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开放型”的教学真正体现了这一崭新的教学思想。因为这种课堂教学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各层次的学生参与创造了条件;能很好地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促进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持续稳定的提高。
一、解放思想,营造探究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说”的观点,低级的生存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是最重要的。如果低级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影响整个机体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下,让学生有心理的安全感,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他们才可能在老师的启发下产生参与的热情。
1.创设和谐愉悦的乐学心理环境。只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他们才会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以此为出发点,教师要本着“教为学服务”的观点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并在充分地尊重和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努力促进学生心理环境的开放,实现个性化人格的健康自由发展,推动思维的活跃与激荡,促进创新潜能的迸发与拓展。
2.营造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如《雷雨》的教学,我便采用了此种策略,放手让学生通过表演舞台剧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始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咨询和后勤保障服务,但绝不越俎代庖,一切环节都是由学生具体实施。包括主题的确定、学习过程的规划、角色的选择以及表演潜台词的编排等,都是由学生自己设计的,并放手让他们按自己的设想有条不紊地实施学习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每个“演员”都完全进入了自己的角色,创造性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尤其重要的是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尽情的张扬,着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开放学习方式,引导自主求知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开放式教学的过程就是实现这最佳途径的理想平台。要实施开放式教学就应突破原有的学习定势,使协作学习与个体学习达到有机结合,通过优势互补促进学生自主求知。
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讨论、赏析、演讲、辩论、表演、游戏、对比等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及情感的积累,塑造出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从而引导学生逐步走向个性化学习,形成一个独特的自我。如,我在教学《翠翠》(《边城》节选)时,就采用了抛问题与学生设计问题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赏析作品。思路一打开,学生思如泉涌。有的抓住翠翠等傩送归来的艺术性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入手牵一发而动全身,深入探究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的联系《雪山飞狐》中的结尾:“那最后这一刀砍下还是不砍下呢?”进行比较赏析;有的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入手来解读文学作品,有的从翠翠心理的视角来探究人物的爱情追求;有的通过剖析人物的天命观来揭示主人翁的爱情悲剧;有的把天命观和现实生活中的宿命论进行比较走进文本。此种教学,真正收到了“不教”的教学效果。
三、开放练习视角,促进自由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满足未来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语文教学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必须立足学生个性,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个性化教育,引导他们掘一口属于自己的“深井”。而练习又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因而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应当具有崭新的视角。要注重体现:通过练习难度的层次性,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借助练习内容的实践性,促进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借助练习形式的开放性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思考、锻炼的机会,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搭建攀援的阶梯。
1.布置富有弹性的练习。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最基本的要求。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在练习中实施分层教学很有现实意义。假如把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实际上一个班级的学生是无法明确的划分出层次的),对于灵活掌握了所学知识的优生,免做统一的作业,鼓励他们用更多的精力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对于中等生,可通过富有情趣的经典练习促使他们向优生转化;而针对部分确实还没有消化新知的学困生,教师可以给他们开“小灶”,让他们少做一些作业,或者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使他们也有机会体验成功,在体验成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持续发展。
2.设计富有情趣的生活实践。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只是为建造“大厦”做基础性的工作,要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则需要他们的内驱力发挥作用。知识、技能的掌握,其目的就是运用。小到它能服务于当今的现实生活,大到能为未来的自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都要内在需要这一源动力来推动。由此可见,具有操作性而又能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的趣味性练习对于激发学生产生需要的心理趋向,促进学生的开拓性发展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课堂,通过关注生活现象,带动解决实际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探究渠道。
在预习《胡同文化》这篇课文时,在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获得关于文化的一些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学生们通过观察,搜集了大量的素材,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等近30种。大多数学生还对自己搜集到的文化现象材料进行了归类整理。比如饮食文化的特点显著:(1)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2)烹饪强调刀工火候;(3)吃的工具多用筷子,还讲究轻挑慢夹,而西方人就不同了,牛排鲜奶,刀子叉子,还有双手一齐上。还有我们本校的文化,对学校的建筑、老师、学习、生活、管理、风格等方面也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记录。这样从外延方面认识了文化,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去领悟《胡同文化》的内涵。
通过组织实施生活性探究,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创新精神的发展、与人沟通与合作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3.组织开放性的探究训练。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为实施开拓性的发展夯实了根基。但学生语文潜力的开发依赖于创造性思维发展。基于此,我们应通过开放性探究练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在练习的设计上追求多种形式的开放。比如,问题开放(一题多问),解法开放(一题多法),答案开放(一题多解),条件开放(一题多变)等等。这样,通过指导学生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进行开放性的探索,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就会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逐步走向成功之路。
《项链》的结尾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以此为切入点,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给文章续写结尾。有的写玛蒂尔德悔恨不已,从此抛开享乐思想和虚荣心,开始脚踏实地地生活;有的写玛蒂尔德百感交集,从此喜怒无常,精神崩溃,最后郁郁而终;有的写玛蒂尔德喜出望外,讨回了三万五千五百法郎,又出入于上流社会,重新追求她梦寐以求的生活;有的写玛蒂尔德为夺回那挂钻石项链,与佛来思节夫人争吵不休,不得不对簿公堂;还有的写最后玛蒂尔德和佛来思节夫人都惊讶地发现,赔偿的那挂项链也是假的。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无论怎么修改结局,其实都没有原来的结局好。原作采用了空白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是借无形表现有形,赋空白于丰富多彩的形象之中,依据欣赏主体的不同,表达更丰富的生活内容,虚实结合,有无互补,隐显相益。创造出了象外之意、言外之旨、含蓄空灵的艺术境界。实践表明:通过开放性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稳步提升。
四、开放学习评价,体验成功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其实,这也是所有学生的共同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曾指出:“每个人在出色完成一件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的上进心、唤起人的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当学生通过长时间独立思考,终于解决了一个对他来讲是新奇而富有挑战性的语文问题时,他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就感。这种愉快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不断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长远学习动机的形成。
在这方面,我进行了成功的尝试:(1)课堂教学中,采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评价。老师一句激励性评语,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鼓动上进的动作……无不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我这种自信思想的指导下,每个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斗志。(2)取消单一的百分制成绩报告评价模式,从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这种把教育定位在以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方式,从心灵深处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思想顾虑,其创造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通过实行开放性的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不少学生找回了丢失的自信心,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确实,语文教学应该是在开放的思维指导下实施的以学生自主求索为中心的探究过程。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对教材进行再创造;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生动有趣的教学素材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空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正如从事“开放式”教学研究的叶澜教授所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成为智慧的事业;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显现勃勃生机。
一、解放思想,营造探究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说”的观点,低级的生存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是最重要的。如果低级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影响整个机体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下,让学生有心理的安全感,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他们才可能在老师的启发下产生参与的热情。
1.创设和谐愉悦的乐学心理环境。只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他们才会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以此为出发点,教师要本着“教为学服务”的观点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并在充分地尊重和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努力促进学生心理环境的开放,实现个性化人格的健康自由发展,推动思维的活跃与激荡,促进创新潜能的迸发与拓展。
2.营造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如《雷雨》的教学,我便采用了此种策略,放手让学生通过表演舞台剧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始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咨询和后勤保障服务,但绝不越俎代庖,一切环节都是由学生具体实施。包括主题的确定、学习过程的规划、角色的选择以及表演潜台词的编排等,都是由学生自己设计的,并放手让他们按自己的设想有条不紊地实施学习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每个“演员”都完全进入了自己的角色,创造性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尤其重要的是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尽情的张扬,着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开放学习方式,引导自主求知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开放式教学的过程就是实现这最佳途径的理想平台。要实施开放式教学就应突破原有的学习定势,使协作学习与个体学习达到有机结合,通过优势互补促进学生自主求知。
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讨论、赏析、演讲、辩论、表演、游戏、对比等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及情感的积累,塑造出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从而引导学生逐步走向个性化学习,形成一个独特的自我。如,我在教学《翠翠》(《边城》节选)时,就采用了抛问题与学生设计问题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赏析作品。思路一打开,学生思如泉涌。有的抓住翠翠等傩送归来的艺术性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入手牵一发而动全身,深入探究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的联系《雪山飞狐》中的结尾:“那最后这一刀砍下还是不砍下呢?”进行比较赏析;有的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入手来解读文学作品,有的从翠翠心理的视角来探究人物的爱情追求;有的通过剖析人物的天命观来揭示主人翁的爱情悲剧;有的把天命观和现实生活中的宿命论进行比较走进文本。此种教学,真正收到了“不教”的教学效果。
三、开放练习视角,促进自由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满足未来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语文教学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必须立足学生个性,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个性化教育,引导他们掘一口属于自己的“深井”。而练习又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因而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应当具有崭新的视角。要注重体现:通过练习难度的层次性,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借助练习内容的实践性,促进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借助练习形式的开放性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思考、锻炼的机会,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搭建攀援的阶梯。
1.布置富有弹性的练习。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最基本的要求。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在练习中实施分层教学很有现实意义。假如把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实际上一个班级的学生是无法明确的划分出层次的),对于灵活掌握了所学知识的优生,免做统一的作业,鼓励他们用更多的精力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对于中等生,可通过富有情趣的经典练习促使他们向优生转化;而针对部分确实还没有消化新知的学困生,教师可以给他们开“小灶”,让他们少做一些作业,或者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使他们也有机会体验成功,在体验成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持续发展。
2.设计富有情趣的生活实践。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只是为建造“大厦”做基础性的工作,要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则需要他们的内驱力发挥作用。知识、技能的掌握,其目的就是运用。小到它能服务于当今的现实生活,大到能为未来的自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都要内在需要这一源动力来推动。由此可见,具有操作性而又能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的趣味性练习对于激发学生产生需要的心理趋向,促进学生的开拓性发展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课堂,通过关注生活现象,带动解决实际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探究渠道。
在预习《胡同文化》这篇课文时,在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获得关于文化的一些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学生们通过观察,搜集了大量的素材,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等近30种。大多数学生还对自己搜集到的文化现象材料进行了归类整理。比如饮食文化的特点显著:(1)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2)烹饪强调刀工火候;(3)吃的工具多用筷子,还讲究轻挑慢夹,而西方人就不同了,牛排鲜奶,刀子叉子,还有双手一齐上。还有我们本校的文化,对学校的建筑、老师、学习、生活、管理、风格等方面也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记录。这样从外延方面认识了文化,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去领悟《胡同文化》的内涵。
通过组织实施生活性探究,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创新精神的发展、与人沟通与合作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3.组织开放性的探究训练。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为实施开拓性的发展夯实了根基。但学生语文潜力的开发依赖于创造性思维发展。基于此,我们应通过开放性探究练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在练习的设计上追求多种形式的开放。比如,问题开放(一题多问),解法开放(一题多法),答案开放(一题多解),条件开放(一题多变)等等。这样,通过指导学生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进行开放性的探索,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就会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逐步走向成功之路。
《项链》的结尾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以此为切入点,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给文章续写结尾。有的写玛蒂尔德悔恨不已,从此抛开享乐思想和虚荣心,开始脚踏实地地生活;有的写玛蒂尔德百感交集,从此喜怒无常,精神崩溃,最后郁郁而终;有的写玛蒂尔德喜出望外,讨回了三万五千五百法郎,又出入于上流社会,重新追求她梦寐以求的生活;有的写玛蒂尔德为夺回那挂钻石项链,与佛来思节夫人争吵不休,不得不对簿公堂;还有的写最后玛蒂尔德和佛来思节夫人都惊讶地发现,赔偿的那挂项链也是假的。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无论怎么修改结局,其实都没有原来的结局好。原作采用了空白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是借无形表现有形,赋空白于丰富多彩的形象之中,依据欣赏主体的不同,表达更丰富的生活内容,虚实结合,有无互补,隐显相益。创造出了象外之意、言外之旨、含蓄空灵的艺术境界。实践表明:通过开放性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稳步提升。
四、开放学习评价,体验成功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其实,这也是所有学生的共同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曾指出:“每个人在出色完成一件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的上进心、唤起人的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当学生通过长时间独立思考,终于解决了一个对他来讲是新奇而富有挑战性的语文问题时,他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就感。这种愉快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不断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长远学习动机的形成。
在这方面,我进行了成功的尝试:(1)课堂教学中,采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评价。老师一句激励性评语,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鼓动上进的动作……无不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我这种自信思想的指导下,每个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斗志。(2)取消单一的百分制成绩报告评价模式,从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这种把教育定位在以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方式,从心灵深处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思想顾虑,其创造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通过实行开放性的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不少学生找回了丢失的自信心,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确实,语文教学应该是在开放的思维指导下实施的以学生自主求索为中心的探究过程。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对教材进行再创造;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生动有趣的教学素材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空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正如从事“开放式”教学研究的叶澜教授所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成为智慧的事业;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显现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