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个8月上旬,张默几乎在频繁出差中度过。作为人工智能公司Yi+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她正在筹划公司的下一轮融资。采访结束后一周,即8月10日,Yi+宣布获得亿元级B+轮融资。
在人工智能领域,张默有一张漂亮的简历—先后在北京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拿到软件工程硕士和创业创新硕士学位,毕业后曾供职于华为、微软、IBM等大公司。2014年创立Yi+后,她又多了一个创业者的身份。创业第三年,她便获得“十大科技领域女企业家”称号,同年成为阿里巴巴2017全球女性创业者大会“十佳女性创业案例”。
现在的所有成绩,都源于初中时的一次“不服气”。“我其实从小比较喜欢文艺,特长是画画。”张默回忆道。她就读于当时全市最好的初中,又在两个特长班之一的美术班,便想对另一个奥数班发起挑战。“我觉得奥数班同学比较高傲,就想跟他们比赛。”于是,张默花了一年半时间学习数理化,没有专门的老师上课就去奥数班旁听。最终,她获得了全市数理化所有奥林匹克竞赛的第一名。
张默自认为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在她看来,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个挑战。这个挑战不仅让她发现了画画之外的特长,更为她将来的职业选择埋下了伏笔。
之后的经历显得顺理成章—高中分科选择理科,大学选择了当时最热门的专业之一计算机,接着读研深造,毕业后顺利拿到华为的offer。但在张默心中,人生的高光时刻并不是在排名顶尖的大公司工作,而是她从大学时就开始尝试的创业。
和大部分创业者一样,张默梦想着改变世界,“互联网创业者创造了许多网络英雄,这个领域可以改变人的生活以及诞生很多机会。”2000年,搜狐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立两年的Google正在慢慢成长为互联网巨头。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张默来说,这些新出现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她日后的学习对象。
大一时,张默就将创业的想法付诸行动了。入学后张默曾经做过家教兼职,但她发现线下的家教公司效率太低,学生资源和家长需求不能相互匹配,于是她决定自己做一个在线平台。她自己设计了网页,又找到会编程的同学做出了网站。通过校内BBS的宣传对接家长,再通过学生会找到一批愿意做家教的同学,就这样张默的网站开始运转起来,并在短短一个月内便实现了盈利。
模式跑通了,但受限于校园,家教网站的规模并没有扩大。但这次经历让张默第一次尝到了“互联网”模式的甜头。真正深入学习人工智能是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期,也是在那个时期,张默确定了搜索引擎这个研究方向。
她的第一份实习offer来自微软。张默还记得面试时不仅要当场写代码,还被问到“如果不给你钱你来吗”这样的问题。“我当时什么都没想就说我来。因为的确不是为了钱,就是想和最优秀的人在一起做伟大的产品。”
微软的工作难度和强度都超出了张默的预期。为了训练自己,她每天下班后都会留在办公室练习写代码。那年过年,张默没有回家,而是留在公司练习。这种状态并不让她觉得苦,相反,张默形容那是一段“闪闪发光”的日子。“周围都是大牛,自己也变得越来越棒,那种感觉非常好。”张默说。
毕业后大部分同学都进入了大公司,张默也不例外。但随着工作逐渐熟练,个人成长带来的兴奋感慢慢减退。张默再一次感受到兴奋,是在创立Yi+时。
为了给予创业足够的理论支持,张默在南洋理工大学进修了创业创新课程。在这期间,张默研究了硅谷创业公司“从0到1”的过程,并积累了许多投资人及合作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张默还接触到了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图像搜索技术。
“未来的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图像搜索)一下子就打动我了。”时隔多年,张默依然能回想起当时兴奋的感觉。张默当即和几个同学就图像搜索技术做了一份商业计划书,并用它参加了硅谷创业大赛。最终,项目拿到了一笔融资。这个项目也成为Yi+的雏形。
第一笔融资看起来十分顺利,但张默却经历了人生中不寻常的4个月。出发去硅谷之前,张默突发意外导致脚骨折,由于不想放弃机会,她决定带伤前往。“没有打石膏,一个人坐着轮椅飞到美国去见投资人,后来躺了4个月。”张默回忆道。
创业时,张默不仅找回了刚进入大公司时的热情,也将在大公司养成的工作习惯带进了创业公司。比如办公室要像永远灯火通明的微软大楼,既舒适又有个性,让员工真正喜欢这里。同时,张默十分注重技术能力,创业初期,公司超过70%的员工是研发人员。
现在,Yi+已经走向正轨,其技术应用于苹果、海信等公司的产品中。但对于张默而言,人工智能不仅是一门需要学习的技术或是创业方向,更是打开新世界的一把钥匙。
“人工智能研究到一定程度其实是个哲学问题。”张默说。工作之外,张默喜欢看科幻电影。她最爱的两部是《星际穿越》和《普罗米修斯》。前者是一个关于探索新空间的故事,后者则是重述人类起源。某种意义上,这些想象与人工智能都是相通的。
2017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土星探测器卡西尼号坠落第二天,张默前往佛罗里达州参观了NASA。“探索者号的宇航员教我们怎么开飞船,开舱门、飞行、穿越大气层、降落到地面。尽管知道是模拟,眼前的场面依然给张默留下了深刻印象。“宇航员在无边黑暗里探索,生还的概率只有50%,创业也是这样。”那趟旅行结束后,张默把当年公司年会的主题定为太空。
完成新一轮融资后,张默将着手扩大公司的业务范围。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了,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稍不注意就会被同行甩在身后。同时张默也明白在当下的竞争坏境下单靠技术优势远远不够,公司需要更多商业人才。虽然目前张默更多以公司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与思考,她从未停下脚步。
个人档案
姓名:张默
学历:北京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南洋理工大学创业创新硕士
职位:Yi+创始人
职业关键线
2005年
进入微软工作
2007年
进入华为工作
2007年
进入IBM工作
2012年-2013年
就读南洋理工大学创业创新专业,取得硕士学位
2014年
创立Yi+
C=CBNweekly Z=Zhang Mo
C: 工作之外,你有什么愛好吗?
Z: 我最喜欢旅行,先后去过50多个国家,有次花了3个月环球。我喜欢这样几类旅行目的地,一类是文明的诞生地,像印度、耶路撒冷、墨西哥,还有一类是像柬埔寨、埃塞俄比亚这种非常贫穷的地方。我去过几个贫民窟,在那里确实能让你感受自己真的是养尊处优的,那里可以发现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活法,要接受世界的多样性,接受别人也接受自己的完美和不完美。探索文明的诞生地就像创业一样,我很好奇这些漂亮的文明是怎么创造出来的,为什么又消亡了。
C: 创业过程中如何度过迷茫阶段?
Z: 我好像没有迷茫的时候。刚创业的时候正好是2015年,遇到了资本寒冬。那个时候所有都谈好了,已经要签合同的时候,投资人说价格太高了。当时比较心高气傲,觉得撤就撤呗无所谓,然后那年冬天经历了一段寒冬。
C: 你觉得大众对人工智能普遍存在什么误解?
Z: 有人炒作人工智能末日。至少现在有点过度渲染了。人工智能是非常好的技术,可以创造很多工作机会,还可以解放人类。它当然会涉及到伦理。我在剑桥访问的时候探讨过AI的危害性,假如AI是邪恶的,该怎么控制它。其实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一个未知的、未发生的事情,肯定会有发生的可能,但不代表人类就不能发展这个技术。我是一个技术乐观主义者。
在人工智能领域,张默有一张漂亮的简历—先后在北京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拿到软件工程硕士和创业创新硕士学位,毕业后曾供职于华为、微软、IBM等大公司。2014年创立Yi+后,她又多了一个创业者的身份。创业第三年,她便获得“十大科技领域女企业家”称号,同年成为阿里巴巴2017全球女性创业者大会“十佳女性创业案例”。
现在的所有成绩,都源于初中时的一次“不服气”。“我其实从小比较喜欢文艺,特长是画画。”张默回忆道。她就读于当时全市最好的初中,又在两个特长班之一的美术班,便想对另一个奥数班发起挑战。“我觉得奥数班同学比较高傲,就想跟他们比赛。”于是,张默花了一年半时间学习数理化,没有专门的老师上课就去奥数班旁听。最终,她获得了全市数理化所有奥林匹克竞赛的第一名。
张默自认为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在她看来,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个挑战。这个挑战不仅让她发现了画画之外的特长,更为她将来的职业选择埋下了伏笔。
之后的经历显得顺理成章—高中分科选择理科,大学选择了当时最热门的专业之一计算机,接着读研深造,毕业后顺利拿到华为的offer。但在张默心中,人生的高光时刻并不是在排名顶尖的大公司工作,而是她从大学时就开始尝试的创业。
和大部分创业者一样,张默梦想着改变世界,“互联网创业者创造了许多网络英雄,这个领域可以改变人的生活以及诞生很多机会。”2000年,搜狐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立两年的Google正在慢慢成长为互联网巨头。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张默来说,这些新出现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她日后的学习对象。
大一时,张默就将创业的想法付诸行动了。入学后张默曾经做过家教兼职,但她发现线下的家教公司效率太低,学生资源和家长需求不能相互匹配,于是她决定自己做一个在线平台。她自己设计了网页,又找到会编程的同学做出了网站。通过校内BBS的宣传对接家长,再通过学生会找到一批愿意做家教的同学,就这样张默的网站开始运转起来,并在短短一个月内便实现了盈利。
模式跑通了,但受限于校园,家教网站的规模并没有扩大。但这次经历让张默第一次尝到了“互联网”模式的甜头。真正深入学习人工智能是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期,也是在那个时期,张默确定了搜索引擎这个研究方向。
她的第一份实习offer来自微软。张默还记得面试时不仅要当场写代码,还被问到“如果不给你钱你来吗”这样的问题。“我当时什么都没想就说我来。因为的确不是为了钱,就是想和最优秀的人在一起做伟大的产品。”
微软的工作难度和强度都超出了张默的预期。为了训练自己,她每天下班后都会留在办公室练习写代码。那年过年,张默没有回家,而是留在公司练习。这种状态并不让她觉得苦,相反,张默形容那是一段“闪闪发光”的日子。“周围都是大牛,自己也变得越来越棒,那种感觉非常好。”张默说。
毕业后大部分同学都进入了大公司,张默也不例外。但随着工作逐渐熟练,个人成长带来的兴奋感慢慢减退。张默再一次感受到兴奋,是在创立Yi+时。
为了给予创业足够的理论支持,张默在南洋理工大学进修了创业创新课程。在这期间,张默研究了硅谷创业公司“从0到1”的过程,并积累了许多投资人及合作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张默还接触到了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图像搜索技术。
“未来的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图像搜索)一下子就打动我了。”时隔多年,张默依然能回想起当时兴奋的感觉。张默当即和几个同学就图像搜索技术做了一份商业计划书,并用它参加了硅谷创业大赛。最终,项目拿到了一笔融资。这个项目也成为Yi+的雏形。
第一笔融资看起来十分顺利,但张默却经历了人生中不寻常的4个月。出发去硅谷之前,张默突发意外导致脚骨折,由于不想放弃机会,她决定带伤前往。“没有打石膏,一个人坐着轮椅飞到美国去见投资人,后来躺了4个月。”张默回忆道。
创业时,张默不仅找回了刚进入大公司时的热情,也将在大公司养成的工作习惯带进了创业公司。比如办公室要像永远灯火通明的微软大楼,既舒适又有个性,让员工真正喜欢这里。同时,张默十分注重技术能力,创业初期,公司超过70%的员工是研发人员。
现在,Yi+已经走向正轨,其技术应用于苹果、海信等公司的产品中。但对于张默而言,人工智能不仅是一门需要学习的技术或是创业方向,更是打开新世界的一把钥匙。
“人工智能研究到一定程度其实是个哲学问题。”张默说。工作之外,张默喜欢看科幻电影。她最爱的两部是《星际穿越》和《普罗米修斯》。前者是一个关于探索新空间的故事,后者则是重述人类起源。某种意义上,这些想象与人工智能都是相通的。
2017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土星探测器卡西尼号坠落第二天,张默前往佛罗里达州参观了NASA。“探索者号的宇航员教我们怎么开飞船,开舱门、飞行、穿越大气层、降落到地面。尽管知道是模拟,眼前的场面依然给张默留下了深刻印象。“宇航员在无边黑暗里探索,生还的概率只有50%,创业也是这样。”那趟旅行结束后,张默把当年公司年会的主题定为太空。
完成新一轮融资后,张默将着手扩大公司的业务范围。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了,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稍不注意就会被同行甩在身后。同时张默也明白在当下的竞争坏境下单靠技术优势远远不够,公司需要更多商业人才。虽然目前张默更多以公司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与思考,她从未停下脚步。
个人档案
姓名:张默
学历:北京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南洋理工大学创业创新硕士
职位:Yi+创始人
职业关键线
2005年
进入微软工作
2007年
进入华为工作
2007年
进入IBM工作
2012年-2013年
就读南洋理工大学创业创新专业,取得硕士学位
2014年
创立Yi+
C=CBNweekly Z=Zhang Mo
C: 工作之外,你有什么愛好吗?
Z: 我最喜欢旅行,先后去过50多个国家,有次花了3个月环球。我喜欢这样几类旅行目的地,一类是文明的诞生地,像印度、耶路撒冷、墨西哥,还有一类是像柬埔寨、埃塞俄比亚这种非常贫穷的地方。我去过几个贫民窟,在那里确实能让你感受自己真的是养尊处优的,那里可以发现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活法,要接受世界的多样性,接受别人也接受自己的完美和不完美。探索文明的诞生地就像创业一样,我很好奇这些漂亮的文明是怎么创造出来的,为什么又消亡了。
C: 创业过程中如何度过迷茫阶段?
Z: 我好像没有迷茫的时候。刚创业的时候正好是2015年,遇到了资本寒冬。那个时候所有都谈好了,已经要签合同的时候,投资人说价格太高了。当时比较心高气傲,觉得撤就撤呗无所谓,然后那年冬天经历了一段寒冬。
C: 你觉得大众对人工智能普遍存在什么误解?
Z: 有人炒作人工智能末日。至少现在有点过度渲染了。人工智能是非常好的技术,可以创造很多工作机会,还可以解放人类。它当然会涉及到伦理。我在剑桥访问的时候探讨过AI的危害性,假如AI是邪恶的,该怎么控制它。其实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一个未知的、未发生的事情,肯定会有发生的可能,但不代表人类就不能发展这个技术。我是一个技术乐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