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与行业、专业与企业的成功对接,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西部省份工业发展相对落后,高等职业院校只有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办学模式及校企合作机制,才能保证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标准 职业资格证书 终身学习
[作者简介]刘正发(1970- ),男,贵州毕节人,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副主任、试验检测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和试验检测;周德军(1974- ),男,贵州铜仁人,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试验检测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和试验检测。(贵州 贵阳 550008)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026-01
一、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校企合作困境
1.企业与学校合作的主动性不足。现在,校企合作大多数情况都是学校主动,企业被动。学校“一头热”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即学校很热心,行业较冷淡。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增大企业对学校的依赖性,增强校企合作的校企双赢,是专业建设应重点思考的问题。各专业应准确把握企业人才需求,主动为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员工培训和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2.企业兼职教师的执教能力偏低,管理教学困难。示范建设让大多数院校通过校企合作,选聘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或能工巧匠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目前来到企业的兼职教师虽然技能熟练,但大多数缺乏教学经验和专业理论,部分兼职教师存在责任心不强、备课不充分、讲解敷衍了事、随意调停课、教学内容严重缩水等现象。
3.专业特色教材与行业技术不同步。专业特色教材的编写主要由高职院校组织教师完成,企业人员参编较少。各专业缺少与行业企业共同编写满足工学结合要求的专业特色教材,使课程改革、教材开发难与企业所需技能相对应。同时,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很难快速地融入教学内容当中。
二、服务经济转型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引发的人才需求,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已经表明,只有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教育,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高职教育要谋求自身的发展,就必须很好地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建设上充分体现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这是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永恒主题。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提升整体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随着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一些地区、一些行业劳动力短缺的现象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劳动者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尤为紧迫。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神圣使命,应对经济转型,需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是如何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第二是怎样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新机制,指导推动学校和企业创新校企合作制度;第三是如何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三、高职院校实现专业与行业(产业)成功对接的途径
1.紧扣行业人才需求,合理进行专业整合与改造。中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均是依托特定的行业背景开办的,院校的发展与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顺应行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对一些不适应行业发展的专业应该予以改善或淘汰。对于一些已经不适应行业(产业)发展的专业,应该在进行充分人才需求调研及岗位能力调研的基础上,重新调整专业定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及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体系,使人才培养目标符合行业(产业)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应未雨绸缪,适应经济转型要求,适时开设新的专业,第一时间想到并做到为区域经济及行业(产业)的未来发展培养及储备好人才。在帮助企业抢占制高点的同时高职院校也抢占了办学的制高点。
2.探索实践合理可行的运行机制,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应努力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推进由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举办方、学校等参加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在坚持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同时,鼓励建立董事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议事制度;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增强办学活力。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尤其是国家级高职高专示范学院的示范专业,在示范建设过程中必须创新并践行适合专业自身发展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要有合理可行的运行机制作为保障。高职院校应出台相关政策,制定具体措施,鼓励各专业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面向行业(产业),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师生一起为行业(产业)提供技术服务,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3.推行“双证书”制度,注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标准对接。高职院校应该注重证书的实用性及行业认可性,不应只为推行“双证书”制度,而让学生考一些没有实际意义或行业不认可的证书。多证书的获取应该贯穿于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当中。高职院校应充分参照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注重专业的职业能力标准,在构建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时融入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在与行业对接上,尽量消除在校学生报考执业资格证书的障碍,为学生获取执业资格证书创造条件。
4.注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教学组织上应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应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设计及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要因材施教,结合生源特点,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系统设计、统筹规划。高职院校还应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整合、序化课程内容,注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一致性。充分依靠企业、依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生产能力。
5.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人将直接走向工作岗位。要使学生胜任工作,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学生不仅必须具备一定的岗位技能,更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引导学生从职业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提高在求职择业中抗挫折能力和变换职业的适应能力;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推进项目化教学,合理设置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分组管理。每组学生自主选择确定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设备、专业规范、工作流程等,通过共同协作完成分项工程的生产任务,分工完成各个工作步骤。定期组织学生对同一工作任务的完成效果进行比对,注重过程对比及结果对比,培养学生的团队式学习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高职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让学生克服对创新的畏难情绪,对创新有正确的认识;高职学生的就业岗位大多处在生产第一线上,让学生知道创新的机会非常多,改进生产工艺、调整生产流程、节省生产消耗等都属于创新;专业实训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置创新类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应结合行业(产业)的发展趋势,根据学生自身实际,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为学生指明专业学习方向及人生发展方向。
高职院校必须密切关注行业(产业)的发展状况,准确把握行业(产业)的发展趋势,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准确定位专业的培养目标,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标准对接,实现专业与行业的成功对接、专业与企业深度融合,提升专业的办学实力及社会服务能力,同时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引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Z].2011-08-30.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Z].2011-09-29.
[关键词]职业标准 职业资格证书 终身学习
[作者简介]刘正发(1970- ),男,贵州毕节人,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副主任、试验检测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和试验检测;周德军(1974- ),男,贵州铜仁人,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试验检测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和试验检测。(贵州 贵阳 550008)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026-01
一、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校企合作困境
1.企业与学校合作的主动性不足。现在,校企合作大多数情况都是学校主动,企业被动。学校“一头热”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即学校很热心,行业较冷淡。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增大企业对学校的依赖性,增强校企合作的校企双赢,是专业建设应重点思考的问题。各专业应准确把握企业人才需求,主动为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员工培训和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2.企业兼职教师的执教能力偏低,管理教学困难。示范建设让大多数院校通过校企合作,选聘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或能工巧匠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目前来到企业的兼职教师虽然技能熟练,但大多数缺乏教学经验和专业理论,部分兼职教师存在责任心不强、备课不充分、讲解敷衍了事、随意调停课、教学内容严重缩水等现象。
3.专业特色教材与行业技术不同步。专业特色教材的编写主要由高职院校组织教师完成,企业人员参编较少。各专业缺少与行业企业共同编写满足工学结合要求的专业特色教材,使课程改革、教材开发难与企业所需技能相对应。同时,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很难快速地融入教学内容当中。
二、服务经济转型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引发的人才需求,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已经表明,只有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教育,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高职教育要谋求自身的发展,就必须很好地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建设上充分体现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这是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永恒主题。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提升整体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随着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一些地区、一些行业劳动力短缺的现象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劳动者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尤为紧迫。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神圣使命,应对经济转型,需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是如何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第二是怎样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新机制,指导推动学校和企业创新校企合作制度;第三是如何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三、高职院校实现专业与行业(产业)成功对接的途径
1.紧扣行业人才需求,合理进行专业整合与改造。中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均是依托特定的行业背景开办的,院校的发展与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顺应行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对一些不适应行业发展的专业应该予以改善或淘汰。对于一些已经不适应行业(产业)发展的专业,应该在进行充分人才需求调研及岗位能力调研的基础上,重新调整专业定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及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体系,使人才培养目标符合行业(产业)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应未雨绸缪,适应经济转型要求,适时开设新的专业,第一时间想到并做到为区域经济及行业(产业)的未来发展培养及储备好人才。在帮助企业抢占制高点的同时高职院校也抢占了办学的制高点。
2.探索实践合理可行的运行机制,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应努力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推进由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举办方、学校等参加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在坚持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同时,鼓励建立董事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议事制度;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增强办学活力。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尤其是国家级高职高专示范学院的示范专业,在示范建设过程中必须创新并践行适合专业自身发展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要有合理可行的运行机制作为保障。高职院校应出台相关政策,制定具体措施,鼓励各专业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面向行业(产业),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师生一起为行业(产业)提供技术服务,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3.推行“双证书”制度,注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标准对接。高职院校应该注重证书的实用性及行业认可性,不应只为推行“双证书”制度,而让学生考一些没有实际意义或行业不认可的证书。多证书的获取应该贯穿于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当中。高职院校应充分参照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注重专业的职业能力标准,在构建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时融入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在与行业对接上,尽量消除在校学生报考执业资格证书的障碍,为学生获取执业资格证书创造条件。
4.注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教学组织上应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应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设计及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要因材施教,结合生源特点,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系统设计、统筹规划。高职院校还应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整合、序化课程内容,注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一致性。充分依靠企业、依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生产能力。
5.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人将直接走向工作岗位。要使学生胜任工作,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学生不仅必须具备一定的岗位技能,更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引导学生从职业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提高在求职择业中抗挫折能力和变换职业的适应能力;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推进项目化教学,合理设置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分组管理。每组学生自主选择确定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设备、专业规范、工作流程等,通过共同协作完成分项工程的生产任务,分工完成各个工作步骤。定期组织学生对同一工作任务的完成效果进行比对,注重过程对比及结果对比,培养学生的团队式学习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高职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让学生克服对创新的畏难情绪,对创新有正确的认识;高职学生的就业岗位大多处在生产第一线上,让学生知道创新的机会非常多,改进生产工艺、调整生产流程、节省生产消耗等都属于创新;专业实训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置创新类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应结合行业(产业)的发展趋势,根据学生自身实际,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为学生指明专业学习方向及人生发展方向。
高职院校必须密切关注行业(产业)的发展状况,准确把握行业(产业)的发展趋势,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准确定位专业的培养目标,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标准对接,实现专业与行业的成功对接、专业与企业深度融合,提升专业的办学实力及社会服务能力,同时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引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Z].2011-08-30.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Z].2011-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