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基于奥运经济的注意力、借势、品牌理论对我国后奥运体育产业发展分析认为:我国应继续承办高规格的国际比赛,倾力使北京成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在体育产业环境建设、市场培育等方面为我国其它地区提供示范作用。同时通过民族品牌的正确市场定位、制作标准化等方面建设,打造国际驰名的民族品牌,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奥运经济 后奥运 体育产业 效应
2008年无与伦比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无疑对扩大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中国体育产业从2001年北京奥运会筹办直至成功举办期间,奥运经济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奥运会后如何基于奥运经济效应的特点理性地审视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对于促进我国后奥运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
一、 理性認识北京奥运会筹办期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状况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后,我国体育产业在经历福利型向消费型、一家办向大家办、事业型向经营型、行政型向社会型的逐步过度后愈发呈现生机勃勃发展的景象,体育产业的发展态势喜人。具体表现为:体育用品市场继续蓬勃发展,基于北京奥运会高等级赛事的竞赛表演市场加速发展,其他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科技和咨询市场、体育彩票市场等体育市场形成规模市场的体系日趋成熟;包括有形资产的经营和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的体育产业领域不断拓宽,体育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社会投资办体育产业的态势发展很快,涌现出一大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多种所有制的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和企业集团。
在北京奥运会给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充分肯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态势的同时,要理性的认识我国体育产业奥运筹办期间发展的现状。首先,我国体育产业在整体还处于发展的起步与过度阶段,还未完全适应整体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对于国家GDP的贡献率已达1.5%以上,而我国的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不足0.5%。体育产业在整体结构也不尽合理,体育用品市场的产值占到我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的一半以上。而在竞赛表演市场、体育传媒与广告市场等方面,有着与发达国家较大的差距。其次,我国体育产业在市场经济主导整个经济体制的大环境里,经营机制受制于相应配套的国家政策与法规,直接导致产权不清、资源浪费等现象的发生,从而影响了我国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第三,我国的体育产业还表现为基于东西部地域经济差异而引起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不均衡特征。无论从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的竞技体育,还是作为体育产业发展基本条件的体育场馆,以及体育系统企业的经营收入水平、区域的体育消费水平看,东部地区都是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二、继续发挥奥运经济的注意力效应,谋求我国后奥运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奥运会愈发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与其包括TOP等计划迎合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经济扩张特点密切相关。奥运经济投资者都是着眼于全球发展趋势和商品扩张覆盖更大范围消费需求的企业。要继续充分发挥奥运经济的注意力效应,一方面利用北京等地区成功举办奥运会的焦点效应,倾力打造北京发展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北京在筹办奥运会期间投资2800亿人民币倾力打造北京的国际大都市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继续在体育产业软硬件上适当投入,以谋求北京的体育产业对于全市GDP的贡献1.7%向3%的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目标迈进。在此模式下,长春的亚洲冬运会、广州的亚运会、深圳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及我国积极申办冬季奥运会的举措,均可有效地构筑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另一方面要把握奥运注意力经济的阶段性特征,预防 “马太效应”、“低谷效应”,着力发挥北京等地区体育产业获得高速发展的空间和效益,并通过北京的示范作用辐射全国,谋求我国其他地区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
三、继续发挥奥运经济的借势效应谋求我国后奥运体育产业发展
在继续发挥北京奥运经济的借势效应时,要充分挖掘奥运经济的催化剂作用,正确处理加快北京体育产业和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关系,建构我国体育产业整体上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要以抓住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环境建设。在总结运行奥运经济适应国际奥委会的运行规则,把握其领域清晰、层次清晰、市场清晰的需求特征的理论基础上,加大成功经验的宣传。在体育产业方面,既要加大硬件环境的建设,又要加强体育产业软件的建设。尤其要充分发挥成功举办奥运会后我国在体育产业、体育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等专业人才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相关政策与市场运行等软环境方面的建设。并通过北京奥运会《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北京市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规定》等法规对奥运标识等无形资产的保护深化认识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全民对体育产业的法律保护意识,优化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软环境。
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培养体育市场的培育力度,优化、完善我国体育市场的结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由于体育消费不属人们必需的生活消费,体育市场不会自然形成,加上其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因此政府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去开发和培育。充分利用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通过社会媒介正确的引导和宣传的竞技表演市场初步大规模形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体育彩票业、健身娱乐市场、体育旅游业、体育中介业等体育产业核心市场,在拓宽体育市场的基础上,优化我国体育用品单一发展的体育产业结构。
四、继续发挥奥运经济的品牌效应发展我国后奥运体育产业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较之于以往历届奥运会可口可乐、柯达等国际驰名品牌,北京奥运会孕育了我国的联想集团以TOP伙伴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的历程,体育产业方面也有李宁等民族品牌积极参与。并以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契机,积极发挥奥运经济的品牌效应加速我国民族品牌迈向国际驰名品牌的进程。
首先,要求民族品牌的塑造必须做好正确的市场定位。民族品牌的塑造必须审视我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的优势,充分利用体育人口递增的趋势,定位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进行品牌塑造,并通过品牌推动市场寻求回报。在立足民用化的体育产业品牌的基础上加大品牌的社会化力度,在拓宽体育市场的基础上获得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其次,民族企业要博采众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建构国际品牌。比如体育用品产业要着力于体育用品开创的新空间,并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以打造民族品牌。在体育用品具体的设计思路上打破惯性思维模式,增强产品的新材料、新工艺等科技含量。像运动服除了在运动场所穿着外,能否与生活便装、工装甚至时装结合起来,这需要在款式、面料与辅料的搭配和纺织技术上都要有新的突破。
第三,我国体育产业在塑造品牌时要注重体育产业的工艺、管理制作过程中的标准化和营销过程中的标准化。只有在实现我国民族品牌自身产品技术更新和质量保证时,在以上两方面实现标准化,并从标准化的角度进行产品营销、推介,从而使自身产品与国际相接轨的同时实现品牌的驰名化。目前尽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用品加工国,也是独立生产体育用品种类最多的国家,但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产品却很少,其中能为大型赛事所用的就更少。在注重体育用品的工艺标准化的同时,在营销时要借鉴诸多奥运会TOP计划合作伙伴的营销策略,注重自身企业文化与奥运文化的有机结合,制定系统的、长期的企业营销战略,在战略的高度谋求我国体育产业的长期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专栏14-奥运经济与效应.《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8
[2]武军李咏涛:后奥运经济及其效应探析——奥运经济问题研究之一[J].生产力研究,2007.(8):6-8
[3]余非齐卫军:北京“后奥运经济”的风险分析及控制[J].商场现代化,2008.(1,中旬刊)
[4]邱斌:对“后奥运经济”的探究[J].商场现代化,2007.(9,下旬刊):395
[5]林显鹏虞重干杨越: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2):3-9
[关键词] 奥运经济 后奥运 体育产业 效应
2008年无与伦比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无疑对扩大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中国体育产业从2001年北京奥运会筹办直至成功举办期间,奥运经济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奥运会后如何基于奥运经济效应的特点理性地审视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对于促进我国后奥运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
一、 理性認识北京奥运会筹办期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状况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后,我国体育产业在经历福利型向消费型、一家办向大家办、事业型向经营型、行政型向社会型的逐步过度后愈发呈现生机勃勃发展的景象,体育产业的发展态势喜人。具体表现为:体育用品市场继续蓬勃发展,基于北京奥运会高等级赛事的竞赛表演市场加速发展,其他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科技和咨询市场、体育彩票市场等体育市场形成规模市场的体系日趋成熟;包括有形资产的经营和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的体育产业领域不断拓宽,体育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社会投资办体育产业的态势发展很快,涌现出一大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多种所有制的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和企业集团。
在北京奥运会给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充分肯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态势的同时,要理性的认识我国体育产业奥运筹办期间发展的现状。首先,我国体育产业在整体还处于发展的起步与过度阶段,还未完全适应整体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对于国家GDP的贡献率已达1.5%以上,而我国的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不足0.5%。体育产业在整体结构也不尽合理,体育用品市场的产值占到我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的一半以上。而在竞赛表演市场、体育传媒与广告市场等方面,有着与发达国家较大的差距。其次,我国体育产业在市场经济主导整个经济体制的大环境里,经营机制受制于相应配套的国家政策与法规,直接导致产权不清、资源浪费等现象的发生,从而影响了我国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第三,我国的体育产业还表现为基于东西部地域经济差异而引起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不均衡特征。无论从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的竞技体育,还是作为体育产业发展基本条件的体育场馆,以及体育系统企业的经营收入水平、区域的体育消费水平看,东部地区都是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二、继续发挥奥运经济的注意力效应,谋求我国后奥运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奥运会愈发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与其包括TOP等计划迎合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经济扩张特点密切相关。奥运经济投资者都是着眼于全球发展趋势和商品扩张覆盖更大范围消费需求的企业。要继续充分发挥奥运经济的注意力效应,一方面利用北京等地区成功举办奥运会的焦点效应,倾力打造北京发展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北京在筹办奥运会期间投资2800亿人民币倾力打造北京的国际大都市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继续在体育产业软硬件上适当投入,以谋求北京的体育产业对于全市GDP的贡献1.7%向3%的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目标迈进。在此模式下,长春的亚洲冬运会、广州的亚运会、深圳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及我国积极申办冬季奥运会的举措,均可有效地构筑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另一方面要把握奥运注意力经济的阶段性特征,预防 “马太效应”、“低谷效应”,着力发挥北京等地区体育产业获得高速发展的空间和效益,并通过北京的示范作用辐射全国,谋求我国其他地区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
三、继续发挥奥运经济的借势效应谋求我国后奥运体育产业发展
在继续发挥北京奥运经济的借势效应时,要充分挖掘奥运经济的催化剂作用,正确处理加快北京体育产业和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关系,建构我国体育产业整体上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要以抓住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环境建设。在总结运行奥运经济适应国际奥委会的运行规则,把握其领域清晰、层次清晰、市场清晰的需求特征的理论基础上,加大成功经验的宣传。在体育产业方面,既要加大硬件环境的建设,又要加强体育产业软件的建设。尤其要充分发挥成功举办奥运会后我国在体育产业、体育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等专业人才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相关政策与市场运行等软环境方面的建设。并通过北京奥运会《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北京市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规定》等法规对奥运标识等无形资产的保护深化认识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全民对体育产业的法律保护意识,优化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软环境。
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培养体育市场的培育力度,优化、完善我国体育市场的结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由于体育消费不属人们必需的生活消费,体育市场不会自然形成,加上其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因此政府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去开发和培育。充分利用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通过社会媒介正确的引导和宣传的竞技表演市场初步大规模形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体育彩票业、健身娱乐市场、体育旅游业、体育中介业等体育产业核心市场,在拓宽体育市场的基础上,优化我国体育用品单一发展的体育产业结构。
四、继续发挥奥运经济的品牌效应发展我国后奥运体育产业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较之于以往历届奥运会可口可乐、柯达等国际驰名品牌,北京奥运会孕育了我国的联想集团以TOP伙伴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的历程,体育产业方面也有李宁等民族品牌积极参与。并以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契机,积极发挥奥运经济的品牌效应加速我国民族品牌迈向国际驰名品牌的进程。
首先,要求民族品牌的塑造必须做好正确的市场定位。民族品牌的塑造必须审视我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的优势,充分利用体育人口递增的趋势,定位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进行品牌塑造,并通过品牌推动市场寻求回报。在立足民用化的体育产业品牌的基础上加大品牌的社会化力度,在拓宽体育市场的基础上获得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其次,民族企业要博采众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建构国际品牌。比如体育用品产业要着力于体育用品开创的新空间,并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以打造民族品牌。在体育用品具体的设计思路上打破惯性思维模式,增强产品的新材料、新工艺等科技含量。像运动服除了在运动场所穿着外,能否与生活便装、工装甚至时装结合起来,这需要在款式、面料与辅料的搭配和纺织技术上都要有新的突破。
第三,我国体育产业在塑造品牌时要注重体育产业的工艺、管理制作过程中的标准化和营销过程中的标准化。只有在实现我国民族品牌自身产品技术更新和质量保证时,在以上两方面实现标准化,并从标准化的角度进行产品营销、推介,从而使自身产品与国际相接轨的同时实现品牌的驰名化。目前尽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用品加工国,也是独立生产体育用品种类最多的国家,但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产品却很少,其中能为大型赛事所用的就更少。在注重体育用品的工艺标准化的同时,在营销时要借鉴诸多奥运会TOP计划合作伙伴的营销策略,注重自身企业文化与奥运文化的有机结合,制定系统的、长期的企业营销战略,在战略的高度谋求我国体育产业的长期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专栏14-奥运经济与效应.《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8
[2]武军李咏涛:后奥运经济及其效应探析——奥运经济问题研究之一[J].生产力研究,2007.(8):6-8
[3]余非齐卫军:北京“后奥运经济”的风险分析及控制[J].商场现代化,2008.(1,中旬刊)
[4]邱斌:对“后奥运经济”的探究[J].商场现代化,2007.(9,下旬刊):395
[5]林显鹏虞重干杨越: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