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课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学习资源。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学活动全过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微课凭借其“短小精悍、资源丰富、使用方便”等特点受到各学科教师的青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灵活有效地运用微课,可以为教师高效教学开辟新途径,从而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成效。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从以下三方面对微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巧设情境,丰富体验
品德课程的内容多来源于生活实际。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创设生活情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微课以生活为素材,内容真实、直观形象,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微课之下的情境创设,能够给学生视觉、听觉等多方位带来冲击。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的微课展示,令学生身临其境,继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自身体验。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部编本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快乐过新年》这课时,课前笔者通过班级群从家长处搜集了孩子们过年时的照片、视频等,精心制作了时长约7分钟的微课。在微课中,笔者用胶卷传送的方式,将全班40多个学生的过年照片快速呈现,又精心插入班上几个孩子一家人过年时的小视频。课堂上,笔者通过微课将学生自己过年时的情景展现给他们。欢快的《新年好》音乐声,真实的生活场景,令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被微课点燃了。整堂课,学生们入情入境,学习的灵性被激发,表达的欲望更强烈,对春节也有了更深的感受。
突出重点,释疑解难
道德与法治课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阵地。提高教学效益,必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小学生年龄小,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枯燥无味的理论性、知识性内容往往不易被其接受。老师的反复说教也常常会适得其反。运用微课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微课虽短小精悍,但能将文字、图片、表格、音乐、视频等多种元素集于一身。教师可根据需要及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将教学重难点化难为易。比如,可通过微课手段将原本由教师讲解的内容借助微课视频代讲,或将文本内容变为富有情趣的动画演示等。
仍以《快乐过新年》一课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并且体验我国的新年习俗,关注各地新年的不同习俗,进而让他们懂得新年的基本礼仪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一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课堂上容易被节日习俗的多样化所吸引,而难以深入理解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若教师逐一讲解每个习俗的文化内涵,又会让学生觉得乏味。笔者借助微课打破了教学方式上的单一。微视频中,让深受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大耳朵图图和他的小伙伴们成为了笔者的代言人。由健康哥哥导入:“小朋友们,春节是我国最隆重,也最受大家喜爱的一个节日。过春节时,我国各个地区都有一些比较固定的风俗习惯,你们了解哪些习俗呢?”图图:“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对联等,源于古代的桃符。它工整、对偶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除了贴春联,人们还会贴‘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小美:“过年时爸爸妈妈都会给我包一个大红包,他们说这叫压岁钱。”大虎、壮壮、小怪……通过微课的音画呈现,笔者将节日习俗形象化,知识讲解生动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丰富并深刻了学习内容。
融合资源,开拓视野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课程,所追寻的应该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學习过程。为自觉地实现这个过程,我们就不能将课程的实施只限定在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而是要自觉地促使课程去追随学生的生活。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打破时空限制,开拓学生视野,增强课程吸引力。每一节优秀的微课都是一件主题独立、目的明确、内容完整的“作品”。特级教师孙民以“浓缩课堂精华,再现精彩设计”为理念,精心设计了一套微课视频,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素材,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例如,在教完《快乐过新年》一课后,可让学生观看《如何制作新年贺卡》等微课,引导学生课后在生活中继续深入探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通过微课自主学习制作的新年贺卡带到学校来进行展示、互赠等。在教学《干点家务活》时,可通过播放《我们能做的家务活》引导学生知晓哪些事情是自己力所能及且能帮家人分担的;课后,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家观看微课《学做家务活》并动手做一做,让孩子将课堂所学真正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在学习《吃饭有讲究》一课时,教师可播放微课《这样吃好吗》,引导学生辨析讨论:吃饭时可以说话么?挑食对不对呢?从而明理导行,让学生真正有所思考。在讨论挑食对不对时,又可以运用微课《食物的诉说》,让学生了解挑食危害大,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教师还可以将微课《干干净净吃饭好》发送至班级群,引领家长加入到孩子行为品质的教育中来。
微课作为网络资源最基础、最生动、最形象的在线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一线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微课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价值,熟练运用这一新的教学方式,让微课辅助下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让微课在教学中熠熠闪光。
参考文献
[1]赵汉贞.彰显《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性[J].当代教育科学,2007(9).
[2]鲁洁.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吴窑镇凤毛小学)
巧设情境,丰富体验
品德课程的内容多来源于生活实际。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创设生活情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微课以生活为素材,内容真实、直观形象,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微课之下的情境创设,能够给学生视觉、听觉等多方位带来冲击。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的微课展示,令学生身临其境,继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自身体验。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部编本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快乐过新年》这课时,课前笔者通过班级群从家长处搜集了孩子们过年时的照片、视频等,精心制作了时长约7分钟的微课。在微课中,笔者用胶卷传送的方式,将全班40多个学生的过年照片快速呈现,又精心插入班上几个孩子一家人过年时的小视频。课堂上,笔者通过微课将学生自己过年时的情景展现给他们。欢快的《新年好》音乐声,真实的生活场景,令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被微课点燃了。整堂课,学生们入情入境,学习的灵性被激发,表达的欲望更强烈,对春节也有了更深的感受。
突出重点,释疑解难
道德与法治课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阵地。提高教学效益,必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小学生年龄小,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枯燥无味的理论性、知识性内容往往不易被其接受。老师的反复说教也常常会适得其反。运用微课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微课虽短小精悍,但能将文字、图片、表格、音乐、视频等多种元素集于一身。教师可根据需要及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将教学重难点化难为易。比如,可通过微课手段将原本由教师讲解的内容借助微课视频代讲,或将文本内容变为富有情趣的动画演示等。
仍以《快乐过新年》一课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并且体验我国的新年习俗,关注各地新年的不同习俗,进而让他们懂得新年的基本礼仪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一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课堂上容易被节日习俗的多样化所吸引,而难以深入理解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若教师逐一讲解每个习俗的文化内涵,又会让学生觉得乏味。笔者借助微课打破了教学方式上的单一。微视频中,让深受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大耳朵图图和他的小伙伴们成为了笔者的代言人。由健康哥哥导入:“小朋友们,春节是我国最隆重,也最受大家喜爱的一个节日。过春节时,我国各个地区都有一些比较固定的风俗习惯,你们了解哪些习俗呢?”图图:“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对联等,源于古代的桃符。它工整、对偶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除了贴春联,人们还会贴‘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小美:“过年时爸爸妈妈都会给我包一个大红包,他们说这叫压岁钱。”大虎、壮壮、小怪……通过微课的音画呈现,笔者将节日习俗形象化,知识讲解生动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丰富并深刻了学习内容。
融合资源,开拓视野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课程,所追寻的应该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學习过程。为自觉地实现这个过程,我们就不能将课程的实施只限定在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而是要自觉地促使课程去追随学生的生活。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打破时空限制,开拓学生视野,增强课程吸引力。每一节优秀的微课都是一件主题独立、目的明确、内容完整的“作品”。特级教师孙民以“浓缩课堂精华,再现精彩设计”为理念,精心设计了一套微课视频,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素材,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例如,在教完《快乐过新年》一课后,可让学生观看《如何制作新年贺卡》等微课,引导学生课后在生活中继续深入探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通过微课自主学习制作的新年贺卡带到学校来进行展示、互赠等。在教学《干点家务活》时,可通过播放《我们能做的家务活》引导学生知晓哪些事情是自己力所能及且能帮家人分担的;课后,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家观看微课《学做家务活》并动手做一做,让孩子将课堂所学真正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在学习《吃饭有讲究》一课时,教师可播放微课《这样吃好吗》,引导学生辨析讨论:吃饭时可以说话么?挑食对不对呢?从而明理导行,让学生真正有所思考。在讨论挑食对不对时,又可以运用微课《食物的诉说》,让学生了解挑食危害大,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教师还可以将微课《干干净净吃饭好》发送至班级群,引领家长加入到孩子行为品质的教育中来。
微课作为网络资源最基础、最生动、最形象的在线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一线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微课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价值,熟练运用这一新的教学方式,让微课辅助下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让微课在教学中熠熠闪光。
参考文献
[1]赵汉贞.彰显《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性[J].当代教育科学,2007(9).
[2]鲁洁.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吴窑镇凤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