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7月15日中午,狂风肆虐,暴雨滂沱,获悉地处湖南省南部的耒阳市发生了百年未遇的洪灾,我立即冒雨奔赴耒阳洪水前沿。
也许是自己的职业使然,来不及带上换洗衣服,来不及向妻子道别,我提上电脑,背上采访包,带上司机小常,以最快的速度冒雨奔赴耒阳洪水前沿,我明白自己的任务是迅速了解情况,将灾情、险情、抗洪典型、救灾故事源源不断地发往各大新闻媒体,以引起社会各界对灾民的关注,鼓舞广大抗洪抢险军民的斗志。
在耒阳洪水前沿
黑云压城,白茫茫的雨幕无边无际,暴雨打得车窗玻璃叭叭作响,前方能见度极低,车速减到了每小时20多公里,以前一个小时的路程如今跑了两个多小时。
车至耒阳,现场的气氛极为紧张:城区被淹三分之二,许多道路被淹,无法通行;抬着冲锋舟的抗洪官兵迈着急匆匆的脚步从身边路过;不少光着上身的男子在雨中穿行,脸上流露着惊恐和焦急的行色;路边堆放着从洪水中打捞出来的铺盖、家具、广告牌……
雨越下越大,河水正在疯狂地上涨,朝耒阳市中心城区步步紧逼。我来到耒阳市委宣传部,拿到一份“耒阳市特大洪灾情况汇报”,得知受四号强台风“碧利斯”的影响,耒阳市12小时内降雨420多毫米,相当于北京市全年的降雨总量,耒水水位开至60.59米,为百年一遇。目前,全市35个乡镇、办事处共有60多万人受灾,4万多人被洪水围困,倒塌房屋5481间,死亡8人,直接经济损失4亿多元。
雨渐渐稀疏下来。车队行至灶市镇,四周一片汪洋,许多房屋、道路、稻田淹没在1丈多深的洪水中,只有窄窄的京广铁道线露出水面在向远方延伸。为及时了解灾情,白沙矿务局临时调来一个火车头拉我们,我们跟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和衡阳市委书记徐明华等坐火车头冲出洪水包围圈。
张春贤一边听取汇报,一边详细察看灾情。当他了解到耒阳市有4万群众被洪水围困,部队进不去,群众出不来时,他心急如焚,当即表示抗洪抢险必须把老百姓的生命放在首位,现在雨还在下、水还在涨,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的作用,用敲锣或喇叭喊话当即动员群众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把他们转移到山头和铁路边的制高点上。他来到泗门洲镇白沙村,看到一些灾民站在铁路桥边时,忙问村民李百桥:“村子被淹了,人都出来了吗?”李百桥回答说:“人都出来了,只是东西救不出了。”张春贤安慰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当他了解到部分灾民没饭吃、没水喝时,立即嘱咐耒阳市长唐学石:“赶快给他们发矿泉水,发压缩饼干,保证他们有饭吃、有水喝、有地方睡。”
返回途中,我们一度被洪水围困,幸而有惊无险。
吃罢晚饭,已是深夜10点多钟,住进耒阳远大宾馆,这里停电、停水,找来几根蜡烛,写成《耒阳发生特大洪灾,省委书记张春贤亲临现场指挥抗洪抢险》,将稿件发出时,已是次日凌晨2点钟。
第二天,我才知道,衡阳市委常委、耒阳市委书记廖炎秋在夏塘镇指挥抗洪抢险时被洪水围困一夜,一些同志因道路被淹进不了城,在车上睡了一个晚上。
打着赤脚与洪峰赛跑
7月16日清早,我们冒着大雨再赴灾区采访。
一路上,湍急的洪水像一条巨龙张开血盆大口吞食片片丰收在望的稻田,村民站在高地上,看到即将到手的稻谷毁于一旦,一个个掩面而泣。
一小时后,车队到达遥田镇新桥敬老院。而此时,洪水正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扑向该地。5分钟不到,脚下原本可通车的道路就被洪水淹没,不到20分钟,洪水已经漫过公路一尺多高。省委书记张春贤站在齐膝深的洪水中,他将自己乘坐的吉普车让出来,让老人们赶快转移。看到车辆还不够,他赶紧吩咐工作人员再抽调几台,,直到将敬老院的老人全部背出去他才离开。
排查了几家农户,得知群众已安全转移后,张书记一行开始往重灾区新市镇赶。洪水越涨越高,我们打着赤脚和洪峰赛跑,肚子饿了,脚划破了,也全然不顾……半个小时后,我们搭上了一台运送救灾物资的军用车。而此刻,洪水正跟在我们身后像无数双无形的魔爪直朝这里的村庄、田原直扑过来……
我们到达新市镇的时候这里已成泽国,远远看见村民站在二楼或三楼楼顶,伸手向过往的冲锋舟求救。由于连降暴雨,小镇在几个小时内就被洪水吞噬。7月15日晚,湖南某预备师接到求援,150多名官兵分成3个小组分赴3个重灾区进行营救。
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涨至屋檐,在冲锋舟上,战士们一边低头避开天空中杂乱的电线,一边奋力营救群众:“老人、孩子、妇女先上!”在湍急的洪水中救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没有一个官兵退缩……
7月16日下午,以民政部常务副部长李立国为组长的国务院救灾工作组在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蒋建国的陪同下来到新市镇视察灾情,当听到湖南省预备役师师长吴凯建谈起该部官兵转移了7000多群众时,他欣慰地说:“从你们身上,看到了人民子弟兵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当群众有危险的时刻,部队总是挺身而出,你们是有战斗力的。”
然而耒阳市的灾情还在继续扩大,已经波及到整个衡阳市。
这天晚上,宾馆继续停水停电,而窗外的雨还在下个不停,在摇曳的烛光下,我静下心来一口气写成了两篇消息,一个特写:《国务院救灾工作组看望慰问湖南受灾群众》、《省委书记让出专车转移灾民》、《耒阳市委书记被洪水围困一夜》,这些稿件次日分别被中国新闻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人日报》、《湖南日报》、《湖南科技报》、《湖南经济报》、《长沙晚报》等新闻单位采用,新华网、人民网、国际在线、搜弧、新浪、红网、百度等网站纷纷转载。
搭上摩托车到上架乡采访
7月17日,雨终于小了一些,洪水开始慢慢退去。
我和耒阳市人大代表、共产党员曹传礼驱车前往受灾最严重的上架乡采访。
在车上,我了解到,曹传礼家住灶市,洪水淹了他的家,他顾不得回家,带领公司40多名员工挨家挨户疏散群众,使200多位居民得以安全转移,而他家的货物却没有及时抢救出来,损失上百万元。洪水刚退,他又组织几十万元救灾物资送往灾区。问及他为何有如此“义举”时,他说:“几十年办企业让我总结出一条理念,靠风靠雨、靠百姓就呼风唤雨,靠天靠地、靠百姓就顶天立地。灾民有困难,我们要分担。”
汽车经过三都镇,洪水刚刚退却,满目疮痍,倒榻的房屋、冲毁的桥梁、倾斜的电杆随处可见,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股禾苗腐烂的浓烈臭味,不时还看到路边摆放着一、两具棺材,这是在此次洪灾中遇难的村民还没来得及安埋。
来到上架乡,车越往里面走,灾情越严重,洪魔过去,一片萧条:房屋一片片倒塌,电线杆一排排倒下,汽车、拖拉机一辆辆颠覆在路边,树枝上还挂着丝丝缕缕的残留杂物,水泥路面下不少泥巴被洪水掏空,车子小心翼翼地行驶,稍不注意,就会车毁人亡。我们壮着胆子越过这段“危险地带”,一些电线杆又横七竖八地挡住了去路,我们只得下车乘摩托车向上架乡三江村挺进,边走边停边了解情况。雨幕下、瓦砾中、淤泥里、全都顾及不了,我们又打上了赤脚。
在上架乡上架村,村民含泪向我讲述了村党支部书记陈小溪和20多名组长挨家挨户叫醒熟睡的村民,动员大家扶老携幼,冒着大雨往山上转移的故事,全村群众无一伤亡。
洪水到来前,在上架乡鼓楼村,村委会主任陈常成看到河水陡涨,一边打电话向乡政府报告,一边电话命令各组组长迅速将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7组80多岁的老人文法祥没来得及转移,组长文言新冒着生命危险,撑着由几块门板拼成的“木排”,奋力把老人拉上岸。不到半小时,全村被淹,倒塌房屋110多栋,有3个组遭到了之灾。这天,全村20多名党员和800多名群众一起站在暴雨中,看着一栋栋房子轰然倒塌,孩子们怕了起来,大人们说:“孩子,不要怕,有党员和干部在,我们心里就踏实。”
洪水退后,大家的粮食被洪水冲走,家里无米下锅,身上连件干衣服也没有。村里的党员干部自觉组成救灾队,把没倒的房子残留的东西抢出来,安排4个人煮稀饭,集体开餐,共渡难关。
这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触手可及,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这时突然接到消息:“湘江全线告急!洪峰已达60.39米,仅次于1994年特大洪灾,衡阳护城大堤危在旦夕!”
我连夜返回衡阳路上,一车车满载抗洪官兵的大卡车也在风雨兼程,转战衡阳。
心在梦中,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面对洪魔,湖南人民奋起抗击,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坚守一线,子弟兵连续作战,装填河袋,打桩固堤……这一幕幕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场景深深震撼着我们。泪水抹不去未来的希望,洪水冲不走生活的信念!面对渐渐退去的洪水,灾民挺起了腰杆重建家园,心在梦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在这种短兵相接的的新闻大战中,白天,我左右出击,与媒体协调配合,深入衡南、常宁、衡东等地灾区采访;晚上我沉着冷静,加班加点,连续写出三篇5000多字的通讯《沧海横流显本色——衡阳市15万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抗洪抢险纪实》《洪水中军歌嘹亮——人民子弟兵衡阳抗洪抢险纪实》《不屈的脊梁——衡阳市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纪实》,这些稿件因为来自一线,且生动真实鲜活,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人民政协报》、《湖南日报》、《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等新闻单位采用,《湖南科技报》还连续发了三个头版头条,国内外一些门户网站也纷纷转载。
从7月15日至8月3日,回想20个惊心动魄的日夜,我虽然疲惫不堪,几天没洗澡,脚上几处受伤,有时连盒饭也吃不上,却得到了全新而深刻的感悟。
“脚板底下出新闻”。2006年夏季这场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虽然让湘南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使我们得到别样的收获,我对“新闻工作者”有了全新而深刻的感悟,那就是不怕牺牲,靠前、再靠前,贴近、再贴近,跟进、再跟进!
也许是自己的职业使然,来不及带上换洗衣服,来不及向妻子道别,我提上电脑,背上采访包,带上司机小常,以最快的速度冒雨奔赴耒阳洪水前沿,我明白自己的任务是迅速了解情况,将灾情、险情、抗洪典型、救灾故事源源不断地发往各大新闻媒体,以引起社会各界对灾民的关注,鼓舞广大抗洪抢险军民的斗志。
在耒阳洪水前沿
黑云压城,白茫茫的雨幕无边无际,暴雨打得车窗玻璃叭叭作响,前方能见度极低,车速减到了每小时20多公里,以前一个小时的路程如今跑了两个多小时。
车至耒阳,现场的气氛极为紧张:城区被淹三分之二,许多道路被淹,无法通行;抬着冲锋舟的抗洪官兵迈着急匆匆的脚步从身边路过;不少光着上身的男子在雨中穿行,脸上流露着惊恐和焦急的行色;路边堆放着从洪水中打捞出来的铺盖、家具、广告牌……
雨越下越大,河水正在疯狂地上涨,朝耒阳市中心城区步步紧逼。我来到耒阳市委宣传部,拿到一份“耒阳市特大洪灾情况汇报”,得知受四号强台风“碧利斯”的影响,耒阳市12小时内降雨420多毫米,相当于北京市全年的降雨总量,耒水水位开至60.59米,为百年一遇。目前,全市35个乡镇、办事处共有60多万人受灾,4万多人被洪水围困,倒塌房屋5481间,死亡8人,直接经济损失4亿多元。
雨渐渐稀疏下来。车队行至灶市镇,四周一片汪洋,许多房屋、道路、稻田淹没在1丈多深的洪水中,只有窄窄的京广铁道线露出水面在向远方延伸。为及时了解灾情,白沙矿务局临时调来一个火车头拉我们,我们跟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和衡阳市委书记徐明华等坐火车头冲出洪水包围圈。
张春贤一边听取汇报,一边详细察看灾情。当他了解到耒阳市有4万群众被洪水围困,部队进不去,群众出不来时,他心急如焚,当即表示抗洪抢险必须把老百姓的生命放在首位,现在雨还在下、水还在涨,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的作用,用敲锣或喇叭喊话当即动员群众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把他们转移到山头和铁路边的制高点上。他来到泗门洲镇白沙村,看到一些灾民站在铁路桥边时,忙问村民李百桥:“村子被淹了,人都出来了吗?”李百桥回答说:“人都出来了,只是东西救不出了。”张春贤安慰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当他了解到部分灾民没饭吃、没水喝时,立即嘱咐耒阳市长唐学石:“赶快给他们发矿泉水,发压缩饼干,保证他们有饭吃、有水喝、有地方睡。”
返回途中,我们一度被洪水围困,幸而有惊无险。
吃罢晚饭,已是深夜10点多钟,住进耒阳远大宾馆,这里停电、停水,找来几根蜡烛,写成《耒阳发生特大洪灾,省委书记张春贤亲临现场指挥抗洪抢险》,将稿件发出时,已是次日凌晨2点钟。
第二天,我才知道,衡阳市委常委、耒阳市委书记廖炎秋在夏塘镇指挥抗洪抢险时被洪水围困一夜,一些同志因道路被淹进不了城,在车上睡了一个晚上。
打着赤脚与洪峰赛跑
7月16日清早,我们冒着大雨再赴灾区采访。
一路上,湍急的洪水像一条巨龙张开血盆大口吞食片片丰收在望的稻田,村民站在高地上,看到即将到手的稻谷毁于一旦,一个个掩面而泣。
一小时后,车队到达遥田镇新桥敬老院。而此时,洪水正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扑向该地。5分钟不到,脚下原本可通车的道路就被洪水淹没,不到20分钟,洪水已经漫过公路一尺多高。省委书记张春贤站在齐膝深的洪水中,他将自己乘坐的吉普车让出来,让老人们赶快转移。看到车辆还不够,他赶紧吩咐工作人员再抽调几台,,直到将敬老院的老人全部背出去他才离开。
排查了几家农户,得知群众已安全转移后,张书记一行开始往重灾区新市镇赶。洪水越涨越高,我们打着赤脚和洪峰赛跑,肚子饿了,脚划破了,也全然不顾……半个小时后,我们搭上了一台运送救灾物资的军用车。而此刻,洪水正跟在我们身后像无数双无形的魔爪直朝这里的村庄、田原直扑过来……
我们到达新市镇的时候这里已成泽国,远远看见村民站在二楼或三楼楼顶,伸手向过往的冲锋舟求救。由于连降暴雨,小镇在几个小时内就被洪水吞噬。7月15日晚,湖南某预备师接到求援,150多名官兵分成3个小组分赴3个重灾区进行营救。
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涨至屋檐,在冲锋舟上,战士们一边低头避开天空中杂乱的电线,一边奋力营救群众:“老人、孩子、妇女先上!”在湍急的洪水中救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没有一个官兵退缩……
7月16日下午,以民政部常务副部长李立国为组长的国务院救灾工作组在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蒋建国的陪同下来到新市镇视察灾情,当听到湖南省预备役师师长吴凯建谈起该部官兵转移了7000多群众时,他欣慰地说:“从你们身上,看到了人民子弟兵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当群众有危险的时刻,部队总是挺身而出,你们是有战斗力的。”
然而耒阳市的灾情还在继续扩大,已经波及到整个衡阳市。
这天晚上,宾馆继续停水停电,而窗外的雨还在下个不停,在摇曳的烛光下,我静下心来一口气写成了两篇消息,一个特写:《国务院救灾工作组看望慰问湖南受灾群众》、《省委书记让出专车转移灾民》、《耒阳市委书记被洪水围困一夜》,这些稿件次日分别被中国新闻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人日报》、《湖南日报》、《湖南科技报》、《湖南经济报》、《长沙晚报》等新闻单位采用,新华网、人民网、国际在线、搜弧、新浪、红网、百度等网站纷纷转载。
搭上摩托车到上架乡采访
7月17日,雨终于小了一些,洪水开始慢慢退去。
我和耒阳市人大代表、共产党员曹传礼驱车前往受灾最严重的上架乡采访。
在车上,我了解到,曹传礼家住灶市,洪水淹了他的家,他顾不得回家,带领公司40多名员工挨家挨户疏散群众,使200多位居民得以安全转移,而他家的货物却没有及时抢救出来,损失上百万元。洪水刚退,他又组织几十万元救灾物资送往灾区。问及他为何有如此“义举”时,他说:“几十年办企业让我总结出一条理念,靠风靠雨、靠百姓就呼风唤雨,靠天靠地、靠百姓就顶天立地。灾民有困难,我们要分担。”
汽车经过三都镇,洪水刚刚退却,满目疮痍,倒榻的房屋、冲毁的桥梁、倾斜的电杆随处可见,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股禾苗腐烂的浓烈臭味,不时还看到路边摆放着一、两具棺材,这是在此次洪灾中遇难的村民还没来得及安埋。
来到上架乡,车越往里面走,灾情越严重,洪魔过去,一片萧条:房屋一片片倒塌,电线杆一排排倒下,汽车、拖拉机一辆辆颠覆在路边,树枝上还挂着丝丝缕缕的残留杂物,水泥路面下不少泥巴被洪水掏空,车子小心翼翼地行驶,稍不注意,就会车毁人亡。我们壮着胆子越过这段“危险地带”,一些电线杆又横七竖八地挡住了去路,我们只得下车乘摩托车向上架乡三江村挺进,边走边停边了解情况。雨幕下、瓦砾中、淤泥里、全都顾及不了,我们又打上了赤脚。
在上架乡上架村,村民含泪向我讲述了村党支部书记陈小溪和20多名组长挨家挨户叫醒熟睡的村民,动员大家扶老携幼,冒着大雨往山上转移的故事,全村群众无一伤亡。
洪水到来前,在上架乡鼓楼村,村委会主任陈常成看到河水陡涨,一边打电话向乡政府报告,一边电话命令各组组长迅速将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7组80多岁的老人文法祥没来得及转移,组长文言新冒着生命危险,撑着由几块门板拼成的“木排”,奋力把老人拉上岸。不到半小时,全村被淹,倒塌房屋110多栋,有3个组遭到了之灾。这天,全村20多名党员和800多名群众一起站在暴雨中,看着一栋栋房子轰然倒塌,孩子们怕了起来,大人们说:“孩子,不要怕,有党员和干部在,我们心里就踏实。”
洪水退后,大家的粮食被洪水冲走,家里无米下锅,身上连件干衣服也没有。村里的党员干部自觉组成救灾队,把没倒的房子残留的东西抢出来,安排4个人煮稀饭,集体开餐,共渡难关。
这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触手可及,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这时突然接到消息:“湘江全线告急!洪峰已达60.39米,仅次于1994年特大洪灾,衡阳护城大堤危在旦夕!”
我连夜返回衡阳路上,一车车满载抗洪官兵的大卡车也在风雨兼程,转战衡阳。
心在梦中,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面对洪魔,湖南人民奋起抗击,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坚守一线,子弟兵连续作战,装填河袋,打桩固堤……这一幕幕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场景深深震撼着我们。泪水抹不去未来的希望,洪水冲不走生活的信念!面对渐渐退去的洪水,灾民挺起了腰杆重建家园,心在梦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在这种短兵相接的的新闻大战中,白天,我左右出击,与媒体协调配合,深入衡南、常宁、衡东等地灾区采访;晚上我沉着冷静,加班加点,连续写出三篇5000多字的通讯《沧海横流显本色——衡阳市15万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抗洪抢险纪实》《洪水中军歌嘹亮——人民子弟兵衡阳抗洪抢险纪实》《不屈的脊梁——衡阳市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纪实》,这些稿件因为来自一线,且生动真实鲜活,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人民政协报》、《湖南日报》、《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等新闻单位采用,《湖南科技报》还连续发了三个头版头条,国内外一些门户网站也纷纷转载。
从7月15日至8月3日,回想20个惊心动魄的日夜,我虽然疲惫不堪,几天没洗澡,脚上几处受伤,有时连盒饭也吃不上,却得到了全新而深刻的感悟。
“脚板底下出新闻”。2006年夏季这场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虽然让湘南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使我们得到别样的收获,我对“新闻工作者”有了全新而深刻的感悟,那就是不怕牺牲,靠前、再靠前,贴近、再贴近,跟进、再跟进!