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受上海市教委资助)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060718
1 互联网络走进大学生的生活
自1994年我国获准接人互联网以来,互联网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互联网已深入至我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作为一种全新的认识工具、交流工具和生产力,互联网的发展已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对人们的工作方式、认知方式、生活方式,尤其是价值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一利、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
大学生是最先接触和最先接受互联网络的群体之一,因而,他们所受到互联网络的影响也就最早。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998年7月10日发布的《中国因特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1997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中年龄在21-35岁间的青年人占79.2%。1998年6月至7月,湖北武汉市进行了一次关于中国公用网络(即CHINANET)用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岁至24岁的用户超过了一半;在用户的职业分布中,大学生最多,占30.5%。据此可知,有众多的大学生成为网民已是不争的事实,互联网络已经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
但是大学生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丰富生活的同时,隐藏在互联网络中的某些不良因素也在悄然增长,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了许多影响和冲击。
2 互联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由于互联网络的新生性决定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面影响是主流的,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互联网技术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也是双方面的,互联网络文化给没有形成稳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2.1 政治观:意识形态西化。互联网作为20世纪西方社会的舶来品,在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带来了与本民族文化特色大相径庭的西方异质文化。西方国家利用其对网络高技术的垄断地位。在意识形态领域强势传播这种文化。而大学生一方面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长期接触互联网,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易于受到网上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同程度地消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在政治价值观上产生倾斜,甚至会盲目地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比中国好”。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并对我国的国家体制丧失信心。西方国家的一些别有用心的言论对大学生的成长是极具危害性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有的现象可能短期内看不小多大坏处,但是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向邪路,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什么样的一代人来接班,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2.2 自由观:行为取向无政府主义。由于互联网是一片没有政府管理,没有领导监督的“世外桃源”,所以任何使用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发表言论。这容易使一部分大学生忽视现实世界的约束力量,随心所欲的进行信息的传播活动,从而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
2.3 道德观:道德评判相对化。由于互联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使得信息以数字终端和符号形式显现,人与人之间彼此不再熟悉,因而很难对网络公民的行为加以确认、监管。一旦进入没人认识“我”的互联网这个“自由空间”的界域,很容易导致道德的失范。它否定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道德,将个人视为自己行为的唯一判断者,对历史上的优秀道德传统与他人的高尚道德持怀疑态度,甚至认为“你想如何干就如何干”,“只要你自己肯定的什么都可以”等言论是正确的。这样的大学生持这样的观点:一方面他们认为网络上很难讲道德;另一方面有意无意地违反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意识弱化。
2.4 交往观:心理空间封闭化。互联网为青年人打开了世界的大门,扩大了眼界与交往面,但过度依赖网络,让使用者避免直接交往的同时,又产生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一些迷恋于网络的年轻用户,随着接触信息面的更加开阔,个人心理发育却越加封闭了。其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网上沉溺、人际交往受阻、感情冷漠。
长期沉迷于互联网必然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人际交流以及社会沟通受到严重影响和危害。现代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群体,他们往往崇尚独立、自主和个性;另外由于学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就使得他们往往利用网络来缓解压力。这样长时间地使用互联网和电子邮件,便易患上网络信息上瘾症;同时他们又感到孤独和郁闷,即患上孤独或者抑郁症。
2.5 读书求知观: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由于互联网的兴起而引发的一些与信息产业相关的专业,如金融、英语、信息技术受到青睐,而一些基础学科却无人问津。即使一些本来学习这些所谓冷门专业的学生,也都热衷于计算机证书、英语证书等的考试,长此以往必将对大学生学业和将来国家的就业结构产生不良影响。
3 互联网络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消极影响的应对措施
3.1 宏观上国家要加强互联网的管理和建设。在互联网的管理和建设方面,如加快网络立法,迅速提高司法人员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与执法方面的能力;在技术层面探索出一种新的对网络的控制管理方法,即把技术本身作为控制技术的手段,以技术控制技术;加大投入,加快中文网站的建设,大力开发中文信息资源等手段均可以采用。
3.2 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倡导中国传统文化。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任何社会都有其社会之魂,即为大家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取向是克服极端个人主义有力武器。因此,高校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取向,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抵制极端个人主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群已观、英雄观等道德观、荣辱观。网络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尤其应突出中华民族精神的人文素质教育,如果不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长与缺失,就难以成为理性的中国人,难以担当起历史的重任。
3.3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下大学生的个性教育。互联网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在实现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重视个性理想教育,最终实现两者有机统一。个体理想教育主要是帮助大学生确立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使其认清自我优势、发展方向及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实现发展个性素质、激发创造潜能的目的。社会理想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发展的大方向问题。科学的社会理想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健康的个人理想则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互联网的纵深发展,极大地弘扬了大学生的个性。强调网络一代的个性理想教育,就是要改变以往大学生价值观、思想道德教育按统一的标准、内容、形式、方法塑造统一理想的教育模式。网络一代的个性理想教育应关注网络大学生的个性差别,在共性指导下寻找多样化的个性发展,达到共性与个性的和谐与完美。
3.4 实行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网络管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法规教育,应将国内外在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与高校管理特点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子。首先建立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其次,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规章制度,包括网络管理制度、检查制度、汇报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等。最后建立一套机制,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提供基本的学习经费、研究经费和活动经费,以及学习、考察和交流的机会。这套机制的建立将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和发展,以及政教队伍的成长和更新。
3.5 组建一支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校园网络文化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好坏。因此培养适合网络时代发展要求的政工队伍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我们应该建立一支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及维护这一理论的责任感、具有较扎实的网络技术知识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1 互联网络走进大学生的生活
自1994年我国获准接人互联网以来,互联网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互联网已深入至我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作为一种全新的认识工具、交流工具和生产力,互联网的发展已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对人们的工作方式、认知方式、生活方式,尤其是价值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一利、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
大学生是最先接触和最先接受互联网络的群体之一,因而,他们所受到互联网络的影响也就最早。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998年7月10日发布的《中国因特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1997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中年龄在21-35岁间的青年人占79.2%。1998年6月至7月,湖北武汉市进行了一次关于中国公用网络(即CHINANET)用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岁至24岁的用户超过了一半;在用户的职业分布中,大学生最多,占30.5%。据此可知,有众多的大学生成为网民已是不争的事实,互联网络已经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
但是大学生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丰富生活的同时,隐藏在互联网络中的某些不良因素也在悄然增长,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了许多影响和冲击。
2 互联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由于互联网络的新生性决定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面影响是主流的,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互联网技术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也是双方面的,互联网络文化给没有形成稳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2.1 政治观:意识形态西化。互联网作为20世纪西方社会的舶来品,在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带来了与本民族文化特色大相径庭的西方异质文化。西方国家利用其对网络高技术的垄断地位。在意识形态领域强势传播这种文化。而大学生一方面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长期接触互联网,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易于受到网上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同程度地消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在政治价值观上产生倾斜,甚至会盲目地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比中国好”。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并对我国的国家体制丧失信心。西方国家的一些别有用心的言论对大学生的成长是极具危害性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有的现象可能短期内看不小多大坏处,但是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向邪路,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什么样的一代人来接班,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2.2 自由观:行为取向无政府主义。由于互联网是一片没有政府管理,没有领导监督的“世外桃源”,所以任何使用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发表言论。这容易使一部分大学生忽视现实世界的约束力量,随心所欲的进行信息的传播活动,从而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
2.3 道德观:道德评判相对化。由于互联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使得信息以数字终端和符号形式显现,人与人之间彼此不再熟悉,因而很难对网络公民的行为加以确认、监管。一旦进入没人认识“我”的互联网这个“自由空间”的界域,很容易导致道德的失范。它否定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道德,将个人视为自己行为的唯一判断者,对历史上的优秀道德传统与他人的高尚道德持怀疑态度,甚至认为“你想如何干就如何干”,“只要你自己肯定的什么都可以”等言论是正确的。这样的大学生持这样的观点:一方面他们认为网络上很难讲道德;另一方面有意无意地违反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意识弱化。
2.4 交往观:心理空间封闭化。互联网为青年人打开了世界的大门,扩大了眼界与交往面,但过度依赖网络,让使用者避免直接交往的同时,又产生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一些迷恋于网络的年轻用户,随着接触信息面的更加开阔,个人心理发育却越加封闭了。其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网上沉溺、人际交往受阻、感情冷漠。
长期沉迷于互联网必然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人际交流以及社会沟通受到严重影响和危害。现代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群体,他们往往崇尚独立、自主和个性;另外由于学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就使得他们往往利用网络来缓解压力。这样长时间地使用互联网和电子邮件,便易患上网络信息上瘾症;同时他们又感到孤独和郁闷,即患上孤独或者抑郁症。
2.5 读书求知观: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由于互联网的兴起而引发的一些与信息产业相关的专业,如金融、英语、信息技术受到青睐,而一些基础学科却无人问津。即使一些本来学习这些所谓冷门专业的学生,也都热衷于计算机证书、英语证书等的考试,长此以往必将对大学生学业和将来国家的就业结构产生不良影响。
3 互联网络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消极影响的应对措施
3.1 宏观上国家要加强互联网的管理和建设。在互联网的管理和建设方面,如加快网络立法,迅速提高司法人员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与执法方面的能力;在技术层面探索出一种新的对网络的控制管理方法,即把技术本身作为控制技术的手段,以技术控制技术;加大投入,加快中文网站的建设,大力开发中文信息资源等手段均可以采用。
3.2 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倡导中国传统文化。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任何社会都有其社会之魂,即为大家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取向是克服极端个人主义有力武器。因此,高校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取向,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抵制极端个人主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群已观、英雄观等道德观、荣辱观。网络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尤其应突出中华民族精神的人文素质教育,如果不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长与缺失,就难以成为理性的中国人,难以担当起历史的重任。
3.3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下大学生的个性教育。互联网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在实现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重视个性理想教育,最终实现两者有机统一。个体理想教育主要是帮助大学生确立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使其认清自我优势、发展方向及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实现发展个性素质、激发创造潜能的目的。社会理想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发展的大方向问题。科学的社会理想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健康的个人理想则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互联网的纵深发展,极大地弘扬了大学生的个性。强调网络一代的个性理想教育,就是要改变以往大学生价值观、思想道德教育按统一的标准、内容、形式、方法塑造统一理想的教育模式。网络一代的个性理想教育应关注网络大学生的个性差别,在共性指导下寻找多样化的个性发展,达到共性与个性的和谐与完美。
3.4 实行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网络管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法规教育,应将国内外在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与高校管理特点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子。首先建立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其次,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规章制度,包括网络管理制度、检查制度、汇报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等。最后建立一套机制,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提供基本的学习经费、研究经费和活动经费,以及学习、考察和交流的机会。这套机制的建立将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和发展,以及政教队伍的成长和更新。
3.5 组建一支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校园网络文化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好坏。因此培养适合网络时代发展要求的政工队伍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我们应该建立一支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及维护这一理论的责任感、具有较扎实的网络技术知识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