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谱:
八字歌
棚捋挤按世间稀①,十个艺人十不知②;若能轻灵并坚硬③,粘连黏随④俱无疑,探捌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果能粘连黏随意,得其环⑤中不支离。
注解:
①稀,稀奇,稀罕之意。强调掤捋挤按在运用中的神奇特性。
②知,知晓,了解之意。此意并非不懂,而是讲人们并没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到其中的奥妙。
③此句讲外柔内刚之意。太极拳是哲拳,讲究以小胜大、以柔克刚。但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彻底取胜对手还需内有刚劲之力。
④粘连黏随,太极拳术语。杨班候曾说: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连黏随不可。“粘”有收提之意,将来劲引拔,使对方重心浮而后失其平衡;“黏”有拿留之意,既不发劲,也不脱离,使对方走抗皆不得手;“连”为舍己从人,退化中牵动其重心失之,此为不抗;“随”乃彼走我跟,随曲就伸,此为不丢之举。粘连黏随为奇妙的知觉运动,须细心体察,经久磨练自知。
⑤拥捋挤按、探捌肘靠为其劲力方向,此为方法;而粘连黏随乃对待中的一种状态,此为结果,无论是方法还是结果,最终均靠“中定”来开展,这环环相连核心就是中正,更是十三势之主宰,也可以说是一切拳势中正来。各势开展须重心稳固,无此稳定的平衡中心,势从何来?
解读:
此八字歌意在说拥捋挤按、探捌肘靠乃是拳术当中非常神奇的技术方法,但是,武艺之人并不能和全面了解这其中的奥妙,若能够真正做到外示轻灵园活、而内劲浑圆刚猛,那么粘连黏随就会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在中正的核心下,十三势必将浑然一体。
从拳术本质特征上讲,太极拳讲究以小胜大、以柔克刚,实现这一目标,先以轻灵松柔化去对方的力量,使对方的力量由强变弱,再乘势进攻。轻灵松柔就要舍去自己,不顶不抗,无论对手有多大的力量来袭,都能够化于无形之中。根据对方劲道的大小、速度、方向,顺自己之势借对方的劲力改变来力角度及方向,通过沾、连、黏、随,走弧形运动延长接触时间,使正面接触的最佳力点变化,进而化解对方的劲道,待对方的力由强变弱完全化掉之后,就为自身发放进攻创造了有利的局势和时机。笔者以物化的形式形容这个过程,那就是当对方的进攻点与你接触后,此时就是沾,你的意识中就如同你与对方接触点之间有了一条无形的柔软绳索相连在一起,这就是连。舍就是对方的强力牵动绳索带你而行,此过程为顺从,就是随。但是一旦对方力将终竭,这时你便开始牵动绳索进你攻击之圈,此时就要粘住对方。点位最佳之时,绳索立断以弹抖、搓打等等方法攻击对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阶及神明”的最大化的借力攻击对方,达到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彻底取胜的目的。
原谱:
三十七心会论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猴头①为第二之主宰,地心②为第三之主宰;丹田③为第一之宾辅,掌指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注解:
①猴头,意指精明的大脑、精神的头脑。之所以用“猴”字,在此当形容词用,意为精灵、机灵。
②地心,会意之词,指脚下之核心,也就是重心稳固的关键点,此点是随着人体的运动不断变化的。
③丹田,常指人体重要穴位,一般指下丹田,脐下三寸的地方。丹田,原是道教修炼内丹中的精气神时用的术语,有上中下三丹田:上丹田为督脉印堂之处,又称“泥丸宫”;中丹田为胸中膻中穴处,为宗气之所聚;下丹田为任脉关元穴,脐下三寸之处,为藏精之所。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储藏精气神的地方,因此对丹田极为重视,有如“性命之根本”。这里指下丹田,太极功夫气沉丹田的炼精化气,是积累内气,以成内劲功夫。然后炼气化神,以使内劲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这样,内气、外形匹配合一,以柔化刚发的技术方法,实践与技击攻防体系中。
解读:
《三十七心会论》之核心内容已将太极运动开展时人体各部的重要作用划分的一清二楚,这是太极拳的特点所决定的,是用劲时自然形成的,也完全符合太极拳术的原理。太极拳论说:“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在心腰间”、“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力由脊发”等等讲述的也是同样的道理,都说明腰脊为太极拳精气的源泉,是劲力的发动之处,也是气运行的始发点。如果没有这核心的存在,即使有精灵的大脑也没有了赖以施展的资本。虽然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身受心意的指使而行动,如影随形,但并非主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失去士兵的主帅什么也不是,所以,腰脊为主宰首位。
丹田为宾辅,劲与气合,主与宾合,以劲为主,乃是太极拳的武术功能体现。太极拳是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运动,故有“心为令、气为旗”、“意气君来骨肉臣”之说。太极拳看不见,摸不着是内气,这也是用时间和汗水才能换来真正要练的内容。太极功法的练习,太极拳架的练习都在养气筑基,培养的也正是这种精气。通过练习是去实现人体中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养人体内在潜能,蓄气力于体内的过程。如孙禄堂《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中语:“予练拳术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中之内劲矣。”通过太极功法的练习,丹田开合及周身气血鼓荡。因为丹田乃气机发起之源,只有充分启动丹田,才能实现身如气囊力贯周身。行拳时,在意念引导下,使丹田呼吸来带动拳式动作的开合。呼则俱开,吸则俱合,不论外形动作大小,其运行方向、速度快慢,都与丹田呼吸的节奏相一致。
笔者从结缘太极始就有序地进行这种训练,由最初朦胧的认识和对开和的不解到最终功夫上身体悟,切身感受丹田呼吸和动作开合的相互配合,内外一体。通过长期的桩功练习养气筑基,气归丹田,之后进行太极功劲功练习,如粘黏、弹抖和搓打等等,无不感受到丹田开合与外部动作开展的相互依存,融为一体。在太极拳行拳时也是如此,丹田开合与拳势开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呼应。这也就是太极拳理论所讲的以心行气、气遍周身,由最初的按照太极拳的动作、招势应用打击对手的招打,到中期的应用太极劲发拿打化的劲打,最终到最高阶段的应用太极气功的气打、乃至凌空劲神打的最通俗易懂的诠释。 原谱:
三十七周身大用论
一要心性与意静①,自然无处不轻灵;二要遍体气流行②,一定断续不能停;三要猴头永不抛③,问尽天下众英豪;如询大用缘何用,表里精粗无不到。
注解:
①此为精,精心意静的一种状态。
②此为气,以气运身的一种描述。
③此为神,虚灵顶劲,顶头悬的拳术要求。
解读:
太极拳修炼者练拳时要身心放松,全神贯注。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指修练太极时的一种境界状态,全身达到的是一种忘我松透到无形无象的境界,放下一切杂念、琐事,专心行拳,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不散。在全身心放松基础上,开始行拳,自然就会达到意静的境界。太极拳的修炼关键是达到意静,在逐渐强化太极拳深度的过程中,将身心放松到自然通透,最终要实现意静的境界。静要达到实实在在,就是在盘拳走架的过程中,头脑宁静祥和,像是一潭清水,清澈透底。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太极拳,就会逐渐缓释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琐事也就不能干扰自身的情绪了,人的性格就会恬淡释然起来,逐渐地就能达到不被外物干扰的内心松静、宁静以致远的境界。《道德经》所言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佛家《楞言经》上说到:“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这些古人经典话语都表明,倘若人们真正能静下心了,头脑里纯净,人的智慧就会获得开发,就能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层面。
太极拳是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运动,所以外在动作上的开展,全靠内意的来支配。丹田开合及周身气血鼓荡。因为丹田乃气机发起之源,充分启动丹田,才能实现身如气囊力贯周身。行拳时,在意念引导下,使丹田呼吸来带动拳式动作的开合。呼则俱开,吸则俱合,不论外形动作大小,其运行方向、速度快慢,都与丹田呼吸的节奏相一致。
运动时人体的头、腰脊、脚足共同组成中正之轴,转动自如,支撑八面,如太极拳技击过程中形体上的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动作劲力都是以此为核心施展发放的。如在松柔走化中,倘若以中正为轴,外力直面来袭,通过肢体的圆弧运转来使对方的来力变成我圆上的切线方向力,从我身侧落空。或当对方来力作用在我手、腕、肘或胳膊上,我都能顺应对方来力转动,使对方来力的作用点发生改变,从我圆弧的切线方向落空等等。以自然界的动物为例,动物们在精神高度警觉时总是将头高伸的,目光专注四方,聚神细觉。
太极功夫到达一个崭新的阶段后,通透全身的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血就如同泉清河静一般畅通而充沛。丹田气海之内气鼓荡,以使意气达到翻江播海的一种状态,意气如江海浩瀚奔涌,拳势如洪,到达表里粗精无不到的境界。正如王宗岳在《太极拳释名》中说道:“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原谱:
十六关要论
活泼于腰①,灵机于顶②,神通于背③,不使气流行于气④。行之于腿⑤,蹬之于足⑥,运之于掌,足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⑦,纵之于膝⑧,浑噩一身⑨,全体发之于毛⑩。
注解:
①松腹腰活,腰为核心,中正安舒,如同车轴一样,身体自然活泼。
②灵机于顶,虚灵顶劲,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云:“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③神通于背,涵胸拔背。胸部是往里凹的,背部是自然往外凸的,形成圆弧状。不能用力,要自然,头顶与尾椎上下这两个点要在一条直线上。
④清初抄本“不使气”为“流行于气”的前注,刻意强调流行于气概念,意在指气在周身运行时,不要将注意力刻意用在气上,凝神于气,气滞则拙力现。而意气沉着,身体松静,气自然收敛入筋骨,劲力自现,刚毅则无坚不摧。
⑤腿,行之方向的执行者。
⑥借地之力所在。重心应自涌泉灌注于地下,身体自然稳固。
⑦清初抄本“呼吸”为“往来于口”的前注,意在说明指经任督脉积聚于丹田的腹式呼吸。嘴闭齿合,舌头尖及舌面前部自然贴在上齿龈处,以使任督脉相通,故言往来于口。
⑧纵之于膝,说明膝乃闪展腾挪跳跃之关键。
⑨阴阳、虚实、动静、开合完全集于全身太极状态之意也。
⑩太极拳功夫高深者,用皮肤甚至毛发的灵感就可探知对方来力轻重、方向目标、作用点、快慢,正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正是毛肤这种高度灵感的表现。太极拳在心意的统领下,无论一动一静皆牵引全身。
解读:
《十六关要论》总结了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的要求及在运动中各部位所能达到的功能。练太极拳者须认真研读和用心体会,这也是练拳的用意所在。当然,随着功夫的不断加深,这些体悟就会愈加强烈,也会充分感受到《十六关要论》语言概括描述的精确。
原谱:
用功歌
轻灵活泼求懂劲①,阴阳既济无滞病②;若得四两拨千斤③,开合④鼓荡⑤主宰定。
注解:
①懂劲,太极拳行拳走架首先规范精准,之后娴熟流畅直至上下贯通。在经过对拳法招数应用的练习和体研后,渐渐就会体悟到劲的变化,自然就会进入舍着善于用劲的过程。
②滞病,重心沉稳,才能顺随;双方顶抗,就是双重;阴阳不分,虚实不明,则为滞病。
③四两拨千斤,张三丰太极拳歌诀“四两拨千运化良”,对待中,对方打来较大的力,我方以较小的松柔松化之力应之,人刚我柔,以柔克刚,实现走化,则四两拨千斤矣。
④开合,开为开展、开放,合为内收、合并。静是合,动是开。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太极拳的“开”、“合”是开合有致,阴阳有序,虚实分明。
⑤鼓荡,内气充盈,运气和畅。一开一合、一收一放、一鼓一荡,内气运行,内劲发放,外部肢体动作是结果的表现。
解读:
用功练习太极拳行拳走架,首先规范精准,之后娴熟流畅直至上下贯通。在经过对拳法招数应用的练习和体研后,渐渐就会体悟到劲的变化,自然就会进入舍着善于用劲的过程,直到随心所欲,那么太极功夫就会豁然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层面。
双方对待懂阴阳、分虚实,运用“听劲”,了解对方,之后运用化劲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最后把对方发出去,打倒战胜对方。对方出手,我方就采取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对方打来较大的力,我方以较小的松柔松化之力,人刚我柔,以柔克刚,实现走化,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仅如此,引进落空,往往还会使对方由于惯性的作用,移动了重心,失去了平衡,成了我顺、人背之势,为我开合鼓荡,发放打击对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时机,占得先机,主宰全局。(待续)
八字歌
棚捋挤按世间稀①,十个艺人十不知②;若能轻灵并坚硬③,粘连黏随④俱无疑,探捌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果能粘连黏随意,得其环⑤中不支离。
注解:
①稀,稀奇,稀罕之意。强调掤捋挤按在运用中的神奇特性。
②知,知晓,了解之意。此意并非不懂,而是讲人们并没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到其中的奥妙。
③此句讲外柔内刚之意。太极拳是哲拳,讲究以小胜大、以柔克刚。但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彻底取胜对手还需内有刚劲之力。
④粘连黏随,太极拳术语。杨班候曾说: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连黏随不可。“粘”有收提之意,将来劲引拔,使对方重心浮而后失其平衡;“黏”有拿留之意,既不发劲,也不脱离,使对方走抗皆不得手;“连”为舍己从人,退化中牵动其重心失之,此为不抗;“随”乃彼走我跟,随曲就伸,此为不丢之举。粘连黏随为奇妙的知觉运动,须细心体察,经久磨练自知。
⑤拥捋挤按、探捌肘靠为其劲力方向,此为方法;而粘连黏随乃对待中的一种状态,此为结果,无论是方法还是结果,最终均靠“中定”来开展,这环环相连核心就是中正,更是十三势之主宰,也可以说是一切拳势中正来。各势开展须重心稳固,无此稳定的平衡中心,势从何来?
解读:
此八字歌意在说拥捋挤按、探捌肘靠乃是拳术当中非常神奇的技术方法,但是,武艺之人并不能和全面了解这其中的奥妙,若能够真正做到外示轻灵园活、而内劲浑圆刚猛,那么粘连黏随就会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在中正的核心下,十三势必将浑然一体。
从拳术本质特征上讲,太极拳讲究以小胜大、以柔克刚,实现这一目标,先以轻灵松柔化去对方的力量,使对方的力量由强变弱,再乘势进攻。轻灵松柔就要舍去自己,不顶不抗,无论对手有多大的力量来袭,都能够化于无形之中。根据对方劲道的大小、速度、方向,顺自己之势借对方的劲力改变来力角度及方向,通过沾、连、黏、随,走弧形运动延长接触时间,使正面接触的最佳力点变化,进而化解对方的劲道,待对方的力由强变弱完全化掉之后,就为自身发放进攻创造了有利的局势和时机。笔者以物化的形式形容这个过程,那就是当对方的进攻点与你接触后,此时就是沾,你的意识中就如同你与对方接触点之间有了一条无形的柔软绳索相连在一起,这就是连。舍就是对方的强力牵动绳索带你而行,此过程为顺从,就是随。但是一旦对方力将终竭,这时你便开始牵动绳索进你攻击之圈,此时就要粘住对方。点位最佳之时,绳索立断以弹抖、搓打等等方法攻击对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阶及神明”的最大化的借力攻击对方,达到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彻底取胜的目的。
原谱:
三十七心会论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猴头①为第二之主宰,地心②为第三之主宰;丹田③为第一之宾辅,掌指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注解:
①猴头,意指精明的大脑、精神的头脑。之所以用“猴”字,在此当形容词用,意为精灵、机灵。
②地心,会意之词,指脚下之核心,也就是重心稳固的关键点,此点是随着人体的运动不断变化的。
③丹田,常指人体重要穴位,一般指下丹田,脐下三寸的地方。丹田,原是道教修炼内丹中的精气神时用的术语,有上中下三丹田:上丹田为督脉印堂之处,又称“泥丸宫”;中丹田为胸中膻中穴处,为宗气之所聚;下丹田为任脉关元穴,脐下三寸之处,为藏精之所。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储藏精气神的地方,因此对丹田极为重视,有如“性命之根本”。这里指下丹田,太极功夫气沉丹田的炼精化气,是积累内气,以成内劲功夫。然后炼气化神,以使内劲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这样,内气、外形匹配合一,以柔化刚发的技术方法,实践与技击攻防体系中。
解读:
《三十七心会论》之核心内容已将太极运动开展时人体各部的重要作用划分的一清二楚,这是太极拳的特点所决定的,是用劲时自然形成的,也完全符合太极拳术的原理。太极拳论说:“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在心腰间”、“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力由脊发”等等讲述的也是同样的道理,都说明腰脊为太极拳精气的源泉,是劲力的发动之处,也是气运行的始发点。如果没有这核心的存在,即使有精灵的大脑也没有了赖以施展的资本。虽然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身受心意的指使而行动,如影随形,但并非主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失去士兵的主帅什么也不是,所以,腰脊为主宰首位。
丹田为宾辅,劲与气合,主与宾合,以劲为主,乃是太极拳的武术功能体现。太极拳是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运动,故有“心为令、气为旗”、“意气君来骨肉臣”之说。太极拳看不见,摸不着是内气,这也是用时间和汗水才能换来真正要练的内容。太极功法的练习,太极拳架的练习都在养气筑基,培养的也正是这种精气。通过练习是去实现人体中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养人体内在潜能,蓄气力于体内的过程。如孙禄堂《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中语:“予练拳术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中之内劲矣。”通过太极功法的练习,丹田开合及周身气血鼓荡。因为丹田乃气机发起之源,只有充分启动丹田,才能实现身如气囊力贯周身。行拳时,在意念引导下,使丹田呼吸来带动拳式动作的开合。呼则俱开,吸则俱合,不论外形动作大小,其运行方向、速度快慢,都与丹田呼吸的节奏相一致。
笔者从结缘太极始就有序地进行这种训练,由最初朦胧的认识和对开和的不解到最终功夫上身体悟,切身感受丹田呼吸和动作开合的相互配合,内外一体。通过长期的桩功练习养气筑基,气归丹田,之后进行太极功劲功练习,如粘黏、弹抖和搓打等等,无不感受到丹田开合与外部动作开展的相互依存,融为一体。在太极拳行拳时也是如此,丹田开合与拳势开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呼应。这也就是太极拳理论所讲的以心行气、气遍周身,由最初的按照太极拳的动作、招势应用打击对手的招打,到中期的应用太极劲发拿打化的劲打,最终到最高阶段的应用太极气功的气打、乃至凌空劲神打的最通俗易懂的诠释。 原谱:
三十七周身大用论
一要心性与意静①,自然无处不轻灵;二要遍体气流行②,一定断续不能停;三要猴头永不抛③,问尽天下众英豪;如询大用缘何用,表里精粗无不到。
注解:
①此为精,精心意静的一种状态。
②此为气,以气运身的一种描述。
③此为神,虚灵顶劲,顶头悬的拳术要求。
解读:
太极拳修炼者练拳时要身心放松,全神贯注。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指修练太极时的一种境界状态,全身达到的是一种忘我松透到无形无象的境界,放下一切杂念、琐事,专心行拳,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不散。在全身心放松基础上,开始行拳,自然就会达到意静的境界。太极拳的修炼关键是达到意静,在逐渐强化太极拳深度的过程中,将身心放松到自然通透,最终要实现意静的境界。静要达到实实在在,就是在盘拳走架的过程中,头脑宁静祥和,像是一潭清水,清澈透底。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太极拳,就会逐渐缓释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琐事也就不能干扰自身的情绪了,人的性格就会恬淡释然起来,逐渐地就能达到不被外物干扰的内心松静、宁静以致远的境界。《道德经》所言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佛家《楞言经》上说到:“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这些古人经典话语都表明,倘若人们真正能静下心了,头脑里纯净,人的智慧就会获得开发,就能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层面。
太极拳是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运动,所以外在动作上的开展,全靠内意的来支配。丹田开合及周身气血鼓荡。因为丹田乃气机发起之源,充分启动丹田,才能实现身如气囊力贯周身。行拳时,在意念引导下,使丹田呼吸来带动拳式动作的开合。呼则俱开,吸则俱合,不论外形动作大小,其运行方向、速度快慢,都与丹田呼吸的节奏相一致。
运动时人体的头、腰脊、脚足共同组成中正之轴,转动自如,支撑八面,如太极拳技击过程中形体上的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动作劲力都是以此为核心施展发放的。如在松柔走化中,倘若以中正为轴,外力直面来袭,通过肢体的圆弧运转来使对方的来力变成我圆上的切线方向力,从我身侧落空。或当对方来力作用在我手、腕、肘或胳膊上,我都能顺应对方来力转动,使对方来力的作用点发生改变,从我圆弧的切线方向落空等等。以自然界的动物为例,动物们在精神高度警觉时总是将头高伸的,目光专注四方,聚神细觉。
太极功夫到达一个崭新的阶段后,通透全身的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血就如同泉清河静一般畅通而充沛。丹田气海之内气鼓荡,以使意气达到翻江播海的一种状态,意气如江海浩瀚奔涌,拳势如洪,到达表里粗精无不到的境界。正如王宗岳在《太极拳释名》中说道:“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原谱:
十六关要论
活泼于腰①,灵机于顶②,神通于背③,不使气流行于气④。行之于腿⑤,蹬之于足⑥,运之于掌,足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⑦,纵之于膝⑧,浑噩一身⑨,全体发之于毛⑩。
注解:
①松腹腰活,腰为核心,中正安舒,如同车轴一样,身体自然活泼。
②灵机于顶,虚灵顶劲,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云:“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③神通于背,涵胸拔背。胸部是往里凹的,背部是自然往外凸的,形成圆弧状。不能用力,要自然,头顶与尾椎上下这两个点要在一条直线上。
④清初抄本“不使气”为“流行于气”的前注,刻意强调流行于气概念,意在指气在周身运行时,不要将注意力刻意用在气上,凝神于气,气滞则拙力现。而意气沉着,身体松静,气自然收敛入筋骨,劲力自现,刚毅则无坚不摧。
⑤腿,行之方向的执行者。
⑥借地之力所在。重心应自涌泉灌注于地下,身体自然稳固。
⑦清初抄本“呼吸”为“往来于口”的前注,意在说明指经任督脉积聚于丹田的腹式呼吸。嘴闭齿合,舌头尖及舌面前部自然贴在上齿龈处,以使任督脉相通,故言往来于口。
⑧纵之于膝,说明膝乃闪展腾挪跳跃之关键。
⑨阴阳、虚实、动静、开合完全集于全身太极状态之意也。
⑩太极拳功夫高深者,用皮肤甚至毛发的灵感就可探知对方来力轻重、方向目标、作用点、快慢,正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正是毛肤这种高度灵感的表现。太极拳在心意的统领下,无论一动一静皆牵引全身。
解读:
《十六关要论》总结了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的要求及在运动中各部位所能达到的功能。练太极拳者须认真研读和用心体会,这也是练拳的用意所在。当然,随着功夫的不断加深,这些体悟就会愈加强烈,也会充分感受到《十六关要论》语言概括描述的精确。
原谱:
用功歌
轻灵活泼求懂劲①,阴阳既济无滞病②;若得四两拨千斤③,开合④鼓荡⑤主宰定。
注解:
①懂劲,太极拳行拳走架首先规范精准,之后娴熟流畅直至上下贯通。在经过对拳法招数应用的练习和体研后,渐渐就会体悟到劲的变化,自然就会进入舍着善于用劲的过程。
②滞病,重心沉稳,才能顺随;双方顶抗,就是双重;阴阳不分,虚实不明,则为滞病。
③四两拨千斤,张三丰太极拳歌诀“四两拨千运化良”,对待中,对方打来较大的力,我方以较小的松柔松化之力应之,人刚我柔,以柔克刚,实现走化,则四两拨千斤矣。
④开合,开为开展、开放,合为内收、合并。静是合,动是开。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太极拳的“开”、“合”是开合有致,阴阳有序,虚实分明。
⑤鼓荡,内气充盈,运气和畅。一开一合、一收一放、一鼓一荡,内气运行,内劲发放,外部肢体动作是结果的表现。
解读:
用功练习太极拳行拳走架,首先规范精准,之后娴熟流畅直至上下贯通。在经过对拳法招数应用的练习和体研后,渐渐就会体悟到劲的变化,自然就会进入舍着善于用劲的过程,直到随心所欲,那么太极功夫就会豁然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层面。
双方对待懂阴阳、分虚实,运用“听劲”,了解对方,之后运用化劲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最后把对方发出去,打倒战胜对方。对方出手,我方就采取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对方打来较大的力,我方以较小的松柔松化之力,人刚我柔,以柔克刚,实现走化,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仅如此,引进落空,往往还会使对方由于惯性的作用,移动了重心,失去了平衡,成了我顺、人背之势,为我开合鼓荡,发放打击对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时机,占得先机,主宰全局。(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