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于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置管后,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觀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全面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1.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86%(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显著减少恶性肿瘤患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PICC置管;静脉血栓;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患者易出现血液高凝、血管内膜损伤及血流迟缓等现象,导致血栓形成[1-2]。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肿瘤患者静脉化疗的主要方式,给患者提供提条简便、安全、高效的静脉输液及化疗给药通路[3-4]。但是PICC置管后局部血流更加迟缓,加之导管对血管内膜的刺激,使得血栓发生率大大提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5]。置管后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全面护理干预对于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118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51例;年龄27~79岁,平均年龄(54.36±3.78)岁;癌症类型:胃癌25例、肺癌23例、乳腺癌22例、宫颈癌19例、鼻咽癌8例、肝癌8例、大肠癌7例、胆管癌4例、脑癌2例;未行静脉化疗患者87例,其他31例患者已接受静脉化疗;置入导管类型:硅胶4Fr置管鞘 102例、硅胶3Fr置管鞘11例、聚胺脂材料4Fr 置管鞘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B超联合改良赛定格技术肘上PICC置管。将11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类型、化疗史、导管类型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PICC置管常规护理方式,主要包括置管处热敷、抹药、常规消炎、血栓预防等治疗,并指导患者进行合理运动及置管侧肢体功能训练。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全面护理干预,具体操作为:(1)置管前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及血管状态全面评估,从而了解PICC穿刺禁忌症,提高置管成功率;同时利用B超检测掌握血管状态,选择适宜的导管类型,尽可能避免穿刺对血管内膜造成的损伤,降低并发症产生;(2)置管前加强与患者共同交流,讲解PICC的优势以及注意事项,并耐心细致的回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打消患者的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鼓励患者保持积极、放松,引导其主动配合治疗,增加置管成功率;(3)置管后的护理:a. B超检查确定导管位置,确保导管尖部送达上腔静脉,置管后第1w,护理人员每天严格监测穿刺部位皮肤颜色、温度及臂围,同时指导病人适量运动,保持肢体功能,耐心听取病人主诉,及时发现并发征兆,控制感染、静脉炎及血栓发生;b. 提醒病人避免压迫置管侧肢体,并加强该侧手部运动,加速置管手臂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发生率;嘱咐病人置管侧肢体若发现肿胀、麻木、发热、及肩周不适等情况时,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c. 对带管出院的病人,应对其强化PICC相关知识、维护的讲解,并定期随访,若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入院治疗;(4)置管后血栓的预防。当置管侧肢体及颈、肩部出现红肿、酸胀、疼痛和堵管等现象时,应及时采用X线片确定导管位置,因为导管位置改变会严重损伤血管内膜,若导管移位,则采用B超检测,观察是否形成血栓。若怀疑出现血栓,应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同时准备相关治疗药品、器械,严格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应特别关注胸闷、缺氧等肺栓塞症状,一旦发生,立即采取吸氧、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处理。遵照医生嘱咐,给予静脉输液稳压及溶栓治疗,并安抚病人,缓解其恐惧、紧张的心理。
1.3 评价方法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均于置管后第1d评估1次,住院期间每7d评估1次,出院后每14d评估1次,直至拔管。评价标准:患者主诉置管侧肢体、颈部、肩部及腋窝酸胀疼痛,手臂局部发生红肿、酸痛、发热等现象,且臂围增大;采用B超检测显示有静脉血栓形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表示为(x+s)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列出了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比较结果,从中可以看出,观察组59例患者经干预护理后,仅有1例并发血栓,发生率1.69%;对照组59例患者中有7例并发血栓,发生率11.8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恶性肿瘤患者采用PICC置管化疗,大大降低了化疗药物外渗及对外周血管造成的损伤,因此PICC置管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方式[6]。但肿瘤患者普遍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同时导管置入会加速血管内膜损伤、降低血液流速,所以PICC置管后,将加重血液高凝状态,易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积极高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并及时处理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发生情况。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59例患者仅有1例并发血栓,发生率1.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86%。由此可见,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和生活水平,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艳, 宋洋, 徐茹. 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116例的预防性干预[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26):6432-6433.
[2] 林小芳, 黄先玲, 黄格, 钟番香. 护理干预在PICC置管病人预防发生静脉血栓中的效果观察[J]. 全科护理(下旬版),2013, 11(5):1370-1372.
[3] Paauw JD, Borders H, Ingalls N, Boomstra S, Lambke S, Fedeson B, Goldsmith A, Davis AT. The incidence of PICC line-associated thrombosis with and without the use of prophylactic anticoagulants[J]. 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 2008, 32(4):443-7.
[4] 宋晓红. 4例肿瘤患者PICC并发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对策[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22):132-134.
[5] 田爱萍.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J]. 护士进修杂志, 2013,28 (13):1230-1231.
[6] 鲍爱琴, 闻曲, 成芳, 刘为红. 全程护理干预预防恶性肿瘤患者PICC所致血栓形成[J].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11, 26(11):12-13.
关键词:护理干预;PICC置管;静脉血栓;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患者易出现血液高凝、血管内膜损伤及血流迟缓等现象,导致血栓形成[1-2]。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肿瘤患者静脉化疗的主要方式,给患者提供提条简便、安全、高效的静脉输液及化疗给药通路[3-4]。但是PICC置管后局部血流更加迟缓,加之导管对血管内膜的刺激,使得血栓发生率大大提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5]。置管后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全面护理干预对于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118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51例;年龄27~79岁,平均年龄(54.36±3.78)岁;癌症类型:胃癌25例、肺癌23例、乳腺癌22例、宫颈癌19例、鼻咽癌8例、肝癌8例、大肠癌7例、胆管癌4例、脑癌2例;未行静脉化疗患者87例,其他31例患者已接受静脉化疗;置入导管类型:硅胶4Fr置管鞘 102例、硅胶3Fr置管鞘11例、聚胺脂材料4Fr 置管鞘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B超联合改良赛定格技术肘上PICC置管。将11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类型、化疗史、导管类型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PICC置管常规护理方式,主要包括置管处热敷、抹药、常规消炎、血栓预防等治疗,并指导患者进行合理运动及置管侧肢体功能训练。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全面护理干预,具体操作为:(1)置管前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及血管状态全面评估,从而了解PICC穿刺禁忌症,提高置管成功率;同时利用B超检测掌握血管状态,选择适宜的导管类型,尽可能避免穿刺对血管内膜造成的损伤,降低并发症产生;(2)置管前加强与患者共同交流,讲解PICC的优势以及注意事项,并耐心细致的回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打消患者的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鼓励患者保持积极、放松,引导其主动配合治疗,增加置管成功率;(3)置管后的护理:a. B超检查确定导管位置,确保导管尖部送达上腔静脉,置管后第1w,护理人员每天严格监测穿刺部位皮肤颜色、温度及臂围,同时指导病人适量运动,保持肢体功能,耐心听取病人主诉,及时发现并发征兆,控制感染、静脉炎及血栓发生;b. 提醒病人避免压迫置管侧肢体,并加强该侧手部运动,加速置管手臂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发生率;嘱咐病人置管侧肢体若发现肿胀、麻木、发热、及肩周不适等情况时,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c. 对带管出院的病人,应对其强化PICC相关知识、维护的讲解,并定期随访,若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入院治疗;(4)置管后血栓的预防。当置管侧肢体及颈、肩部出现红肿、酸胀、疼痛和堵管等现象时,应及时采用X线片确定导管位置,因为导管位置改变会严重损伤血管内膜,若导管移位,则采用B超检测,观察是否形成血栓。若怀疑出现血栓,应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同时准备相关治疗药品、器械,严格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应特别关注胸闷、缺氧等肺栓塞症状,一旦发生,立即采取吸氧、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处理。遵照医生嘱咐,给予静脉输液稳压及溶栓治疗,并安抚病人,缓解其恐惧、紧张的心理。
1.3 评价方法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均于置管后第1d评估1次,住院期间每7d评估1次,出院后每14d评估1次,直至拔管。评价标准:患者主诉置管侧肢体、颈部、肩部及腋窝酸胀疼痛,手臂局部发生红肿、酸痛、发热等现象,且臂围增大;采用B超检测显示有静脉血栓形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表示为(x+s)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列出了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比较结果,从中可以看出,观察组59例患者经干预护理后,仅有1例并发血栓,发生率1.69%;对照组59例患者中有7例并发血栓,发生率11.8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恶性肿瘤患者采用PICC置管化疗,大大降低了化疗药物外渗及对外周血管造成的损伤,因此PICC置管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方式[6]。但肿瘤患者普遍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同时导管置入会加速血管内膜损伤、降低血液流速,所以PICC置管后,将加重血液高凝状态,易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积极高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并及时处理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发生情况。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59例患者仅有1例并发血栓,发生率1.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86%。由此可见,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和生活水平,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艳, 宋洋, 徐茹. 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116例的预防性干预[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26):6432-6433.
[2] 林小芳, 黄先玲, 黄格, 钟番香. 护理干预在PICC置管病人预防发生静脉血栓中的效果观察[J]. 全科护理(下旬版),2013, 11(5):1370-1372.
[3] Paauw JD, Borders H, Ingalls N, Boomstra S, Lambke S, Fedeson B, Goldsmith A, Davis AT. The incidence of PICC line-associated thrombosis with and without the use of prophylactic anticoagulants[J]. 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 2008, 32(4):443-7.
[4] 宋晓红. 4例肿瘤患者PICC并发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对策[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22):132-134.
[5] 田爱萍.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J]. 护士进修杂志, 2013,28 (13):1230-1231.
[6] 鲍爱琴, 闻曲, 成芳, 刘为红. 全程护理干预预防恶性肿瘤患者PICC所致血栓形成[J].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11, 26(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