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但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随之扩大,并一定程度影响了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居民心态的平衡,这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有效调节行业差距,必须明确差距的成因,为此,本文从政府职能、定价机制、法制体系和垄断四个纬度探讨了行业差距的成因,并进行了实践检验。
【关键词】行业差距;定价机制;法律体系;行政垄断
行业收人差距拉大是市场化改革以来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构成因素。因此,行业之间收人差距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并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各行业间收入差距始终存在。但在传统经济体制下,由于居民收人水平普遍较低,所以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表现得不很明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特别是一般行业与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并不断明显、凸现。为有效调节行业差距,我们对导致差距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对于成就行业差距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政府职能错位——行业差距的体制原因
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垄断企业是原先政府有关经济管理职能部门转变而来,是政企合一的部门,其本身具有双重属性:企业性质与政府特征。这些企业与政府部门关系密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了行政性垄断。所谓行政性垄断是指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及其经济管理部门,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滥用职权,排斥、限制甚至消除企业间合理正当竞争的不合理行为,其目的是获取巨额垄断利润。它是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垄断,与特定历史时期相适应。由于其他市场主体无法进入,垄断行业大多通过垄断价格而不是提高技术水平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把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利益转化为生产者利益,使得职工收益往往超过其贡献,既侵犯了消费者利益,又抬高了社会成本,扭曲了资源配置。同时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垄断经营产品价格持续上升。由于有政府作后盾,行政性垄断能够获得暴利,使其与一般性行业的收入差距急剧拉大,对此,政府有关部门不是不知道,也不是无力制裁,只不过是碍于部门间或个人之间的情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么就是互相推诿,听之任之该种现象的存在。更有甚者,为实现这种暴利,他们还制订相关规定,维护这种垄断地位,保证这一暴利的实现,最终拉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究其原因,不能不归咎于政府职能的缺位与错位。
二、不合理定价机制——行业差距的直接原因
垄断行业收入大幅增长的直接原因,就是凭借其垄断地位确定垄断高价,获得垄断利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价格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价格结构仍不合理。不合理的价格体系造成了不同行业收益率不同,从而扩大了行业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如许多产品成本价格偏低,而出售价格偏高,产品的价高利大,导致许多部门劳动在实际生产率没有多大差距的情况下,收入有很大的差距。如电力行业集中了中国六分之一(约8000亿元)的国有资产,1999年仅向中央上缴86亿元,资金利润率只有2.30%。据业内资深专家分析,电网供电成本每度约0.10元,但电厂上网价与销售价之差一般超过0.15元。国家电力公司每年至少供电10000度,利润远远超过86亿。电信行业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硬性向用户征收初装费,到目前为止,该项收费已逾千亿元人民币 。非垄断行业不具有此“特权”,因此,差距拉大也是必然。
三、法制不健全——行业差距的根本原因
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有较为健全、成熟的经济法规,在维护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方面有较为完善的反暴利法、反垄断法等等。他们有健全的司法,使经济的运行有法可依;在执法上,对暴利现象、垄断现象制裁相当严厉,执法必严,这有效的维护了市场经济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反垄断与反暴利的法规。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议。但时至今日,维护中国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反垄断法》却仍未出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反行政垄断一章的取舍牵扯着众多方面的利益。2006年6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草案)》,就删除了反行政垄断一章。这使限制垄断,特别是限制行政性垄断,缩小垄断与一般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无法可依,也就无法限制垄断行业的暴利现象。缺乏法律的约束,垄断行业为了垄断利润就会不择手段、肆无忌惮,即便做得过分,也没有相关法律对其制裁,不会损害其既得利益。如此一来,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行业差距蒋因此拉大。
四、行政性垄断——行业差距的突出原因
中国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与行业自身的生产特点和生产效率是分不开的。但影响行业收入差距的最突出因素是垄断。目前,中国的行业垄断,分为行政垄断、自然垄断和竟争垄断三种不同形式。行政垄断是指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依靠体制或政府授予的某些特殊权力对经济活动进行垄断性经营和限制其他竞争对手的进人,如电信业、金融服务业等;自然垄断是指依靠自然资源的优势在市场处于垄断的地位,如煤气和自来水的供应;竟争性垄断是指通过一定的市场竟争而获得垄断地位。目前,由于中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垄断在中国还不存在。
市场化改革对行业收人水平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行业内部与行业之间的竞争体现出来的。竞争使得行业内与行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的同时,行业内部与行业之间的平均利润率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行业内部与行业之间收人水平的过快拉大。就目前各个行业而言,凡是竞争性较强的行业工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差别很小,收人水平普遍偏低或接近于社会平均水平,如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因此,行业收人水平的高低,差距的大小与该行业的开放性、竞争性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垄断性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存在较强的政府性行为,导致垄断性行业的收人水平明显偏高,与竞争性行业收入差距也就较大。 在中国,尽管已经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但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一些关系国际民生的行业仍控制在国家手里,实行公有制,造成明显的行政性垄断,如银行业、电力等。因此,在转轨过程的中国面临这样一种状况:实行公有制的国有企业多数处于垄断地位,经营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垄断利润,职工收入水平高。如电力行业内小小的抄表员就能获得十万元的年收入;而实行私有制的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非常小,职工工资水平远远低于垄断行业的收入水平。
为了深入研究垄断与行业收入差距的关系,我们将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变量的选择与指标的设计
总体来看,中国行业工资差异的拉大是因行业垄断程度差异的扩大引致的,各行业相对工资水平的变化,可由该行业垄断程度的相对变化做出一定解释。
垄断分为行政垄断、自然垄断和竟争垄断。但这是援引自西方市场经济较为完善的情况下的划分,这种划分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还不完全适用。因为,目前影响,甚至决定中国行业职工工资水平差异的是体制转型时期一种特有的垄断——是针对所有制结构而言的垄断——行政性垄断,或者说是公有制垄断。
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职工工资水平完全决定于国家的计划、安排,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水平计划没有什么差别;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被逐步打破,呈现出公有制占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趋势。然而,不同行业所有制多元化的进程不同,导致了不同行业间所有制结构的差异。所有制多元化进展较快的行业,竞争较为激烈,收入差距较小;所有制多元化进展较慢的行业,国有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竞争不充分,行业进入、退出门槛较高,与竞争行业的收入差距较大。
为准确体现所有制垄断程度与行业收入水平的关系,在数据的选取上我们将选取公有制垄断程度(M)与各个行业平均工资水平(R)两个指标反映之。其中,公有制垄断程度以某行业国有企业职工人数占该行业职工总数的比重表示之。计算公式为:
其中,Mi表示第i个行业的公有制垄断程度;IPi表示第i个行业的公有制企业职工人数;Ii表示整个i行业职工总人数。
依据以上指标的选择与侧算公式的设计,本文选取2002 年国民经济中除国家党政机关等以外11个主要以营利为目的的行业资料(如表1)。
(二)行业垄断程度与行业平均收入水平的数据特征
理论上讲,行业垄断与收入水平正相关。这一理论分析是否能够解释中国现实状况?在此,我们先对行业垄断与收入水平的数据特征作一了解,对他们的关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将获得的数据资料按照行业公有制垄断程度由低到高排序(如表1),据此表获得行业垄断与收入水平关系图(如图1)。
分析图可知,不同的行业市场化进程不同,公有制的垄断程度也不同,从而导致相应行业的收入水平也有所不同。行业公有制垄断程度越高,对应行业的收入水平也相应越高,反之反是。二者呈正相,相关系数为0.80。
注:数据来源与表1,其中,各个标号代表的含义分别为,X1:农、林、牧、渔业;X2: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X3:建筑业;X4:制造业;X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X6:社会服务业;X7:房地产业;X8:金融、保险业;X9: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X10: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X11: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三)垄断与行业收入关系的回归分析
从对垄断与行业收入水平的简单相关分析、数字特征等分析可知,无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际看,垄断对行业收入有重要影响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垄断对行业收入的影响力度多大?为探讨此问题,我们进行回归分析。依据表1中的数据资料,利用Eviews进行回归,得到回归结果:
对于回归结果,从各项系数看,他们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从拟合效果看,调整后的可决系数,表明方程与样本数据拟合结果比较理想;从整个方程看,回归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对应的P值为0。
由于在回归过程中我们使用的是截面数据,因此,有必要进行异方差性检验。检验异方差的方法众多,在此我们主要使用White检验。利用Eviews进行命令操作,得到White检验结果(如表格1)。
由于相伴概率为0.89,不能拒绝方程残差不存在异方差的零假设,即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因此,回归结果比较理想,达到了预期目标。
分析回归结果可知,不仅垄断对行业收入差距有正向影响,而且公有制垄断程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行业平收入水平将提高101元。
五、结论
尽管导致行业差距拉大的成因众多,但政府职能的错位、定价机制的不合理、法制的不健全、垄断等成为目前我国行业差距过大的根本动因,特别是行政性垄断导致了不同所有制企业收入差距的过分拉大,这也是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一种特殊现象。为有效缩小行业差距,我们应该从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经济进而完善市场定价机制、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法制体系、改变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观念态度入手彻底根除行业差距的根源。
参考文献:
[1]杨宜勇、徐振斌、黄燕东、赖德胜.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 于良春.反行政性垄断与促进竞争政策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 金玉国.所有制垄断:转型时期行业工资差异的制度诠释[J].福建论坛,2000,9.
[4] 金玉国、王晓红.我国行业工资差异之演进及其原因[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2.
[5] 金玉国.行业工资水平与垄断程度的定量测度[J].统计与决策,2001,2.
[6] 金玉国、张 伟、康 君.市场化进程中的行业工资决定假说及其数量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5.
[7] 金玉国.工资行业差异的制度诠释[J].统计研究,2005,4.
【关键词】行业差距;定价机制;法律体系;行政垄断
行业收人差距拉大是市场化改革以来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构成因素。因此,行业之间收人差距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并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各行业间收入差距始终存在。但在传统经济体制下,由于居民收人水平普遍较低,所以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表现得不很明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特别是一般行业与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并不断明显、凸现。为有效调节行业差距,我们对导致差距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对于成就行业差距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政府职能错位——行业差距的体制原因
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垄断企业是原先政府有关经济管理职能部门转变而来,是政企合一的部门,其本身具有双重属性:企业性质与政府特征。这些企业与政府部门关系密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了行政性垄断。所谓行政性垄断是指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及其经济管理部门,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滥用职权,排斥、限制甚至消除企业间合理正当竞争的不合理行为,其目的是获取巨额垄断利润。它是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垄断,与特定历史时期相适应。由于其他市场主体无法进入,垄断行业大多通过垄断价格而不是提高技术水平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把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利益转化为生产者利益,使得职工收益往往超过其贡献,既侵犯了消费者利益,又抬高了社会成本,扭曲了资源配置。同时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垄断经营产品价格持续上升。由于有政府作后盾,行政性垄断能够获得暴利,使其与一般性行业的收入差距急剧拉大,对此,政府有关部门不是不知道,也不是无力制裁,只不过是碍于部门间或个人之间的情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么就是互相推诿,听之任之该种现象的存在。更有甚者,为实现这种暴利,他们还制订相关规定,维护这种垄断地位,保证这一暴利的实现,最终拉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究其原因,不能不归咎于政府职能的缺位与错位。
二、不合理定价机制——行业差距的直接原因
垄断行业收入大幅增长的直接原因,就是凭借其垄断地位确定垄断高价,获得垄断利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价格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价格结构仍不合理。不合理的价格体系造成了不同行业收益率不同,从而扩大了行业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如许多产品成本价格偏低,而出售价格偏高,产品的价高利大,导致许多部门劳动在实际生产率没有多大差距的情况下,收入有很大的差距。如电力行业集中了中国六分之一(约8000亿元)的国有资产,1999年仅向中央上缴86亿元,资金利润率只有2.30%。据业内资深专家分析,电网供电成本每度约0.10元,但电厂上网价与销售价之差一般超过0.15元。国家电力公司每年至少供电10000度,利润远远超过86亿。电信行业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硬性向用户征收初装费,到目前为止,该项收费已逾千亿元人民币 。非垄断行业不具有此“特权”,因此,差距拉大也是必然。
三、法制不健全——行业差距的根本原因
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有较为健全、成熟的经济法规,在维护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方面有较为完善的反暴利法、反垄断法等等。他们有健全的司法,使经济的运行有法可依;在执法上,对暴利现象、垄断现象制裁相当严厉,执法必严,这有效的维护了市场经济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反垄断与反暴利的法规。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议。但时至今日,维护中国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反垄断法》却仍未出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反行政垄断一章的取舍牵扯着众多方面的利益。2006年6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草案)》,就删除了反行政垄断一章。这使限制垄断,特别是限制行政性垄断,缩小垄断与一般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无法可依,也就无法限制垄断行业的暴利现象。缺乏法律的约束,垄断行业为了垄断利润就会不择手段、肆无忌惮,即便做得过分,也没有相关法律对其制裁,不会损害其既得利益。如此一来,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行业差距蒋因此拉大。
四、行政性垄断——行业差距的突出原因
中国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与行业自身的生产特点和生产效率是分不开的。但影响行业收入差距的最突出因素是垄断。目前,中国的行业垄断,分为行政垄断、自然垄断和竟争垄断三种不同形式。行政垄断是指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依靠体制或政府授予的某些特殊权力对经济活动进行垄断性经营和限制其他竞争对手的进人,如电信业、金融服务业等;自然垄断是指依靠自然资源的优势在市场处于垄断的地位,如煤气和自来水的供应;竟争性垄断是指通过一定的市场竟争而获得垄断地位。目前,由于中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垄断在中国还不存在。
市场化改革对行业收人水平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行业内部与行业之间的竞争体现出来的。竞争使得行业内与行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的同时,行业内部与行业之间的平均利润率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行业内部与行业之间收人水平的过快拉大。就目前各个行业而言,凡是竞争性较强的行业工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差别很小,收人水平普遍偏低或接近于社会平均水平,如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因此,行业收人水平的高低,差距的大小与该行业的开放性、竞争性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垄断性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存在较强的政府性行为,导致垄断性行业的收人水平明显偏高,与竞争性行业收入差距也就较大。 在中国,尽管已经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但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一些关系国际民生的行业仍控制在国家手里,实行公有制,造成明显的行政性垄断,如银行业、电力等。因此,在转轨过程的中国面临这样一种状况:实行公有制的国有企业多数处于垄断地位,经营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垄断利润,职工收入水平高。如电力行业内小小的抄表员就能获得十万元的年收入;而实行私有制的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非常小,职工工资水平远远低于垄断行业的收入水平。
为了深入研究垄断与行业收入差距的关系,我们将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变量的选择与指标的设计
总体来看,中国行业工资差异的拉大是因行业垄断程度差异的扩大引致的,各行业相对工资水平的变化,可由该行业垄断程度的相对变化做出一定解释。
垄断分为行政垄断、自然垄断和竟争垄断。但这是援引自西方市场经济较为完善的情况下的划分,这种划分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还不完全适用。因为,目前影响,甚至决定中国行业职工工资水平差异的是体制转型时期一种特有的垄断——是针对所有制结构而言的垄断——行政性垄断,或者说是公有制垄断。
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职工工资水平完全决定于国家的计划、安排,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水平计划没有什么差别;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被逐步打破,呈现出公有制占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趋势。然而,不同行业所有制多元化的进程不同,导致了不同行业间所有制结构的差异。所有制多元化进展较快的行业,竞争较为激烈,收入差距较小;所有制多元化进展较慢的行业,国有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竞争不充分,行业进入、退出门槛较高,与竞争行业的收入差距较大。
为准确体现所有制垄断程度与行业收入水平的关系,在数据的选取上我们将选取公有制垄断程度(M)与各个行业平均工资水平(R)两个指标反映之。其中,公有制垄断程度以某行业国有企业职工人数占该行业职工总数的比重表示之。计算公式为:
其中,Mi表示第i个行业的公有制垄断程度;IPi表示第i个行业的公有制企业职工人数;Ii表示整个i行业职工总人数。
依据以上指标的选择与侧算公式的设计,本文选取2002 年国民经济中除国家党政机关等以外11个主要以营利为目的的行业资料(如表1)。
(二)行业垄断程度与行业平均收入水平的数据特征
理论上讲,行业垄断与收入水平正相关。这一理论分析是否能够解释中国现实状况?在此,我们先对行业垄断与收入水平的数据特征作一了解,对他们的关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将获得的数据资料按照行业公有制垄断程度由低到高排序(如表1),据此表获得行业垄断与收入水平关系图(如图1)。
分析图可知,不同的行业市场化进程不同,公有制的垄断程度也不同,从而导致相应行业的收入水平也有所不同。行业公有制垄断程度越高,对应行业的收入水平也相应越高,反之反是。二者呈正相,相关系数为0.80。
注:数据来源与表1,其中,各个标号代表的含义分别为,X1:农、林、牧、渔业;X2: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X3:建筑业;X4:制造业;X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X6:社会服务业;X7:房地产业;X8:金融、保险业;X9: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X10: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X11: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三)垄断与行业收入关系的回归分析
从对垄断与行业收入水平的简单相关分析、数字特征等分析可知,无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际看,垄断对行业收入有重要影响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垄断对行业收入的影响力度多大?为探讨此问题,我们进行回归分析。依据表1中的数据资料,利用Eviews进行回归,得到回归结果:
对于回归结果,从各项系数看,他们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从拟合效果看,调整后的可决系数,表明方程与样本数据拟合结果比较理想;从整个方程看,回归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对应的P值为0。
由于在回归过程中我们使用的是截面数据,因此,有必要进行异方差性检验。检验异方差的方法众多,在此我们主要使用White检验。利用Eviews进行命令操作,得到White检验结果(如表格1)。
由于相伴概率为0.89,不能拒绝方程残差不存在异方差的零假设,即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因此,回归结果比较理想,达到了预期目标。
分析回归结果可知,不仅垄断对行业收入差距有正向影响,而且公有制垄断程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行业平收入水平将提高101元。
五、结论
尽管导致行业差距拉大的成因众多,但政府职能的错位、定价机制的不合理、法制的不健全、垄断等成为目前我国行业差距过大的根本动因,特别是行政性垄断导致了不同所有制企业收入差距的过分拉大,这也是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一种特殊现象。为有效缩小行业差距,我们应该从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经济进而完善市场定价机制、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法制体系、改变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观念态度入手彻底根除行业差距的根源。
参考文献:
[1]杨宜勇、徐振斌、黄燕东、赖德胜.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 于良春.反行政性垄断与促进竞争政策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 金玉国.所有制垄断:转型时期行业工资差异的制度诠释[J].福建论坛,2000,9.
[4] 金玉国、王晓红.我国行业工资差异之演进及其原因[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2.
[5] 金玉国.行业工资水平与垄断程度的定量测度[J].统计与决策,2001,2.
[6] 金玉国、张 伟、康 君.市场化进程中的行业工资决定假说及其数量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5.
[7] 金玉国.工资行业差异的制度诠释[J].统计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