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间歌谣中的农耕文化解析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徽州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地域,在徽州人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徽州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通过对收集的徽州歌谣的研究,我们发现其中包含有大量反映徽州地区独特民俗与农耕文化的歌谣,这些歌谣富含乡土意象,再现了徽州地区的农业生产场景、农耕生活图景,反映了徽州民间独特的风俗与信仰。
  关键词:徽州民间歌谣 农耕文化 文化传承
  古徽州在历史上创造了多彩的文化成果,但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徽州民间歌谣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中央下达文件要求各地实施“抢救民歌运动”,徽州民间歌谣的发掘工作自此受到重视。学界对于徽州民间歌谣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根据知网检测,将徽州民歌作为关键词检索相关论文时,只有33篇文献,且作者多以徽州本土学者为主,这为保护徽州民间歌谣敲响了警钟。
  笔者遵循徽州民歌保护人刘凡的调研范围,基本涵盖广义的文化意义上的泛徽州区域。我们收集了歙县、黟县、太平、休宁、旌德、绩溪、石台、婺源、屯溪和祁门十个区县的民间歌谣,这些歌谣题材多样,用韵自由,语言朴实自然,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依据内容来看,分为徽商类、婚恋类、劳动生活类、风俗类、时政类和劝诫类六种歌谣类型。从学界的研究看,對上述六类歌谣的总体概括已有阐述,但深入研究不够。而徽州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地域,地少林密,在徽州人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徽州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通过对收集的材料研究,我们发现其中包含有大量能够反映徽州地区独特民俗与农耕文化的歌谣。
  一、采用大量农耕意象
  由于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地形的高低起伏导致了耕地的破碎和零散,土质较为贫瘠,人群多集中于沿河分布在山间谷地。相比天下粮仓太湖平原、天府之国四川平原等鱼米之乡,徽州向来不是富饶丰产之地,也难怪徽州人慨叹“前世不修,生在徽州”。人们试图将生于徽州归因于前世未修的因果中,但勤劳踏实的徽州人并没有因此陷入宿命论的泥沼,他们勤恳劳作,而在劳作休息之余的自遣方式之一便是创作、歌唱民谣。在这些歌谣中,采用了大量具有徽州地方色彩的农耕意象,有当地长期出产的农作物油菜花、松萝茶、桑蚕、贡菊等作物意象,也有舂碓、锄头、犁耙、蚕匾等农具。例如,歙县民歌《对歌》、太平民歌《手扶栏杆》、休宁民歌《松萝茶》、婺源民歌《十二月采茶歌》等,正因为徽州人对现实生活持有一种朴素的亲切感,将这些常出现于生产劳作中的意象纳入歌唱的范畴,为我们今天了解徽州地区农业发展变迁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民间材料。如绩溪民歌《养蚕》:
  月亮起山一盏灯,夜色深沉月更明;/二八蚕姑心满意,除沙上叶忙不停。/手扶蚕匾喜在心,眼望蚕多肉滚滚。/快快结茧快抽丝,织绸做衣簇簇新。/爹娘来把姑娘夸,说声女儿真是行,/将来留下绸几匹,当作嫁资送新人。
  徽州虽处皖南,但临近江浙太湖平原,古时乘船自新安江顺水而下,经富春江、钱塘江即可到达杭州,因此种桑养蚕向来是徽州人的谋生方式之一,而从事桑蚕的家庭也多兼行缫丝、织绸等家庭手工业。民歌《养蚕》围绕“蚕”唱出蚕姑夜间清理蚕粪、喂食桑叶,又期待能早日“结茧抽丝”“织绸做衣”,这首显然在农事劳动中诞生的歌谣就这样在虚实之景中,永恒地留下了徽州年轻女子夜半桑蚕的图景。歌谣所用语言质朴形象,韵律生动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抒发劳动生活的艰辛不易,亦有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对今人研究其时的社会状况有参考价值。
  二、再现徽州人的生产生活图景
  生发于劳动群众中的徽州民间歌谣,伴随着劳动者在山林田野栉风沐雨,而歌唱的便是他们自己的生活,有普通人辛苦劳作的生产场景,也有展现徽州农家的生活图景,在田间地头和山野河溪中,这些劳动者自发地完成了宣泄情感的原真艺术创作。关于文学艺术的产生,历来有不同文艺理论的观点。马克思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早期的文艺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生产过程。由于劳动时的需要,人们要进行行动的协调、情感与信息的交流沟通以及满足劳作间歇休息时的娱乐需求,便产生了最原始的文艺。鲁迅先生说:“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的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到‘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这表明了劳动促成了人类文艺的产生。
  在徽州民歌中,一些歌谣直接佐证了这一观点,如绩溪民歌《拖筏号子》:“嗳来嗳来嗨嗨来,嗨哗拖上来嗨,唷哗用力拖啊。”简单的语气词加以组合,再现了人们在进行集体劳作时,创造出了用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原始民歌,其特点是语气词的终篇适用和旋律的简单重复。这一类民歌除此还有歙县民歌《筑路号子》《锯板号子》《采茶号子》,等等。
  此外,一些劳动类民间歌谣则更为深入。如婺源民歌《长工谣》当中所唱:
  正月思量打长工。上街走遍下街转,只有中街要长工。/二月长工二月中,东家搭信叫上工。早上挑水十八担,撞撞跌跌到山中。/三月长工三月边,肩扛犁耙去犁田。一日犁完三五亩,起早摸黑不见天。/四月长工四月中,扛起担棒去山中。一日割草七八担,当天踩踏到田中。/五月长工五月中,肩挑禾苗去栽秧。一天几千几百行,还说我是“乞人郎”。/六月长工六月中,高山放水到田中。东家老婆来查看,田中无水骂长工。/七月长工七月天,挑起谷萝割稻籼。清早下田割到夜,腹酸背痛口冒烟。/八月长工八月中,肩挑禾秆去堆积。一日挑来十几担,东家驾我不用力。/九月长工九月中,黄渍砻子请长工。想想日子真难过,恨在心头想下工。/十月长工十月里,糯米做酒甜蜜蜜。东家大小都尽吃,哪把长工来提起。/十一月长工十一月中,衣单被薄无火烘。东家大小穿皮袄,何怕冻死老长工。/十二月长工十二月中,东家开腔叫下工。拿起算盘来结账,七除八扣两手空。
  此歌通过歌中人物自述的口吻,真实再现了一年的劳作场景,反映出徽州地区一年当中的农业生产习俗,是一幅徽州农事生活画卷。同样具有这一特征的还有歙县民歌《哪个是偷闲》,绩溪民歌《老百姓自叹》,歙县民歌《打长工》《葡萄架》,等等。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新民歌运动中,创作反映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众的系列歌谣,农民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激发了他们劳动的积极性,以欢快的赞颂口吻歌唱出获得解放后的欣喜与快乐,此类民歌有歙县民歌《歌唱互助组》、绩溪民歌《春耕忙》《春耕谣》等。
  三、反映乡土徽州的民俗风情与道德信仰
  徽州民间歌谣在历史的洗濯中,不可避免地打上当地社会意识形态的烙印,而徽州人的风俗信仰也被民歌借去增加了内容,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徽州民间歌谣就存在有大量反映民俗风情与道德信仰的内容。试看民歌中的当地乡间婚礼习俗,如歙县民歌《哭轿》《撤帐》《敬酒》《接新房》,黟县民歌《嫁小姑》,石台民歌《闹新房》,屯溪民歌《捧果盒》等,以《敬酒》为例:
  一杯酒啊,酒敬天啊,天上啊配成啊姻缘。/二杯酒啊,酒敬地啊,地上啊麟子啊呈祥。/三杯酒啊,酒敬啊中门,鸳鸯啊成对,龙凤啊成双。/先拜啊天地啊,后拜啊高堂。/夫妻啊对拜啊,子孙啊满堂。
  拜堂是汉族婚礼整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大礼,新婚男女在拜堂仪式上,先要向“天地”敬酒感恩其促成姻缘,又因拜堂之礼多在正堂举办,供奉祖先灵位且正对中门,因此还须向祖先敬酒,随后拜高堂(父母)并夫妻交拜,完成后女子才正式成为男方家族成员。整个仪式过程先后次序分明,正是徽州人敬畏天地、心怀祖先、孝敬亲老的心态体现。
  此外还有徽州人对待丧葬祭祀的一类民歌如歙县民歌《老太丧》、黟县民歌《小寡妇上坟》、绩溪民歌《清明》等,重视祭祀的传统正展现出徽州人热爱生活、追怀先祖而“乐生恶死”的生死观。
  在这些民俗之外,徽州民间歌谣还表现出了徽州人的道德风尚,旧社会徽州乡间多以宗族为枝干聚居一地,例如今天徽州的呈坎罗氏、唐模汪氏与许氏、龙川胡氏与丁氏等,都是饱经历史流变绵延至今的地方家族。在这样一种大家族群居的生活环境中,徽州人培育了独特的道德信仰观,反映在民间歌谣中如劝导节俭的绩溪民歌《灯草不点双根》,主张尊老孝顺的休宁民歌《喜鹊哥哥尾巴长》,反映家族生活中女性地位低下的休寧民歌《小脚苦》《潘家媳妇》等。类似于这样的道德信仰歌谣传唱至今,正表明在农耕文化浸染下的优劣两面共生共存,顽强地留存于徽州文化之中。
  徽州民间歌谣在地域上是一个在乡土徽州诞生的艺术形式,在阶层上它多以下层民众的自发创作与歌唱为传唱动力,在文化上表现了它对地方农耕文化惊人的承载力,于文学、艺术、伦理道德乃至哲学等诸多领域展现出了徽州农耕文化中精芜并生的现象,对于徽州乡土变迁乃至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都是极为珍贵的材料。在现代文化洪潮剧烈冲击传统堤岸的今天,追索人们将要遗忘的徽州民间歌谣,对于我们维系民族之“根”,立足现实而有所超越有重要的意义。
  (指导老师:沈琳)
  参考文献:
  [1] 刘凡.徽州民歌的挖掘整理及其方式.北京:中国广播网“对话音乐人”专栏[EB/OL].http://www.cnr.cn/gbgx/gexuan/ duihua/201308/t20130819_513359106.shtml.2013-08-19.
  [2] 刘凡,汪建设.徽州民歌一百首[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5.
  [3] 曹丹雯.徽州古老蚕乡绩溪的蚕桑文化[J].黄山学院学报,2012(2).
  [4]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 鲁迅.鲁迅全集·门外文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 张桃州.论“新民歌运动”的现代来源——关于新诗发展的一个症结性难题[J].社会科学研究,2001(4).
  [7] 唐力行.徽州宗族研究概述[J].安徽史学,2003(2).
  基金项目: 本文系安徽农耕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编号2019ZXZ001);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810364073)
  作 者: 丁庆旦,安徽农业大学中文系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疾病不仅是医学关注的范围,其在文学中也有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史铁生作为当代文坛上的一名残疾作家,其作品中塑造了多种不同的残疾个体形象,而在当代文学中,这种“残疾”书写不但蕴含着独特的隐喻意味,也体现着一定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史铁生 疾病隐喻 残疾  《现代汉语词典》里把“疾病”解释为“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状态”,是生命的一种非常态。尽管疾病属于医学领域,但苏珊·桑塔格在她
期刊
摘 要: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之著作《紫颜色》中的疾病生理现象可从隐喻化角度来剖析其主题。本文试图围绕茜莉的绝经事件、索菲娅的“失眼”事件以及X先生的癔症事件对该小说中的疾病隐喻进行分析,探讨疾病隐喻背后的深意。  关键词:艾丽丝·沃克 《紫颜色》 疾病隐喻  引言  艾丽丝·沃克 (1944— )的代表作《紫颜色》为沃克带来盛名。国内学者对沃克作品的研究亦集中在《紫颜色》上,相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中国清宫剧逐渐火爆,其内含的灰姑娘情节一方面满足了观众的观剧心理,另一方面灰姑娘——理想女性想象也在现代发生了一定变化。较之《格林童话集》中的《灰姑娘》,《延禧攻略》中女性之间的竞争被姐妹情谊所淡化,削弱了男性凝视;更给予了姐妹情谊充沛的力量,加固了与灰姑娘之间的情意链条,使得在一定时间内,现代灰姑娘有不选择王子,跟随其他女性生活的权利。灰姑娘情节中权貌互换逻辑的瓦解,姐妹情谊的出
期刊
摘 要:王绩的《野望》使朴素自然的五言律诗格局日渐成为诗坛的中流砥柱,杜甫的《野望》是五言律诗的集大成者,二者在写秋景、抒愁思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在写景技巧、内心取向等方面又各有所长。本文在简要分析两首《野望》的基础上,找出两诗的异同,探究王绩、杜甫二人登高远望,一派秋景尽收眼底后的复杂心境,以此让我们对这两首诗有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秋景 异同 内心取向 对比分析  王绩虽不如李、杜盛名远扬,但
期刊
摘 要:在潘向黎的许多作品中,都可见贯穿于其中的一种“日本情结”。她对日本的衣食住行、风土民情、社会文化的亲近感,是构成其“日本情结”的表层结构,而她对“故乡”的依恋,对历史的敬畏感,对中国古典文化、雅致生活品位的执着追寻,以及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渴求则是其“日本情结”的深层内核。她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文化认同与“日本情结”相辅相成,渗透进她的写作中,并对其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潘向黎
期刊
摘 要:贾平凹在《极花》中通过被拐少女胡蝶的叙述为我们展现了西北农村的落后与荒芜,对农村凋敝的原因、农村与城市的关系进行了思考,饱含了作者的深切同情和对现实的控诉;在揭露扭曲的现实的同时,也寄托了对美、真情的渴望。  关键词:贾平凹 《极花》 现实观照 人文情怀  《极花》是贾平凹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胡蝶,即“我”,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城市后不久,就被拐卖到西北的一个偏僻的村子惨遭囚禁、被
期刊
摘 要:生态美学具有自然和人文两个维度,江南民间艺术社戏不仅将自然环境纳入舞台表现之中,而且着力于自由自在的原始野性,具有原生态的审美意蕴。以《社戏》为文本进行生态批评,不仅可以捕捉到鲁迅所倡导的自然、人、精神三者相协调的生态观;而且能够解读出鲁迅对于民间文化的非批判的一面,这在以往的鲁迅研究中是少见的。  关键词:《社戏》 鲁迅 生态美学 民间文化  《社戏》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名篇,也是乡土小说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以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作品《圣女的救济》中的女主角绫音为研究对象,结合与之相关的其他几位人物,立足于《圣女的救济》的故事情节,分别展现书中绫音的“善”与“恶”行为,分析绫音这一人物形象的内在矛盾,从而得出绫音从圣女转变为恶女的真正原因在于对好友的愧疚、对丈夫的怨恨以及与社会的冲突,并且对于造成这一悲剧结局的个人和社会原因进行探究。  关键词:东野圭吾 绫音 “善” “恶”  前
期刊
摘 要:莎士比亚《奥瑟罗》中的女主人公苔丝狄蒙娜(Desdemona)经历了走出威尼斯、困于塞浦路斯、离开人世魂归天外三层“故事空间”的转换,分别反映了莎士比亚创作时代中女性对于爱情的幻想,即个人意识的解放;女性婚姻生活状况,即在婚姻家庭中从属被动地位的现实;女性话语权的缺失,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奥瑟罗》的悲剧揭示了个人意识觉醒后女性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奥瑟罗》 空间叙事理论 女性生存困境
期刊
摘 要:尼都、妮浩是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鄂温克族的两代大萨满,其形象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本文拟对两代萨满形象做细致分析,以加深对萨满巫师“神性”与“人性”相融的了解。  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 萨满 形象分析  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发表于2005年,2008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是一部描写原始鄂温克族百年沧桑及生存现状的长篇小说。小说细致地叙述了各种各样的萨满教仪式以及与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