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看看学生的习作就能得出结论。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习作能力就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习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语文教学指向写作”的全新理念,也更加强调了语文学习的目的性。二十多年来的语文教学,让我有了一个认识:那就是要让学生有较强的习作能力。要想让学生喜欢习作,并在习作过程中感受其乐趣,语文教师必须从第一学段抓起。这样,习作教学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的、踏踏实实的,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学生进入习作阶段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多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们都在积极倡导和实施“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理念。多少年来,“读写结合”也是备受语文教师的重视。“读书指向写作”,我带着这样的理念在第一学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让我常常感受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喜悦。
1.营造读教材的氛围。学生从上一年级的第一课起,就要重视读书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从一开始的范读、领读,到后来的指导读,每一课都不能放松。每一篇课文在课堂上要采用各种形式地读。要求他们大声读,读给同桌听,读给同学听,放学回家读给家长听。时间一长,多数孩子能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韵有律。我常常看到孩子们在读书时,脸上浮现出笑意,那是被课文内容感染而陶醉的神情。每个学期,再搞上两次朗读比赛,发奖品、奖状,孩子们读课文的劲头就更足了。加上彼此之间的那种影响,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习惯,一种乐读的氛围。
2.引导学生读报。一年级的上学期,学生的汉语拼音学完了,具备了拼读音节的能力之后,就可以引导读适合他们水平的报纸。这样做,既可以培养他们自主识字的能力,又可以扩大学生的读书量,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训练学生呼读音节的能力,是一举多得的有效方法。
3.向学生推荐书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30000字。让孩子们爱上课外阅读势在必行。怎样培养孩子们的这一兴趣呢?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识字量和认知水平,有计划地推荐好的书目。一年级的下学期,就可以向他们推荐字数在200字到300字的童话小故事。我曾经向学生推荐过这样的一本书,里面大约有五、六十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是独立的,汉字上有注音,孩子们读起来很方便。每天读一个故事,两个月就读完了。读完之后,再推荐另一本。每次都是我亲自去挑选。孩子们的书包里,每天都背着课外书。有时我还让他们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读给大家听。他们早自习读,回家读,有空就读。第一学段下来,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己达五万字,多的有七八万字。
二、多说
口语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积累词语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朗读能力之外,还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造口语表达的机会。课堂教学时,要设计一些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很有效果。因此,从一年级开始,我就特别重视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每篇课文中,寻找合适的训练点。例如:学习《胖乎乎的小手》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训练:还有谁拿起了这张画?说了些什么呢?这时,学生有的歪着头,有的学生用手敲着自己的小脑袋,用心去思考。有的孩子慢慢地举起了小手,动情地说:“爷爷拿起了这张画,笑眯眯地说: ‘这双小手,还帮我端过茶水呢!’”还有的孩子说:“阿姨拿起这张画,说:‘这双小手,还帮我洗过碗呢!’”在孩子们的相互启发之下,教室里变得热烈起来了,都想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放飞学生思维这样的训练,在多篇课文中我都进行了这样的设计。这样的坚持,一定能为学生的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多写
1.走进生活情境,去观察。第一学段课标指出:“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因此,我常常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2.参加活动,多体验。第一学段的语文生活,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内容,这都是孩子们体验生活的好机会,要充分地加以利用。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的内心情感会洒洒脱脱地释放出来。抓住这样的时机,让他们说说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孩子们便会唧唧喳喳地说个不停。一次,孩子们吹泡泡之后,有的孩子说: “我吹出的泡泡是五颜六色的,一串一串地向天上飞去”,有的说:“我吹出的泡泡大得像苹果,小的像珍珠”,还有的说:“一个大泡泡飞着飞着,落在我手上,我一摸,就半儿了,手上凉丝丝的”……这都是孩子们的独特体验。有了这样的体验与交流之后,让孩子们写一段话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因此,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也就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就像活水的源头,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一、多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们都在积极倡导和实施“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理念。多少年来,“读写结合”也是备受语文教师的重视。“读书指向写作”,我带着这样的理念在第一学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让我常常感受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喜悦。
1.营造读教材的氛围。学生从上一年级的第一课起,就要重视读书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从一开始的范读、领读,到后来的指导读,每一课都不能放松。每一篇课文在课堂上要采用各种形式地读。要求他们大声读,读给同桌听,读给同学听,放学回家读给家长听。时间一长,多数孩子能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韵有律。我常常看到孩子们在读书时,脸上浮现出笑意,那是被课文内容感染而陶醉的神情。每个学期,再搞上两次朗读比赛,发奖品、奖状,孩子们读课文的劲头就更足了。加上彼此之间的那种影响,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习惯,一种乐读的氛围。
2.引导学生读报。一年级的上学期,学生的汉语拼音学完了,具备了拼读音节的能力之后,就可以引导读适合他们水平的报纸。这样做,既可以培养他们自主识字的能力,又可以扩大学生的读书量,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训练学生呼读音节的能力,是一举多得的有效方法。
3.向学生推荐书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30000字。让孩子们爱上课外阅读势在必行。怎样培养孩子们的这一兴趣呢?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识字量和认知水平,有计划地推荐好的书目。一年级的下学期,就可以向他们推荐字数在200字到300字的童话小故事。我曾经向学生推荐过这样的一本书,里面大约有五、六十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是独立的,汉字上有注音,孩子们读起来很方便。每天读一个故事,两个月就读完了。读完之后,再推荐另一本。每次都是我亲自去挑选。孩子们的书包里,每天都背着课外书。有时我还让他们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读给大家听。他们早自习读,回家读,有空就读。第一学段下来,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己达五万字,多的有七八万字。
二、多说
口语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积累词语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朗读能力之外,还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造口语表达的机会。课堂教学时,要设计一些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很有效果。因此,从一年级开始,我就特别重视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每篇课文中,寻找合适的训练点。例如:学习《胖乎乎的小手》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训练:还有谁拿起了这张画?说了些什么呢?这时,学生有的歪着头,有的学生用手敲着自己的小脑袋,用心去思考。有的孩子慢慢地举起了小手,动情地说:“爷爷拿起了这张画,笑眯眯地说: ‘这双小手,还帮我端过茶水呢!’”还有的孩子说:“阿姨拿起这张画,说:‘这双小手,还帮我洗过碗呢!’”在孩子们的相互启发之下,教室里变得热烈起来了,都想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放飞学生思维这样的训练,在多篇课文中我都进行了这样的设计。这样的坚持,一定能为学生的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多写
1.走进生活情境,去观察。第一学段课标指出:“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因此,我常常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2.参加活动,多体验。第一学段的语文生活,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内容,这都是孩子们体验生活的好机会,要充分地加以利用。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的内心情感会洒洒脱脱地释放出来。抓住这样的时机,让他们说说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孩子们便会唧唧喳喳地说个不停。一次,孩子们吹泡泡之后,有的孩子说: “我吹出的泡泡是五颜六色的,一串一串地向天上飞去”,有的说:“我吹出的泡泡大得像苹果,小的像珍珠”,还有的说:“一个大泡泡飞着飞着,落在我手上,我一摸,就半儿了,手上凉丝丝的”……这都是孩子们的独特体验。有了这样的体验与交流之后,让孩子们写一段话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因此,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也就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就像活水的源头,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