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了个性化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并针对我国现有教育体系制度存在的弊端对人的个性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1 个性化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和关键
(1)尊重人的个性差异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个性化教育,即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以个性发展,人格健全为目标的教育。创新能力离不开思想能力,而思想能力离不开学习能力。创新是指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创新人才则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性人才,即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个性的充分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具备创新能力。
(2)个性发展是现代社会及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正在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工业社会的标志是标准化,而信息社会的标志是多样化和个性化。由于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创新在人类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知识创新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导的决定性因素,因而知识的创新就要靠能创新知识的人才。因此,积极探索,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之个性化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就成为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
2 我国现有教育存在的弊端
2.1 传统教育思想观念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主义社会,教育被统治者当作奴役、禁锢人民的手段。如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都是八股文风的社会官吏。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完全失去了原来的个性。教师在学生面前往往是以长者自居,老师和学生之间几乎没有平等可言。教学中,学生是完完全全的“受者”。由于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整个社会无法形成一个尊重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人才成长环境,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泯灭了人的个性,也就培养不出来创新人才。
2.2 传统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是培养目标的单一性。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大纲和所选教材常年来基本上是“千人一面”,没有考虑到各省各地的地域差异、民族差异及人才成长的环境差异。而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也缺乏创新,很多高校多年来都是采用同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计划。培养方案所列课程多年来都是一层不变,有的甚至连课程选用的教材都是年复一年的使用相同的教材,根本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兴趣特点。二是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基本都是以“识记知识”为重点开展教学活动。把教学重点放在识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再现上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习惯于向学生传授“唯一的正确答案”,阻碍了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发展,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习惯于这种单一的思维模式,缺乏“异想天开”的思想。因而,学生的个性思维的火花就无法点燃。三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单一化。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标准的“应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评定学生的标准也主要就是学业成绩,在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性,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学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应付接踵而来的考试,无暇顾及课外活动,因为这些对自己的学业评定毫无意义。因此,现有的评价体系严重地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此种简单划一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差异被一概抹杀,个性化教育荡然无存,教育成了名副其实地批量生产。目前,我国教育资源还非常短缺,在分配上极不合理,人才和教育精英聚集、扎堆严重,有的学校人才济济,有的学校人才匮乏,很多“千里马”遇不上“伯乐”,教育公平很难实现。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教育管理体制僵化影响了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等也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3 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3.1 转变教育理念,加大学生专业课程选择的自由性和灵活性
教育观念是教育实践的指南和行动准则,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模式。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大学不仅要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优秀人才,促进国家的科研水平的进步,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更要担负起开发人的精神资源、提升人性、促进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艰巨任务。其次现在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些新的领域对一些特殊专业性人才需球日益迫切。所以在在专业课设置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升学为目的,以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为终极目标。在专业设计上重基础,淡化专业界限,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安排,主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创新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等出发,让学生有更加大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达到双赢的局面。
3.2 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要改变传统固化的考试方法,减少理论背诵固定答案式的试卷考试及一问一答的考试模式,增加实际动手操作以及个人发挥题目的测试。充分体现学生创新和个性的表现,承认外来学分,以使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得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创造性个性和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个性人格的铸就,必将有利于增强学生将来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
3.3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及人才培养模式,归还学生学习自主权
(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以学分制和配套的导师为基础,实施培养方案个性化分层教学时指针对不同层次,对学习有不同要求的学生采取相适应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最终实现所有学生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教育策略。这种模式在文华学院的英语教学中,根据高中的基础不同分班上课,照顾了基础好的也顾及了基础差的学生,在近两年中学院英语四、六级通过率逐年提升。在基础学部的体育课中从第二学期开始让学生自主选择上课项目,老师再根据大家的基础针对教学,在每年的全国乃至全省体育比赛中都取得了好成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在两年前实施的导师制充分利用年轻老师进校的激情,利用导师的特点、特长和志向,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对学生在校期间指导,在这两年中本学部的不及格率明显下滑,学风明显好转,参加全国全省大赛的人数、考取研究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
(2)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动手能力。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认知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实践。因此,只有在教育中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结合课堂内外,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加大实践环节的分量,并贯之于教学的始终,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通过实践环节来发现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培养他们对实践课的兴趣,加大引导。让学生都自觉地向更高的要求进步。实践课程后应再举办大型学院学术类竞赛,让学生有比较、更加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
总之,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既要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要鼓励他们敢于质疑权威、敢于发扬个性;也要树立开放、平等、宽容、自由的教育观念,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主观意识,培养他们成为国家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郝喜明,江文华,刘健.独立学院个性化教育办学特色探微[J].成功(教育版),2009.6.
[2]王宏歌.教育不是克隆--谈教育创新的个性化[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报,2008.3.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1 个性化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和关键
(1)尊重人的个性差异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个性化教育,即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以个性发展,人格健全为目标的教育。创新能力离不开思想能力,而思想能力离不开学习能力。创新是指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创新人才则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性人才,即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个性的充分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具备创新能力。
(2)个性发展是现代社会及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正在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工业社会的标志是标准化,而信息社会的标志是多样化和个性化。由于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创新在人类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知识创新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导的决定性因素,因而知识的创新就要靠能创新知识的人才。因此,积极探索,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之个性化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就成为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
2 我国现有教育存在的弊端
2.1 传统教育思想观念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主义社会,教育被统治者当作奴役、禁锢人民的手段。如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都是八股文风的社会官吏。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完全失去了原来的个性。教师在学生面前往往是以长者自居,老师和学生之间几乎没有平等可言。教学中,学生是完完全全的“受者”。由于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整个社会无法形成一个尊重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人才成长环境,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泯灭了人的个性,也就培养不出来创新人才。
2.2 传统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是培养目标的单一性。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大纲和所选教材常年来基本上是“千人一面”,没有考虑到各省各地的地域差异、民族差异及人才成长的环境差异。而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也缺乏创新,很多高校多年来都是采用同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计划。培养方案所列课程多年来都是一层不变,有的甚至连课程选用的教材都是年复一年的使用相同的教材,根本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兴趣特点。二是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基本都是以“识记知识”为重点开展教学活动。把教学重点放在识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再现上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习惯于向学生传授“唯一的正确答案”,阻碍了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发展,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习惯于这种单一的思维模式,缺乏“异想天开”的思想。因而,学生的个性思维的火花就无法点燃。三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单一化。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标准的“应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评定学生的标准也主要就是学业成绩,在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性,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学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应付接踵而来的考试,无暇顾及课外活动,因为这些对自己的学业评定毫无意义。因此,现有的评价体系严重地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此种简单划一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差异被一概抹杀,个性化教育荡然无存,教育成了名副其实地批量生产。目前,我国教育资源还非常短缺,在分配上极不合理,人才和教育精英聚集、扎堆严重,有的学校人才济济,有的学校人才匮乏,很多“千里马”遇不上“伯乐”,教育公平很难实现。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教育管理体制僵化影响了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等也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3 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3.1 转变教育理念,加大学生专业课程选择的自由性和灵活性
教育观念是教育实践的指南和行动准则,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模式。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大学不仅要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优秀人才,促进国家的科研水平的进步,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更要担负起开发人的精神资源、提升人性、促进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艰巨任务。其次现在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些新的领域对一些特殊专业性人才需球日益迫切。所以在在专业课设置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升学为目的,以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为终极目标。在专业设计上重基础,淡化专业界限,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安排,主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创新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等出发,让学生有更加大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达到双赢的局面。
3.2 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要改变传统固化的考试方法,减少理论背诵固定答案式的试卷考试及一问一答的考试模式,增加实际动手操作以及个人发挥题目的测试。充分体现学生创新和个性的表现,承认外来学分,以使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得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创造性个性和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个性人格的铸就,必将有利于增强学生将来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
3.3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及人才培养模式,归还学生学习自主权
(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以学分制和配套的导师为基础,实施培养方案个性化分层教学时指针对不同层次,对学习有不同要求的学生采取相适应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最终实现所有学生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教育策略。这种模式在文华学院的英语教学中,根据高中的基础不同分班上课,照顾了基础好的也顾及了基础差的学生,在近两年中学院英语四、六级通过率逐年提升。在基础学部的体育课中从第二学期开始让学生自主选择上课项目,老师再根据大家的基础针对教学,在每年的全国乃至全省体育比赛中都取得了好成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在两年前实施的导师制充分利用年轻老师进校的激情,利用导师的特点、特长和志向,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对学生在校期间指导,在这两年中本学部的不及格率明显下滑,学风明显好转,参加全国全省大赛的人数、考取研究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
(2)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动手能力。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认知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实践。因此,只有在教育中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结合课堂内外,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加大实践环节的分量,并贯之于教学的始终,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通过实践环节来发现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培养他们对实践课的兴趣,加大引导。让学生都自觉地向更高的要求进步。实践课程后应再举办大型学院学术类竞赛,让学生有比较、更加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
总之,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既要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要鼓励他们敢于质疑权威、敢于发扬个性;也要树立开放、平等、宽容、自由的教育观念,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主观意识,培养他们成为国家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郝喜明,江文华,刘健.独立学院个性化教育办学特色探微[J].成功(教育版),2009.6.
[2]王宏歌.教育不是克隆--谈教育创新的个性化[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