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菁,上海手表厂退休高级工程师。
1960年天津大学计时与精密仪器系毕业,留校任教。1963年调入上海手表厂,主管产品设计。上海SS1A型手表总体设计者。
《GB4033机械手表国家标准》起草人,《中国钟表生产手册(手表装配与质量检测)》撰写者。
曾考察瑞士与日本钟表工业,负责引进石英电子手表步进电机生产线的设备与技术,是中日石英表三年专利谈判团首席代表。
现任上海市退(离)休高级专家协会轻工专业委员会委员兼钟表专业组常务副组长。
摄于50年代的一张照片,首次公开披露。照片左起第一人是上海手表厂第一任厂长刘思仁,中为来华指导的德国友人维希德先生,右为袁建萍,时任上海手表厂党总支书记。维希德先生是上海手表厂建厂以后来厂指导的第一位国外友人。
创建发展之路
1955年由上海市轻工业局组织上海部分钟表店和钟厂的能工巧匠共58人开始制造手表国产样机。通过评议方式,选定以瑞士SELCA牌手表为样表,在对样机进行解剖分析的基础上,作周密分工,分散进行零部件制造。于1955年9月胜利完成国产手表样机试制任务。第一次造出了18只细马长三针手表,向建国六周年献礼。随即上海手表厂筹备处成立,于1958年正式创建上海手表厂,定名为“地方国营上海手表厂”。
上海手表厂通过走先造表后建厂的探索性道路,起步伊始就发扬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以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思想方法,运用“三结合”的工作模式开展创业工作,手表从试制到投产先后经历了探索,学习,钻研,革新,到创新发展等多个阶段,于1958年投入大量生产。
上海手表厂从筹办到建成国内最大手表厂的过程,一直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精神。建厂初期找厂址,建厂房是一项耗时长花钱多的项目,上海手表厂本着哪里有现成房子可用就到那里落脚创业。因此上海手表厂随着规摸不断壮大就不停地搬迁。先在河南路“五洲大楼”办公室和江阴路试制工场,后搬迁到延安西路716号,第二次搬迁到高安路19号,1960年搬迁到现址榆林路200号。以后上海手表厂规模不断扩大,又拓展了霍山路厂区和惠民路厂区,后来将表壳、表盘车间创建为独立配套厂,以后又拓展外协厂以及直属厂、如七表厂、前进厂、南汇厂、青浦厂等等。在鼎盛时期,上海手表厂本部员工有6000多人,加上专属配套厂,协作厂等共有企业员工16000多人。
1959年在高安路19号期间,上海手表厂曾经得到苏联钟表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使上海手表厂的生产工艺和工艺装备(模具、刀具、表具、量具、凸轮等工装具)水平显著提高,初步接近同期苏联手表企业的水平,上海手表厂经过多次实践,改进和提高,已为大量生产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上海手表厂的机械手表表机达到大量生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型号:即A581型、SSIA型、SS2型(A641)、SS5型、ZSH型和SBIH型等。
其中SSIA型机械手表的设计创新、发展和提高,使企业健步走向昌盛时期。该时期手表厂拥有大量的工具制造设备,以及夹板生产,轮轴生产,轮片生产,擒纵调速机构生产,杆簧生产设备,和手表装配用的自动化检测调整仪器。这一时期上海手表厂自己已能制造难度较高的钻石刀具,精密小孔修整模具,小模数滚刀和纵切自动车的高精度凸轮以及各种专用检测量具,从而保证了手表零部件的制造质量。全国有许多手表厂纷纷派遣技术人员和工人来厂学习或索取技术资料,为中国手表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在轻工业局领导下,从1959年开始上海手表厂开办了轻工业专科技术学校手表制造专业,并陆续举办了不同类型的技术培养班,以后又办起了具有相当规摸的技工学校。培养了生产发展急需的大量技术后备人员和技术工人,为进一步扩大手表生产奠定了人才基础。
1966年中期,上海手表厂的手表生产水平已达到日本同期手表工业生产水平,70年代上海SSIA型手表提高了手表摆轮游丝频次,由原来18000次/小时提高到21600次/小时,显著提高了国产手表的走时精度,这一时期上海手表厂鼓雄心,立壮志,提出了赶超瑞士“大罗马”手表的口号。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上海手表厂党政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及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受到冲击与流失,生产技术发展受到了挫折,但是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上表厂广大技术干部与工人群众坚持以生产技术为第一要务,克服生产发展中的重重困难,年产手表突破了700万只大关,继续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九十年代后,国际电子手表工业迅猛发展,强烈冲击了国内钟表市场,由于缺乏技术准备和应变能力,上海手表工业逐步走向衰落。
回顾历史,我们依然坚信上海手表厂的创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填补了我国造表工业的空白。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精神鼓舞下,依靠广大职工群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奋斗,上海手表厂产量累计达过亿只,税收50多亿元,上缴利税是国家投入的一百多倍,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创造了宝贵的精神与物质财富。
主要产品
A581型手表基础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上海牌A581型机械手表是中国生产的第一代细马、17钻、长三针手表,表机外径25.6mm,摆频18000次/小时,摆轮上装有14颗调整螺钉,A581型机械手表走时质量与瑞士SELCA原型手表相同,走时日差小于一分钟,连续走时36小时以上。上海A581型机械手表表壳有半钢和全钢两种款式,表壳密闭性能有密封和防水二种,表盘款式变化较多。
A581型手表初期产品使用“和平”和“东方红”牌,1958年改为“上海”牌手表,于1959年投入批量生产,1967年基本结束生产。在1959年1966年生产期间,由于生产发展和增加外观方面的花色品种需要,上海A581型机械手表尚有较多的派生型号和货号,如A592、A623(A623a)、A631、A657、A661等等。
SSIA型手表基础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SSIA型表机是在原上海A581型手表的基础上,于1964年1966年期间重新改进设计的一款表机,改进设计的包括擒纵调速机构,原动机构,上条拨针机构,并且大刀阔斧的改变了夹板造型,简化了夹板定位结构,是国内最早开始改进设计的防震表机品种,定型号为SSIA型,以后投入了大批量生产。
SSIA型表机结构比较先进合理,可靠性比较高,加工工艺性能比较好,尤其是夹板加工和摆轮加工工艺性大大改善,装配工艺非常好,显著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劳动生产率比原A581型表机提高四分之一,走时精度提高约一倍,SSIA型表机与原A581型机心具有很高的通用性,有利于顺利转产。
SSIA型表机在走时精度和三防性能上都达到了国家一级机械手表标准,日差、位差、等时差小于30秒/日,可以连续走时40小时以上。
SSIA型表机自1966年投产以后,上海牌手表的性能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产量迅速上升。显示了这款由国内自主设计并且大量投产的机械表机的蓬勃的生命力。SSIA型表机投产当年产量就达到72万只,1967年生产了160多万只,全国先后有近二十个企业生产过SSIA型表机。上海SSIA型机械手表生产延续至1975年。以后按照轻工业部的统一部署,上海手表厂开始转为生产由轻工业部统一表机设计小组设计的ZSH型表机。
ZSH型基础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ZSH型基础表机由轻工业部手表统一表机设计小组设计,于1971年10月完成设计,1974年开始向全国推广应用,组织统一生产。该型表机适宜于男表生产,具有自动、单历、双历等附加装置的设计,设计布局进一步优化,ZSH型表机厚度较薄,摆频为21600次/小时,表机具有防震与防磁性能。上海手表厂生产的ZSH型统一表机,曾荣获国家银质奖和著名商标奖,并组织生产了“春蕾”牌机械手表以供出口。
A641型手表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A641型表机是上海手表厂于1964年开始组织设计的高档薄型手表,但是由于当时国内人民群众消费水平有限,A641型表机设计完成以后,并没有投入批量生产。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二部要求组织研制和生产具有防磁以及防200米水深的潜水型手表,并且要求手表具有日历和自动功能。因此上海手表厂采用A641机型(以后定编型号为SS2D型)研制和生产了军用潜水表(代号114)。这款手表以后有部分供应给部队师团级以上军官使用,所以也被称为“军官”表。该型手表表盘采用黑色荧光面,有强烈的夜光效果,表壳外壳配有潜水用倒计时转盘,用长三针指示时间,表机先后生产了29钻和24钻二种。这款手表从1965年开始投入小批量生产。“114”型手表设计特点为具有自动上弦以及日历功能,具有优良的“三防”性能。可以用作潜水表,手表表壳和把头均采用特殊设计,防水性能优异,能够达到深度潜水的使用性能和要求。
SS5A型手表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上海手表厂从1966年起,由江礼泰等同志开始设计国产机械女表,定型号为A661(后按部里规定,统一编号为SS3A),但由于当时社会购买力低下,设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没有投产。
1972年由乐秀威、俞惠莉等同志对原SS3A型女表作改进设计,定型号为SS5A型机械女表,该款表机采用中心二轮式直接传动机构,轮系最小模数为0.075mm,表机直径为20.3mm,表机厚度为4.7mm,擒纵调速系统节拍21600次/小时,17钻。走时精度45秒/日,延续走时大于36小时。 上海SS5A型表机是国内最早为女性开发设计的手表表机,于1975年投入批量生产,针对生产中发现的若干技术问题,1976年由陈永清等同志再作改进设计。该型表机1978年3月起转由上海手表三厂生产,改型号为SS3-2型,继续沿用“上海”牌商标,SS5A型表机1980年获得轻工业部优秀新产品科技成果二等奖。至1988年累计生产1127.7万只。
SBIH手表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SBIH型薄型机械手表表机是由上海钟表公司组织设计的,表机同时设计了单历、双历、自动上弦等附加装置,SBIH表机厚度3.7mm,机心外径25.6mm,摆频21600次/小时,具有“三防”性能。
1960年天津大学计时与精密仪器系毕业,留校任教。1963年调入上海手表厂,主管产品设计。上海SS1A型手表总体设计者。
《GB4033机械手表国家标准》起草人,《中国钟表生产手册(手表装配与质量检测)》撰写者。
曾考察瑞士与日本钟表工业,负责引进石英电子手表步进电机生产线的设备与技术,是中日石英表三年专利谈判团首席代表。
现任上海市退(离)休高级专家协会轻工专业委员会委员兼钟表专业组常务副组长。
摄于50年代的一张照片,首次公开披露。照片左起第一人是上海手表厂第一任厂长刘思仁,中为来华指导的德国友人维希德先生,右为袁建萍,时任上海手表厂党总支书记。维希德先生是上海手表厂建厂以后来厂指导的第一位国外友人。
创建发展之路
1955年由上海市轻工业局组织上海部分钟表店和钟厂的能工巧匠共58人开始制造手表国产样机。通过评议方式,选定以瑞士SELCA牌手表为样表,在对样机进行解剖分析的基础上,作周密分工,分散进行零部件制造。于1955年9月胜利完成国产手表样机试制任务。第一次造出了18只细马长三针手表,向建国六周年献礼。随即上海手表厂筹备处成立,于1958年正式创建上海手表厂,定名为“地方国营上海手表厂”。
上海手表厂通过走先造表后建厂的探索性道路,起步伊始就发扬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以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思想方法,运用“三结合”的工作模式开展创业工作,手表从试制到投产先后经历了探索,学习,钻研,革新,到创新发展等多个阶段,于1958年投入大量生产。
上海手表厂从筹办到建成国内最大手表厂的过程,一直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精神。建厂初期找厂址,建厂房是一项耗时长花钱多的项目,上海手表厂本着哪里有现成房子可用就到那里落脚创业。因此上海手表厂随着规摸不断壮大就不停地搬迁。先在河南路“五洲大楼”办公室和江阴路试制工场,后搬迁到延安西路716号,第二次搬迁到高安路19号,1960年搬迁到现址榆林路200号。以后上海手表厂规模不断扩大,又拓展了霍山路厂区和惠民路厂区,后来将表壳、表盘车间创建为独立配套厂,以后又拓展外协厂以及直属厂、如七表厂、前进厂、南汇厂、青浦厂等等。在鼎盛时期,上海手表厂本部员工有6000多人,加上专属配套厂,协作厂等共有企业员工16000多人。
1959年在高安路19号期间,上海手表厂曾经得到苏联钟表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使上海手表厂的生产工艺和工艺装备(模具、刀具、表具、量具、凸轮等工装具)水平显著提高,初步接近同期苏联手表企业的水平,上海手表厂经过多次实践,改进和提高,已为大量生产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上海手表厂的机械手表表机达到大量生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型号:即A581型、SSIA型、SS2型(A641)、SS5型、ZSH型和SBIH型等。
其中SSIA型机械手表的设计创新、发展和提高,使企业健步走向昌盛时期。该时期手表厂拥有大量的工具制造设备,以及夹板生产,轮轴生产,轮片生产,擒纵调速机构生产,杆簧生产设备,和手表装配用的自动化检测调整仪器。这一时期上海手表厂自己已能制造难度较高的钻石刀具,精密小孔修整模具,小模数滚刀和纵切自动车的高精度凸轮以及各种专用检测量具,从而保证了手表零部件的制造质量。全国有许多手表厂纷纷派遣技术人员和工人来厂学习或索取技术资料,为中国手表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在轻工业局领导下,从1959年开始上海手表厂开办了轻工业专科技术学校手表制造专业,并陆续举办了不同类型的技术培养班,以后又办起了具有相当规摸的技工学校。培养了生产发展急需的大量技术后备人员和技术工人,为进一步扩大手表生产奠定了人才基础。
1966年中期,上海手表厂的手表生产水平已达到日本同期手表工业生产水平,70年代上海SSIA型手表提高了手表摆轮游丝频次,由原来18000次/小时提高到21600次/小时,显著提高了国产手表的走时精度,这一时期上海手表厂鼓雄心,立壮志,提出了赶超瑞士“大罗马”手表的口号。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上海手表厂党政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及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受到冲击与流失,生产技术发展受到了挫折,但是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上表厂广大技术干部与工人群众坚持以生产技术为第一要务,克服生产发展中的重重困难,年产手表突破了700万只大关,继续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九十年代后,国际电子手表工业迅猛发展,强烈冲击了国内钟表市场,由于缺乏技术准备和应变能力,上海手表工业逐步走向衰落。
回顾历史,我们依然坚信上海手表厂的创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填补了我国造表工业的空白。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精神鼓舞下,依靠广大职工群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奋斗,上海手表厂产量累计达过亿只,税收50多亿元,上缴利税是国家投入的一百多倍,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创造了宝贵的精神与物质财富。
主要产品
A581型手表基础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上海牌A581型机械手表是中国生产的第一代细马、17钻、长三针手表,表机外径25.6mm,摆频18000次/小时,摆轮上装有14颗调整螺钉,A581型机械手表走时质量与瑞士SELCA原型手表相同,走时日差小于一分钟,连续走时36小时以上。上海A581型机械手表表壳有半钢和全钢两种款式,表壳密闭性能有密封和防水二种,表盘款式变化较多。
A581型手表初期产品使用“和平”和“东方红”牌,1958年改为“上海”牌手表,于1959年投入批量生产,1967年基本结束生产。在1959年1966年生产期间,由于生产发展和增加外观方面的花色品种需要,上海A581型机械手表尚有较多的派生型号和货号,如A592、A623(A623a)、A631、A657、A661等等。
SSIA型手表基础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SSIA型表机是在原上海A581型手表的基础上,于1964年1966年期间重新改进设计的一款表机,改进设计的包括擒纵调速机构,原动机构,上条拨针机构,并且大刀阔斧的改变了夹板造型,简化了夹板定位结构,是国内最早开始改进设计的防震表机品种,定型号为SSIA型,以后投入了大批量生产。
SSIA型表机结构比较先进合理,可靠性比较高,加工工艺性能比较好,尤其是夹板加工和摆轮加工工艺性大大改善,装配工艺非常好,显著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劳动生产率比原A581型表机提高四分之一,走时精度提高约一倍,SSIA型表机与原A581型机心具有很高的通用性,有利于顺利转产。
SSIA型表机在走时精度和三防性能上都达到了国家一级机械手表标准,日差、位差、等时差小于30秒/日,可以连续走时40小时以上。
SSIA型表机自1966年投产以后,上海牌手表的性能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产量迅速上升。显示了这款由国内自主设计并且大量投产的机械表机的蓬勃的生命力。SSIA型表机投产当年产量就达到72万只,1967年生产了160多万只,全国先后有近二十个企业生产过SSIA型表机。上海SSIA型机械手表生产延续至1975年。以后按照轻工业部的统一部署,上海手表厂开始转为生产由轻工业部统一表机设计小组设计的ZSH型表机。
ZSH型基础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ZSH型基础表机由轻工业部手表统一表机设计小组设计,于1971年10月完成设计,1974年开始向全国推广应用,组织统一生产。该型表机适宜于男表生产,具有自动、单历、双历等附加装置的设计,设计布局进一步优化,ZSH型表机厚度较薄,摆频为21600次/小时,表机具有防震与防磁性能。上海手表厂生产的ZSH型统一表机,曾荣获国家银质奖和著名商标奖,并组织生产了“春蕾”牌机械手表以供出口。
A641型手表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A641型表机是上海手表厂于1964年开始组织设计的高档薄型手表,但是由于当时国内人民群众消费水平有限,A641型表机设计完成以后,并没有投入批量生产。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二部要求组织研制和生产具有防磁以及防200米水深的潜水型手表,并且要求手表具有日历和自动功能。因此上海手表厂采用A641机型(以后定编型号为SS2D型)研制和生产了军用潜水表(代号114)。这款手表以后有部分供应给部队师团级以上军官使用,所以也被称为“军官”表。该型手表表盘采用黑色荧光面,有强烈的夜光效果,表壳外壳配有潜水用倒计时转盘,用长三针指示时间,表机先后生产了29钻和24钻二种。这款手表从1965年开始投入小批量生产。“114”型手表设计特点为具有自动上弦以及日历功能,具有优良的“三防”性能。可以用作潜水表,手表表壳和把头均采用特殊设计,防水性能优异,能够达到深度潜水的使用性能和要求。
SS5A型手表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上海手表厂从1966年起,由江礼泰等同志开始设计国产机械女表,定型号为A661(后按部里规定,统一编号为SS3A),但由于当时社会购买力低下,设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没有投产。
1972年由乐秀威、俞惠莉等同志对原SS3A型女表作改进设计,定型号为SS5A型机械女表,该款表机采用中心二轮式直接传动机构,轮系最小模数为0.075mm,表机直径为20.3mm,表机厚度为4.7mm,擒纵调速系统节拍21600次/小时,17钻。走时精度45秒/日,延续走时大于36小时。 上海SS5A型表机是国内最早为女性开发设计的手表表机,于1975年投入批量生产,针对生产中发现的若干技术问题,1976年由陈永清等同志再作改进设计。该型表机1978年3月起转由上海手表三厂生产,改型号为SS3-2型,继续沿用“上海”牌商标,SS5A型表机1980年获得轻工业部优秀新产品科技成果二等奖。至1988年累计生产1127.7万只。
SBIH手表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SBIH型薄型机械手表表机是由上海钟表公司组织设计的,表机同时设计了单历、双历、自动上弦等附加装置,SBIH表机厚度3.7mm,机心外径25.6mm,摆频21600次/小时,具有“三防”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