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传统学科相比,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由于人数较少,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较为困难。区域教研员通过组织开展区域教研活动,帮助教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成为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的坚强后盾。有效的心理健康课程区域教研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教研主题设置要有序列性。心理健康课程区域教研活动的主题要避免随意化、不明确、零散化,在策划上要注重教研主题的序列性,确保教研活动的针对性、连续性、系列性。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学生的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教师应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结合实际设置分阶段的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教研主题也需要有针对性,主题来自各学段课堂和教师的实践。而一次教研活动对教师的影响是有限的,教研主题要有连续性与渐进性,体现“形成共识——行为跟进——进一步认识——进一步改进”的“螺旋式上升”特点,才能帮助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
教研过程注重参与性。心理健康课程区域教研活动的过程要避免出现“说者激动、听者感动、回去不动”“被动参与、体验不深”等低效的现象,在教研过程中要注重参与性,突出教师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增强教师的体验性。这种参与性首先体现在教研任务的设置上,因为学习与提高需要任务驱动,可以是操作任务,也可以是思考任务;其次体现在教研氛围的营造,平等、和谐、分享的氛围会增强教师的参与性,交流与互动会激发教师的能动性和主体性;第三,体现在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的有机统一,教师全身心投入教研活动情境才会让教研真正落地生效。心理健康课程强调以活动为载体,注重学生的体验,心理健康课程区域教研活动也要创设情境,调动教师主体性,营造互动参与的氛围,增强体验性,尤其要关注情感体验的效能性。情感体验能促使教师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观念和做法,将认知转化为行为,从而充分实现教研目标。
教研要体现理论结合实践,具有指导性。心理健康课程区域教研活动要避免走过场、表面热闹、空心化,在教研活动中要体现理论结合实践,具有指导性,能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师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帮助教师形成基于实践的理论,这是教研活动效能性的体现。教研活动是心理健康教师学习心理学理论与应用心理学理论的“链接”与“导引”,心理健康课程目前没有国家层面的課程标准,这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都提出了挑战。有的教师实践经验虽然丰富,但是却难以用理论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实践,所以教师在区域心理健康教研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要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指导价值,才更契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实际需要。要实现这一点,既要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更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且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优质的专业引领,从而帮助教师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
教研要有反思性。心理健康课程区域教研活动要避免“活动结束,思考就结束” 的怪圈,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中的收获与成效一般反映在两个方面,即认识上的进步(达成共识)和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只有在教研结束后有反思和重构,才能将教研的实效落实到位。教研活动只是关键性的促进机会,系列性教研活动之间的工作过程才是教研实效外显的关键,心理健康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领悟和实践运用,心理健康课程区域教研也要对参与教研教师的后续教学行为进行跟进,才能验证教师在教学情境是否有对教研所得的迁移和运用。有效的教研活动要将教研活动的影响扩展到平时的工作中,使得教师在反思——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中,消解旧有认知,建构新框架,获得专业成长。
责任编辑/潘静娴
教研主题设置要有序列性。心理健康课程区域教研活动的主题要避免随意化、不明确、零散化,在策划上要注重教研主题的序列性,确保教研活动的针对性、连续性、系列性。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学生的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教师应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结合实际设置分阶段的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教研主题也需要有针对性,主题来自各学段课堂和教师的实践。而一次教研活动对教师的影响是有限的,教研主题要有连续性与渐进性,体现“形成共识——行为跟进——进一步认识——进一步改进”的“螺旋式上升”特点,才能帮助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
教研过程注重参与性。心理健康课程区域教研活动的过程要避免出现“说者激动、听者感动、回去不动”“被动参与、体验不深”等低效的现象,在教研过程中要注重参与性,突出教师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增强教师的体验性。这种参与性首先体现在教研任务的设置上,因为学习与提高需要任务驱动,可以是操作任务,也可以是思考任务;其次体现在教研氛围的营造,平等、和谐、分享的氛围会增强教师的参与性,交流与互动会激发教师的能动性和主体性;第三,体现在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的有机统一,教师全身心投入教研活动情境才会让教研真正落地生效。心理健康课程强调以活动为载体,注重学生的体验,心理健康课程区域教研活动也要创设情境,调动教师主体性,营造互动参与的氛围,增强体验性,尤其要关注情感体验的效能性。情感体验能促使教师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观念和做法,将认知转化为行为,从而充分实现教研目标。
教研要体现理论结合实践,具有指导性。心理健康课程区域教研活动要避免走过场、表面热闹、空心化,在教研活动中要体现理论结合实践,具有指导性,能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师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帮助教师形成基于实践的理论,这是教研活动效能性的体现。教研活动是心理健康教师学习心理学理论与应用心理学理论的“链接”与“导引”,心理健康课程目前没有国家层面的課程标准,这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都提出了挑战。有的教师实践经验虽然丰富,但是却难以用理论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实践,所以教师在区域心理健康教研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要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指导价值,才更契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实际需要。要实现这一点,既要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更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且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优质的专业引领,从而帮助教师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
教研要有反思性。心理健康课程区域教研活动要避免“活动结束,思考就结束” 的怪圈,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中的收获与成效一般反映在两个方面,即认识上的进步(达成共识)和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只有在教研结束后有反思和重构,才能将教研的实效落实到位。教研活动只是关键性的促进机会,系列性教研活动之间的工作过程才是教研实效外显的关键,心理健康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领悟和实践运用,心理健康课程区域教研也要对参与教研教师的后续教学行为进行跟进,才能验证教师在教学情境是否有对教研所得的迁移和运用。有效的教研活动要将教研活动的影响扩展到平时的工作中,使得教师在反思——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中,消解旧有认知,建构新框架,获得专业成长。
责任编辑/潘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