理,同时也有一部分人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既要有灌输又有疏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矛盾,消除焦虑和抵触情绪,加强心理咨询,完善道德修养。
(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体系,指导学生认清道德冲突的实质
社会转型期,要调整好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关系,就要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伦理体系,使学生在正确、明了的道德理论指导下,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更好地工作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道德冲突的实质。在新历史条件下,冲突意味着否定和发展,是大学生道德观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的种种反映。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承受和适应能力,引导学生敢于直面现实,勇于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道德难题。
作者简介:赵晓艳(1982—),女,山东东营人,助理政工师,教育学硕士,现供职于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冲突
随着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增强,社会上各种观念、思潮不断冲击和影响着正在成长的大学生们,使他们在急剧变化的现实面前,无法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甚至丢失理想。大学生作为敏感的社会群体,对社会变革中所产生的伦理道德问题考虑得最多最深,因此,他们的道德困惑和冲突也最多。
所谓道德冲突是指主体的道德观在道德生活领域的种种反映及矛盾冲突,即道德主体在相互矛盾的道德价值之间进行的道德认识、道德选择,并通过解决这一矛盾而去实现自己的道德目的时出现的为难境地。这种为难境地表现在大学生的学习、恋爱、消费及职业选择等方面,使大学生常常陷人苦恼境界,既影响了学习,又妨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道德冲突的表现
(一)在道德价值取向上的冲突
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生努力学习知识、参加各种学校活动的同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出现了重工轻学、急功近利倾向。他们不否认精神因素的重要意义,但在个人价值选择和内在需要上却明显地流露出对物质利益的渴望。大学生理应是精神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同时注重精神价值和物质利益的实现,然而大学时代两者往往不可兼得,面对两难选择是痛苦的。另外面临毕业,他们希望早就业减轻家庭负担,但在理想与强大的就业压力下升学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在就业与升学选择上,不再是对知识的渴求和个人兴趣所在,而是当前强大就业压力及沉重家庭负担权衡后的无奈。
(二)在道德认识上的冲突
我国传统道德讲究重义轻利,人与人之间以和谐为美。这种道德观念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然而市场经济要求以利为重,利的实质已不是额外所得或不义之财,而是劳动价值的体现,因此义利并重是当前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大学生有对传统道德的认同,也有对重利带来的市场效益的渴望。体现在学习上,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满足60分万岁,同时又不求甚解,奔波于各种兼职场所,对所学的课程毫无兴趣。在专业选择上,经济相关专业日益受到青睐,而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如历史、哲学等则日益受人冷落。目前校园里的“考证热”正是对大学校园中学习市场化的反映。
(三)在道德行为选择上的冲突
大学生渴望了解世界,但又缺乏正确认识,对社会问题认识片面、肤浅;多数大学生有入党的愿望,但对党缺乏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在择业上表现为以个人得失为重,导致国家需要的事业没人做,而好多单位又人浮于事,一定意义上说是有损于国家和人民的,因而也是不道德的。“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观念冲击着往日清贫的大学生,他们不愿以俭朴为荣了,学校中浪费现象屡见不鲜。
二、大学生道德冲突的原因
首先,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是大学生道德冲突产生的客观基础。社会转型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一社会现实决定了对该时期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
其次,现代西方伦理思潮的冲击是大学生道德冲突产生的外在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各种观念和思潮冲击着封闭多年的人们,中国传统道德受到了挑战。非理性的大学生不愿对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潮进行探究,对西方的伦理思想又来不及分辨,因此,一味地否定和吸收,造成大学生在传统与现实伦理观念的夹缝中寻找安身之处。西方文化思潮的介入,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形成新的伦理格局,然而大学生评判的主观随意性,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思潮认识的盲目性和模糊性。又由于我们教育工作在批判、引导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致使大学生主体意识朝个人本位倾斜,使他们走向世俗化、功利化的漩涡。
再次,长时期的短视心理影响是大学生道德冲突产生的内在因素。急剧变化的社会,使人的心理冲突、内心振荡加剧,原有的心理定势受到强烈冲击,一些人的同情心等道德情感正在谈化。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尚未成熟,道德的是非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不强,以致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面前无所适从。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但又涉世不深,对外部环境常做出情绪化的反应。他们习惯于从观念出发去忖度实际,而不是从实际来解释观念,常常是只重视物质利益而忽视道德利益。他们不能从理论上或更深的层次上清醒认识、分析、评价社会上的种种现象、观念,这种短视心理是大学生道德冲突的直接原因。因此,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培养是我们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解决大学生道德冲突的途径
(一)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冲突
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说到他们心坎上去,回答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使之真正理解理论意义所在,而不能用生硬的说教强迫学生接受。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外来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一味地吸收,要批判地继承,兼收并蓄,融合创新。道德在冲突中发展,没有冲突就没有矛盾。大学生应站在改革的前沿阵地,用高层次理论和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加强自身的道德认识,提高理论修养,以便在道德价值取向多元的现实而前,选择正确的合理的道德观。
(二)注重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培养
把德育教育延伸到社会实践和课外的诸多活动中,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同时合理设置德育课程,针对学生的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觉接受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集体,以国家为主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教育,其效果更益。因为只有将外在的约束力,即外在的道德命令内化为主体的道德义务,良心才起作用,主体选择才是自由的。
(三)优化道德环境
大学生的成长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优化社会环境就要大力清除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加强道德建设,为大学生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对西方各种伦理思潮,我们要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和引导,提高学生的辨别认识能力。
大学生是社会的缩影,高校各职能部门应齐抓共管,根据本校的性质和发展的历史特征,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大力加强德育教育,包括公德教育、爱国主义及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使学生受到高雅、严肃的道德熏陶。另外大学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担,因此要特别注重自我道德形象的塑造。德育课的内容要多样化,形式要灵活,结合实际进行德育教育。针对学生的自身优点和弱点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道德教育。
(四)要从心理上解决大学生的道德冲突
大学生接受社会和个人的双重导向,有时会导致他们的认识和行为是分裂的。因此大学生心理焦虑很多,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产生道德虚伪的心理,同时也有一部分人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既要有灌输又有疏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矛盾,消除焦虑和抵触情绪,加强心理咨询,完善道德修养。
(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体系,指导学生认清道德冲突的实质
社会转型期,要调整好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关系,就要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伦理体系,使学生在正确、明了的道德理论指导下,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更好地工作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道德冲突的实质。在新历史条件下,冲突意味着否定和发展,是大学生道德观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的种种反映。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承受和适应能力,引导学生敢于直面现实,勇于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道德难题。
作者简介:赵晓艳(1982—),女,山东东营人,助理政工师,教育学硕士,现供职于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