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加林成了官升镇的“明星”。
在联系杨加林前,记者曾听以前采访过他本人的同行说,刚上任时的杨加林是个“话比较多”的人,说话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甚至有时是让宣传部感到“一丝紧张”的采访对象。然而这一次的采访,记者却感觉到了一些变化。
面对记者的采访要求,在官升镇当了大半年副镇长的杨加林似乎多了几分官场中的谨慎,反复确认记者的身份和单位,也反复问明采访的目的和内容,甚至予以了婉拒。“没办法,这半年来这儿找他的媒体太多了,已经成了我们官升镇的招牌。”官升镇党委书记唐学渊后来对记者解释。
此时,距离去年11月杨加林以农民工身份报考遂宁专门面向农民工公开选拔副科级公务员的考试,已整整一年。
一年过去,杨加林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从农民工转型为政府官员,他经历了怎样的角色碰撞?现在的他,是否完成了成功转身?
一个深秋的雨天,记者走进了射洪县官升镇,探访这名农民工官员的真实现状。
机遇、尝试——
“我就是考试公平最好的证明”
10月26日早上,萧瑟的秋雨打蔫了路边的庄稼,清冷的空气中嗅出了冬天的味道。记者沿着射洪蜿蜒泥泞的乡间道路来到官升镇镇政府时,杨加林刚主持完镇上一个教育“两基”迎国检的会议。后来记者了解到,这只是杨加林一天工作的一道“早茶”,落实镇上每个学校迎检工作、检查村里维稳情况……这些都排在杨加林今天的工作计划表内。
“镇上工作千头万绪,我又是新手,只能付出更多的精力,尽量让自己加速融入。”可能外面有些冷,杨加林搓着双手。他的神态略显疲惫,话中却透着一股倔强劲儿。
匆匆喝了口茶,杨加林又冒雨赶往官升中学进行当天上午的另一项工作任务:视察“两基”迎国检工作的落实情况。身为官升镇副镇长的他,分管教育、政法、党政办等方面的工作。
当天正值乡镇的赶场日,尽管下着雨,小镇仍然人来人往很热闹。走在路上,不少摊主熟络地跟杨加林打着招呼:“镇长,又来检查工作啊?”“维稳、信访等工作都归我管,经常往村里跑、天天在镇上转。”杨加林向记者解释,他还跑到一家小店为记者借了把伞:“和他们都熟得很,你先打到就是了。”
“确实没想到,一次考试就改变了我整个的人生方向。”路上,回忆起一年前的那次遂宁农民工公务员招考,杨加林很感慨。
去年11月,身在四川美丰云母公司雅安分部任办公室主任的杨加林,收到了一份意外的通知:遂宁首次面向100万外出农民工公开选拔3名副科级领导干部。
“身边的农民工朋友都在鼓励我,说去试下噻。”杨加林回忆说,“我其实觉得这个事情离自己很远,希望渺茫,并没有太关心。”在身边朋友的鼓励下,杨加林最后决定试一试:“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很想回到家乡,能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做点事。”
瞒着原单位,杨加林回遂宁参加了笔试,结果排名第四,进入了5人面试的名单。面试中,他发挥了多年在外打拼所积累的丰富社会经验和冷静的心理素质,最终成功翻盘,和其余两名农民工一起冲出重围,领先胜出。
“还会有人说不公平吗?我就是考试公平最好的证明。这说明我的选择是对了的,一个人,哪怕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工,有了机会都要去尝试。”杨加林说,“我的农民工朋友都很为我自豪,他们说起这件事时总说,你看,农民工也是可以去当干部的噻!”
整个采访过程,杨加林的表现可用“淡定”形容,但在说起这段往事时,他声音清亮、神采飞扬,恍若又看见了那个昔日在市场中冲杀的打工者的影子。
磨合、转型——
“对内对外都需要处理的艺术”
“从市场轨迹转变到官员轨迹,杨加林的转型应该说是成功的。”唐学渊这样评价他的这名部下。
然而,这句评价背后,是杨加林在角色磨合期的不适和苦恼:“乡镇、农村的工作,比企业复杂多了,也广得多。”
刚上任不久,杨加林就遇上了二者角色碰撞的第一次挑战。
从农村走出来的杨加林,曾在多家公司打工。1999年10月,他在厦门力生工业公司当上了行政部经理,此后尽管单位几经变化,但他一直都是从事着管理工作。“管理工作是相通的,企业办法可以借鉴到政府。”这是杨加林当上副镇长后的想法。
这位曾经严厉的办公室主任发现,每天下午不到5点,单位的干部就开始“撤退”。经了解后他发现,官升镇离县城约有半个小时车程,大多数干部住在县城,因此都会提前一点下班,这早已成了惯例。
“这怎么行呢!”习惯了严厉企业制度的杨加林试图改变,阻止干部早退的风气,没曾想却遇到了“柔性”的阻力。“不能把企业做法拿来管我们噻。”一名同事曾半开玩笑地对他说。
“我感觉到一种以前没有过的苦恼。”杨加林眯起了眼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要规范、完美,追求效率,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然就会被淘汰。但政府这里不太讲求这些市场化的东西。”
观念、行为的碰撞,让杨加林逐渐体会到了“官场的规则”:“有的事情确实跟在企业不太一样。”采访中,他不愿过多谈这些以前的磨合,只强调“已适应”:“ 我们农民工的特点就是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强”。
变与不变都发生在这一年中。变化的是身份、观念、乃至面对采访时的措辞,不变的是原来的经历在身上打下的烙印。
尽管面对一些阻力,杨加林表示仍最大程度坚持自己的原则:“该执行的一定要执行下去,比如群众工作要求立马到现场,班子成员必须24小时值班等等。有些规定他们先是不理解,后来慢慢也就习惯了。”
“杨加林的工作风格很强势,也喜欢搬他企业的管理经验,但毕竟环境不同,措施有可能会水土不服。”唐学渊笑着说,“比如,他以前常喜欢说,某某行为要是在企业,‘我说怎么办就怎么办,我说把他拿下就拿下’,但在官场还是这么说,就不太合适。”
尽管具体措施存在分歧,唐学渊却非常欣赏杨加林为官升带来的“新风”:“机关管理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执行力不够。但杨加林在慢慢改变。他首先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同时也要求下面各部门单位,事情要办就办好、办落实。很多规定关键就是‘逗硬’两个字。”
杨加林也在磨合中有了自己的心得:“乡镇的事情,不管是对内的管理工作,还是对外的群众工作,都需要处理的艺术。”
杨加林的处理艺术,在今年7月就受到过一次考验。
当时,镇政府正组织拆除街边公厕,遭到了附近居民的反对,上百人聚集到了公路边,和施工队理论。“我听到消息吓了一跳,要是事态发展的话可能就会发生群体性事件。”杨加林说,他虽然召集了派出所人员,但怕警察的出现更加激化矛盾,于是自己冲到了最前面:“我们还会另修个厕所供大家用。请选几名代表我们坐下来谈,其他老乡先散去,好不好?”同时,他让施工队立即停止施工,等待协商结果。最终事件平稳解决。
“维稳是我的一大工作任务。我在农村土生土长,长期在外的打工经历,都让我在现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真切理解百姓来找政府办事的心态,体谅他们的难处。更加能够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一些问题,而不是把事情抹过就算。”杨加林说。
进步、未来——
“我没让我的农民工朋友失望”
聊起这位副镇长的个人特色,不论是他所管辖的单位、周围同事还是上级领导,都有一个共同的评价:“农民工出身,吃得苦!”
“有天晚上,一名群众的房子突然起火了,杨镇长跑得风快,带头救火。幸好扑得快,不然那一串老房子全都要糟。”官升镇综治办的一名干部向记者说起一件才发生的事,“火救完了,我看他走路有点‘’,赶快一查看,才发现一颗长钉子被他不小心踩在了脚上。劝他休息几天,结果第二天他就又来上班了。”
官升中学的几名老师也向记者讲起,杨镇长平时经常帮学校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下水道堵了很快就疏通,电断了也马上就解决了,反应之快出乎意料。”
当记者把这些评价转述给杨加林时,这名川东汉子腼腆地一笑:“这些他们都还记到……我从小的理想就是,能实实在在做点事。现在我不仅能回到家乡,还能用现在的工作为百姓做实事,满足了!”
官升镇的百姓也对这位农民工镇长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记者随机采访的几名群众都表示,杨镇长“平时经常在镇上见得到,找他也容易”。
“我现在最高兴的是,有了事,老百姓都喜欢找我,这样我就能及时調解,把问题化解在初始阶段,也真正为他们解决问题。”杨加林说,“我就是一个草根官员。”
回首这一年,杨加林给自己的工作打出了“80分”的成绩:“我没有让领导失望,没让我的农民工朋友失望。但我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目前还只是熟悉了分管内容,还谈不上做出什么实绩。”
唐学渊则对这名手下一年来的表现一语概括:“这个人我们是选准了的!”这个党委书记同时也表示,毕竟工作时间有限,乡镇的事情也很琐碎,暂时还没什么大的实绩。但是,杨加林的成长空间还很大,遂宁的这次尝试,不是光把人提到这个位子上就算了,还要给他锻炼和培养的舞台:“镇上也在努力解决他家人的工作安排等后顾之忧,让他能安心在官升干。干出成绩来,我们也骄傲。”
一年转眼过去,未来路还很长。已是一名“轻熟”官员的他,是否会在融入官场中磨掉自己的个性?他的特色和原则,能否一直坚持下去?
采访中,说话俨然已多了些“条条框框”的杨加林,提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学习”:“从农民工到国家干部,我确实感到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从文化知识到政策法规,再到处事方法、团队合作。我希望能更快地把基层每一个点、每一个面都熟悉,成长为一个全面的、合格的、百姓信赖的基层干部。”谦虚中透露着字斟句酌,也闪现出信心和决心,“只有我做好了,这个选拔机制才可能继续推广。”
在联系杨加林前,记者曾听以前采访过他本人的同行说,刚上任时的杨加林是个“话比较多”的人,说话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甚至有时是让宣传部感到“一丝紧张”的采访对象。然而这一次的采访,记者却感觉到了一些变化。
面对记者的采访要求,在官升镇当了大半年副镇长的杨加林似乎多了几分官场中的谨慎,反复确认记者的身份和单位,也反复问明采访的目的和内容,甚至予以了婉拒。“没办法,这半年来这儿找他的媒体太多了,已经成了我们官升镇的招牌。”官升镇党委书记唐学渊后来对记者解释。
此时,距离去年11月杨加林以农民工身份报考遂宁专门面向农民工公开选拔副科级公务员的考试,已整整一年。
一年过去,杨加林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从农民工转型为政府官员,他经历了怎样的角色碰撞?现在的他,是否完成了成功转身?
一个深秋的雨天,记者走进了射洪县官升镇,探访这名农民工官员的真实现状。
机遇、尝试——
“我就是考试公平最好的证明”
10月26日早上,萧瑟的秋雨打蔫了路边的庄稼,清冷的空气中嗅出了冬天的味道。记者沿着射洪蜿蜒泥泞的乡间道路来到官升镇镇政府时,杨加林刚主持完镇上一个教育“两基”迎国检的会议。后来记者了解到,这只是杨加林一天工作的一道“早茶”,落实镇上每个学校迎检工作、检查村里维稳情况……这些都排在杨加林今天的工作计划表内。
“镇上工作千头万绪,我又是新手,只能付出更多的精力,尽量让自己加速融入。”可能外面有些冷,杨加林搓着双手。他的神态略显疲惫,话中却透着一股倔强劲儿。
匆匆喝了口茶,杨加林又冒雨赶往官升中学进行当天上午的另一项工作任务:视察“两基”迎国检工作的落实情况。身为官升镇副镇长的他,分管教育、政法、党政办等方面的工作。
当天正值乡镇的赶场日,尽管下着雨,小镇仍然人来人往很热闹。走在路上,不少摊主熟络地跟杨加林打着招呼:“镇长,又来检查工作啊?”“维稳、信访等工作都归我管,经常往村里跑、天天在镇上转。”杨加林向记者解释,他还跑到一家小店为记者借了把伞:“和他们都熟得很,你先打到就是了。”
“确实没想到,一次考试就改变了我整个的人生方向。”路上,回忆起一年前的那次遂宁农民工公务员招考,杨加林很感慨。
去年11月,身在四川美丰云母公司雅安分部任办公室主任的杨加林,收到了一份意外的通知:遂宁首次面向100万外出农民工公开选拔3名副科级领导干部。
“身边的农民工朋友都在鼓励我,说去试下噻。”杨加林回忆说,“我其实觉得这个事情离自己很远,希望渺茫,并没有太关心。”在身边朋友的鼓励下,杨加林最后决定试一试:“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很想回到家乡,能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做点事。”
瞒着原单位,杨加林回遂宁参加了笔试,结果排名第四,进入了5人面试的名单。面试中,他发挥了多年在外打拼所积累的丰富社会经验和冷静的心理素质,最终成功翻盘,和其余两名农民工一起冲出重围,领先胜出。
“还会有人说不公平吗?我就是考试公平最好的证明。这说明我的选择是对了的,一个人,哪怕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工,有了机会都要去尝试。”杨加林说,“我的农民工朋友都很为我自豪,他们说起这件事时总说,你看,农民工也是可以去当干部的噻!”
整个采访过程,杨加林的表现可用“淡定”形容,但在说起这段往事时,他声音清亮、神采飞扬,恍若又看见了那个昔日在市场中冲杀的打工者的影子。
磨合、转型——
“对内对外都需要处理的艺术”
“从市场轨迹转变到官员轨迹,杨加林的转型应该说是成功的。”唐学渊这样评价他的这名部下。
然而,这句评价背后,是杨加林在角色磨合期的不适和苦恼:“乡镇、农村的工作,比企业复杂多了,也广得多。”
刚上任不久,杨加林就遇上了二者角色碰撞的第一次挑战。
从农村走出来的杨加林,曾在多家公司打工。1999年10月,他在厦门力生工业公司当上了行政部经理,此后尽管单位几经变化,但他一直都是从事着管理工作。“管理工作是相通的,企业办法可以借鉴到政府。”这是杨加林当上副镇长后的想法。
这位曾经严厉的办公室主任发现,每天下午不到5点,单位的干部就开始“撤退”。经了解后他发现,官升镇离县城约有半个小时车程,大多数干部住在县城,因此都会提前一点下班,这早已成了惯例。
“这怎么行呢!”习惯了严厉企业制度的杨加林试图改变,阻止干部早退的风气,没曾想却遇到了“柔性”的阻力。“不能把企业做法拿来管我们噻。”一名同事曾半开玩笑地对他说。
“我感觉到一种以前没有过的苦恼。”杨加林眯起了眼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要规范、完美,追求效率,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然就会被淘汰。但政府这里不太讲求这些市场化的东西。”
观念、行为的碰撞,让杨加林逐渐体会到了“官场的规则”:“有的事情确实跟在企业不太一样。”采访中,他不愿过多谈这些以前的磨合,只强调“已适应”:“ 我们农民工的特点就是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强”。
变与不变都发生在这一年中。变化的是身份、观念、乃至面对采访时的措辞,不变的是原来的经历在身上打下的烙印。
尽管面对一些阻力,杨加林表示仍最大程度坚持自己的原则:“该执行的一定要执行下去,比如群众工作要求立马到现场,班子成员必须24小时值班等等。有些规定他们先是不理解,后来慢慢也就习惯了。”
“杨加林的工作风格很强势,也喜欢搬他企业的管理经验,但毕竟环境不同,措施有可能会水土不服。”唐学渊笑着说,“比如,他以前常喜欢说,某某行为要是在企业,‘我说怎么办就怎么办,我说把他拿下就拿下’,但在官场还是这么说,就不太合适。”
尽管具体措施存在分歧,唐学渊却非常欣赏杨加林为官升带来的“新风”:“机关管理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执行力不够。但杨加林在慢慢改变。他首先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同时也要求下面各部门单位,事情要办就办好、办落实。很多规定关键就是‘逗硬’两个字。”
杨加林也在磨合中有了自己的心得:“乡镇的事情,不管是对内的管理工作,还是对外的群众工作,都需要处理的艺术。”
杨加林的处理艺术,在今年7月就受到过一次考验。
当时,镇政府正组织拆除街边公厕,遭到了附近居民的反对,上百人聚集到了公路边,和施工队理论。“我听到消息吓了一跳,要是事态发展的话可能就会发生群体性事件。”杨加林说,他虽然召集了派出所人员,但怕警察的出现更加激化矛盾,于是自己冲到了最前面:“我们还会另修个厕所供大家用。请选几名代表我们坐下来谈,其他老乡先散去,好不好?”同时,他让施工队立即停止施工,等待协商结果。最终事件平稳解决。
“维稳是我的一大工作任务。我在农村土生土长,长期在外的打工经历,都让我在现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真切理解百姓来找政府办事的心态,体谅他们的难处。更加能够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一些问题,而不是把事情抹过就算。”杨加林说。
进步、未来——
“我没让我的农民工朋友失望”
聊起这位副镇长的个人特色,不论是他所管辖的单位、周围同事还是上级领导,都有一个共同的评价:“农民工出身,吃得苦!”
“有天晚上,一名群众的房子突然起火了,杨镇长跑得风快,带头救火。幸好扑得快,不然那一串老房子全都要糟。”官升镇综治办的一名干部向记者说起一件才发生的事,“火救完了,我看他走路有点‘
官升中学的几名老师也向记者讲起,杨镇长平时经常帮学校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下水道堵了很快就疏通,电断了也马上就解决了,反应之快出乎意料。”
当记者把这些评价转述给杨加林时,这名川东汉子腼腆地一笑:“这些他们都还记到……我从小的理想就是,能实实在在做点事。现在我不仅能回到家乡,还能用现在的工作为百姓做实事,满足了!”
官升镇的百姓也对这位农民工镇长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记者随机采访的几名群众都表示,杨镇长“平时经常在镇上见得到,找他也容易”。
“我现在最高兴的是,有了事,老百姓都喜欢找我,这样我就能及时調解,把问题化解在初始阶段,也真正为他们解决问题。”杨加林说,“我就是一个草根官员。”
回首这一年,杨加林给自己的工作打出了“80分”的成绩:“我没有让领导失望,没让我的农民工朋友失望。但我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目前还只是熟悉了分管内容,还谈不上做出什么实绩。”
唐学渊则对这名手下一年来的表现一语概括:“这个人我们是选准了的!”这个党委书记同时也表示,毕竟工作时间有限,乡镇的事情也很琐碎,暂时还没什么大的实绩。但是,杨加林的成长空间还很大,遂宁的这次尝试,不是光把人提到这个位子上就算了,还要给他锻炼和培养的舞台:“镇上也在努力解决他家人的工作安排等后顾之忧,让他能安心在官升干。干出成绩来,我们也骄傲。”
一年转眼过去,未来路还很长。已是一名“轻熟”官员的他,是否会在融入官场中磨掉自己的个性?他的特色和原则,能否一直坚持下去?
采访中,说话俨然已多了些“条条框框”的杨加林,提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学习”:“从农民工到国家干部,我确实感到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从文化知识到政策法规,再到处事方法、团队合作。我希望能更快地把基层每一个点、每一个面都熟悉,成长为一个全面的、合格的、百姓信赖的基层干部。”谦虚中透露着字斟句酌,也闪现出信心和决心,“只有我做好了,这个选拔机制才可能继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