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许多知识分子为了改变中国教育的落后面貌,开始致力于“立足乡村、连接城市”的平民教育运动。因为南京的陶行知和河北的晏阳初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所以世人称他们为“南陶北晏”。
对比一下他们的人生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他们从小就接受过教会教育。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歙县,1906年进入县城里的教会学堂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1909年,他考入美以美会在南京所办的汇文书院博习馆(预科),第二年汇文书院兼并宏育书院后更名为金陵大学,他从汇文书院预科升入金陵大学文科。1914年,陶行知以优异成绩从金陵大学毕业,毕业论文的标题是《共和精义》,其中有“共和者,人文进化必然之产物也”的论述,由此可见他的思想水平已经达到怎样的高度。晏阳初1890年(一说1893年)出生于四川巴中一个私塾教师家庭。在父亲的影响下,他自幼熟读四书五经,逐渐树立了“民本主义”和“天下一家”的观念。十来岁的时候,他进入川北重镇保宁府的一所教会学堂。经过四年的学习,他在精神、知识和身体等方面都得到很大提升。随后他来到成都,认识了年轻的传教士史文轩。1913年,他经过史文轩介绍到了香港,考入成立不久的香港大学(前身是圣保罗书院)。当年的港大只有商、医、文三科,晏阳初虽然数理化很好,却主动选择了文科。当时他的想法是:如果要担负起改造中国的责任,就必须具有政治和经济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其次,他们都有留学美国的经历。
陶行知从金陵大学毕业后,即赴美国留学。他先入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市政学,获政治学硕士学位,第二年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深造。在此期间,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对他产生很大影响。晏阳初是1916年去美国留学的。起初他先进入耶鲁大学并选择了《美国宪法》课。这门课由刚刚卸任的总统塔夫特主讲,晏阳初听了之后感到塔夫特不是在教书,而是在传道—传民主之道。当时他想:一位总统卸任后能够欣然教书,这本身就是民主精神的真实体现。
第三,他们都有献身于教育的理想。1917年陶知行还未毕业,就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邀请提前回国,担任了该校教授兼教务长和教育科主任等职务。随后他发表《教学合一》、《第一流的教育家》等文章,并参与全国教育联合会主持的“中国新学制”的起草工作。1922年初,他出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后来又担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办的《新教育》杂志的主编。由于这些工作受众更多,对民众的影响更大,所以他辞去了大学教师职务。相比之下,晏阳初的经历相对复杂一点。他1918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去欧洲参加了战地志愿者服务工作。当时在英国和法国军队中的华工很多,有天晚上一个华工请他为自己写一封家信,晏阳初爽快地答应了。这事传出去以后,找他写信的人与日俱增。后来他灵机一动,决定教他们识字写信,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一开始,他的学生有40多位苦力,4个月后其中35人学会了独立写信。为了鼓励大家,晏阳初请来一位将军为他们主持毕业典礼,并颁发了毕业证书。这件事成了当地的头号新闻,也被研究者当做人类教育史上破天荒的事情。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晏阳初返回美国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继续深造。一年后他获得硕士学位回到中国,决心从事平民教育工作。
第四,他们共同投身了平民教育事业。
1923年8月,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北京召开第二届年会,陶行知、晏阳初与朱其慧利用这个机会邀请各省代表发起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同年9月,平教会总会在北京成立,朱其慧任董事长,陶行知任董事部书记,晏阳初任总干事。朱是民国初年内阁总理熊希龄的夫人,熊晚年致力于慈善、教育事业,香山慈幼院就是他们夫妇共同创办的。两个月后,一大批著名学者参与编写的《平民千字课》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扉页上刊载的培养目的有三项:
(一)培养人生与共和国民必不可少的精神和态度。
(二)训练处理家常信札账目和别的应用文字的能力。
(三)培养继续看书读报和领略优良教育的基本能力。
平教会成立以后,全国20余省设立分会并开办平民学校,从而使平民教育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为了起到示范作用,晏阳初又在河北定县成立华北实验区,并吸引一批知识分子参与进来。随后,陶行知在南京创办晓庄师院。这就是“南陶北晏”的来历。
民国时期,作为民间办教育的先行者,“南陶北晏”在1932年得到国民政府民政部的支持。遗憾的是,陶行知在1946年因病去世,晏阳初在1949年又远离故土。从此以后,他们开创的事业就再也没有能够继续下去。
对比一下他们的人生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他们从小就接受过教会教育。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歙县,1906年进入县城里的教会学堂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1909年,他考入美以美会在南京所办的汇文书院博习馆(预科),第二年汇文书院兼并宏育书院后更名为金陵大学,他从汇文书院预科升入金陵大学文科。1914年,陶行知以优异成绩从金陵大学毕业,毕业论文的标题是《共和精义》,其中有“共和者,人文进化必然之产物也”的论述,由此可见他的思想水平已经达到怎样的高度。晏阳初1890年(一说1893年)出生于四川巴中一个私塾教师家庭。在父亲的影响下,他自幼熟读四书五经,逐渐树立了“民本主义”和“天下一家”的观念。十来岁的时候,他进入川北重镇保宁府的一所教会学堂。经过四年的学习,他在精神、知识和身体等方面都得到很大提升。随后他来到成都,认识了年轻的传教士史文轩。1913年,他经过史文轩介绍到了香港,考入成立不久的香港大学(前身是圣保罗书院)。当年的港大只有商、医、文三科,晏阳初虽然数理化很好,却主动选择了文科。当时他的想法是:如果要担负起改造中国的责任,就必须具有政治和经济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其次,他们都有留学美国的经历。
陶行知从金陵大学毕业后,即赴美国留学。他先入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市政学,获政治学硕士学位,第二年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深造。在此期间,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对他产生很大影响。晏阳初是1916年去美国留学的。起初他先进入耶鲁大学并选择了《美国宪法》课。这门课由刚刚卸任的总统塔夫特主讲,晏阳初听了之后感到塔夫特不是在教书,而是在传道—传民主之道。当时他想:一位总统卸任后能够欣然教书,这本身就是民主精神的真实体现。
第三,他们都有献身于教育的理想。1917年陶知行还未毕业,就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邀请提前回国,担任了该校教授兼教务长和教育科主任等职务。随后他发表《教学合一》、《第一流的教育家》等文章,并参与全国教育联合会主持的“中国新学制”的起草工作。1922年初,他出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后来又担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办的《新教育》杂志的主编。由于这些工作受众更多,对民众的影响更大,所以他辞去了大学教师职务。相比之下,晏阳初的经历相对复杂一点。他1918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去欧洲参加了战地志愿者服务工作。当时在英国和法国军队中的华工很多,有天晚上一个华工请他为自己写一封家信,晏阳初爽快地答应了。这事传出去以后,找他写信的人与日俱增。后来他灵机一动,决定教他们识字写信,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一开始,他的学生有40多位苦力,4个月后其中35人学会了独立写信。为了鼓励大家,晏阳初请来一位将军为他们主持毕业典礼,并颁发了毕业证书。这件事成了当地的头号新闻,也被研究者当做人类教育史上破天荒的事情。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晏阳初返回美国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继续深造。一年后他获得硕士学位回到中国,决心从事平民教育工作。
第四,他们共同投身了平民教育事业。
1923年8月,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北京召开第二届年会,陶行知、晏阳初与朱其慧利用这个机会邀请各省代表发起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同年9月,平教会总会在北京成立,朱其慧任董事长,陶行知任董事部书记,晏阳初任总干事。朱是民国初年内阁总理熊希龄的夫人,熊晚年致力于慈善、教育事业,香山慈幼院就是他们夫妇共同创办的。两个月后,一大批著名学者参与编写的《平民千字课》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扉页上刊载的培养目的有三项:
(一)培养人生与共和国民必不可少的精神和态度。
(二)训练处理家常信札账目和别的应用文字的能力。
(三)培养继续看书读报和领略优良教育的基本能力。
平教会成立以后,全国20余省设立分会并开办平民学校,从而使平民教育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为了起到示范作用,晏阳初又在河北定县成立华北实验区,并吸引一批知识分子参与进来。随后,陶行知在南京创办晓庄师院。这就是“南陶北晏”的来历。
民国时期,作为民间办教育的先行者,“南陶北晏”在1932年得到国民政府民政部的支持。遗憾的是,陶行知在1946年因病去世,晏阳初在1949年又远离故土。从此以后,他们开创的事业就再也没有能够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